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選秀,改變了什麼(文藝觀察)

科爾沁夫《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9日 14 版)

漫畫徐鵬飛選秀只是一個平台,而不能成為流行音樂生長的唯一土壤。重要的是利用好這個平台,利用好它的「觀眾緣」,促成更多優秀歌曲、歌手和音樂人的篩選,鼓勵更多元的音樂探索十年前的五月,我在多雨的成都目睹了四萬個熱愛歌唱的女孩共同參加一個音樂選秀比賽,而包括我在內的評委們,最終從這四萬人中選出了三個女孩參加全國總決賽。那三個女孩就是「超級女聲」李宇春、張靚穎、何潔,那一年後來被稱為「選秀元年」。光陰荏苒,我們可以回首,看看十年選秀究竟划出了怎樣的軌跡,又為中國歌壇帶來了怎樣的改變。以「超女」為代表的音樂選秀,其標誌意義在於改變了中國流行歌壇的歌手產生方式。在選秀之前,流行歌手的產生分兩種:主流的方式是唱片公司包裝體系,唱片公司發掘新人,經過長時間的培訓、包裝,待其成熟後錄製唱片,再通過宣傳、推廣走向市場;另一種是藝術院團成員通過青年歌手大獎賽、金鐘獎等國字頭專業比賽和晚會演出,逐漸為人所知。無論哪種方式,產生出來的都是經過音樂訓練的准專業歌手,其產生方式也大多和歌迷無關。選秀在兩方面完全打破了傳統造星機制:以歌手而言,只需經過三個月的比賽,一個平民「草根」就有可能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歌手;而對於歌迷來說,在三個月的比賽時間裡,通過關注、宣傳、投票等方式,充分享受一手打造偶像的成就感,同時也成為選秀歌手的忠實粉絲。是的,選秀歌手,這四個字是十年間很多歌手賴以成名的根本,也是他們身上的一道標籤。他們經由選秀省去了漫長的培訓期和宣傳期而一舉成名,但要面對一夜成名後媒體和公眾對自己音樂能力的懷疑。更危險的是,選秀的關注熱度往往是由透支媒體曝光度而來的,在比賽結束後,如何克服浮躁,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的代表作,就變成了很多選秀歌手難以完成的任務。可以看到,十年間有很多歌手因選秀平台走出來,成為新星甚至大明星,更多的人卻沒能在歌壇立足,比賽中的亮相就此成為他們歌唱生涯的頂點。可是,很難就此指責選秀的誕生阻擋了歌壇正常的歌手推出和造星路徑。經過了長年累月的盜版和互聯網時代的雙重衝擊,唱片公司的傳統盈利模式已經被打破,傳統的造星渠道已經出了問題,或許可以說,即便沒有選秀,這十年間唱片公司體系推出歌手的音樂性也已乏善可陳。選秀雖然改變了歌手出道的方式,卻難以在音樂本體上帶來同樣層次的變革。最初的「超級女聲」等節目都模仿歐美,但歐美音樂選秀中核心的對音樂本身的重視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巨大投入,卻是未曾被重視的。對音樂本身不夠尊重加之一夜爆紅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讓中國電視界迅速將選秀「玩壞」,變為一場收視率遊戲。2007年起,隨著選秀節目的製作播出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觀眾已經對打著音樂旗號的所謂炒作和作秀漸漸厭煩,選秀步入持續數年的低潮。後來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聯手將中國的電視音樂選秀由早期的山寨模仿階段,推進到打造「音樂大片」的新階段。音樂和歌唱本身,開始重新成為選秀節目的核心,大編製樂隊、演唱會級音響等由此成為選秀節目的標配,甚至優秀樂手、錄音師也跟著炙手可熱起來。當然,「大片時代」的選秀依然存在問題,如對引進模式的過度依賴以及對原創音樂的漠視。《中國好聲音》曾規定,所有選手不允許唱自己的原創作品,理由是國外模式認為新歌沒有收視率。此外,此類節目中「真人秀」環節的加入也常被大眾質疑為刻意煽情甚至弄虛作假,為博取關注而刻意「飆高音」的方式也被詬病。這種情況在2014年有所變化,兩個純原創節目再次為音樂選秀贏得了口碑。一個是「國字頭」的流行音樂賽事——中國音協金鐘獎,以類似足球聯賽的方式,吸引了國內多數主流唱片公司參賽;另一個是由《中國好聲音》的製作方燦星公司打造的旨在推出原創歌曲和唱作人的《中國好歌曲》。後者以原創為核心,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消費音樂、收視挂帥」的電視台選秀模式。輕視原創並非電視台一家之過。事實上,中國音樂創作相關版權制度的不完備和保護不力,是音樂產業多年來步履維艱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好歌曲》在發掘一批包括90後、95後在內的優秀唱作人的同時,敏銳推動了音樂創作新勢力的集結髮聲。總的來看,經過這十年歷練打磨,音樂選秀已經從最初的火爆但無序,走向今天的類型多元和品質較量。越來越多的人對選秀有了理性認識:歸根結底,選秀只是流行音樂的一個平台,而不能成為流行音樂生長的唯一土壤。重要的是利用好這個平台,利用好它的「觀眾緣」,促成優秀歌手、優秀歌曲和優秀音樂人的篩選,鼓勵更多元的音樂探索。既然本質上互相需要,那就互相包容促進改變,這才是十年後中國流行音樂與選秀節目共同進步的最佳起點。
推薦閱讀:

搜索十年有多少故事
五六十年代香港的街頭寫實[17P]
背薄一寸,命長十年!小心這7件事讓背痛找上你!
如何才能徹底放下?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年她給你當龍套 如今你只能給她當配角。。。

TAG:文藝 | 選秀 | 改變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