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張圖,正手擊球細節一點就通(如何在最高點讓正拍面以最高速的方式,自然的出現?)
導讀1:如何通過「自相似性」這一原則,指導自己的正手擊球動作?感覺擊球一瞬間的技術要求,正拍面/最舒展/最高點/最高速 等,太複雜太困難怎麼辦?能否把正手擊球動作當成一個整體來輕鬆地體驗與掌握?如何讓速度最快的最正拍面自然而然的出現?一個標準的正手揮拍動作,應該如下圖一樣的,簡化成口令,就是砍-拍-收。 |
揮拍發力-正面照ubadminton(1).jpg(77.62 KB, 下載次數: 0)
F字式.jpg(65.47 KB, 下載次數: 0)
肱三頭肌.png(135.38 KB, 下載次數: 0)
肱三頭肌2.jpg(32.07 KB, 下載次數: 2)
剪刀手.jpg(45.17 KB, 下載次數: 0)
外星人-四個手指.JPEG(65.01 KB, 下載次數: 0)
日本式架3.JPG(29.63 KB, 下載次數: 0)
日本式架拍.jpg(52.81 KB, 下載次數: 0)
山字型架拍.jpg(27.4 KB, 下載次數: 0)
與許正傑-拍長與手臂長一比一_.jpg(58.08 KB, 下載次數: 0)
與許正傑談-網球拍長度確認_.jpg(74.73 KB, 下載次數: 1)
與許正傑-掌心即甜區所在_.jpg(75.03 KB, 下載次數: 0)
導讀2:導讀:衡量技術入門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是能否發力時用上肱三頭肌,如何確保?因只講發力,故省略了不少其他內容,如引拍與收拍也是非常重要的,「山字型」與「斜45度型」,哪個更好?如何最科學的收拍?讓力量回歸身體重心附近,併合力向前?技術達人 蘭嵐先生 說過:正手發力時,會不會用上肱三頭肌,是區分技術入不入門的一個重要標準。
有些讀者看完這個理論後感覺一頭霧水,發力精準到具體的某塊肌肉上,似乎對業餘的來說要求有點過了? 肱三頭肌,就是連接你肘尖的那塊肌肉,當你如下圖一樣引拍,手掌成砍狀的時候,肱三頭肌其實就已經繃緊,並準備發力了,所以其實並不複雜,只要你做到正確的引拍,充分的倒拍,自然反弓的蓄力姿式即可。 值得一說的是,從下圖你就可以看到,只有肱三頭肌發力,你才能形成一個自然反弓的引拍動作,從這種意義上看,肱三頭肌就是連接手臂擊球力量與下肢力量加腰腹核心力量的重要橋樑,要形成這種全身鞭擊發力的標準動作,肱三頭肌的作用不可忽視。不過可惜的一點,羽毛球有「易學難精」的特點,易學指的就是,對於成年人,特別是男性,即使不用下肢與腰腹核心力量,不用蓄力形成反弓,直著身子也能用掄大臂,即像打網球一樣的方法把球打遠,如果一開始就是用這種「將就」的發力方法,而不是全身協調發力的「講究」的發力方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路徑依賴,變成肌肉記憶,當遇到技術瓶頸的時候,再改就相當困難了。說話,我曾經成功的把這樣一位錯誤發力的偽羽毛球迷,給成功的勸去打網球去了,現在水平聽說還不錯,充分證明了,甲之砒霜,也可以是乙之蜜糖。但對他來說,羽毛球畢竟需求彈性很低,而對於想打一輩子羽毛球的骨灰級愛好者,羽毛球的需求是剛性的,如果不想技術一直原地踏步,不想打到一定程度突破不了瓶頸恨不得自廢武功從頭練起的,不想打得一身傷的,最好還是了解一些這些技術原理,指導自己不走彎路甚至死路。
後記:這個教程,為了簡化,與突出小臂內旋的重要性,省去了不少細節,比如說:1,沒有講到側身引拍/架拍,其實這也是很重要的,至於是標準的「山字型」,還是「斜45度型」,這個要看各人的習慣,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瞬間一引就是朝前的正拍面,面積最大,處理來球最容易,這在電光火石的被動防球的時候就顯示出重要性了,一引就正,哪怕根本沒有發力的時間,都可以直接把球碰過去解個圍,甚至直接反守為攻。站在這個原則分析,長得比較高的人,與習慣把拍子舉得比較高的人,「斜45度型」,即拍面適當向下傾斜更好,反之,長得不高,拍子不習慣舉得太高的,「山字型」,即拍面適當朝前更好。
