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選一種,你天天讀它,一天讀十個小時,一遍一遍的讀
讀經,選一種,你天天讀它,一天讀十個小時,一遍一遍的讀
凈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0集)
.....「又義寂師引《般若經》云:云何菩薩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
你看菩薩,無上正等正覺他都不會起心動念,真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我有一個念頭要求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念是雜念,這個念障礙你證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沒有念頭。
所以古大德常說,「動念即乖,開口便錯」。正等正覺裡頭沒有念頭,有念就不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沒有言語,所以言語道斷,有言語不是正等正覺。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這個意思懂嗎?世尊在經中說的,誰說釋迦牟尼佛說法,叫謗佛。沒有說法說了這麼多,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法跟不說法他畫了平等的等號。
為什麼說沒有說法?他沒起心動念。凡夫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有說、有為;佛不起心不動念,包括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他沒有說。
沒有說怎麼會說出來?是眾生有感,自然的應。這個應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叫無說。
我們凡夫說話起心動念,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這個話該不該說?這個話要怎麼說?這有說,有為有說。佛是無為無說,法身菩薩都是這個境界,這個我們要知道。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怎麼會說得出來?沒有辦法想像的。
我們看江本博士的水實驗看出一點門道,水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它有沒有起心動念?它的心在哪裡?它的念在哪裡?為什麼它能看、它能聽,它懂得人的意思?實驗當中我們給它善的念頭,它的反應是美好的;給它惡的念頭,它反應很醜陋、很難看。
十多年的實驗,每年做上萬次,一點都不差。從這個實驗當中證明水能做得到,那佛做不到嗎?法身菩薩當然可以做到。水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
水有真心嗎?有。為什麼?它有自性。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是一切法的本體,本體的反應就是真心。
我們今天稱真心還要通過一層阿賴耶,就變成妄心。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就不稀奇了。真搞清楚了,佛菩薩教我們遠離虛妄。
虛妄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虛妄,遠離這個,遠離這些東西就是真心。《楞嚴經》上交光大師告訴我們的就這個意思,我們用真的,不要用虛妄的。
真的是用什麼見?用見性見。真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舌身叫覺性,在第六意識叫知性。
見聞覺知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功德,它透過阿賴耶它就不叫見聞覺知,叫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身識,它叫識;脫離阿賴耶它叫見聞覺知,性德。
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來有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這個德能就是見聞覺知,無量相好,自性本具。雖然本具,這些東西它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它有,它不屬於這三種現象,所以我們的六根緣不到它。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見聞覺知起作用了。應該這個東西就是心心所裡面所說,四分裡頭的見分,跟四分裡面的證自證分。
證自證分是般若智慧,見分就是見聞覺知,這是自性本有的,通過阿賴耶扭曲了,還是它起作用。
所以大乘教上常說真妄不二,阿賴耶是妄,自性是真,真妄和合。雖有真、雖有妄,妄離不開真,離開真,妄的就不會生起來。
人站在太陽底下,人是真的,太陽底下照的影子,影子是假的,但是那個影離不開人,就是阿賴耶離不開自性。
自性像人,阿賴耶是影子,它同時存在,一真一妄。
你要是真正覺悟了,一點都不妨礙,真不礙妄,妄也不礙真;如果你迷了,你把影子當作真的,把自己忘掉了,這個就麻煩。
六道眾生人大多數都是這種情形,認妄不認真,搞這個虛妄的六道輪迴,在輪迴裡面吃盡苦頭,這都是虛妄的。
所以《般若經》上講得徹底,真實智慧,佛給我們講了,佛所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菩薩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
