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夜色:我們的夢想有多少被妥協掉了

我們的夢想有多少被妥協掉了

 作者:張國慶

「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一個人能夠在15年痛苦的牢獄生活里,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力量?這也正是美國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所以激蕩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肖申克成功地奪回自由的那一刻,我們的情緒也被調動了起來: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拒絕命運的安排,塑造我們中意的人生?

堅持意味著決不向現實「投誠」

  有一個經典的故事。

  數九寒天,一座城市被圍,情況危急,假如明天下午之前仍得不到援兵,城市就將完全失陷。守將決定派一名士兵去河對岸的另一座城市求援。

  這名士兵馬不停蹄地趕到河邊的渡口,卻看不到一隻船。平時,渡口總會有幾隻木船擺渡,但由於兵荒馬亂,船夫全都逃難去了。士兵心憂如焚。他的頭髮都快愁白了,假如過不了河,不僅自己會成為俘虜,就連城市也會落在敵人手裡。

  太陽落山,夜幕降臨。黑暗和寒冷,更加劇了他的恐懼與絕望。這是一生當中最難熬的一夜,他覺得自己今天真是四面楚歌、走投無路了。更糟的是,颳起了北風,到了半夜,又下起了鵝毛大雪。他瑟縮成一團,緊緊抱著戰馬,借戰馬的體溫取暖。他甚至連抱怨自己命苦的力氣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聲音在他心裡重複著:活下來!他暗暗祈求:上天啊,求你再讓我活1分鐘,求你讓我再活1分鐘!

  東方漸漸露出了魚肚白。士兵掙紮起來,牽著馬兒走到河邊,驚奇地發現那條阻擋他前進的大河上面已經結了一層冰。他試著在河面上走了幾步,發現冰凍得非常結實,完全可以從上面走過去。他欣喜若狂,牽著馬輕鬆地走過了河面。城市就這樣得救了,得救於他的忍耐和等待。

  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得失之間,隔於一線,堅持一下,也許就是完全不同的結局。在成敗之間,妨礙我們的往往只是一層迷霧,許多時候,我們敗給的不是對手,而是絕望和放棄。在「非典」猖獗的日子裡,我們發現,在同等情況下,最先恢復過來的「非典」患者,往往是那些相信自己一定會挺過來的人,是那些始終不放棄信心的人。而事實上,一個在精神上和意志上不放棄的人,往往在身體和智能上也容易有較好的表現。

  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搶婚」的鏡頭,或男或女,在心愛的人即將對另一個人說「I do」時,大聲說「No」,然後把心愛的人從最後關頭拉走,扔下目瞪口呆的一群人,從而挽救了彼此的真愛。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卻幾乎沒有發生的可能,這倒並不是沒有那樣的情境,而是少有敢於那樣做的人,或者說少有那樣為了不放棄追求而勇於放棄其他的人。

  而在足球場上,能夠永不言敗、永不放棄的人和球隊其實也並不多見,這使得我們對德國隊和世界盃上的愛爾蘭隊有著深刻的印象。至於我們的鄰居韓國隊,儘管我們中的一些人並不認可他們世界第四的位子,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在意志品質方面,中國隊與他們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們能有韓國人的那種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的勁頭,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妥協於你的夢想,而不是冷酷的現實

  奇蹟出自信仰,就像甘地所創造的非暴力奇蹟。甘地是一個身材瘦小的人,性情溫柔,卻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和無堅不摧的信念。當世界橫遭暴力蹂躪之時,甘地建議人們走另一條道路,即非暴力主義。他宣傳非暴力學說,終於發動了印度人民大眾,奮起將英國人驅趕出印度半島。由於他的努力,精神運動取代了武裝暴動,祈禱取代了槍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彈爆炸聲。儘管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許多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有的時候,甚至甘地自己都感覺似乎前途暗淡,無路可走,但他卻最終妥協於自己的夢想而不是冷酷的現實。就是在幾乎身後已無人跟隨的情況下,他依舊坦然地默念著泰戈爾的詩句,「如果他們不響應你的召喚,你走下去吧,獨自一人走下去吧。」

