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3

[轉載]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3

(2014-08-11 12:57:09)原文地址: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3作者:東陽龍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3

太極網

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之七

(二)王宗岳太極拳論(註:原作者王宗岳,是前清乾隆時山西人。這篇論的內容是說明太極拳的用法。提示了太極拳用勁的原則和別種武術不同。並指出學者應該明確雙重是違反太極原理,捨己從人是走黏的法則。)  太極是宇宙間一切事物內部的矛盾變化,關聯到另一事物外面的矛盾變化。太極拳根據矛盾變化的發展規律,把它應用到拳術的虛實變化,從看不見、聽不出、覺不到的無形無象,發展到極小的,能夠知覺的一點內在意味動作的開始,一直變化到眼可見,手可覺,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生相剋相反相成的姿勢形勢動作時為段落,來作為研究範圍,觀察變化,分析變化,控制變化,利用變化,這便是應用的規程。  拳的一切動作現象都從根源起點,動之則分,變為千頭萬緒。但是肯定意識動機發生之後,必然影響到形態的發展,一有形態,便有點和線。明確點線運動的集中和分散及其中心地位、方向、時間、速度,能夠算得準確,不差毫釐,恰到好處,無過不及。  走勁的用處,是因為對方來勢急,分量重,屬於剛性固體的動作,不適宜頂撞他,應該不慌不忙,隨勢順接,把他的著力點引向一旁空隙,切不可被他對準我的中心,影響我的重心。只要我不失重心,就可以避去大力,進而控制對方中心,化去剛勁,便是以柔克剛的走勁。  黏勁的用處,是對方用力已過中心,新力未生之前,我乘勢控制其弱點,對準其著力點的中部及根據點進迫,黏得牢,用松沉勁掀動其重心,是柔中寓剛的黏勁。   走和黏是一個圈的兩面來回動作。走是吸引向里使他落空,黏是排斥向外使他不穩。都是化勁,都是曲線動作(太極以柔化為主)。  快慢問題,人動急,急相應;人動緩,緩相隨。時間正好,太快易被人發覺,暴露了我的意向,他就會變更初步打算,這樣反而造成對方的機會,增加了我的負擔,而且我因動的太快,若有偏差,往往放出去收不回,後路被他切斷。太慢也不好,趕不上他的動作處於落後一步,著著失勢挨打,使我疲於奔命,來不及應付。快慢正好,就能夠適應客觀的變化,有利於我快時,就快;有利於我慢時,就慢。既不是平均象練拳架一樣慢,也不是沒有限度盲目亂沖一樣快。快到極點,須把身手某一點接觸對方的焦點的剎那時間;慢到極點,須要適合對方的來勢比他先到,並不是慢吞吞自顧自的。   總之,姿勢動作雖然變化很多,五花八門,太極拳的應敵原則,都是照上面的做法。  功夫的練習秩序是先練熟了架子,推手各種形式,由外而內,而後逐漸領會了勁的意義和運用方法,由於懂得了勁的意義和運用方法,而後逐步達到出神入化,得心應手的境界。然而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沒有長期鍛煉功夫和精力的實際運動,否則實際功夫沒有,這懂勁就很難領會,拳不離手,功夫和理論是不可分開的。   應用時,本身頭部不可亂動,頭腦要保持冷靜,頭頂心始終向上,不可低頭或仰面,頭頂心和下面重心有極大關係。   氣沉丹田,不可因四肢活動引起氣急上浮,臉色發青。不處在一種緊張狀態中。心需鎮定,要放心。放鬆肚皮才能做到氣勢鎮定。  鼻尖以下胸部肚臍眼這一條中心線,必須針對目標,不可偏向,同時又不可太暴露。或依恃一方面而不對準前方,致失去平衡而處於背勢。動向在沒有掌握機勢前,應該忽隱忽現。忽隱是遇著對方的主力,我忽然隱蔽變虛,分散對方的實力,引誘對方的目標,使他不易抓住我的重心,可望而不可即速捉摸;忽現是出現我的動態,乘機變實,著著進迫對方弱點,集中攻擊對方重心。忽隱忽現是虛虛實實的變化。接勁要順對方來勢,左方重則我輕接變虛,右方來勢重則我右面變為隱蔽。來勢高托則我先順其勢再加以延伸加高,對方來勢壓低則我先順其勢再加以低一些,來勢靠近我身則我順其勢加以引長,對方退回則我進迫促使更後退。上述各點,首先是順其勢接勁,不可頂他,接著便聽,聽了便走。走的動作不可太大,只須化他的鋒頭一小點,使他拿不住我,我微動腰腿已有伸縮餘地,這時我假裝不知,對方仍進行原來的動向,我就可拿住他的鋒頭連帶牽動他的腳跟,只須超過他重心一點點,就順其原來方向,火速用我腰腿勁發擲或牽引。順人能得勢,借力不需拿。這兩句話是從前人的經驗。又說,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意思都是指要在順勢中,得其核心作用的中心點。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兩句話,不懂的人,不理解。這是太極拳聽勁的形容詞。形容知覺的敏感性達到相當輕、相當快的程度。聽勁就是覺勁,又叫問勁。是試探性接觸的初步動作,聽其動靜變化,問他有否發覺,由於皮膚的接觸,引起神經的反應,有了一點的反應,產生去他關節神經的共鳴。這種初探感應的作用,就是意。是內在的東西。太極拳的知己知彼,先知先覺就是應用神經感覺來明確對方的內在作用。這種聽勁功夫要做到神明精細,就先要平心靜氣,分析極輕、極重、極快、極慢的內在變化,長期研究,一根羽毛不能增加,一加上就發覺分量在增加,這是多麼輕靈的聽。蠅蟲飛得很快速,但當它象停下來歇腳在某一點的地方,腳還沒停落,我就發覺它的行蹤,這時多麼輕靈的聽。對方不會聽勁,就不能迅速覺察我內在的變化,是人不知我。我會聽勁,我就能迅速覺察對方內在的變化,是我獨知人。英雄傑出的武術家,因為他有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聽勁功夫,所以是不可戰勝的,沒有人敵得過他。  武術門類很多,雖然外面姿勢形式各不相同,可是概括他們使用方法的原則,都是仗著本力強壯有力氣,手腳快搶先的動作來制勝別人。這些都屬於原力本能性質的武術,和積累功夫技巧長期鍛煉成功的太極拳大不相同。

