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素難要旨作者:高武 朝代:明·嘉靖十六年 年份:公元1537年
醫書最古而可信者,莫如《素》《難》。於針灸之訣,又獨詳焉。蓋原人之經絡血脈, 陰陽 表裡,以起百病之本。而針石湯火,各有所宜施其齊之得也。雖磁石取針,何足雲喻。然每 患於注述乖刺,拙者用之,往往失理,鮮不以愈為劇,可不慎耶。四明梅孤子高武纂集《針 灸要旨》及《聚英》共三帙,一切以《素》《難》為主,而於後世之專門名家,多附述焉。 其用意勤甚,少參東石戴公,既親為校正,且委諸鉛,令未齊陶君師文梓而行之。是將廣其 傳於世,欲人知所師而用之,庶乎其不繆也仁者之政,類如此矣。陶君屬予言為之序,予因 題數語於簡端,俾世之知此書之傳,實自二公始,而醫之果不繆也。則高子之功,何可少哉 x嘉靖丁酉仲夏九日弋陽黃易書於九潭精舍x
<目錄><篇名>凡例屬性:一、《難經》節要∶先取行針補瀉,次取井滎俞經合,又次及經脈,各以類相從,不拘 舊經篇次。 一、《素問》節要∶先九針,次補瀉,次諸法,次病刺,次經脈 冗,不拘舊文篇目。 一、《難經》注雖多,惟滑氏本義折衷眾說,故存之。 一、各書有羽翼《難經》者,集注於各條下。 一、《難經》注與經旨未合者,竊疑之,非敢妄議前人也,亦欲求明夫理耳。 一、《素問》《內經》《靈樞》,舊有王冰注,議者謂其多所強解,今去之,惟錄其本 文。 一、《素問》浩瀚,今節要立題分類,以便記誦。 一、前人謂《素問》篇次失序,錯簡不無。今節要或錄其全篇,或摘其一節,而類聚之 。書之有圖所以彰明其義也,可圖則圖之,今置圖卷首,以備參考。
<目錄><篇名>九針式屬性:
針p06-d24a1.bmp
x平半寸,長一寸六分,其頭大末銳,其病熱在頭身宜此。x
員針p06-d24a2.bmp
x其身員,鋒如卵形,長一寸六分,肉分氣滿宜此。x
針p06-d24a3.bmp
x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脈氣虛少宜此。x
鋒針p06-d24a4.bmp
x刃三隅,長一寸六分,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此。x
針p06-d24a5.bmp
x一名鈹針,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破癰腫,出膿血。x
員利針p06-d24a6.bmp
x尖如毫,且員且利,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調陰陽,去暴痹。x
毫針p06-d24a7.bmp
x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長三寸六分,調經絡,去疾病。x
長針p06-d24a8.bmp
x鋒如利,長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節奏之間者。x
燔針p06-d24a9.bmp
x一名 針。長四寸,風虛合於骨解皮膚之間者。x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一、補瀉屬性: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紀氏曰∶呼盡而內針,吸而引針者為補。吸則內針,呼盡出針為瀉。此言補瀉之時,非 必呼吸出內而已。 然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紀氏曰∶然知為針信其左者,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俞也。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但一心用針,不知以左調右也。 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 ,順 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 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滑氏曰∶彈而努之,努讀作怒;爪而下之,掏之稍重,皆欲致其氣之至也。氣至指下, 如動 脈之狀,乃乘其至而刺之順,猶循也乘也,停針待氣,氣至針動,是得氣也。因推針而內之 ,是謂補。動針而伸之,是謂瀉。此越人心法,非呼吸出內也,是固然也。若停針候氣,久 而不至,乃與男子則淺其針而候之衛氣之分。女子則深其針而候之榮氣之分。如此而又不得 氣,是謂其病終不可治也。篇中前後二氣字不同,不可不辨。前言氣之來如動脈之狀,未刺 之前左手所候之氣也。後言得氣不得氣,針下所候之氣也,此自兩節。周仲立乃雲∶凡候氣 左手宜略重,候之不得,乃與男則少輕其手於衛氣之分以候之,女則重其手於榮氣之分以候 之。如此則既無前後之分,又昧停針待氣之道,尚何所據為補瀉耶。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 ,實 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是正經自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 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滑氏曰∶《靈樞》第十篇載∶十二經皆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虛者 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假令肝病虛,即補厥陰之合,曲泉是也。 實則瀉厥陰之滎,行間是也。先補後瀉,即後篇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 其陰之意。若於此義不屬,非闕誤,則羨文也。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即四十九難憂愁思 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蓋正經之自病者也。楊氏曰∶不實不虛,是諸藏不相乘也,故云自取其經。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 衛取 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滑氏曰∶《靈樞》五十二篇曰∶浮氣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蓋補 則取 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瀉則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置、猶棄置之置。然人之病,虛實不 一,補瀉之道,亦非一也。是以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陰氣不足 而陽氣有餘,則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之。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 平。 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 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 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滑氏曰∶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木金火水,欲 更相 平也。木火土金水之欲實,五行之貪勝而務權也。金水木火土之相平,以五行所勝而制其貪 也。經曰∶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東方肝也,西方肺也,東方實,則知西方虛矣。若西方不 虛,則東方安得而過於實耶?或瀉或補,要亦抑其甚而濟甚不足,損過就中之道也。水能勝 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瀉南方火者,奪子之氣,使食母之有餘。補北方水者,益子 之氣,使不食於母也。如此則過者退,抑者進。金得平其木,而東西二方無復偏勝偏虧之患 矣。越人之意,大抵謂東方過於實,而西方之氣不足,故瀉火以抑其木,補水以濟其金,是 乃使金得與木相停,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若曰欲令金不得平木,則前後文義窒礙,竟說不 通。使肝木不過,肺金不虛,復瀉火補水,不幾於實實虛虛耶。《八十一難》文義,正與此 互相發明,九峰蔡氏謂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取相勝以泄其過,其意亦同。故結句雲∶不能治 其虛,何問其餘,若為知常而不知變者之戒也。此篇大意,在肝實肺虛,瀉火補水上。或問 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當瀉火補土為是。蓋子有餘則不食母之氣,母不足則不能蔭其子 。瀉南方火,乃奪子之氣,使食母之有餘,補中央土,則益母之氣,使得以蔭其子也。今乃 瀉火補水何歟?曰∶此越人之妙,一舉而兩得之者也。且瀉火一則以奪木之氣,一則以去金 之克。補水一則以益金之氣,一則以制火之光。若補土則一於助金而已,不可施於兩用,此 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或又問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五行之道也。今越人乃謂子能令母 實,母能令子虛何哉?曰∶是各有其說也。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者,五行之生化。子能 令母實,母能令子虛者,針家之予奪,固不相侔也。四明陳氏曰∶仲景雲木行乘金名曰橫。 《內經》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木實金虛,是木橫而凌金,侮所不勝也。木 實本以金平之,然以其氣正強而橫,金平之,則兩不相伏而戰,戰則實者亦傷,虛者亦敗。 金虛本資氣於土,然其時土亦受制,未足以資之,故取水為金之子,又為木之母。於是瀉火 補水,使水勝火,則火餒而取氣於木,木乃減而不復。實水為木母,此母能令子虛也。木既 不實,其氣乃平。平則金免木凌,而不復虛。水為金子,此子能令母實也。所謂金不得平木 ,不得逕以金平其木,必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使木金之氣自然兩平耳。今按陳氏此說,亦自 有理。但為不之一字所纏,未免牽強費辭,不若直以不字為衍文爾。觀《八十一難》中,當 知金平木一語,可見矣。王安道曰∶余每讀至此,未嘗不嘆夫越人之得經旨而悼夫後世之失 經旨也。先哲有言∶凡讀書不可先看註解,且將經文反覆而詳味之,得自家有新意。卻以注 解參校,庶乎經意昭然,而不為他說所蔽。若先看註解,則被其說橫吾胸中,自家卻無新意 矣。余平生佩服此訓,所益甚多。且如《難經》此篇,其言周備純正,足為萬世法,後人紛 紛之論,其可憑乎?夫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此常道也。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亦常道 也,人皆知之。今肝實肺虛,乃不瀉肝而瀉心,此則人亦知之。至於不補肺補脾而補腎,此 則人不能知,惟越人知之耳。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以常情觀之,則曰心火實致肝木 亦實,此子能令母實也。脾土虛致肺金亦虛,此母能令子虛也。心火實固由自主,脾土虛乃 由肝木製之,法當瀉心補脾,則肝肺皆平矣。越人則不然。其子能令母實,子謂火,母謂木 ,固與常情無異。其母能令子虛,母謂水,子謂木,則與常情不同矣。故曰水者木之母也, 子能令母實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虛一句,言治法也。其意蓋曰∶火為木之子,子助其 母,使之過分而為病矣。今將何以處之,惟有補水瀉火之治而已。夫補水者何謂也?蓋水為 木之母,若補水之虛,使力可勝火,火勢退而木勢亦退。此則母能虛子之義,所謂不治之治 也。(此虛字,與精氣奪則虛之虛字不同。彼虛謂耗其真而致虛,此虛謂抑其過而欲虛之也) 。若曰不然,則母能令子虛一句,將歸之脾肺乎!既歸於脾肺,今何不補脾乎?夫五行之道, 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王,水大虧,火何畏乎?惟其無畏,則愈王而莫能制。苟非滋 水以求勝之,孰能勝也?水勝火三字,此越人寓意處。細觀之,勿輕忽也!雖瀉火補水並言, 然其要又在補水耳。後人乃言濁瀉火,而不用補水,又曰瀉火即是補水,得不大違越人與經之 意乎!若果不用補水,經不必言補北方, 越人不必言補水矣。雖水不虛,而火獨暴王者,固不必補水亦可也。若先因水虛而致火王者 不補水可乎?水虛火王而不補水,則葯至而暫息。葯過而復作,將積年累月,無有窮已。安 能絕其根哉!雖苦寒之葯,通為抑陽扶陰,不過瀉火邪而已,終非腎藏本葯,不能滋養北方 之真陰也。欲滋真陰,舍地黃、黃柏之屬不可也。且夫肝之實也,其因有二∶心助肝,肝實 之一因也。肺不能制肝,肝實之二因也。肺之虛也,其因亦有二。心克肺,肺虛之一因也。 脾受肝克而不能生肺,肺虛之二因也。今補水而瀉火,火退則木氣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 東方不實矣。金氣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虛矣。若以虛則補母言之,肺虛則當補 脾,豈知肝氣正盛,克土之深,雖每日補脾,安能敵其正盛之勢哉!縱使土能生金,金受火 克,亦所得不償所失矣!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或疑木王補水,恐水生木而木愈王。故聞 獨瀉火不補水論,忻然而從之。殊不知木已王矣,何待生乎!況水之虛,雖峻補尚不能復其 本氣,安有餘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則能勝火矣。或又謂補水者,欲其不食於母也。不食於 母,則金氣還矣。豈知火克金,土不生金,金之虛已極,尚不能自給,水雖欲食之,何所食 乎?若如此則金虛不由於火之克,土之不生,而由於水之食爾,豈理也哉!縱水不食金,金亦 未必能復常也。金不得平木一句,多一不字。所以瀉火補水者,正欲使金得平木也。不字當 刪去,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虛,指肺虛而言也。瀉火補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謂能治其 虛。不補土,不補金,乃瀉火補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苟不能曉此法,而不能治 此虛,則不須問其他,必是無能之人矣。故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若夫上文所謂金木水 火土更相平之義,不勞解而自明,茲故弗具也。夫越人亞聖也。論至於此,敢不斂衽,但恨 說者之HT 蝕,故辨之。(武按∶滑氏受針法於東平高洞陽,故以針法補瀉注。豈王氏不習針 ,故以用藥論,而補瀉之理明矣。若經旨則針葯皆通。)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 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順逆而取之,故曰迎隨。 滑氏曰∶迎隨之法,補瀉之道也。迎者迎而奪之,隨者隨而濟之。然必知榮衛之流行, 經脈 之往來,榮衛流行,經脈往來,其義一也。知之而後可以視夫病之逆順,隨其所當而為視瀉 也。四明陳氏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以瀉之。隨者,隨其氣之方往來未虛也, 以補之。愚按迎隨有二∶有虛實迎隨,有子母迎隨。陳氏之說,虛實迎隨也。若七十九難所 載,子母迎隨也。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知其內外表裡,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滑氏曰∶在,察也。內為陰,外為陽,表為陽,里為陰,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 楊氏曰∶高氣之方,必在陰陽者。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陰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 陽並 於陰。陰並於陽,或陰陽俱虛俱實,皆隨其所見而調之。謝氏曰∶男外女內,表陽里陰。調 陰陽之氣者,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類也。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 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滑氏曰∶出《靈樞》第一篇∶得,求而獲也;失,縱也、遺也。其第二篇曰∶言實與虛 ,若 有若無者,謂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言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謂補者必然若有得也,瀉者 然若有失也。即第一篇之義。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 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滑氏曰∶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濟之者補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為火之子,手心主 之俞 太陵也,實則瀉之,是迎而奪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沖也,虛則補之,是隨而濟 之也。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而補瀉,則雲手心主,即《靈樞》所謂少陰無 俞者也,當與六十六難並觀。潔古曰∶呼吸出納,亦名迎隨也。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滑氏曰∶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前雲虛之為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 ,若有若無,此言實之與虛,若得若失。蓋得失有無,義實相同,互舉之省文耳。 八十一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 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滑氏曰∶所謂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如讀為而,孟子書,望道而未之見。而 讀為 如,蓋通用也。有見而入出者,謂左手按穴,待氣來至乃下針,針入候其氣應盡而出針也。 紀氏曰∶針之出入,皆隨氣往來。《素問》曰∶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伏如橫努,起如發機是也。(《素問》寶命全形論文)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二、補瀉相反屬性: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 益奈 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 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 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滑氏曰∶是病二字,非誤即衍。肝實肺虛,金當平木如七十五難之說。若肺實肝虛,則 當抑 金而扶木也。用針者乃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此所謂實其實而虛其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殺人必矣。中工,猶雲粗工也。 十二難曰∶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 外之 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 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 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滑氏曰∶《靈樞》第一篇曰∶凡將用針者,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又第 三篇 曰∶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 其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 ,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 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此《靈樞》以脈口內外言陰陽也,越人以心肺腎肝內外別 陰陽,其理亦猶是也。紀氏謂此篇言針法,馮氏謂合入用針補瀉之類。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三、針刺淺深屬性:七十難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 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滑氏曰∶春夏之時,陽氣浮而上,人之氣亦然,故刺之當淺,欲其無太過也。秋冬之時 ,陽 氣沉而下,人之氣亦然,故刺之當深,欲其無不及也。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謂 也。四明陳氏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秋氣在分肉,冬氣在骨髓,是淺深之應也。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卧針而刺之;刺陰者 ,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滑氏曰∶榮為陰,衛為陽。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各有淺深也。用針之道亦然,針陽必 卧針 而刺之者,以陽氣輕浮,過之恐傷於榮也。刺陰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氣散乃內 針,不然,則傷衛氣也。無毋通,禁止辭。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四、先後淺深屬性:七十難曰∶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 之, 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 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滑氏曰∶致取也,春夏氣溫,必致一陰者,春夏養陽之義也。初下針即沉之至腎肝之部 ,俟 其得氣,乃引針而提之。以至於心肺之分,所謂致一陰也。秋冬氣寒,必致一陽者,秋冬養 陰之義也。初內針淺而浮之,當心肺之部,俟其得氣,推針而內之,以達於腎肝之分,所謂 致一陽也。此篇致陰陽之說,越人特推其理有如是者爾。凡用針補瀉,自有所宜,初不必以 是相拘也。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五、井滎俞經合主病屬性: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 注為 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 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滑氏曰∶主,主治也;井,谷井之井,水源之所出也;滎,絕小水也,井之源本微,故 所流 尚小而為滎;俞,輸也,注也,自滎而注,乃為俞也。由俞而經過於此,乃謂之經,由經而 入於所合,謂之合,合者會也。《靈樞》第一篇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 六六三十六俞。(此俞字,空穴之總名。凡諸空穴,皆可以言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 二十七氣所行,皆井滎俞經合之所系,而所主病各不同。並主心下滿,肝木病也。足厥陰之 支,從肝別貫鬲,上注肺,故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心火病也。俞主體重節痛,脾土病也 。經主喘咳寒熱,肺金病也。合主逆氣而泄,腎水病也。謝氏曰∶此舉五臟之病各一端為例 ,余病可以類推而互取也。不言六腑者,舉臟足以該之。項氏曰∶井象水之泉,滎象水之陂 ,俞象水之窬,經象水之流,合象水之歸,皆取水之義也。紀氏曰∶井之所治,不以五臟六 腑,皆主心下滿。滎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身熱。俞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體 重節痛。經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 皆主喘咳寒熱。合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逆氣而泄。俱言臟不言腑者,恐未中理。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六、四時井滎俞經合刺屬性: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 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滑氏曰∶滎俞之系四時者,以其邪各有所在也。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謂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 肝也 ,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 ,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滑氏曰∶五臟一病,不止於五,尤眾多也。雖其眾多,而四時有數。故並繫於春夏秋冬 ,及 井滎俞經合之屬也。用針者,必精察之,詳此篇文義,似有缺誤。今且根據此解之,以俟知者 。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七、臟腑滎俞合皆以井為始屬性:《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 始生 ,諸 行喘息 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 去知切,蠕音軟。) 