  正是在甘地精神的感召下,印度人民漸漸醒來,並爆發出巨大的力量,使傲慢的大英帝國也不得不低下頭顱。1947年2月一個凄涼的下午,儘管丘吉爾指責艾德禮政府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拋棄印度,屈服於「甘地最狂妄的要求」,但他的悲涼而無奈的演說卻無法阻止太陽沉落西山,投票表決時,下議院以壓倒多數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趨勢,批准英國於1948年6月前結束在印度的統治。也正是因為甘地具有超人的意志力和感召力,印度人由衷地說,甘地在哪裡出現,哪裡即成為印度的首都。

  事實上,很多傑出人物都有著妥協於夢想卻不妥協於現實的精神。1944年4月7日,施羅德降生時,奶奶在他的身邊。為了讓嬰兒啼哭、呼吸,奶奶用力地向他的臉上吹氣。這個世界帶給小施羅德的第一件東西便是一股撲面冷風。在以後的人生中,任何撲面來風都會像當年奶奶的呵氣一樣,使施羅德立刻動員起全身的精力。由於施羅德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很多人都不看好他,《明鏡》周刊總編納倫曾經罵部下說,報道施羅德純粹是浪費。但施羅德卻並不妥協於人們的認識,他堅定地說:「我想當總理,你們等著瞧吧!」在他看來,「如果人一生中只追求一件事的話,他就一定會成功。」最終「命運」向他妥協了,而納倫則擺出了一副早有預料的樣子說:「我早就說過,這個年輕人有帥才。」

  類似施羅德的例子在國外並不少見。德國前總理科爾在17歲時就曾說過:「我有朝一日要當這個州的一把手!」他後來比這走得還遠。韓國前總統金泳三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堅信「搞政治的人如果沒有當總統的野心,那就是平庸之輩。」他毫不隱諱地說:「我最適合當總統。」這在當時招致了很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認為他精神不正常,但最終金泳三讓所有人都閉上了嘴。

  其實,不僅領袖人物,就是我們普通人也應該具有對自己和事業純天然的自信,這樣才能不管遇到怎樣的難關,都能談笑渡過。即便是危難,我們也會把它當作一個接近夢想的機會。就像患病的人,如果相信眼前的葯可以幫助擺脫病魔的控制,那麼無論多苦的葯他也會毫不在乎,但如果他對葯和開藥的人都毫無信心,則即便是甜甜的葯,他也會覺得很「苦」。

  在讀書的時候,我曾經在不同場合聽到很多同學的激情談吐,幾乎每個人都有一番遠大的志向,其中不少人都有捨我其誰的氣概。但遺憾的是,畢業沒幾年,這些激情就大多蕩然無存了,很多人在幾番遭遇挫折後都紛紛向現實「投誠」了。就像《肖申克的救贖》所說的:體制化是這樣一種東西,一開始你排斥它,後來你習慣它,直到最後你離不開它。想想看,我們的身體已經有多大一部分被體制化了,我們的夢想有多少被妥協掉了?

  妥協往往使我們的人生「收入」直線下降。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如果你滿足於十分之一,往往只能達到十分之一。在未來的路上,千萬要妥協於你的夢想。」對獲得成功別有作用的信仰看來是這樣:正確的信仰能不斷從內部給人以力量,在一天天的堅持之下,你會發現,正是夢想在逼你成功。而正如一位著名教練所言:「我無意與同胞競爭並擊敗他們,但我決意竭盡所能,戰勝懦弱和妥協現實的心態,走近我的夢想。」

  由於不能夠向現實妥協,一些人常常會吃更多的苦頭,但他們卻並不在意,因為他們知道,失敗也是付出的一種,輸給現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輸掉了精神和自信。也正是這種把失敗當作付出的心態,使得他們能夠在最暗淡的夜色中看到陽光,那陽光來自內心深處,柔弱但剛強

推薦閱讀:

我們怎樣做老人
維多利亞秘密的天使翅膀,托起的不僅是我們的胸
[轉載]《周易》告訴了我們哪些人生哲理?
釋迦摩尼佛告訴我們「」身口意這三業中為什麼意業最重?報應最猛?
我們都只是歲月的天涯過客

TAG:夢想 | 心靈 | 妥協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