[page]

   「四兩撥千斤」,很明顯的,用四兩輕巧的、準確的動作,能夠把一千斤這樣重的分量撥動。千斤的力是白費的,問題不在於力大一定勝人。   「耄耋能御眾」,耄耋是年級很大七八十歲的老頭子,指有太極功夫精通的老人,能夠抵禦很多人的進攻,這也說明年輕人多、手腳快,但對付有功夫的老頭子,快也沒有用處,力氣也施不出來了。  只有一個原則,是太極拳者應該做到的:是像水平線一樣的平,前後左右上下動時儘可能維持身體平衡,像標準一樣準確,一舉一動都要恰到好處,不後不先,不快搶先,不慢落後。身體的活動像車子輪盤,進退自如,靈活無比。輕重方面不可偏沉一手或一面,要兩手相應。有左有右,否則顧此失彼,受人牽制。又不可與對方頂力。一頂力便是雙重。雙重就僵持難以變化。結果力大者佔便宜。常常見到功夫練了好幾年的太極拳者,他做功夫是很單純認真的,但是他對於勁的運化還沒有了解清楚,遇到了大力氣還是化不掉,控制不了。原因是對於雙重的意義和毛病沒有得到解決。要避雙重之病,必須知道每一動作有它的兩面性,如陰陽、虛實、輕重、走黏、左右、上下、前後、正負、順背、剛柔,在一個化勁的圓圈動作動作里,分一半是陰,一半是陽。陰等於虛、走、輕、負、背、柔等性質,陽等於實、黏、重、正、順、剛等性質。所以變化陰陽,走反過來是黏,黏反過來是走。陰不離陽,陽的尾巴緊接陰的頭,陽不離陰,陰的尾巴緊連者陽的頭。陰陽相濟,陰和陽不是脫離關係的,而是互相調劑,互相接應的,抽象的名詞是太極圖的陰陽。實際動作的虛實是太極拳的走黏。所以要避免雙重,就應該懂得走黏。勁,走是不頂,不頂便不重,我不重而他重,就不叫雙重。走也不是逃走放棄。走是順其來勢,化他的力。是順手轉腰四兩撥千斤的動作。等到他力氣偏了空,或就緊接著施用黏的動作。黏的動作是不丟。我已變背勢為順勢,變陰為陽,變虛為實,變輕為重,變負為正,變柔為剛,不可丟失機會。黏住對方弱點進攻。反過來進攻不得勢,便又變為走。   懂勁以後,功夫才是合乎標準的。一舉一動都有分寸,能夠深入理解,洞悉其中規律,逐步到了從心所欲,造勢造機的奧妙程度。  太極拳案的學者應該明確認識,太極拳是衛身養性的運動。在技擊方面是和平的,客觀的。因此是不與人鬥狠,要捨己從人。但是這不等於說沒有用。用在哪裡呢?就是因敵變化示神奇,以小勝大,以柔克剛,後人發,先人至,走即是黏,黏即是走等法則。也就是掌握客觀變化規律,運用各方面的矛盾發展動態而加以控制。但是多數學者錯誤地放棄了這個法則,而捨近求遠。現成的不用,倒反過來去追求與太極原理相反的東西去。結果越離越遠。起初相差還只一點點,還可糾正,結果相差太遠,就不容易糾正了。所以「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    二水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由武禹襄得諸舞陽鹽鋪後,幾經傳抄,文字雖略有差異,卻無傷大義。而王宗岳其人,一經唐豪先生肆意穿鑿附會,「前清乾隆」人,似乎成了定局。於是乎有關王宗岳的故事越來越錯綜紛雜,好事者,有為王宗岳討老婆生女兒的。近來,更有海南李師融,心裁別出,將王宗岳正名為王學定,二水嘆服其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氣概。  此拳譜,最早以出版物形式公諸於眾的,大凡是民國10年京城印書館出版的許靇厚編著之《太極拳勢圖解》一書。此書上篇第六章《太極拳經評註》,專章對此譜進行了註解評述。拳譜「陰陽之母」前加「動靜之機」也最早見諸此書。靇厚先生在評述「氣沉丹田」句時云:「倘或不慎,每致腸疝諸症」,可謂語重心長。往昔嘉興拳家某,練氣不慎,得腸疝,住院後,偷窺病歷,誤疝為癌,自以為絕症,擅自出院,欲氣功以自救。三日後,急送滬上醫院,腸炎穿孔,腹膜俱爛,不治。    附錄郝和珍藏本之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劤。由懂劤而階級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劤。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左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劤。懂劤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悞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page]

