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戍:早年儲安平的政治意識和道德觀念

韓戍:早年儲安平的政治意識和道德觀念發布時間:2013-04-01 16:44 作者:韓戍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點擊:306次

  1932年夏,儲安平從光華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宜興的庚桑洞中養病。在洞中,他陸續寫作了十幾篇文字,於1936年定名為《給弟弟們的信》,交上海開明書店出版。這些文字文風流暢,內容通俗易懂,雖然在學術或哲理方面的價值有限,卻是非常寶貴的文獻資料,從中可以一窺早年儲安平對政治和道德的理解程度。  最明顯的表現是,儲安平此時已經具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政治意識,對自由主義和民主制度已完全認同。他對中國政治走向的總體判斷是,中國正在走上通往民主政治的大路,代議制是實現民主政治的最佳方式。代議制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人民的政治意識是否發達,其表現有兩方面,一是人民在選舉時踴躍參加認真投票,二是民眾平時以健全的輿論形成最大的力量來監督政府。為什麼民眾要監督政府?因政府的權力由民眾賦予。這賦予不是永遠的賦予,若政府不能遵從國民公意,民眾可隨時收回賦予政府的權力。儲安平的民主政治觀,雖然都是常識,但可見他對西方民主政治基本原理已經有所了解。儲安平在光華讀書時期的成績單上顯示,他修讀過《盧梭民約論》課程,因此,他談論政府與民眾的關係,得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但是,儲安平論述民主政治,興趣點並不在論述自由主義的各項要求,也沒有再多談約束政府或保障個人權利,他更注重的是國家觀念和對公的強調。他看到中國擁有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四億人口,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卻不是一個世界強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民,沒有民族精神,缺乏國家觀念。他將民族觀念的缺失主要歸咎於孔子和儒家,認為孔教的中心思想是宗族觀念而非國族觀念。這使得幾千年來的中國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國。這也使中國人不善於過團體生活,缺乏公共道德,無人關心公共事業,不願參加集體活動。正因為人人為己,才不能結合為良好的團體,使中國的政治遲遲不上軌道;不肯為公,才不能保家衛國,使中國積貧積弱,屢遭東西方列強的欺侮。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儲安平總的思路當然是漸進改革。具體答案是,每個人都講義務、盡責任、增強道德精神。他似乎認為,要解決政治民主和國家富強的問題,政治制度的改變或法律條文的完善都只是細枝末節,最主要還是每個人都高度自覺,從小培養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儲安平《給弟弟們的信》,核心在於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在公共方面,他認為理想的現代公民應該公正地參加公共事業,遵守國家法律,不引用私人,不浪費公帑。如果從政,行為必須坦白、光明、負責,孕育一種剛正之氣,不諛陷,不陽奉陰違,不口是心非,不爭權奪利。對國事發言時,必須是善意的批評建議式,而不是惡意的謾罵式。在私人方面,應該有強健的體魄,高尚的情趣,良好的涵養,豁達的心胸,以及知行合一的精神。只有從小注意培育人格,逐漸養成浩然之氣,才能真正成為未來中國的合格公民,承擔起實現國家富強和民主政治的重任。  儲安平在《給弟弟們的信》中全面否定儒家思想,認為其與現代社會不合,但過度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恰恰和儒家士大夫分享著同樣的思路。儒家本身就是一種修身學說。從孔子到朱熹,幾乎都認為,人皆有無限向上之潛能,通過內在的德行修養,可以臻於至善;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君子必須由個人的修身,進而領導政治,推動社會,使社會達到完美之境。換而言之,也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人格,才能在經世濟民的事業中應付一切困難,無往不勝。儲安平當然對儒家的修身觀不感興趣,但卻從現代政治學的公民知識出發,同樣給了修身以最重要的位置。他對通過提升道德(尤其是政治家的道德)來改變中國社會,亦抱有一種極度樂觀主義的態度。這種樂觀主義,對權力制衡和法律規約只給予有限的注意,帶有烏托邦傾向、道德至上傾向和集體主義精神,實際是一種盧梭式的「高調民主觀」,蘊含著走向民粹主義、權威主義甚至極權主義的危險。按照張灝的話講,這是對人的墮落性和無限為惡的潛能缺乏一種「幽暗意識」。這也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思想通病。  儲安平:《給弟弟們的信·英人法人中國人》,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版,18元。
來源: 《南風窗》2013年第7期 | 來源日期:2013-03-31 | 責任編輯:胡月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報警?小男孩又不是你什麼人」。
說一個人不知感恩,這算不算道德綁架?
曾平生:現在的社會怎麼了---談道德的沉淪(原創)
道德集結號:從小伊伊到小悅悅的道德巡禮
道德经原解

TAG:道德 | 政治 | 意識 | 觀念 | 道德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