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尷尬的佘市橋----溯源澧水之廿八

身份尷尬的佘市橋
本報記者 胡南

道水是澧水現存的5大支流之一,這條支流上有一座著名的古橋樑佘市橋。10月12日大雨,沒能阻止我們對一座古橋的熱情嚮往。

  其實作為記者,我們曾多次經過這條古道,但急於奔向目的地的心態,從沒讓我們在這座橋上停下,去欣賞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和便利。人就是這樣,當一切順風順水的時候,他對周圍的東西是容易忽視的。這次終於把佘市橋——這座南宋的橋作為我們的目的地。

  從南面橋頭下坡就到了道水河畔。10多年前曾看到過一張佘市橋的照片,大概也是從我現在所站的位置用鏡頭拍過去,陽光下紅紅砂石壘成的8墩9孔連孔石橋,每個石橋墩上都長了幾株綠綠的小灌木,陽光下道水邊洗衣的婦女們洋溢著笑容,古橋古樸的色彩和婦女們日常生活狀態讓人看到一幅道河風情畫。但今天雨中的佘市橋是寧靜沉默的,除了從橋面上飛馳而過的車輛聲響。

  因為天氣的原因,攝影記者重點拍了幾何造型的橋墩,實在沒有找到更好的畫面。車子剛剛離開佘市橋鎮,一種強烈的疑問洶湧而至,不對不對,哪裡不對?調轉車頭,再次回到佘市橋。我們這次站在北橋頭,分明是一座現代的橋樑。

  在前期做功課時,我們曾經看過一張佘市橋平面圖,空中望去,佘市橋如一條青紅相間的腰帶,9座紅色橋墩從橋面兩邊呈菱形對稱伸出,如一條紅色彩練落在道水河上。諮詢文化嚮導,他支吾良久,最後終於話中有話地說,現在佘市橋算不算文物保護單位都不清楚。

  一座近700年歷史的古橋,早在2000年就被列入常德市文物保護單位,怎麼現在倒不是了?

  問起這件尷尬的事情,幾位知情人不願面對。但我們還是找到了2005年5月31日臨澧縣文化局寫給縣委、縣政府的一份緊急報告。報告中稱,佘市橋因為「超負荷承載過往車輛」,「橋面下陷,欄杆傾斜……如不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古橋隨時有坍塌的危險」。在隨後的4點建議中,文化局表達的一個中心意思就是請求縣委、縣政府「立即下令封閉古橋,嚴禁車輛通行」,佘市橋「不再作為交通橋樑,並同時修建專門的公路橋」。

  佘市橋鎮人大主席黃開俊在這裡工作了十六七年,作為親歷者回憶起5年前的那次佘市橋改造風波,他並沒有刻意迴避。佘市橋作為臨澧和石門區域性交通主幹道,是當地石膏礦、煤礦外運的主要通道。隨著這些產業的發展壯大,交通壓力越來越大,多拉快跑的載重車輛終於將一座近700年的橋樑推向危險的境地。

  「文化局的呼籲引起了臨澧縣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改建新橋提上了議事日程。」黃開俊說。然而爭議出現在施工方案上。從理性的角度考慮,這條道應該改道,另建新橋;但改道建新橋,處於吃飯財政狀態的臨澧縣到哪裡去籌措一筆建設資金?權衡之下,縣裡還是決定採納改造古橋,保留古橋橋墩,將老橋橋面全部揭掉,另鋪鋼筋水泥橋面的改造方案。施工進行一個月後,縣博物館館長史新林才得知情況,這位臨澧縣有名的文化專家攔了一輛車立即趕到施工現場,踉踉蹌蹌跑到橋上,拉電搶錘,阻止施工。局面僵住了,對於這樣一位特殊的破壞工程者,施工單位也不敢硬拖。

  法律上沒有人能辯過史新林,但生活不僅僅是法律。幾次協調之後,痛苦不堪的史新林和縣市文化部門最後只有讓步,接受折中辦法,盡量保住佘市橋老橋面,拆除部分破損的砂石,在橋面鋪一層塑料薄膜,再打鋼筋水泥橋面。為了不造成「非法改變文物」的違法事實,臨澧縣向市政府打了一個申請撤銷佘市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報告,主動要求撤銷市級文物保護資格,成為我省文物主動要求撤保的一個孤例。

  在撬換老橋砂石板時,一名施工工人觸電身亡;手扶拖拉機運送砂石板,怎麼都開動不了。一起單純的安全事故,一個偶然的事件,卻被當地很多居民迷信為動了古橋而遭受的報應。在臨澧縣佘市橋鎮鎮政府院內,我們找到了橋面上取下來的9塊紅砂石石板,上面還能清楚地看見當初修橋捐資人的姓名。

  2007年6月,市政府在公布我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時,宣布「佘市橋因嚴重改變原貌而撤銷」市級文保單位。

  古代的佘市橋是人畜的橋,所以它得以延續到今天;而現在的佘市橋更多的是車輛的橋,它的尷尬在於現代的車輛佔據了本來是人畜行走的道路。其實,歷史上的佘市橋也曾因水毀損改造過幾次,不過都是古法改造。1964年佘市橋開始進行第一次現代化的橋樑改造,加鋪鋼筋水泥,拆石欄建水泥柱欄,並在橋南增建2孔,將橋面向南延長20米,搖身一變成了公路橋,創造了600多年歷史的古橋負重不毀的傳奇,但索取可以這樣無休止嗎?

  

  相關鏈接

  

  佘市橋原名道源橋,是一座岩墩石面橋,始建於南宋,經元代、清代幾次重建。是湖南省目前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橋體最堅固的古橋。
推薦閱讀:

「婦女節(3.8)」溯源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河圖洛書天文地理學溯源
「本命年」及其文化習俗溯源
《平安夜》溯源
黃梅岳姓溯源

TAG:尷尬 | 身份 | 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