  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之八

 (三)十三勢行功心解(注這篇論文是說明意氣勁等內部想像應該怎樣來配合外面的姿勢動作。原作是誰,按徐哲東先生根據李亦畲的記載說是武禹襄。由武轉抄給楊露禪的。因為在陳架溝沒有這篇論文,王宗岳原譜不載,楊露禪文化程度差,不會寫作。)  心字的名詞是心臟,動詞是思想意識。這是從前人的稱呼。如「以心行氣」,我們可解為腦神經的思想和後腦神經的感應作用。首先由於眼的視線,接觸了外界事物的狀態,反映到大腦,所以頭腦要冷靜,要沉著。才能思想集中。由於後腦神經系統布滿全身,所以要感覺靈敏,就必須帶些收斂含蓄放鬆的寧靜狀態。  由意識所起引導四肢及全身關節的活動,必須順流而下,自然收縮和延伸,不可硬壓。這樣便覺得全身舒服、均勻、暢快。  精神飽滿,動作就不感到吃力。也不會發生練不動或勉強現象。精神不振往往由於睡眠時間不足、工作疲勞及其他原因。所以練拳需要適當休息和營養補充。精神提得起時,好像頭頂心透出神氣來,不會低頭或胡思亂想心神不定。  意氣須換得靈。是指心的打算和起(氣)的作用要調度得好,才能輕靈圓活的趣味濃厚。這心的打算和氣的作用,便是變動虛實的意氣。  發勁,就是放勁。把人推出去或牽拉出去或用螺旋形拋擲出去,使他跳出很遠或就地跌倒。便是發勁的作用。發人前首先穩定自己重心。盡量減少或平衡發時的反作用。發時要准、要狠、要疾快,分量要沉、要完全把腰腿的彈性從兩手透出來。所以肩背各部要柔,腹部氣要沉,乾淨鬆脆。發時目標要定的准,集中合力注於一個方向。自己部位要中定。四方四斜八面都能進退活動,處之泰然。所起的作用要連貫不斷。像江海的波浪滾滾不絕,又像連珠的發射珠珠承接,無孔不入,無利不往。發勁要針對中心,各條分力的進行方向,都向著中心一點,目標要遠,要把視線透過對方的身體。  (氣遍身軀之謂)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催,意思是全身松沉的氣,像經過多次鍛煉過的鋼性,柔韌而有彈性。運勁又像飛行的大鳥,高揚在長空中。像捕老鼠的貓一樣的靈敏。靜的時候穩定像山嶽,動的時候翻江攪海般波動。這種比喻都反映了勁的剛性而有堅韌性,是柔中帶剛的勁。起勢騰空像鳥的巡行。精神貫注警惕性很高像貓。重心像山一樣穩定,動作像江河一樣活潑。  蓄勁,蓄是含蓄,有餘,有準備而不用。蓄勁是經常保持有餘的勁,有足夠的後備力量。蓄就是收,發勁是放。蓄是發的先決條件。發是蓄的最終目標。所以蓄勁如開弓,讓蓄勁把弓來得開,勁收得緊,才能滿足射的遠。發勁如放箭,勁已放出,在拳發勁手裡沒有弓箭,是假定的形容。實際上是和放真箭是兩回事。