如果真有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麻煩可大了,自性裡頭一個念頭都沒有,你怎麼會有這個念頭?自性裡頭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
所以自性是什麼樣的?「言語道斷」,說不出來;「心行處滅」,無法想像;「唯證方知」,只要你能把這八個字放下,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這八個字放下的時候你就證得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證得了,你也說不出來,你也無法想像。
「云何菩薩知足,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這真的知足。
「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這個意思,上面這些經裡面講的意思,《法華經》、《般若經》講的意思,不求他境這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這是法身菩薩的少欲、法身菩薩的知足。
下面還有個小註,「他境即是色等五欲」,色聲香味觸法,「自法即是現量之智」。
現量是現前,我們現前的智慧、現前的知識,這叫自法,安住自法知足。
需不需要求?不需要。為什麼?定能開慧。如果有求,智慧開不了,你所求的全是知識不是智慧。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智慧開了。
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沒有開悟之前不准你看經。你就想,經都不能看,其他的什麼文字都不可以看,你只要看,它會障礙你得定、障礙你開悟。
修行的目的就是把心定下來,離一切虛妄境界,所有境界都是虛妄的。佛的教學,禪是個特別法門,所有的法門都要從經教,不能離經教,唯獨禪宗不要經教。
禪宗是先悟,然後再看經,大徹大悟之後看經。看經什麼作用?自己所悟的跟經典對照,如果是相同的,真的,如果不一樣的是錯誤,所以用經典來印證你悟的是正還是邪。
顯教裡面,經教是教我們解悟,解悟之後你去修行,把你所知道的東西去證實,叫證悟。
禪宗沒有這個解悟,一下手就叫你守規矩,那就是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悟。
教下也有很多用讀經這個方法修定,像《無量壽經》它不長,每天讀經至少八個小時,一遍一遍的念。《無量壽經》念一遍大概要一個小時,八個小時就是念八遍,十個小時就是念十遍。
每天念十遍,不要想裡頭的意思,要知道沒有意思,這是真的,你想經典裡面什麼意思完全錯了,佛沒有意思講的經,你怎麼會有意思?到你應用的時候,這個經裡頭有無量妙義,永遠沒有窮盡的。為什麼?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真妙!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
世間法確實是從第六意識裡頭生出來的,言語、文章都是的,都從第六意識,唯獨佛法不用心意識,所以它妙不可言。它完全從自性流露,佛法深奧就在此地,簡單也在此地。
如果不是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實驗,我們很難相信,天下哪有這種事情?惠能大師真給我們做實驗,真有這回事情,他真的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這一開悟全通了,不但佛門經典去問他,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能把你講得開悟。
不但佛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為什麼?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你只要明心見性,一切法自然就通了。
你不念《無量壽經》也能通,一句佛號就能通,這一句佛號,念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就通了。凈宗的術語叫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禪宗用參究的方法,凈宗用讀經或是念佛。讀經,讀《無量壽經》、讀《觀無量壽佛經》,或者讀《阿彌陀經》都可以,選一種,你天天讀它,一天讀十個小時,一遍一遍的讀。開頭讀的時候要大聲讀,讀出聲音來,為什麼?你有精神,你不會念錯,冥陽兩利。
讀經是什麼?讀經是修行,絕不想經裡頭的意思,用讀經的方法修定;我一面讀一面想它的意思全破壞了,這個要曉得。
用讀經這個方法來修定,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無量壽經》比較長,初學的時候念,大概念一部要兩個小時;念到半年,大概差不多一部一個小時,這是你念熟了;念到很熟的時候,念一部大概四十分鐘,會入定。
入定還要這樣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還用這個方法。我用讀經,就用這個方法;我用念佛,就用念佛的方法,不要改,一直到大徹大悟。
所以《金剛經》上講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也就是說,哪一個法門都能幫助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它是平等的。
我讀別的經行不行?讀哪個經都行,念一二三四五都行,就是要專一,就是不能變。
凈宗為什麼讀凈宗的經典?相應,與我們修的法門相應。別的經典一定也能達到,都可以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是不如跟阿彌陀佛本願相應,這個好!