滑氏曰∶十二經所出之穴,皆謂之井。而以為滎俞之始者,以井主東方木,木者春也, 萬物 發生之始,諸 者行,喘者息,息謂噓吸氣也。公孫弘傳,作 行喙息,義尤明白。 者飛 ,蠕者動,皆蟲豸之屬。凡當生之物,皆以春而生,是以歲之數則始於春,日之數則始於甲 。人之滎合則始於井也。馮氏曰∶井谷井之井,泉源之所出也。四明陳氏曰∶經穴之氣所在 則自井始,而留滎注俞,過經入合,故以萬物及歲月日數之始為譬也。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八、臟腑井滎為五六屬性:六十二難曰∶臟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然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 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滑氏曰∶臟之井滎有五,謂井滎俞經合也。腑之井滎有六,以三焦行於諸陽,故又置一 俞而 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與三焦共一氣也。虞氏曰∶此篇疑有缺誤,當與六十六難參考。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九、陰陽井滎木金相生不同屬性: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 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 滑氏曰∶十二經起於井穴,陰井為木,故陰井木生陰滎火,陰滎火生陰俞土,陰俞土生 陰經 金,陰經金生陰合水。陽井為金,故陽井金生陽滎水,陽滎水生陽俞木,陽俞木生陽經火, 陽經火生陽合土。 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金者,乙之剛也 ;陰井乙木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皆仿此。 滑氏曰∶剛柔者,乙庚之相配也。十干所以自乙庚而言者,蓋諸臟腑穴,皆始於井,而 陰脈 之井始於乙木,陽脈之井始於庚金,故自乙庚而言剛柔之配,而其餘五行之配,皆仿此也。 丁氏曰∶剛柔者,謂陰井木,陽井金,庚金為剛,乙木為柔,陰滎火,陽滎水,壬水為剛, 丁火為柔,陰俞土,陽俞木,甲木為剛,己土為柔。陰經金,陽經火,丙火為剛,辛金為柔 。陰合水,陽合土,戊土為剛,癸水為柔。蓋五行之道,相生者母子之義,相剋相制者夫婦 之類。故夫道皆剛,婦道皆柔,自然之理也。易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其是之謂歟。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十、出井入合屬性: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 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言所入為合也。 滑氏曰∶此以經穴之流注始終言也。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十一、欲刺井當刺滎屬性: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 火 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滑氏曰∶諸經之井,皆在手足指梢,肌肉淺薄之處,氣少不足使為補瀉也。故設當刺井 者, 只瀉其滎,以井為木,滎為火,火者木之子也。詳越人此說,專為瀉井者言也,若當補井, 則必補其合,故引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各有攸當也。補瀉反則病 益篤,而有實實虛虛之患,可不謹哉。(武按∶滑氏謂經意為瀉井而補,補井補合之言,端 自瀉南方補北方意也。)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十二、經脈流注屬性:二十三難曰∶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滎於 身者 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 ,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 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滑氏曰∶因者隨也,原者始也,朝猶朝會之朝,以用也。因上文經脈之尺度,而推言經 絡之 行度也。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兼陽絡陰絡脾之大絡,為十五絡 也。謝氏曰∶始從中焦者,蓋謂飲食入口藏於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陰陽明,以次相傳, 至足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也。絡脈十五,皆隨十二經脈之所始,轉相灌溉,如環之無端 ,朝寸口人迎,以之處百病,而決死生也。寸口人迎,古法以俠喉兩旁動脈為人迎,至晉王 叔和直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後世宗之。愚謂昔人所以取人迎氣口 者,蓋人迎為足陽明胃經,受谷氣而養五臟者也。氣口為手太陰肺經,朝百脈而平權衡者也 。《此事難知》雲∶寅手太陰肺,始於中焦,終於大指內廉出其端,卯手陽明大腸,始於手 大指次指之端,終於上俠鼻孔。辰足陽明胃,始於鼻交 中,終於入大指間出其端。已足太 陰脾,始於足大指之端,終於注心中。午手少陰心,始於心中,終於小指之內出其端。未手 太陽小腸,始於小指之端,終於抵鼻至目內 ,斜絡於顴。申足太陽膀胱,始於目內 ,終 於小指內側出其端。酉足少陰腎,始於小指之下,終於注胸中。戌手厥陰心包,始於胸中, 終於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亥手少陽三焦,始於小指次指之端終於目銳 。子足少陽膽,始於 目銳 ,終於小指次指內出其端,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貫爪甲出三毛。丑足厥陰 肝,始於大指聚毛之上,終於注肺中。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十三、奇經八脈屬性: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 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滑氏曰∶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十二經,故曰奇經。奇對正 而言 ,猶兵家之雲奇正也。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義。謂此八脈不繫於正經陰陽,無表 里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此八脈者,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沖脈為諸陽之海, 陰陽維則維絡於身,帶脈束之如帶,陽蹺得之太陽之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雲。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 利水 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 沛妄作,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 ,諸經不能拘也。 滑氏曰∶經絡之行有常度矣,奇經八脈則不能相從也,故以聖人圖設溝渠為譬,以見絡 脈滿 溢,諸經不能復拘,而為此奇經也。然則奇經蓋絡脈之滿溢而為之者歟,或曰此絡脈三字。 越人正指奇經而言也,既不拘於經,直謂之絡脈亦可也。此篇兩節舉八脈之名,及所以為奇 經之義。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 俞, 並於脊里,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喉 咽。沖脈起於氣沖,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迥身 一周。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 喉,交貫沖脈。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 陰維起於諸陰交也。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 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滑氏曰∶繼《脈經》作系,督之為言都也,為陽脈之海。所以都綱乎陽脈也,其脈起下 極之 俞,由會陰曆長強,循脊中行至大推穴,與手足三陽之脈交會,上至暗門,與陽維會,至百 會,與太陽交會,下至鼻柱人中,與陽明交會,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為人 生 養之本。沖脈起於氣沖穴,至胸中而散為陰脈之海,《內經》作並足少陰之經,按沖脈行於 幽門通谷而上。皆少陰也,當從《內經》。此督任沖三脈,皆起於會陰,蓋一源而分三歧也 。帶脈起於季脅下一寸八分,回身一周,猶束帶然。陽蹺脈起於足跟中申脈穴,循外踝而行 。陰蹺脈亦起於跟中照海穴,循內踝而行。蹺捷也,以二脈皆起於足,故取蹺捷超越之義。 陽維陰維,維絡於身,為陰陽之綱維也。陽維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 ,與手足太陽及 蹺脈會於 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 ,及會肓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臨泣正營腦空 ,下至風池,與督會於風府 門。此陽維之起於諸陽會也。陰維之 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 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也 。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十二字當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之下,則於此無所間,而於彼 得相從矣。其受邪氣畜云云十二字,謝氏則以為於本文上下當有缺文,然脈經無此,疑衍文 也。或雲當在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腑而言也。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十四、十五絡脈屬性: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 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滑氏曰∶直行者謂之經,傍行者謂之絡。經猶江漢之正流,絡則沱潛之支派,每經皆有 絡, 十二經有十二絡。如手太陰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之類。今雲絡有十五者,以其有 陽蹺之絡,陰蹺之絡,及脾之大絡也。陽蹺陰蹺,見二十八難,謂之絡者,蓋奇經既不拘於 十二經,直謂之絡亦可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三寸,布胸脅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四明陳氏曰∶陽蹺之絡統諸陽絡,陰蹺之絡能統諸陰絡,脾之大絡,又總統陰陽諸絡,由 脾之能溉養五臟也。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十五、奇經病屬性: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 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 蹺 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 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滑氏曰∶此言奇經之病也,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 收持 。陽維行諸陽而主衛,衛為氣,氣居表,故苦寒熱。陰維行諸陰而主榮,榮為血,血屬心, 故苦心痛。兩蹺脈病在陽則陽結急,在陰則陰結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緩也。沖脈從關 元至咽喉,故逆氣里急。督脈行背,故脊強而厥。任脈起胞門行腹,故病苦內結,男為七疝 ,女為瘕聚也。帶脈回身一周,故病狀如是,溶溶、無力貌。此各以其經脈所過而言之,自 二十七難至此,義實相因,最宜通玩。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十六、十二經以原為俞三焦以俞為原屬性: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沖,脾之原出於太 白, 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神門穴也,)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沖陽,三焦 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滑氏曰∶肺之原太淵至腎之原太溪,見《靈樞》第一篇。其第二篇曰∶肺之俞太淵;心 之俞 太陵;肝之俞太沖;脾之俞太白;腎之俞太溪;膀胱之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 ,過於丘墟為原;胃之俞陷谷,過於沖陽為原;三焦之俞中渚,過於陽池為原,小腸之俞後 溪,過於腕骨為原;大腸之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蓋五臟陰經止以俞為原,六腑陽經既有 俞,仍別有原。或曰∶《靈樞》以太陵為心之原,《難經》亦然,而又別以兌骨為少陰之原 ,諸家針灸書,並以太陵為手厥陰心主之俞,以神門在掌後兌骨之端者,為心經所注之俞, 似此不同者何也?按《靈樞》七十一篇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 ,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又第二篇曰∶心出於中沖,溜於勞宮,注於太陵,行於間使,入於曲澤,手少陰也。(按 中沖以下,並手心主經俞,《靈樞》直指為手少陰,而手少陰經俞,不別載也。)又《素問 ·繆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各一 立已;又氣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氏注五臟 俞惟有心包經井俞之穴,而亦無心經井俞穴。又七十九難曰∶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補手心 主井,詳此前後各經文義,則知手少陰與心主同治也。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 原者 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 ,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 皆取其原也。 滑氏曰∶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以十二經之俞皆繫於三焦所行氣所留止之處也。三焦所 行之 俞為原者,以臍下腎間動氣,乃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三焦則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 中下之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也,通行三氣。即紀氏所謂下焦稟真元之氣,即原氣也,上達 至於中焦,中焦受水谷精悍之氣,化為榮衛,榮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通行達於上焦也,所以原 為三焦之尊號。而所止輒為原,猶警蹕所至,稱行在所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於是而取 之宜哉。拔萃雲∶本經原穴無經絡逆從,子母補瀉。凡刺原穴,診見動作來應而內針,吸則 得氣,無令出針,停而久留,氣盡乃出,此拔原之法。王海藏曰∶假令針肝經病了,於本經 原穴亦針一針,如補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瀉一針。如 余經有補瀉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凡此十二原,非瀉子補母之法,虛實通用。故五 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 在陽。 滑氏曰∶募與俞五臟空穴之總名也,在腹為陰,則謂之募,在背為陽,則為之俞,募猶 募結 之募,言經氣之聚於此也。俞史記扁鵲傳作輸,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五臟募 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胸博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陷中;心之募巨關一穴,在鳩尾 下一寸;脾之募章門二穴,在季脅下直臍;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腎之 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脅。本五臟俞在背,行足太陽之經。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 ,肝俞在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皆俠脊兩旁各一寸五分。陰病行陽, 陽病行陰者,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所以陰病有時而行陽,陽病有時 而行陰也。針法曰∶從陽引陰,從陰引陽。(按經言行陽行陰,是必然者,而滑注則言有時 ,似或然也,似非經旨也)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十七、八會刺穴屬性: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謂也?然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 會鬲 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滑氏曰∶太倉一名中脘,在臍上四寸,六腑取稟於胃,故為腑會。季脅章門穴也,在大 橫外 直臍季肋端,為脾之募,五臟取稟於脾,故為臟會。足少陽之筋結於膝外廉,陽陵泉也,在 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又膽與肝為配,肝者筋之合,故為筋會。絕骨一名陽輔,在足外踝上四 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諸髓皆屬於骨,故為髓會。鬲俞在背第七椎下,去脊兩旁各一寸 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也。太陽多血,又血乃水之象,故為血會。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去脊 兩旁各一寸,太淵在掌後陷中動脈,即所謂寸口者,脈之大會也。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 ,即膻中,為氣海者也,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熱病在內者,各視其所屬而取之會也。謝氏曰 ∶三焦當作上焦。四明陳氏曰∶髓會絕骨,髓屬於腎,腎主骨,於足少陽無所關。腦為髓海 ,腦有枕骨穴,則當會枕骨,絕骨誤也。血會鬲俞,血者心所統,肝所藏,鬲俞在七椎下兩 旁,上則心俞,下則肝俞,故為血會。骨會大杼,骨者髓所養,髓自腦下注於大杼,大杼滲 入脊心,下貫尾 ,滲諸骨節,故骨節之氣,皆會於此,亦通。古益袁氏曰∶人能健步,以 髓會絕骨也;肩能任重,以骨會大杼也。
<目錄>卷一難經<篇名>十八、上工下工治病屬性: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 知肝 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 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滑氏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使邪無所入,治未病也,是為上工。見肝之病,一心治 肝, 治已病也,是為中工。《靈樞》五十五篇曰∶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未盛者也,其次刺已 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 敢必毀傷因其衰也,事乃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一、用針方宜屬性:帝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何也?岐伯曰∶地氣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 之所 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鹼,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 血,故其民黑色理疏,其病皆為癰瘍,(音羊)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南方者 ,天地所長養之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其民皆致理而 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亦從南方來。形樂志苦,病生於內,治之以針石。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九針式屬性: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岐伯對曰∶一曰 針,取法巾針,頭大末銳,去末寸半卒,銳 之長 一寸六分。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 (音同)其身而卵其鋒,針如卵形,員其末,長一寸六 分 。三曰 (音低)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 其身。鋒其末 ,刃三隅,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音彼)針,取法於劍鋒,末如劍,廣二寸半,長四寸。六曰 員利針,取法於 ,針大如 ,且員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又曰中身微大,長一寸六 分。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尖如蚊虻喙,長一寸六分。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鋒利身薄 ,長七寸。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尖如挺,其鋒微員,針形畢矣。此九針之長短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三、九針應天地人時以起用屬性: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主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 黃鐘 數焉,以針應數也。帝曰∶以針應九數奈何?岐伯曰∶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 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頭而銳其末,令 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 其身而員其末, 令毋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 員其末,令可以按末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 中為瘤病也,故為之治,針必 其身而銳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 者冬夏之分,分於子行,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 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 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 ,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七者星也,星者人 之七竅,邪之所客,經絡而為痛痹舍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 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 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 ,可以深取遠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 不能通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針大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 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有所宜,故曰九針。人皮 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 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 調陰陽,七針應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有所主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四、九針所宜屬性: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刺熱者用 針,刺寒者用毫針,刺大者用 鋒針 ,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癰者用鈹針。 