標籤:

出世入世

出家就等於-----看破紅塵嗎

通常都說看破紅塵就是落髮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業失敗,婚姻離散,家庭破碎,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氣,窮途末路,心灰意冷之餘,就到佛門找一條苟安偷生之路,所謂:伴著青燈黃卷,了此殘生.這景象是非常消極,悲觀,甚至悲慘的!佛門中的確有這種人,但這絕對不是進入佛門學佛者的通途與正途. 進入佛門,成為佛教徒,也並不等於出家,佛教徒分為在家與出家兩大類,出家只是少數,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數.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謂將此身心施予三寶和施予眾生.施予三寶是為求法,施予眾生是為度眾.施予三寶是為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施於眾生則可攝化,救濟苦海的眾生.能夠難捨能舍,難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確目的.從難捨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慾;就難忍能忍而言,是承擔如來的家業和眾生的苦難,故所謂看破紅塵實與出家的宗旨無關. 至於出家學佛,可以包括社會的一切階層,且絕不為逃避現實,乃在和睦人間,凈化人間,也就是佛化人間.如果學佛之後要離開人間,離群索居,那就違背了佛化人間的旨趣. 在家學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則下,對於家庭,社會,國家,都應盡責盡分.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他會更積極於人間的生活以及分內的責任.這也就是大乘佛教將菩薩的形象分為出家,在家兩類的原因.出家菩薩是無牽無掛的比丘相(如地藏菩薩,彌勒菩薩),在家菩薩是福德莊嚴的天人相(如觀音,文殊等). 如果以看破紅塵的本意而言,是屬於消極的,而學佛是積極的.我們可以把人間的生活形態和心態分為三類:第一,絕對的多數是屬於戀世型的,對於任何事物都放不下,爭名奪利,飲食男女,醉生夢死,苦惱終生而不知生為何來,死向何去?活著的時候放不下,要死的時候捨不得.所以佛稱他們為可憐愍者.第二類人是厭世者,他們或是憤世疾俗,或是懷才不遇;或是消極悲觀,對於生命著無可奈何的態度.因此,前者會變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類社會的大舞台,而過隱遁的生活;後者若不****而死,也會逃避現實,抑鬱而終.第三類,是屬於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們見到人間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憫人的懷抱,拯救世間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於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這就是被後世稱為賢者和聖人的型範. 以佛教的觀點看,第一類人是凡夫根性;第二類人似小乘根性;第三類人,類似大乘根性.不過,若以佛法化導,第一類人雖是凡夫,也能夠漸漸獲得智慧,洞察世間現象,為人們減少煩惱,為社會減少災難.第二類人的小乘根性,則至少不會憤世嫉俗,或者尋短****,而會積極修行,早求出離生死苦海.進而也能為人間留下自我奮發,自我救濟的模範和典型.第三類大乘根性者,則能由於佛法的化導,而賦予無限的生命,無窮的悲願,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佛化人間,成就佛國凈土.不僅度人,也要度盡一切眾生.他們不會因阻撓而失望,也不會因便利而狂熱,時時努力於因緣的促成,默默的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卻永遠精進不懈,像這樣的學佛態度,當然與看破紅塵的觀念了不相關。


推薦閱讀:

星雲大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入世進取的人間佛教(圖文)
語不驚人死不休(145)先入世,再脫俗。
學誠法師: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學誠法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TAG:入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