方法,佛講得清楚,祖師大德都講得清清楚楚,我們都懂,問題就是沒真干,所以你能怪人嗎?老祖宗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孟子講的,孔子也講。過失決定不在外面,決定與別人不相干,這點我們一定要注意。
這個世界的真相,一場空,《般若經》裡面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事實真相,你還有什麼留戀的?你還有什麼想得到的?一樣都得不到,真的是一場空。
所以了解事實真相,就學菩薩那樣,那麼自在、隨緣。於外面的境界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這就好,你的心就清凈。清凈心、平等心就是我們要求得的,為什麼得不到?就是沒有看破。
雖然佛都教給我們了,我們對這個沒有透徹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真正透徹了解;真正透徹了解,我們這個念頭就斷掉了。這絕對是真的,不是假的。
假的,我們為什麼還那麼樣認真來做?這個做是表法,這是屬於大慈大悲,給沒有覺悟的眾生做個樣子,讓他們的生活有秩序,讓他們的社-會能夠安定和諧,給他們帶來現前的幸福,是這個。
我這個表法是為他們的,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沒事,我這樣表法也是沒事,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不是用有為心去做。用有為的心去做造業,無為心去做不造業。為什麼?天天在做,痕跡也不著,心裡頭乾乾凈凈的,一點沒染污到,這就是你沒造業。
這個業,佛法裡給它個名詞叫凈業,就是沒染污。世間的業是染污的、著相的,心裡頭真有,阿賴耶裡頭落種子;你造的這個阿賴耶裡頭不落種子,這個本事很大!
「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無一法當情,要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沒有一法落在阿賴耶裡頭。
唯識裡面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阿賴耶裡頭有落謝影子,《楞嚴經》上講的,就是第八識裡頭的種子,這叫業因,有這個業因將來就有果報。菩薩有這個能力,沒有落謝影子,做再多真的是作而無作,不落印象。用這個比較容易懂一點,做再多不落印象,這叫凈業,這真正叫少欲。..........
「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這叫知足。體就是自性,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真常。真就不是妄的,常是永恆不滅。這是什麼?真心,真心起了作
真心怎麼起作用?真心要變成現相它才起作用。會變成現相?會。怎麼變的?眾生有感它就有應,它就現相。水結晶就是體露真常,寂滅為樂,水結晶上這八個字我們就體會到了。在現實環境裡面,現實環境都是虛妄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體露真常。他的身體好像跟我們是一樣的,血肉之軀,其實我們是真的血肉之軀,他不是的,你要把他看作血肉之軀的話,你看錯了,他好像,但是他不是的。如果他要是的,真的是的,那他就墮落到凡夫,他就不是佛了。要記住,《梵網經》上他告訴我們,他到這個世界上來作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他常來,所以他真的是真常。真是什麼?他做得了主,眾生有感他就來了,感要沒有他就走了。他也沒有起心動念,有感就出現了,沒有感就不見了。所以我們細心從這裡頭去觀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在中國古書上也有記載,有很多人相信,唐朝浙江天台山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那釋迦牟尼佛在中國,應以比丘身得度者,他就現比丘身而來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我們在這句經文上把它引申,全世界各個不同族群裡面的聖人,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我們都會想到佛菩薩來示現的,應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現基督身,應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現阿訇身。真身是一個,應身無量無邊。應身看起來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在人道現人身,在鬼道現鬼身,在地獄道現地獄身,在哪一道現哪一道身,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頭頂上有三十二個頭,那是三十二相,應以什麼身就現什麼身。