針出瀉陽氣;員針者揩摩分肉間,不得傷肌肉,以瀉 分氣; 針者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勿陷;鋒針者以發痼疾;鈹針者以取大膿;員 利針者以取暴氣;毫針者靜以徐往,微以久留,而癢以取痛痹;長針者可以取遠痹;大針者 以瀉機關之水。病在皮膚,取以 針,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員利針,於病所 ,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之 針於井滎分輸。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病痹氣暴發者, 取以員利針。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以長針。水腫不能過關節者,取 以大針。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以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針之所取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五、五刺應五臟屬性: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 氣, 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 應也。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 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五 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六、九刺應九變屬性: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榮俞藏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 ,病 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 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 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皮毛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 刺。 刺者,燔刺以取痹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七、十二刺應十二經屬性: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 後, 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 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 ,以治筋痹。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 以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楊刺,楊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大博大者也。 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 稀髮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置針骨所,以 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陰刺,陰刺者,左 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 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八、黑白肥瘦刺屬性:帝曰∶願聞人之黑白肥瘦小長,各有數乎?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 因加 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濃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 ,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興,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瘦人皮薄色少,肉廉 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氣清,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 ,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九、刺常人屬性:曰刺常人奈何?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濃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十、刺王公大人布衣屬性:帝曰∶夫王公大人,血氣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 悍滑利,其刺之淺深疾徐 多少 何如?岐伯曰∶膏粱藿菽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疾出,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 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 之,此皆因其 悍滑利也。寒痹內熱,刺布衣以火 之,刺大人以葯熨之。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十一、刺壯士屬性: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 ,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十二、刺嬰兒屬性:曰∶刺嬰兒奈何?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 可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十三、刺脈虛實淺深屬性:脈實者深刺之,以泄真氣,脈虛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陰 者深 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脈淺者勿刺,按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脈之所 居,深不見者,勿按其脈而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孔脈氣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十四、十二經氣血刺屬性: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 厥陰 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陽明多血多氣,刺陽明出血氣,太陽多血少氣 ,刺太陽出血惡氣;少陽多氣少血,刺少陽出氣惡血;太陰多血少氣,刺太陰出血惡氣;厥 陰多血少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少陰多氣少血,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十五、手足陰陽經脈刺屬性: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 明刺 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少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太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 ,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十六、補瀉屬性:帝曰∶余聞刺法,有餘瀉之,不足補之。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 瀉虛 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 其空,謂之良工。凡用針者,隨而瀉之,迎而道之,虛則實之,滿則瀉之,菀陳則除之,邪 勝則虛之。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 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 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之意, 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遠,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 氣乃實。必無留血,必取誅之,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 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點首共餘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四曰制 砭石大小,五曰知五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也,滿者泄 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 獨來獨往。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 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 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 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努,起如發機。刺虛者 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 ,神無營於眾物。義無邪下,必正其神。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 ,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 空中之機,清凈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 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呼!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 正行無間。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 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 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 是為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 遠,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 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 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 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刺虛則實之,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 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 也。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刺實須與 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與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 ,慎守勿失者,勿更改也。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 深淵者,不敢墜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患。無左右視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患,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所謂易陳者, 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 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觀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刺之微在數遲 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 動不離其空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極,清凈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 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 氣易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 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 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氣之平,平者 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逆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所謂 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苑陳則除之者,去血脈 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 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 若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者,言補者必然若有得也,瀉則 然若有失也。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 ,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 ,邪氣乃出。伸而逆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 ,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 其皮蓋其外門,神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瀉必用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 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納針,及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 ,故曰瀉。補必用員者,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 也。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 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實,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持 針叩置,以定其宜,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出,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 ,熱不得遠,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 之。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 乃出,大氣皆出,故命曰瀉。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 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 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所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 曰補。補瀉弗失,與天地一。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如一。如臨深淵,手如 握虎,神無營於眾物。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針,右手 循之,無與肉果,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轉針導氣,邪得淫失,真氣得居。帝曰∶捍皮開 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知其氣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上者引而去之。視 先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 氣不足,積而從之,寒入於中,推而行之。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 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孔也,入虛者右手閉針孔也。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 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刺之則 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 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 之。此之謂也。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 ,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HT 辟,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 期。凡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榮衛,各行其道。宗氣留于海,其下者經於氣 沖,其直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流而不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牘,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 , 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 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 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 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 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 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脈 虛而陷下於經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大熱篇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語,視 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卧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頭動脈 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帝曰∶余聞 刺法,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 帝欲問?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 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 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 , 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 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 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 足則悲。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帝 曰∶補瀉奈何?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神不足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帝曰 ∶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帝曰∶善!氣有餘 不足奈何?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不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 氣微泄。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 ,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帝曰∶善,血有餘 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流血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針其脈中,久 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 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 。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 ∶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帝曰∶微刺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 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 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 血者,不足則補其復留。帝曰∶刺未並奈何?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十七、刺胸腹屬性:刺胸腹者,必以布HT 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十八、標本屬性: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 治其 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 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大小 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 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為獨行。先大 小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十九、針灸手屬性: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建辭疾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 者, 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 。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 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各得其能,方 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弗傳,此之謂 也。手毒者可使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十、刺宜從時屬性: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澤而 衛氣 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 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 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也。 