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與通 轉載
莊子在《讓王》中說:「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得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我們知道,莊子強調「樂天安命」,所以對人的現實處境,採取一種隨遇而安的態度。窮也好,通也罷,都能樂而開懷,要做到是很不簡單的。
讀《周易》,我們發現,古人對於窮通,可能還有另一種認識。《周易·繫辭下傳》中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段話,我們耳熟能詳,清末常常被維新派人士掛在嘴邊。比起道家對「窮通」的看法,這段話包含著更加積極的性格。事實上,如果只是被動地安於「窮」,可能一輩子就很難翻身。而積極地變「窮」為「通」,無疑具有更加重要的價值。關鍵是一個「變」字。
《周易·繫辭上傳》中說:「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這段話,肯定了「變」是宇宙的靈魂。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在不斷運動變化,所以一個人要適應這種變化,並且善於抓住其中變化的規律,很好地為自己服務。人不可能生下來就富貴,很多人都經歷了醜小鴨變白天鵝的過程。這些人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們不墨守成規,善於適應宇宙萬物的變化,並很好地利用其中的變化規律為自己服務。同理,人也不可能老是走鴻運,有時摔一跤,也許跌得鼻青臉腫,但是,聰明人很快又鹹魚翻身了,究其原因,還是及時總結跌倒的教訓,再次順應宇宙萬物變化的規律,從而東山再起。褚時健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生生之謂易」。在我看來,「易」的本質就是「變」,就是見微知著,革故鼎新。一個人能夠見微知著,革故鼎新,便一定會無往不勝。「通變之謂事」,強調的就是這個道理。《周易》強調:「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這說明,要變「窮」為「通」,做到「極深研幾」是多麼重要。而「極深研幾」,實際上就是見微知著,革故鼎新。《周易》中昂揚著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哪怕在看似消極的事物中,總能看到其積極性格,看到事物可以從消極面向積極面轉化。譬如「否」卦,一般認為是不吉利的,但是《周易》在對這一卦中第六爻「上九」的解釋中就說:「上九,傾否,先否後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先否後喜」,不就是「否極泰來」嗎?「否終則傾,何可長也」,不就是老子說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嗎?顧振彪先生在解釋「上九」時也說:「上九傾否,傾之雲者,撥亂世反之正也。否極則泰運將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地氣化,本自無否,即有時而否亦無長久終否之理。蓋所以轉之者,必有其道矣。」讀了這一段,處於「窮」境中的人,不可以獲得極大的鼓舞,而積極去尋找轉運之道嗎?這個轉運之道,也就是宇宙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呀。
《周易》特彆強調為人的謹慎。這裡說的謹慎,也是指要嚴格按照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辦事,不可盲動。事實上,很多人由「通」返「窮」,就是因為言行不謹慎,以致栽了跟頭。《周易·繫辭上傳》中言:「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所以,謹言慎行,是轉「窮」為「通」的重要途徑,同時因為言行不謹慎,一旦通達,則很容易得意忘形,登高跌重。所以《周易·繫辭下傳》中說:「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誨。居安思危,謹言慎行,見微知著,革故鼎新,這些要是都能做到,人,怎會永遠處「窮」?
《周易》用開門與關門來譬喻天地人事的變化。《周易·繫辭上傳》中說:「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關門是靜,是陰;開門是動,是陽。陰陽和合,動靜相宜,就合乎「道」的變化,就能達到「通」的境界。這也即是《周易》中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說白了,我們做人做事,一定要順應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積極動作,就可能否極泰來,萬事亨通。《周易·繫辭上傳》中因此說:「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說明,做一個人,要化「窮」為「通」,首先要順應天道,即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不蠻幹;然後用誠信博得他人的信任,擁有好的人脈關係;最後推崇賢人,讓他在關鍵時刻提拔自己,幫助自己,這樣,即使是一個一名不文的窮小子,也可能有一番大的作為。
現代社會,安於「窮」境,畢竟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人不會天生受窮,要破除「命運」觀念,積極扭轉自己的人生。《周易》中對「窮通」的論述,啟發了中華民族,也振奮了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從來不墨守成規,總是處在積極的變化中,不斷擺脫貧窮落後面貌,不斷擺脫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舊體制、舊觀念,顯現出非常積極的民族性格。我想,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周易》之所賜。作為個體的我們,也應該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積極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要知道,「易」就是「變」,「變」才是大道理呀。時代不斷在變,而自己不變,還美其名曰「以不變應萬變」,那就只能是刻舟求劍,貽笑後人了。
推薦閱讀:
※[轉載]傅佩榮《易經與人生》
※(500)[轉載]金吊桶取理取格(11)
※認識中藥(轉載)
※轉載:藥引
※[轉載]三奇九星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