那三十二個面孔應該畫各種不同族群的像,各種不同宗教創始人的像,那讓人一看,表法就很清楚、很明白。畫的相貌都一樣看不出來,要畫不同的像。去年十二月,澳洲凈宗學院舉辦了個十週年紀念,請了齊素萍居士,帶了一個團,雜技團,到圖文巴去表演。我疏忽了,我以前講了很多,疏忽了,雜技團裡頭有變臉,那個變臉可以把這三十二相變出來。那個很有意思,他一變,觀世音菩薩,這一搖頭,耶穌出來了,那是非常生動。這以後變臉要教給他們這一套,你看不但是一種高度的藝術,它還在弘法利生,讓人家曉得,各個不同族群原來是一家,各個不同的宗教也是一家,這個意思好!這個表演變臉的,以後叫他這個臉譜重新好好去畫,畫各種不同宗教、不同族群,這個很有意思。事實真相如是。所以這個三十二相,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讀了沒有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跟我們現前生活馬上就接上,就銜接了,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有變很快樂的面容,笑咪咪的,也有變很生氣的,把七情五欲都表現在面孔上,這個讓大家看也很有趣。觀音菩薩會變,你也會變,他也會變,人人都會變,喜怒哀樂變在臉上。這幾句是講的應化,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為知足。自性住在清凈寂滅,確實它如如不動,這是知足。「於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證佛經語深」。確實,佛經上一句說幾天都說不完,這個裡頭的意思愈延伸就愈多,愈講愈細,可以講到我們日常生活上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都要懂得少欲,要懂得知足。
再看底下這一段,『專求白法,惠利群生』。「白法者,白凈之法,指一切善法」。古印度,我們中國人講善惡,印度人很少講善惡,他講黑白,黑就是惡,白就是善,這是他們的習俗語,白法就是善法。所以白凈,清凈,一切善法。《大乘義章七》裡面說,「善法鮮凈,名之為白」,這是解釋白凈的含義,它是善。鮮凈,鮮是新鮮,凈是清凈,清凈是沒有污染,新鮮代表它不是陳舊的,它是新的,永遠是新的。魏譯本裡面叫「清白之法」。「《凈影疏》云:所顯之法,出離邪謗,名為清白」,它不邪。謗,含義是批評,因為它太完美了,就是說沒有批評的,完美,這叫清白。「《嘉祥疏》曰:是無漏明,故云清白」,這個意思就說得更清楚。無漏是什麼?煩惱、習氣斷盡了叫無漏。這個清白裡頭沒有染污、沒有雜念,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清白。「《會疏》云:大乘法,名為清白」,這個意思也很好。大乘,法身菩薩所修的,不是權教、小乘,權教、小乘善惡沒有了,但是他有染凈。凡夫有善惡,有染凈、有善惡。二乘善惡沒有了,六道沒有了,他看六道是染,他們自己是清凈。所以四聖是釋迦牟尼佛的凈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染土。「惠利」,惠是惠施,施是給予。惠是一種恩惠,這裡面要帶著恭敬心,恭敬、有禮貌的幫助需要的人。利是利濟、是利益,是救濟他、幫助他。「故經義為:專求無漏大乘清凈之法,用以普施有情,利樂群生」。這個意思很完全、很好,我們應當學習。但是這個標準很高,無漏大乘清凈之法,這是法身菩薩們,他們在十法界用應化身幫助一切世界裡頭六道眾生。每個佛世界多半都有六道,也有沒有的,我們在《華嚴》「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面讀過,確實有些諸佛剎土它是凈土,它沒有六道輪迴,甚至於有些佛剎土裡面它十法界都沒有,它只有實報莊嚴土。所以諸佛剎土也是差別很大,不完全相同,但是大部分的佛土裡頭都有十法界、都有六道。所以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主要就是要幫助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太苦了,他們都有佛性,他們本來都是佛,幫助他們回歸到佛位,彌陀發這麼個大心,他也認真努力去做。這個地方,專求無漏大乘清凈之法,用以普施有情,利樂群生,用它來說明阿彌陀佛那是恰好不過了,阿彌陀佛確實是這樣做法的。我們現在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無漏大乘清凈之法,怎樣能夠介紹給大家,幫助大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眾生如果接受了,能信、能願,念這一句佛號,將來必定得生凈土。真正利樂、無上的利樂,再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
推薦閱讀:
※餐後1小時血糖正常值
※英國一公羊跳入母羊圈 24小時令33隻母羊懷孕
※服用抗生素六忌/「每天3次」指間隔8小時
※產後24小時沒做這些事就等著落下病根吧!
※盯手機三四個小時,視力從1.0降到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