因天之時,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時而待之,故曰月空而瀉,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 揚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 虛內亂,淫邪乃起。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候日月之行也;八正者, 所以候八風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氣所在以調之也。八正之虛邪,避 之勿犯也。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春 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道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孫絡受血,皮 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 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故用針之服者必有 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避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毋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 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 ,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 ,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其風病急,經脈常深,其氣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夏者火 始治,心氣始強,脈瘦氣弱,陽氣溜溢,熱董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 去者,邪氣淺也。所謂盛經,陽脈也。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得勝火,陽氣在合,故陰 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 取於合。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 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 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 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矇於耳內;丙丁日自乘 無振挨於肩喉廉泉;戊己日乘四季,無刺足去爪瀉水;庚申日自乘無刺關骨於股膝;壬癸日 自乘無刺足脛。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 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則之, 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病在三陰,必候其氣 在於陰而刺之。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十一、五奪不可瀉屬性:形肉已脫,一奪也;大脫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 奪也;新產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十二、刺逆四時屬性: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八淫骨髓,病不能愈,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 嗽, 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夏刺春 分,病不愈,令人懈惰。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慾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夏刺冬分,病 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 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夢。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淅淅時寒。冬刺春分,病不已, 令人慾卧不能眠,眠而有見。冬刺夏分,病不愈,令人上氣,發為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 ,令人善渴。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 ,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亦。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悲 。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 ,令人卧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 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 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十三、刺避屬性: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遠死,其動為噫;中肝者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脾者十 日死 ,其動為吞;中腎者六日死,其動為嚏;中肺者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膽者一日半死,其動 為嘔;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 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上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 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舌下中大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 (委中穴)中大脈令人仆脫色;刺氣沖中脈,血不出為腫,鼠仆刺脊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 乳房為腫根蝕;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魚腹中陷為腫。無刺大醉,令人氣亂 ;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渴人。病有脅下道二,二歲不已 ,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毋損不足者,身贏瘦,毋用 石也。刺陰股中大脈, 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刺跗中內陷氣歸之不得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滿 ;刺 腸內陷為腫;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無刺 之熱,無 刺渾渾之脈,無刺洒洒之汗,無刺病與脈相逆者。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 於堂上。新內勿刺,已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 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車來者卧而 休之 ,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十四、禁太過不及屬性: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泄太 甚, 疾反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病有浮沉,刺有 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肉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 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 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瘟瘧,沂(音素)沂 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刺肉無傷 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馳。 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消爍, 酸解亦,然 不去矣。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 脈無傷肉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 ,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 也。此謂之久也。(久疑作失)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 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 各以任其所宜。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病甚病益。其取五脈者死,取三脈 者,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華矣。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十五、五節刺屬性: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陰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 息肩。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 埃煙 ,餳不得息,取之天容。其咳上氣,窮 胸痛者,取之廉泉。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 者,血變而止。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刺腑輸,去腑病,刺此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 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去爪者乃刺 關節。肢絡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經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 候,津液之道也。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 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不上不下,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徹衣者,言盡 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 。內熱相搏,熱於懷炭,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 槁,臘干嗌燥,飲食不讓美惡。於天府大杼三 ,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 ,熱去汗稀,疾於徹衣。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大風在身,血脈偏 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 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於解惑。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十六、五臟病刺屬性:肝病者兩脅下滿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KT KT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取 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取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 甲間痛,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 中血者。脾病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 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取其經太陽陽明少陰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冷,陰股膝脾 足皆痛,虛 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腎病者腹大脛腫,喘 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俱當瀉,取之下俞。陽明臟獨至,是 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下俞。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 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 陽瀉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與上,四肢爭張,氣滿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 心,厥氣留薄,發為自汗,調食和葯,治在下俞。五臟有疾,當 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 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觀其應而知五臟之害。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陰中 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 於鳩尾,鳩尾一,盲之原出於脖 ,脖 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十七、刺弊屬性: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 氣。 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 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 氣 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 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煩 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悶。陰陽相 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帝 曰∶相之奈何?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瀉之萬 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曰∶熱氣因於針,則 針熱,熱則著於針,故堅焉。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冶之二失也。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 ,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十八、血氣不同形屬性: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 或氣 與針相逢,或針以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髮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凡此六者,各不 同形,願聞其方。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重陽之人, 高高,言語 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臟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重陽之人,而神不先 行者,此人頗有陰者也。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 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其陰氣 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五內,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人之多陰而少陽 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針入而氣逆者,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 浮沉之勢也。此皆粗工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二十九、十二絡繆刺(繆如紕繆紀綱)屬性:帝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岐伯曰∶邪客於皮毛,入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 不得 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 ,而佈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 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曰∶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邪客於足少陰之 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左取右,右取左。 病新發者,取五日已。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 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 數日已。邪客於手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男子立已 ,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 交者,各一 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邪客於陽明之絡令人 氣滿,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 ,如食頃已。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 數,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 痛從內 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人有所墮墜, 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葯,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 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 ,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 左。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立聞 ,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 左刺右,右刺左。凡痹往來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 ,以為 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 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 ,二日一 ,漸多至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邪客 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趾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趾次者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不 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 ,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小腹控 ,不可以仰息 ,刺腰尻之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 數,髮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於足太 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傍刺之三 立 已。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以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 死生為數,立已。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 前者。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 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一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出之,足陽明中趾爪甲上一 ,手大指次指爪甲 上一 ,立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 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趾內側爪 甲 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 ,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 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易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 美酒一懷,不能飲者,灌之立已。有痛而經不痛者,繆刺之,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 此繆刺之數也。身形有病,九候莫病,由繆刺之。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三十、經刺屬性:岐伯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於孫絡。留而不去,入於絡脈 。留 而不去,入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腸俱盛,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 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 者經刺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三十一、巨刺(繆刺刺絡脈巨刺刺經脈)屬性: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 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三十二、脈刺屬性: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 病在 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 ,陰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 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 者,名曰溢陰,溢陽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 關格者與之短期。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 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瀉中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險 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 驗之,疏而取,上氣和乃止。