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語文教師的反省
自古以來,在一般人的眼中,中學語文教師是什麼形象?上課教認字讀書,下課批改作業,是一種單調又乏味的職業,是一生只為生計的教書匠。許多學生,甚至是不少語文教師,也都把上課、聽課看成是一種精神折磨。就在我們的國家裡,就在我們自己身邊,學生們對英語的學習熱情,遠遠高於對自己民族語言的;學生們英語的測試成績,遠遠高於自己本國語言的;學生們可以把大量英文單詞、長篇英文課文、複雜的英文語法熟記於心,可是在中文寫作時卻錯字連篇、病句不斷、蒼白空洞!作為教授本國語言的語文教師,怎能不深感悲哀、甚至是恥辱?!自2008年3月到廣州華泰賓館聆聽了韓軍等大師的現場教學觀摩課之後,深感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責任之重大、任務之艱巨;也愧感此前自己工作中的無知之甚、文化底蘊之空白、對語文教學能力思考之淺薄!今天,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反省,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 關於新語文教育
廣州一行之前,我真的沒有認真、深刻的思考過早已「鋪天蓋地」掀起的關於新語文教育的問題。我也與不少同事一樣,以為所謂「新語文」,無非就是用一些創新的方法啟迪學生思維,目的終究是為了使課堂熱鬧,使學生踴躍發言,使聽課者覺得「有意思」、「不冷場」;似乎公開課比的就是老師表演的技巧、手法的新鮮?
究竟什麼是「新語文教育」,在評課中似乎早已被大家遺忘,甚至是從不曾記起。準確的「新語文教育」是這樣闡述的:是一種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過「語言」奠定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實自由的個性精神。回首自己從教16年的歲月里,何時有過要肩負起這樣的責任和使命的意識?何時有人曾告知、要求、指導我們朝著這個正確的方向發展?!
正因如此,所以我們的整體語文教學現狀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而個人的語文教學也只能是瞎子摸黑般的跌跌撞撞、甚至是與「新語文教育」背道而馳。
所以,實實在在的學好課改精神、切切實實的落實新語文教育的目標,是多麼迫在眉睫的事情啊。
二、關於語文課堂的藝術
課堂一直是展示教師個性的舞台。我也常常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我自以為我的課講的挺精彩。因為,學生反應良好,課堂氣氛活躍。但觀摩了鄭桂華、蔡明等大師的現場教學課後,我終於發現這些我以為的「良好」 、「活躍」 ,僅僅是學生被我的熱情感染而已,殊不知我讓學生當了旁觀者、局外人,他們被動的接受著我的理論,被我牽著鼻子走,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發現自己的感悟。
如何掌握語文課課堂的藝術,一直是包括我在內的同行們苦苦追尋的,但是不是也走進了一個誤區?也就是我上面所說的「良好」和「活躍」?且看 韓軍 先生是如何闡述語文課的藝術的:
它應該是以引導中小學生鑒賞漢語語言文字之美、提高運用漢語語言文字的素質為核心;它應當輔以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深沉婉轉。把漢語語言文字之美,用音樂烘托出來;它應當有言語的交鋒,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它應當有幽默、機智穿插,笑聲中達情會意;它應當有朗誦,或男聲、或女聲、或齊誦、或抑揚、或急緩,把「平面」的語言文字變成「立體」的交響;它應當有書法,有圖畫,有線條,有色彩,傳神寫照。
這樣的語文課堂,何其之美!還會有學生不耐煩么?還會有聽課者呵欠連天么?我也曾把音樂引入課堂,我也曾將文字變成美麗的圖畫,我也有誦讀;但是我所或缺的正是最重要的「以引導中小學生鑒賞漢語語言文字之美、提高運用漢語語言文字的素質為核心」。這樣必然使自己的教學過於隨意化、表面化、間斷化。
三、 關於自我素質的提高
多年來,我們常教導學生:「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可從沒對自己說:教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慣於嚴格要求學生而疏於自我提高,在紛紜複雜的事態面前,我們是那麼孤陋寡聞;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又總是固步自封。學生需要什麼?他們在想些什麼?恐怕更是茫然不知。