2,擊球的時候,適當的送肩,可以增加擊球的力道,與豐富出球的角度;3,適當的收腹,可以用上核心力量,同時也可以讓重心自然的朝前,有利回中;4,示範中的收拍位於身體前側,只是為了強調「充分內旋讓正拍面在最高點自然出現」這一過程,其實一個完整的正手揮拍,擊完球後,應該讓手腕對著左髖位置收拍,髖骨所在的位置大致也是人整個身體的重心所在,對著身體重心收拍,力矩最小,身體晃動的幅度最小,併合力向前,有利於回中與快速攻防轉換。如果你收拍對著身體前側,則容易打到自己的腳,甚至是(太監沒有的)那裡,對著自己的左肋,就會變成「剪刀手」等錯誤動作。
(如上圖片示範,收拍只為強調內旋,而不是回歸身體重心-髖骨處,打起來就會成為這種F型的錯誤動作,根本沒有辦法擊完球就借力回中,且支撐腳受力太大,很傷關節)
(如上圖示範,收拍如果沒有對著自己的身體重心--髖部,刻意遠離重心的話,就會形成這種錯誤的「剪刀手」的動作,我採訪過圖片的主人,他感覺這樣擊球力量反而更大,如此充分,甚至有點過度的旋轉,擊球力量大也是正常的,但從合力向前與攻防轉換的角度上看,明顯他不是經常打那種快節奏的比賽,否則這樣下來,攻防轉換的速度就是一個明顯的軟肋)==========延伸閱讀:「自相似性」是複雜學說的基本理論,比如大如宇宙星系,小如原子結構,都是小的圓體圍著大的圓體做近似規則的圓周運動,大如人類城市結構,小如細胞結構,都是重要的內容,如宗社/CBD與細胞核在中心,其他環繞四周,並生長到一定程度後,又分割出新的城市/細胞,跟原來的中心結構仍然一樣。「自相似性」可以指導我們做不少判斷,比如,如果一個外星人,跟人類身體結構一樣,從軀體中分出「頭+四肢」五個分支,那樣根據自相似性原則,他的手伸出來就一定會是五個手指,像下面這張圖,外星人只畫四個手指,你就可以盡情的笑作者「沒文化」了。
羽毛球拍與網球拍的長度為什麼最終確定是664-674mm與27-30英寸,也是源於人類手臂延伸的一種自相擬性,這個長度範圍,可以讓正常的適齡運動者,手心與球拍甜區位置最為接近,這樣球拍用起來自相似性最強,陌生感最低,人拍一體的感覺最強。 CRSA的教官許正傑先生,用「自相似性」這一原則,為他的客戶改造球拍,不少客戶過後反饋說,這球拍也打了這麼多年了,從來沒有感覺這麼適合自己過,以為他施了魔法。與許先生首次見面就相見恨晚,他就把這個「魔法」毫不保留的傳授給我,至今我仍然感動。如果像《後宮甄嬛傳》的作者流瀲紫所說,好的作家是在熟悉的語境中創造陌生的文體(如甄嬛體:那是極好的),好的穿線師就是在你用慣的球拍上面創造出驚艷的手感。 於是當有人問我以下問題,就可以用「自相似性」的原則回答,如:1,我的小孩今年剛開始打羽毛球,是用成人拍還是用兒童拍?答:只要像圖片這樣,手一伸,掌心基本可以夠到拍面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用成人拍了。 許先生改造球拍的方式,分顯性與隱性兩種方法:1,顯性:就是先用上面的方法,觀察球拍的甜區與使用者的臂長-掌心的自相似度夠不夠高,如果掌心與甜區之間的重疊度不夠,他會通過增長/改短球拍的方法,增加重疊度;2,隱性:穿線的時候,使用RD法類似的甜區優化方法,讓「自相似區」的性能達到最佳。 當然,複雜的做法還有很多,不便在以科普為主的這裡展開來說了。
推薦閱讀:
※細節決定命運,態度決定高度
※特殊信息是為應期細節而顯
※[轉] 餐宴細節
※《教育的55個細節》——一位美國優秀教師的教學心得
※10個優雅細節教你提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