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 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 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陽主胃,大富於谷氣,故可日二 直取之也。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 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是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三十三、淺深上下所宜屬性: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 ,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 , 無使 邪氣得入。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 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諸痛者,其脈皆實。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 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 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 。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得足重。治病者先 刺其病所從生者也。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各以其時為 齊。故刺肥人者秋冬之齊,刺瘦人者春夏之齊。病痛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 。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癢者陽也,淺刺之。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 ;病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 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刺二陰也,一陽者刺一陽也。久病者邪氣入 深,刺此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後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凡刺之法 ,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之。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 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 耳。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 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故刺法曰∶始淺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 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谷氣,此之謂也。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三十四、人身左右上下虛實不同刺屬性: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 人左 手足不如右強也。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 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關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 ,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 靜,神明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 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 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明之,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風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 矣。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 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 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則過,用之不殆。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三十五、氣血清濁淺深刺屬性:受谷氣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 清濁 相干,命曰亂氣。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 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 于海。帝曰∶諸陽皆濁,何陽濁甚乎?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 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 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
<目錄>卷二上《靈》、《素》<篇名>三十六、死期不可刺屬性:病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 先發 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病先發於肝 ,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病發於脾,一日 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病先發於胃,五日 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昧,病先發於腎,三 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腸,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早晡,病先發於膀 胱,五日而之腎,一日而之小腸,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諸病以次相 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一臟及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一、五亂刺屬性: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滎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 。故氣亂 於心 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 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曰∶五亂,刺者刺之有道乎?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 審知其道,是謂身寶。曰∶願聞其道。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氣在於肺者 ,取之於手太陰滎,足少陰俞;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 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俞;氣在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 俞。曰∶補瀉奈何?曰∶徐入徐出,謂之道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 氣之相逆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氣血盛哀屬性: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 ,兩 吻多盡。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 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足 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須, 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 短,外踝皮堅而濃,血少氣多則 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而無肉。足 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 氣和則美色。足太陰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 踵下痛。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 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 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 少血多則瘦以多脈。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 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曰∶刺之有約乎?曰∶眉美者足太陽 之脈氣血多;惡眉者氣血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而血不足;瘦而無澤 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曰∶婦人無須者,無血氣乎 ?曰∶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 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 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滎口唇,故須不生焉。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 ,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不復 ,皮膚內結,唇口不滎,故須不生。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 其故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滎,故須不生。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耐痛屬性: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濃者耐痛,其於針石之痛火 亦然。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堅 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於火 亦然。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五逆屬性:帝曰∶余聞刺有五逆,曰病與脈相逆。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 大, 二逆也。著脾不移, 肉破,身熱脈偏絕,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 ,血 篤重,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五逆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三刺谷氣屬性: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 ,已瀉而虛,故已知谷氣至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六、熱屬性: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卧,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庚 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心熱病者 ,先不樂數曰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 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疼不可 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肺熱病者, 先淅然厥氣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 ,汗出而寒,丙丁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腎熱病 者,先腰痛 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 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 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 出也。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 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諸治熱病,以飲之 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 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熱病始於頭首者 ,刺項太陽而汗出止。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冥, 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太陽之脈色滎顴骨 ,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 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 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鬲中熱;五椎下間 ,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 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頰下逆 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鬲上也。頭上五行,行五者以泄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沖、三里、巨虛、上下廉,此 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髁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傍五者 ,此十者,以瀉五臟六熱也。熱病不可刺者 九,一日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四曰嬰兒熱而腹滿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 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螈 ,齒噤齦也。凡此九者 ,不可刺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七、瘧屬性: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 然,熱止汁出難已,刺 中出 血。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亦,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 刺足少陽。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 然,刺足陽明跗上。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 嘔已乃衰則取之。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小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俱氣不足,腹中 悒悒,刺足厥陰。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心瘧 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 者,刺足陰見血。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腎瘧者令人 淅淅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HT HT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 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 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瘧脈滿太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 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 俞,背俞各一,適行於血也。瘧脈緩大虛,便用藥,不宜用針。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 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 取之。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 ,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 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 下俠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 重者,先刺頭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背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 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中陽明十指間出血。風瘧瘧發,則汗 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 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跗髓痛病,以 針針絕骨出血立 已。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一日一刺。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 而間日作,刺足太陽。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目錄>卷二下<篇名>八、腰痛屬性: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 ,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少陽令 人腰 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 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 前三 , 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二 ,春無見 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 踵魚腹 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 。解脈令人腰痛,痛而 引肩,目KT KT 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 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解脈令 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 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 已。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 下間,去地一尺所,沖絡 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刺之在 陽筋之 間,上 數寸衡居為二 出血。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慾飲。飲已 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 ,在蹺上 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 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昌陽之脈令 人腰痛,痛引膺,目KT KT 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二筋為二 ,在內踝上,大筋前, 太陰後,上踝二寸所。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 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 刺肉里之脈為二 ,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KT KT 然欲 僵 仆,刺足太陽 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 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 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 刺足少陰。大便難,刺足少陰。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以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 陰。腰痛引小腹控 ,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死生為 數。髮針立已,左 取右,右取左。腰痛不可俯仰,急引陰卵,刺八 與痛上,八 在腰尻分間。
<目錄>卷二下<篇名>九、周痹屬性:帝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在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 之中 耶,將在發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 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 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岐伯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曰∶顧聞眾痹。曰∶此各在其處 ,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曰∶刺之奈何?曰 ∶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曰∶善!願聞周痹何如?曰∶周痹者,在於血脈 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曰∶刺之奈何?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 下以遏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後刺其下以脫之。帝曰∶善此 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曰∶風寒濕氣,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 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 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 ,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 而脈陷空中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螈堅轉引而行之。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 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十、癲狂屬性:癲疾者,始生先不樂,頭重頭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 明太 陰,血變而止。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 左,血變而止。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手太陽,血變而止。治癲 疾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瓢壺之中。至其發時,血 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 骨也。骨癲疾者,HT 齒諸俞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 煩,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 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者, 疾發如狂者死不治,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 ,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發少卧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 ,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狂言驚善笑 ,好歌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 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HT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 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狂而新發,未應如此 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 二十壯。大熱偏身, 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卧,居其頭前 ,以兩手四指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 推而散之也。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