按理語 文 老師應該愛讀書、多讀書,可是有幾個老師真正通讀四大名著?有幾個老師能寫出一手好文章?更有幾個能自覺鑽研相關的教育理論,並以此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也許我們的確是忙,一天到晚圍著學生轉,還有辦公桌前堆成小山的作業,家裡做不完的家務、理不清的家事……可是,這一切都是原諒自己、放縱自己的借口罷了。
下面是我在網上收集到的「一個中學語文教師應讀的書目」——
1、報紙類。《報刊文摘》、《人民日報》、《參考消息》、以及當地的晨報、日報和晚報等。
2、雜誌類。《讀書》、《讀者》、《名人傳記》、《縱橫》、《炎黃春秋》等。
3、小說類。除了老生常談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外,還應讀《尤利西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挪威的森林》、《圍城》、《邊城》、《廢都》、《李鴻章》、《穆斯林的葬禮》等。
4、散文類。胡適、梁實秋、林語堂、周作人、沈從文、張愛玲、豐子愷、季羨林、汪曾祺等人的。
5、典籍類。四書五經、二十五史、《老子》、《莊子》、《晏子春秋》、《古文觀止》、《唐詩選》、《宋詞選》、《元曲選》等等。
6、傳記類。《名人傳》、《梵高傳》、《居里夫人傳》以及葉永烈、黃仁宇、李輝、孔慶茂和王蒙等人寫的傳記。
7、青少類。雜誌為《少年文藝》、《少男少女》、《花季雨季》等。小說為黃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秦文君的《男生賈里》《女生賈梅》、曹文軒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紅瓦》、楊紅櫻的《女生日記》、《男生日記》、郁秀的《花季雨季》、韓寒的《三重門》《零下一度》、金今的《再造地獄之門》、郭敬明的《幻城》、羅琳的《哈利·波特》、可愛淘的《那小子真帥》等。
對照之下,真是羞愧難當!讀書對於我已是很遠的事情了,終年相伴案頭的是各種教參,各種題集。身為人師,才疏學淺,誤人子弟,實在汗顏。雖天天與語言打交道,可並不見得深愛語言;雖然在作文本或作文課上把學生的作文批的頭頭是道,可自己卻常常述而不作,很少用筆把生活中的點滴思考記下來,把寫作中的甘苦拿來與學生共享。假如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努力按照上面的要求提升自己的素質,那麼讓語文課成為一門藝術的想法不久就可以實現了。
四、關於課本教材的處理
每個學期,課本上的教材僅有28篇,其中大多是短小精悍的文章。若是按照平時學生自主閱讀的速度,只要3個月的時間,閱讀、理解、訓練這28篇文章,一定沒有問題!可是我們卻常常花費整個學期來「肢解」、翻來覆去地「炒」 !教師教得昏昏欲睡,學生聽得不厭其煩,彼此浪費大量的時間,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怪事?一是因為教師沒有思考、篩選的能力和勇氣,以為凡是教材、教參的東西必須要講全、講清、講透,「一絲不棄」 。二是因為教師的惰性使然:照參宣科,不費力氣;沒有備新課,拖多一課時;課上處理班主任事務,下節課再講……如此種種,誰敢說自己從未做過?正是這樣,造成今天語文教學的困境。
怎樣處理教材?大師們有著驚人相似的做法:每學期用2至3個月的時間把課本所有課文學完,餘下的時間布置學生按要求自由閱讀課外書目、按要求進行堂上演講、按要求進行日記寫作與互評互改等一系列教材以外的語文活動。如此堅持下來,語文的學習、教學效率大大提高,知識的積累和拓展同時也得以保證和實現。當然,這要求教師必須要有敏銳的探查力、準確的判斷力、勇敢的挑戰力,還有一點很無奈但又是很必須的,就是不能影響學生日後的升學率。
孔夫子「吾日三省吾身」,使他自己成了一代宗師;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自己教育生活中的遺憾,總是不斷反省,最終成為世界級的教育家。而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真應該重新深思,發現自己、反省自己、升華自己,使自己不斷提升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人格。路之漫漫兮,任務之艱難;我們一起上下求索吧!
推薦閱讀:
※2018年內蒙古特崗教師怎麼考?
※你都因為哪些事給老師寫過保證書?
※幼兒園教師怎樣上好一節課
※好爸爸勝過100個教師
※教師節臨近:我來談談對女教師化妝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