拳的發勁是對準目標,放的時間越快越好。蓄勁是曲線,發勁是直線。曲線像弓,直線像箭。曲中求直,要把曲線的彈性和旋轉的動力把對方的物體直射出去。發勁時的力量由脊背透出長出去。步法隨著身體的放射進步或換步,收和放要連接運動。收即是放,放中寓收的連環來回運動。有時手腳與對方脫離,運用蓄勁,在不黏牢的一霎那間,即發勁將對方放出。是勁斷意不斷、斷而復連的動作。有時本來黏得很緊的一節,忽然對方脫離,在脫離的距離當中,仍應該互有收放和接連的勁。一來一往循環進退當中,要有層次。應該有時接近,有時與對方遠開些。有仰(抑)揚的高,有頓挫的低。有向心的螺旋動作,也有離心的拋擲動作。進步退步要變化角度,不可固定一個地位和方向。用的分量能夠極輕巧柔軟,同時卻又能變為極堅定的剛強。能呼吸如常,不因運動變化而摒氣或氣喘,致呼吸急促不能持久,對於身體有妨礙,動作也就不靈活。  氣不可損傷,要用得恰當,過分吃力或用力氣會影響氣的調和。應該讓它遍體自然流行。滿身輕利,上貫頭頂,下貫腳心,貫於動作的手指。經常保持胸部腹部的寬暢舒適,使得到養氣的功效。直是指上下。  勁不可發足,要多積蓄而少發,才有餘勁。發勁是直,蓄勁是曲。曲是不費力氣,直就要費些力氣。發勁是因為對方用力過頭我借其力攻其弱點,所以要發。對方沒有弱點我發也沒有用。功夫好的只要化中帶拿,已足使對方不敢再動。所以經常有曲蓄有餘的勁,也是涵養功夫。  心,神經感應和思想集中的意識為主要。氣,勁的作用和用的分量輕重為次要。腰,關節活動的總機關為形體的中心。  聯繫的次序,先求開展,足格,清楚,再逐步求其緊湊,調劑,變化,從粗枝大葉逐步做到精密細緻。  先在心思想作用,後在身支配活動,便不會亂動。腹鬆氣沉,刻刻在心,想到做到。  切切記牢,一動便無處不動,一靜便無處不靜。整齊統一,上下一致。牽動往來氣貼背是指運動中蓄勁養氣的中定勢,帶些收斂飽滿有精神的姿態。外面不露聲色安然靜逸以待勞。跑步像貓走路,一點聲音也沒有,運用的勁細膩體貼不斷像抽絲剝繭。全身著意於神經感覺。,勿在於力氣。用力氣便沒有感覺,既呆板,又費力,不能發揮勁的伸縮作用。不用力氣的氣,不是僵硬的力氣,是從腰的鼓動擴張到四肢的氣。腰是大輪盤,氣是小輪盤。用大輪盤做發動機關來帶動小輪盤的轉動,使較小輪盤局部的轉動省力的多了。又好比腰是蒸汽開關,把蒸汽送到各處去推動各部動作。    二水案:《十三勢行功心解》是楊家太極拳學者修改武禹襄拳譜的顯著例證。修正後的文字,最早公開見諸民國1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陳微明《太極拳術》一書。宋譜中也收此文。文字稍有出入,行文遣詞,陳微明《太極拳術》更為接近郝和珍藏本之武禹襄《打手要言》。