<目錄>卷二下<篇名>十一、頭屬性: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 盛者 ,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厥頭痛,頭貞貞頭重而痛,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 取足少陰。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厥陰頭項先痛,腰脊 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涌有熱,(一雲有動脈)瀉出其血, 後取足少陽。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頭痛不可取於俞者,有所擊 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 令少愈,不可已,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目錄>卷二下<篇名>十二、痿屬性: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 身之 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 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 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 ,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 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 ,此之謂也!悲哀太 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 ,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馳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 肉濡潰,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 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柘而髓虛,故足不 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帝曰∶何以別之?曰∶肺熱者,色白 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 色黑而齒槁。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 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 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沖,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 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之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空,和其逆順,筋 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
<目錄>卷二下<篇名>十三、心痛屬性:厥心痛與背相控,善 如從後觸其心。偃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 然谷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針刺其心,心痛甚 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 太沖。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真心痛手 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俞。心痛引腰 脊欲嘔,取足太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 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上下無常處 ,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 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 關元也,背胸邪擊陰陽左右如此。
<目錄>卷二下<篇名>十四、脹屬性: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曰∶何以知臟腑之脹也? 曰∶ 陰為臟,陽為腑。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曰∶三者皆存焉, 然非脹之舍也。曰∶願聞脹之舍。曰∶夫脹者,皆在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 故命曰脹。曰∶臟腑之在胸脅腹里之內也,若匣匱之臟禁器也,各有次舍虛名,而同處一域 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曰∶未解其意,再問。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 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 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 分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曰∶願聞脹形。曰∶夫 心脹者,煩心短氣,卧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 噦,四肢煩 ,體重不能勝衣,卧不安;腎脹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脹,胃脹者, 腹滿胃腕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 泄不化;小腸脹者,小腹 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 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 順,針數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 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 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 在下,營氣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曰∶善!何以解惑?曰∶合 之於真,三合而得。曰∶善!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 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 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 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干脹也,必審其胗, 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曰∶先瀉其脹之血 絡,後調其經,刺去血絡也。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少陰俞者,去 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針,衛氣逆而脈脹,衛氣並脈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 下,無問虛實,三里疾瀉。
<目錄>卷二下<篇名>十五、胸脅痛屬性: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鬲上肩 ,如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目錄>卷二下<篇名>十六、大風屬性: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腑,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 瀉。 大風頭項痛,刺風腑,風腑在上椎,大風汗出,灸噫嘻,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患 呼噫嘻。從風增風,刺眉頭,失枕在肩上橫骨間。病風且寒且熱,炅汗了,一日數過,先刺 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目錄>卷二下<篇名>十七、癘風屬性: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骨節重,鬚眉墮 名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
<目錄>卷二下<篇名>十八、偏枯屬性: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 ,乃 可復也。痱之為病,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病先起於陽,而後入於陰,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
<目錄>卷二下<篇名>十九、痿厥屬性:痿厥為四末束 ,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歲以草刺鼻嚏,嚏 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十、癰屬性: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 ,愚 者遭其已成也。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 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曰 ∶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微按其 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無過三行,察其浮沉,以為淺深,已刺 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大小深淺刺之。 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 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 ,與纓脈各二,掖癰大熱,刺足少陰,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 ,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暴癰筋 ,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刺腫搖針。左足應立春,其 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 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 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藏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己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值之日 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十一、鼠屬性:鼠 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 血者 ,易去也,請從其本,引其末,乃可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 。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鼠 寒熱刺寒腑,寒腑在附膝外解營。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十二、耳鳴耳痛耳聾屬性:耳者宗筋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筋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 指爪 甲上與肉交者也。耳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耳聾無聞,取耳中聽宮 ,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耵聹,耳無聞也。耳聾取手小指次指 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 足。耳聾取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十三、膝痛脛酸屬性:蹇膝伸不屈治其捷,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 ,坐而 膝痛 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連 若折治陽明中俞 。若別治巨陽少陰榮,淫 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 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 , 上為關,頭橫骨為枕。膝中痛取犢鼻,以員 利針發而開之,針大如厘,刺膝無疑。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十四、嚙舌嚙頰嚙唇重舌屬性:少陰氣至則嚙舌,少陽氣至則嚙頰,陽明氣至則嚙唇,視主病者則補之。重舌刺舌柱, 以鈹針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十五、欠屬性: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 則目瞑。陰氣盡,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腎主欠,取足少陰。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十六、噦屬性: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 並相連,復出於胃故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陽。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十七、唏噫屬性: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十八、振寒屬性: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目錄>卷二下<篇名>二十九、(丁可反)屬性: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事,氣不能復,故為 。因其 所在,補肉分間。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十、嚏屬性: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十一、泣竭成盲屬性: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見,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頰項。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十二、太息屬性:憂思則心系急,急則氣約,氣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 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十三、涎下屬性:飲食入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涎出 者,是蛟蛔也。以手聚按,堅而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十四、口目屬性: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 , 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十五、腸鳴屬性: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 ,補足外踝下留之。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十六、目眩頭傾屬性: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補足外踝下留之。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十七、喉痹屬性: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 少陰 。嗌干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喉痹舌卷,口中干,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 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十八、齒痛屬性: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 立已。
<目錄>卷二下<篇名>三十九、衄屬性:衄而不止 血流,取足太陽, 血取手太陽,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 中出血。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十、喘屬性:中熱而喘,取足少陽 中血絡。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 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十一、怒屬性: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十二、頗(若感切)屬性:刺手陽明。頗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十三、項痛屬性: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十四、足屬性: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 引,故足痿不用也,補其榮而通其俞。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十五、下血屬性:病注下血,取曲泉。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十六、疝屬性:痛在小腹,小腹痛不得大小便,名曰疝。得之寒,刺小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 之,盡炅病已。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十七、轉筋屬性:轉筋於陽治其陰,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轉筋者,立而駐之,可令遂已。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十八、厥屬性:厥,挾脊而痛者至項,頭沉沉然,目KT KT 然,腰脊強,取足太陽 中血絡。厥,胸滿面 腫, 唇漯漯然,暴言,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 少陰。厥而腹響響然,多寒氣,腹中穀穀,便溲難,取足太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 能行,發為 仆。陽明之厥則巔疾欲走,呼腹滿,不得卧,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 厥則暴聾頰腫面熱,脅痛, 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 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 不得卧。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小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卧屈膝, 陰縮腫 。內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目錄>卷二下<篇名>四十九、癇屬性: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膀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 刺三針。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十、霍亂屬性:霍亂刺俞傍五,陽明及上傍三。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十一、目痛屬性:目中赤痛,從內 始,取之陰蹺。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十二、卒然無音屬性: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地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方少師曰∶ 咽喉 者,水谷之道路也;喉嚨,分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 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 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桑不開,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 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濃,其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 ,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曰∶刺之奈何?曰足∶足少陰,上繫於 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 發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十三、目不瞑不卧屬性:夫邪氣之客於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 津液 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 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 先行於四未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日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 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 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曰∶治之奈何?