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基本禮儀

佛教自漢代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後,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哲學、文學、藝術和民俗等傳統觀念相碰撞、相協調、相融合,使外來的佛教逐漸演變成中國式的佛教。中國自古就是聞名於世的禮儀之邦。《中庸》第二十七章中即竭力讚揚「聖人之道」所具備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而佛教在戒律上載明僧人應遵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實際上,這是個習慣說法,形容其多而已。第一節:敬佛一、進入殿堂應有的禮儀二、如何尊敬佛像三、如何禮佛1、禮佛的含義,如何合掌、站立、長跪、問訊2、禮佛的方法第二節:敬法一、如何請經、持經二、如何誦經第三節:敬僧一、僧五敬德二、尊敬僧的方法三、對僧人的尊稱四、與大德談話應注意事項第四節:四威儀一、行二、住三、坐四、卧第五節:佛門日常禮儀一、齋堂儀規1、過堂的意義2、拿碗筷的方式3、用齋應注意的事項二、穿海青與搭衣1、海青的含義與穿著海青應注意的事項2、介紹三衣3、如何穿海青與搭衣三、使用佛珠遇上香的方法1、佛珠介紹與使用方法2、香的種類與上香的方法第六節:自家設立佛堂應注意事項漢傳佛教基本禮儀佛教徒是以佛、法、僧為歸信或歸敬的對象,既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稱為皈依三寶。佛是大覺者,他是自覺、覺他而且覺行(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的人;法是佛所說成佛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並且助佛弘法、廣度眾生的出家人。所以,佛法的發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僧眾。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為皈依的中心,佛陀滅後,則以僧團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寶,為了能夠學習法寶,要學習法寶,必須有僧寶作為良導------包括思想的傳授及行為的影響。所以,作為一名佛教徒,應該要恭敬三寶,表示自己的尊敬與虔誠,這是必須學習的內容。如何恭敬三寶?第一節:敬佛佛教最初傳入東土為王宮貴人所信仰尊奉,佛寺殿堂是清靜的聖地,所以,進入寺廟衣履要整潔,不能著背心、打赤膊、穿拖鞋。法會儀式或做道場時,不能高聲喧嘩,隨意穿行,干擾次序。未經寺內職事人員允許,不可隨便進入僧人寮房等地方。為了保持佛地清凈,嚴禁將一切葷腥及其製品帶入寺院。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大殿門的中央),以示恭敬、慎重自謙。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出門時亦然。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閑雜物品不可帶入。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便道,任意穿梭遊走。4、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三拜)後方能瞻仰聖容,同時默念偈云:「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5、佛殿內只能右繞(順時針),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對轉角處或者佛像不須停下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6、佛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既是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依靠、靠桌、托顎叉腰站立,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8、在大殿內勿打哈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應退出殿外。打哈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9、法器乃龍天耳目,不可隨意敲打。二、如何尊敬佛像1、不可批評佛像莊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卧室內。紙佛像要加框,開光。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處理,切不可任意堆置。(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盡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凈。(2)如無法修復,紙制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余灰持往凈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撒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4、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三、如何禮佛1、禮佛的含義、如何合掌、站立、長跪、問訊成熟的稻穗向下垂-----拜佛。拜佛具有懺悔罪過、修持禪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以拜佛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並檢討自我、懺悔過去所造的業障。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讓人的身心安定。居士到寺院,無論何事,都先當禮佛三拜。不了解佛教的人認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實上,佛教是透過拜佛的動作禮敬佛菩薩,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同時,拜佛也可懺悔自己所造的惡業。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學習的基本禮儀。拜佛的動作,心誠意敬的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故又稱為頂禮。拜佛有四種:感應禮拜、恭敬禮拜、懺悔禮拜、無相禮拜。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隻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合掌。又稱為合十,即兩掌相合,十指相併,虛而不空,平胸端直,集中心思,表示恭敬禮拜。 合掌本來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佛教沿襲而使用。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凈之手,所以有分別使用兩手的習慣。但是,如果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凈面的合一,所以通過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的面目。合掌除了表示忠心敬意外,也表示反本還源,入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的意思。長跪。以兩膝著地,身腰挺直雙手合十。問訊。是敬禮法之一,原來是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後來,一般所行的問訊法,以兩手相屈,曲腰至膝,成90度角操手下去,合掌上來,右手在下,兩手拱齊眉。拜佛結束時,以問訊做結束。拜佛解說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即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為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直立。禮佛的時候我們要知道: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當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3、拜佛是內心必須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贊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贊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贊僧,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已,並無定規。4、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謹、外觀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或云:「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祇業,稱揚若讚歎,億劫莫能盡。」5、若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逕行而過。6、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7、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8、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以示對常住尊重。9、晚課放完蒙山施食行十方禮時,出家人行十方禮居士不得還禮,如果居士行十方禮則要還禮。