[page]

    附錄陳微明《太極拳術》之《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則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沈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撐支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動如百練鋼。何堅不摧。形如摶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揩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之九 2008-1-29 星期二(Tuesday) 晴   (四)十三勢歌(註:十三勢歌原著者不可考。現在流傳的字句各人有些不同,但相差尚少。歌辭言簡意深。)  十三種概括的動勢不可忽視。意識要跑在動作的前面要留有餘地。虛虛實實的變化必須留意轉動角度。氣勢布滿全身每處都有警覺性。動作要沉靜靈覺求聽勁。由於對方的弱點變化我動作出奇制勝。  每一勢要研究測度它的用意是什麼。得來訣竅不覺得其中奧妙就要費功夫去求索。刻刻留意腰部的動作,腹內氣要松,要清凈,要鼓盪。尾閭脊骨上至後腦要端正,精神才能上通頭頂下通腿,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勿粗心,留心各動作。要大家互相從推手中求出真理來。四肢的屈伸開合從聽勁的知覺里很自然熟練的應付,不可硬生生頂撞。功夫莫停住,到老也須練。一天有一天的好處。方法技巧漸漸充實是長時期鍛煉和鑽研而來,不是偶然可以得到。但是入門引路是要經過老師口中啟髮指示應走的門路,才不會誤入歧途走彎路。   若有人問練架子和推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一般在運動時應該以形體為主呢還是內部思想作用為主呢?   答是增進健康,提高體質,培養耐勞有恆的習慣;發揚藝術,提高智慧,明白虛實變化規律。  練習以何為主,應以思想理論為領導,實際動作為基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可分開。練習的進度則是由淺入深,先外後內。即先有姿勢的形象化動作,而後氣氛增長,再後理論貫通,神經敏捷有先覺。   歌訣原文一百四十字,意義卻很深。學者如果不照這方法規矩去做,結果枉費功夫得不到收穫因而會嘆惜的。      (五)打手歌(註:打手就是推手。內容簡單扼要說明推手要勢勢相承。在接手當中要辨別方向,牽動了對方的巨力引向落空,再合力出擊。)  掤扌履擠按四手必須認真練習。上下要手手連接先後動作。對方就難以近我,任憑他用多大的力氣來打我,我牽動他只須化很小的分量就能把他撥動。牽動四兩的力去撥動千斤大力,在於能把千斤之力引進入空,再加以合力的出擊。用黏連粘隨不丟不頂的勁兒。  他不攻我,我不攻他,他穩定,我也穩定。大家都有準備而沒動手。他想攻我,已被我發覺,我的動雖在他後,但覺在他先,比他的動機領先一點,所以比他先到一步。  用的勁似松非松,是虛沾輕貼,不離中心,是聽勁和走勁。將展未展,是黏中帶拿,掀動重心,是蓄而後發的拿勁。  勁斷意不斷,接觸點黏得牢很好,如果黏不牢,就要用一種意思來接應。等手臂接觸了仍舊黏牢,有時動作已用過,不起作用,但是意思仍打算用第二三個動作連接上去。陸續不斷的貫穿著,意思滔滔不絕,動作就綿綿不斷。    二水按:郝和藏本《王宗岳太極拳論後附小序並五字訣》(李亦畲抄本),《十三勢歌》名為《十三勢行工歌訣》,《打手歌》後無《又曰》。而此則《又曰》內容,屬於武禹襄《打手要言》之一。吳圖南藏《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清初抄本,將上述兩則歌訣及《又曰》列於張三丰傳授之《十三勢名目並論說》後。該本「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句作「歌歌歌歌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歌歌歌歌」四字顯然不屬於原創性文字,系傳抄者自作主張的錯誤。《打手歌》後附錄《又曰》,始於陳微明先生的《太極拳術》一書。諸本將《打手歌》與附錄《又曰》並列一處的,無疑是沿襲陳微明先生的體例。也由此可以觀照作偽者的面目。陳微明先生為後有云:以上相傳為王宗岳先生所著。      附錄陳微明先生《太極拳術》之歌訣兩則:    十三勢歌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意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打手歌 (按:打手即推手也)  掤扌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 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 粘連黏隨不丟頂。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未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之十