曰∶補其不足,瀉其有 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十四、補遺篇氣交暴郁刺法屬性:帝曰∶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預救生靈,何得卻乎?岐伯曰 ∶昭 乎哉問,臣聞夫子言,既明天真,須窮法刺,可以折郁扶運,補弱全真,瀉成蠲余,令除斯 苦。帝曰∶願卒聞之。曰∶壬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發郁,亦須 待 時,當刺足厥陰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土欲發郁,亦須待時,君火相火同,刺包絡之 滎。土欲升而天衛窒抑之,土欲發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太陰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 金欲發郁,亦須待時,當刺手太陰之經。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發郁,亦煩待時,當刺 足少陰之合。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預備,願聞其降,可以先防。曰∶既明其升,必達其 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發,散而可得位, 降而郁發暴,如天間之待時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勝也,當刺手太陰之所出 ,刺手陽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發,散而可矣。當折其所勝, 可散其郁,當刺足少陰之所出,刺足太陽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 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其郁,當刺足厥陰之所出,刺足少陽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 窒抑之,降面不下,抑之郁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其郁,當刺心包絡所出,刺手少 陽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土,可散其郁, 當刺足太陰之所出,刺足陽明之所入。帝曰∶五運之至,有前後與升降往來,有所承抑之, 可得聞乎刺法?岐伯曰∶當取其化源也。是故太過取之不及,資之太過取之,次抑其郁,取 其運之化源,令折鬱氣,不及扶資,以扶運氣,以避虛邪也。資取之法,令出密語。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十五、司天不遷正刺法屬性:帝曰∶升降之刺以知要,願聞司天未得遷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萬化之或其皆妄 。然 與民為病,可得先除,欲濟群生,願聞其說。岐伯曰∶悉乎哉問,言其至理,聖念慈憫,欲 濟群生,臣乃盡陳斯道,可申洞微。太陽復布,即厥陰不遷正,不遷正氣塞於上,當瀉足厥 陰之所流。厥陰復布,少陰不遷正,不遷正即氣塞於上,當刺心包絡脈之所流。少陰復布, 太陰不遷正,不遷正即氣留於上,當刺足太陰之所流。太陰復布,少陽不遷正,不遷正則氣 塞未通,當刺手少陽之所流。少陽復布,則陽明不遷正,不遷正則氣未通上,當刺手太陰之 所流。陽明復布,太陽不遷正,不遷正則復塞其氣,當刺足少陰之所流。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十六、司氣有餘不退位刺法屬性:帝曰∶遷正不前,心通其要。願聞不退,欲折其餘,無令過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氣 過有 余,復作布政,是名不過位也。使地氣不得後化,新司天未得遷正,故復布化,令如故也。 己亥之歲,天數有餘,故厥陰不退位也。風行於上,木化布天,當刺足厥陰之所入。子午之 歲,天數有餘,故少陰不退位也。熱行於上,火余化布天,當刺手厥陰之所入。丑未之歲, 天數有餘,故太陰不退位也。濕行於上,雨化布天,當刺足太陰之所入。寅申之歲,天數有 余,故少陽不退位也。熱行於上,火化布天,當刺手少陽之所入。卯酉之歲,天數有餘,故 陽明不退位也。金行於上,燥化布天,當刺手太陰之所入。辰戌之歲,天數有餘,故太陽不 退位也。寒行於上,凜水化布天,當刺足少陰之所入。故天地氣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 預可平 。(劉溫舒曰∶或者謂歲運大角,木王土衰,迎取之當使瀉肝經而益其脾胃,人人 如此,何病之有,此非通論也。何哉?豈有人人臟腑皆同者?假如肝元素虛,脾土素盛,遇此 大角之運,肝木稍實,脾氣得平,方獲安和。若便瀉肝補脾,此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 有餘,餘氣同法。針之治病,病對穴,可謂工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十七、司氣失守刺屬性:帝曰∶剛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運之氣皆虛乎,與民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 哉問 。明其奧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謂根之可見,必有逃門。假令甲子,剛柔失守,剛未 正柔,孤而有虧,時序不令,即音律非從。如此三年,變大疫也,詳其微甚,察其淺深,欲 至而可刺。刺之當先補腎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陰之所注,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 者,次三年作土癘,其法補瀉,一如甲子同法也。假令丙寅,剛柔失守,上剛乾失守,下柔 不可獨主之,中水運非太過,不可執法而定之,布天有餘,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呂 音異。如此即天運失序,後三年變疫,詳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後三年,至甚即首三年 。當先補心俞,次五日可刺腎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已柔不附剛,亦名失守,即地運 皆虛,後三年變水癘,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畢,慎其大喜欲情於中,如不忌即其氣復散 也。令靜七日,心欲實,令少思。假令瘐辰剛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無合,乙庚金運,故 非相招,布天未退。中運勝來,上下相錯,謂之失守,姑洗林鐘,商音不應也,如此即天運 化易,三年變大疫。詳其天數,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當先補肝俞,次 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畢,可靜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氣卻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 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獨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運孤主之,三年變癘,名曰金癘。 其至待時也,詳其地數之差等,亦推其微甚,可知遲速爾。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 ,即勿怒。假令壬午剛柔失守,上壬未遷正,下丁獨然,即雖陽年虧及不同,上下失守,相 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數也,律呂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見,三年大疫 。當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畢靜神七日,勿大醉歌樂,其氣復散,又勿飽食 ,勿食生物。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 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氣不當位,下不與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 故柔不附剛,即地運不合,三年變癘,其刺法如一木疫之法。假令戊申,剛柔失守,戊癸雖 火運陽年,不太過也。上失其剛柔,地獨主其氣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淺深,欲 至將合,音律先同。如此天運失時,三年之中,火疫至矣。當刺肺之俞,刺畢靜神七日,勿 大悲傷也,悲傷即肺動而真氣復散也。人慾實肺者,要在息氣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 ,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剛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運與地虛,後三年變癘,卻 名火 癘。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窮法刺,於是疫之與癘,即是上下剛柔之名也,窮歸一體也 。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總其諸位失守,故只歸五行而統之也。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十八、全真刺屬性:帝曰∶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願聞刺法。岐伯曰∶昭 乎哉 問,謂神移失守,雖在其體,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壽。只如厥陰失守,天以虛,人 氣肝虛,感天重虛,即魂游於上,邪干厥陰,大氣身溫。猶可刺之,刺其足少陽之所過,次 刺肝之俞。人病心虛,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虛,遇火不及,黑屍鬼犯之,令人暴 亡。可刺手少陽之所過,復刺心俞。人脾病,又遇太陰司天夭守,感而三虛,又遇土不及, 青屍鬼邪犯之於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陽明之所過,復刺脾之俞。人肺病,遇陽明司天失守 ,感而三虛,又遇金不及,有赤屍鬼幹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陽明之所過,復刺肺俞。人腎 病,又遇太陽司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木運不及之年,有黃屍鬼犯人正氣,吸人神魂,致 暴亡。可刺足太陽之所過,刺足少陰之俞。
<目錄>卷二下<篇名>五十九、十二臟邪干刺屬性:帝曰∶十二臟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圓,恐邪干犯,治之可刺,願聞其要。岐伯 曰∶ 悉乎哉問,至理道真宗,此非聖帝,焉究斯源,是謂氣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陰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可刺手太陰之源。肝者將軍之官, 謀慮出焉,可制足厥陰之源。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可刺足少陽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可刺心包絡所流。脾為諫義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為倉廩之官,五 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腸者傳送之官,變化出焉,可刺大腸之源。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 出焉,可刺小腸之源。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可刺腎之源。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 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理,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
<目錄>卷二下灸法<篇名>六十、艾灸方宜屬性: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 。其治宜灸 ,故灸 者,亦從北方來。
<目錄>卷二下灸法<篇名>六十一、艾灸補瀉屬性: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 艾, 須其火滅也。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陷下則灸之。針所不為,灸之所 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系,火所治之。
<目錄>卷二下灸法<篇名>六十二、灸寒熱屬性:灸寒熱之法,先灸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 肩上 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間灸之, 下陷脈灸之,外 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 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
<目錄>卷二下灸法<篇名>六十三、女子敗疵屬性: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
<目錄>卷二下灸法<篇名>六十四、灸癰屬性:王臟癰發,四五日逞灸之。
<目錄>卷二下灸法<篇名>六十五、犬咬屬性:犬嚙,犬所嚙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當灸二十九處。
<目錄>卷二下灸法<篇名>六十六、傷寒苦樂屬性:傷食灸之。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目錄>卷二下灸法<篇名>六十七、宜灸不宜刺屬性: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鬲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 焦之 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 應其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武按∶血氣形志論、及遺篇刺法論,並 載五臟俞刺,而此雲可灸不可刺。故滄州翁謂《素問》非出於一時之言,非成於一人之手。 焦當作椎。又按∶華陀傳彭城樊阿皆從陀學,凡醫咸言背及胸臟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過 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臟乃五六寸,而病皆瘳。是知《素問》立言致謹之道,而 明醫縱橫變化,不拘於常法,而卒與法會也。
<目錄>卷三<篇名>一、十二經病刺屬性:手太陰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 肺所 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 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 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陽明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 次指 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 於寸口也。 足陽明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 欲動 ,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菟 外廉 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已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 身已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陰 晃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 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膽,不能 卧,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少陰 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 臂 內後,廉痛厥,常中熱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陽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 ,頰腫頸頷肩 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 如結, 如裂,是為踝 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溺出鼽衄,項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陰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日KT KT 如 無所 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 舌乾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 ,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熱而痛。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厥陰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 ,喜 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 迎也。 手少陽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 ,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耳後 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陽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 反熱 ,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頷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 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 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厥陰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乾麵塵脫色。是主 肝所 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 此十二經病,盛則瀉之,虛則瀉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 經取之。
<目錄>卷三<篇名>二、奇經八脈病屬性:督脈 此生病從小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脊 強反折,督脈生病治督脈。 任脈 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陽蹺脈 為病,陰緩而陽急,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陰蹺脈 為病,令人陽緩而陰急。 沖脈 為病,令人逆氣里急。 陽維脈 若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 陰維脈 若不能維於陰,則棖然失志。 帶脈 為病,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
<目錄>卷三<篇名>三、十二經脈屬性:帝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不可不通。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 還循 胃口,上鬲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大腸手陽明之脈 ,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出於柱骨之會上,下之缺盆,絡肺下鬲屬大腸;其支者從缺 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胃足陽明之脈,起 於鼻之交 中,旁納(一作本幼)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承漿,卻 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 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 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趾 外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 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脾足太陰之脈 ,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 骨後,交出厥陰之 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 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骨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 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出踝 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 絡心循咽,下鬲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斜絡於顴。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 要中下夾脊貫臀入 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 ,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 內,出 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 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陰 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鬲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 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 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 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鬲 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 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 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後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至目銳 後,其支者別銳 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 ,貫鬲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 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 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 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聚毛之際,上循 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 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 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 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鬲上注肺。