 第六節 對於太極拳專用術語的分析    聽、化、拿、發  由感覺產生意識第一種作用聽勁,聽勁是練習先覺、測微、知機,使雙方每一接觸點密度的動態都能心中有數。手一接觸對方,立刻有感覺,聽其勁,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不慌不忙,沉著應變,既不是被動,也不是不動,是為了要爭取有利條件,待對方暴露弱點的一霎那,就是我攻擊的機會。同時須注意對方有埋伏勢,以防反擊。中途形勢有無變化,試探各點反應如何,防不防,覺不覺,所以聽勁要虛著輕靈。  由聽勁產生第二種意識作用化勁,化去對方急欲立足的據點,觀察對方的力點因被我化去所引起瞬息的覺變。如對方已先覺,續欲以第二個力想佔有立足據點,則我仍當化去,化的動作大小快慢要和對方的速度動向分量相適應。恰好不先不後。化勁是走屈折迂迴的分解路線,減輕對方力的作用。  由化勁產生第三種意識作用拿勁。對方得不到進攻的據點,便不足懼,恁他滿無目標亂闖亂動,他的力對我毫無用處,等於白費。倘仍不量力一味蠻攻,我可利用化去他力點的一霎那間,把他的根提起來,使他重心不穩,不敢再動。全身便被我控制。拿勁功夫是棋高一著。  由拿勁產生第四種一式作用發勁。此勁有兩個時機:一,敵到我先到。敵人動作剛一出勁,就被我封閉逐回,立足不牢,一碰正好跌出。二,敵比我先到,我則乘他進入我身體前一霎那,勿被定住,順其來勢蓄勁引向一側,使他落空。動作要小。立刻乘勢順其力之方向貼身發擲,或用斜角度旋轉半圓引拋物線發擲之。如對方也有虛實變化,且體力和功夫相等,則雙方只有聽化機會。拿發不一定得勢,無從拿起發起。

推薦閱讀:

陳式心意混元24式太極拳(八)
★張欽霖太極拳論
太極拳推手的喂勁、問勁、給勁、變勁 ---陳太平
前輩大師說的太極拳以心行氣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以心行氣,如何習練?
太極要略與隨曲就伸

TAG:太極拳 | 轉載 | 太極 | 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