<目錄>卷三<篇名>四、奇經八脈屬性:督脈者,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 繞篡 後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 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栗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 女子等,其小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督脈起於 下極之俞,並於脊里,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 任脈與沖脈,皆起於胞中,循脊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 別而 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 事數下,任沖並傷故也。任沖之交脈不榮於唇口,故髭鬚不生。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 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也。沖脈與任脈皆起胞中,上循脊里,為經絡 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又沖脈起於氣沖,並足少陰之經, 挾臍上行,會於咽喉,至胸而散。陽蹺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兩足蹺脈本太陽之 別,何於太陽,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 陰蹺脈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喉嚨,交貫沖脈蹺脈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跟 之上 ,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屬目內 ,合於太陽。男子 以之為經,女子以之為絡,陰蹺之 在交信。 陽維脈,維於陽,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 為 ,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 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 ,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又與足少陽 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腑及 門。陰維脈,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陰維之 ,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 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 帶脈者,起於季脅,圍身一周,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帶脈,以其圍身 一周如帶也,又與足陽會於維道。
<目錄>卷三<篇名>五、十五絡脈屬性: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 銳掌 熱,虛則欠劫,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手少陽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 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 別走太陽也。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心上系,於心包絡。心 系實則心痛,虛則頭強,取之兩筋間也。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 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 ,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絡名曰 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手少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 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 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 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蹶,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 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咽。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 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 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別名 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 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 徑脛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任脈之別名曰 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寮則腹皮痛,虛則癢瘙,取之所別也。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 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夾脊之有過者, 取之所別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 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大絡也。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 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目錄>卷三<篇名>六、十二經筋屬性: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 ;其 別者結於 外上 中內廉,與 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 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 ;其 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 。其病小趾支跟踵痛, 脊反 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動刺,以之為數,以痛為輸。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 髀前者結於伏菟之上,後者結於尻;直者上乘 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 ;支者結於目 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 上乘 ,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 ,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趾,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轉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 脅屬脊,其直者上循 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轉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菟,上結於髀, 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 ,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 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脛轉筋,腳跳堅,伏菟轉筋,髀 前腫,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 頰移口,有熱則筋馳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緩其,以 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 者 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趾之端內 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里 絕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趾支內踝轉筋痛,膝內轉骨痛,陰股引髀而痛 ,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足少陰 之筋起於小趾之下,並足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 ,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 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 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 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足厥陰 之筋起於大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轉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 其病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內轉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 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 痛為輸。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者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 ,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 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 下 ,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 痿,頸腫寒熱。在頸上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 支者上抽牙,循耳前屬目外 ,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 數,以痛為輸。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 外廉,上肩 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 ,上乘頷結於角 。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手陽明之筋起於大 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 結於 ;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 上頸 ;其支者上頰結於 ;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 ,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手太陽之筋起於大指之上 ,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 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 , 上結缺盆,下結胸里,散貫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 地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 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 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 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痛伏梁下為肘 綱。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膿血者, 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馳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 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緩不收,無用燔針。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 , 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
<目錄>卷三<篇名>七、空穴屬性:臟俞五十穴,腑 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 五穴 。中KT 兩旁各五,凡十穴。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厭中二穴,犢 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 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 ,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喑門一穴,臍一穴, 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蹺四穴。水俞在諸分,熱 俞在氣分,寒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 由行也。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裕。兩眉頭各一入,髮際至頂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 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旁各一,風府兩旁各一,俠背以下至 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凡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 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 ,掖下三寸脅下至 八間各一,髀樞中各一,膝以下至小趾次趾各六俞。足陽明脈氣所發凡 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 ,膺中骨間各一,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俠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俠之各 三,氣衝動脈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手太陽之脈氣 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 各一,目外 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 各一,曲腋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 ,桂骨之會各一, 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手少陽脈氣所發三十二, 鼽 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挾扶突各一,肩貞 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指本名六俞。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 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 也。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 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齦交一。衛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 ,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俠齊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 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蹺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水俞五十 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目錄>卷三<篇名>八、十二經井滎俞原經合屬性:帝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與, 合四 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岐伯曰∶請言其 次也。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 ,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 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心出於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 木,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間也,為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 為俞,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 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 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水,溜於行間。行間者,足大趾間也,為滎,注於太沖。太沖行間上二 寸陷者之中也,為俞,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 足而得之,為經,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太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 為滎,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端也,為俞,行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於 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腎出於湧泉,湧泉 者足心也,為井木,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 上陷中者也,為俞,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轉骨之 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之經也。膀胱出於至陰。 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 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 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 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膽出於竅陰。竅陰 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俠溪。俠溪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為滎,注於臨泣,臨泣 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中也,為原,行於陽輔,陽輔外 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為合, 伸而得之,足少陽也。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內廷;內廷 次趾外間也,為滎,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趾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俞,過於沖陽。沖 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於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 ,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 骨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 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三 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沖。關沖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 指之間也,為滎,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中者也,為俞,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 中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 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於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 端也,為井金,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注於後溪。後溪者在手外 側本節之後也,為俞,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於陽谷。陽谷在銳骨之 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 ,手太陽經也。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 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行於陽溪 。陽溪在兩筋間陷中者也,為原,入於曲池,在肘外轉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 明也,是謂五臟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
<目錄>卷三<篇名>九、同身尺寸屬性: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發以 下至 頤長一尺,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 KT 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 KT 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 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 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 以下至跗屬長一尺 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 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 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耳後當完骨 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 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一寸半,腕至 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未長四寸半,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 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眾人 骨之度也。
<目錄>卷三<篇名>十、經脈長短屬性: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 丈八 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 足 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 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 合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推薦閱讀:
※針灸取得神效特效的關鍵點
※中醫針灸癲癇
※淺談針灸與手法並用治療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治
※五臟生克論與針灸(發揮)
※靈樞、素問與針灸學(之二)——脈、經脈共治腰痛的針灸盛況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