第二節 敬法一、如何請經、持經1、請經時,經要夾於食指與中指之間,食指與大拇指同置於書面,另三指置書下。2、凡持經像,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將經書只手攜行、隨意放置或置於腋下。3、不可將經書卷之若筒。二、如何誦經1、讀佛經律時應焚香端坐,如對聖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讀經,必先靜坐片刻,默念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時,亦不可邊誦經邊吃東西。2、讀經必字字理會義解,與心相應,不可草草涉躐。3、經書當覆以經蓋,以免灰塵積落。經上有灰塵當以凈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塵。經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雜物,當敬法如敬佛。4、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為宜,團體則應隨眾誦念,不可隨順己便。5、 讀經中止,當以紙條記之,不可摺疊經頁。誦經中可休息。6、專供讀誦之經本,不可寫字。萬不得已,以鉛筆為記,熟誦之後必須擦凈。講課之經本則不妨於消隱處筆記。7、誦經時,有人造訪或問話時,可以合掌答禮,或以紙條記之,將經典合起,起身迎客,千萬莫未將經典合起,即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大笑不已,這是褻瀆法寶的行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切莫因未誦完而心生煩惱。8、讀經時忽生雜念,則應將經本合上,待雜念消去後再讀。9、放置經書時,不可一半在桌內,一半在桌外,當端正之。對經書、袈裟、衣缽、錫杖、念珠、佛塵及一切法器,皆當恭敬處置之。10、經書損壞應當修補,如實在無法修補時,可以焚燒之,將余灰灑於清靜之處,勿使人踐踏到。

事半功倍的讀經方法大部分的佛弟子都會誦經,但很多人以為誦經就是照本宣科,很少有人懂得誦經的竅訣。其實誦經並非如此簡單,懂得誦經竅訣的人,在一次誦經中就可以獲得一座殊勝修法圓滿的功德。有些修行者誦經誦了好多年,可是不知道經中講的是什麼道理,自己也沒有開啟智慧。要是一個知道誦經竅訣的人,若如法地按竅訣誦經,就會很快受到法義的加持而開啟智慧。誦經的竅訣有六個步驟: 一、觀想法會聖眾;二、修供養;三、修皈依;四、發菩提心;五、安住;六、迴向。一、觀想法會聖眾:我們不管誦哪一部經典,首先要把我們誦經的處所觀想為講這部經典的法會場所。然後要明了的將大恩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法會聖賢等眾清清楚楚地觀想出來。再觀想自己身在法會之中。這樣觀想就會使得誦經者如同身臨其境一樣,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經義。二、修供養:我們如前所說把一切諸佛聖賢等眾都觀想出來後就要開始修供養。這時我們要觀想自己在意幻中以種種七寶供養佛陀及諸大菩薩和阿羅漢等。經云:行者無物供養三寶,於意幻觀想供養亦可得如實供養的功德。意幻供養和真實供養的功德是一樣的。所以在誦經時亦可以修供養。三、修皈依:我們在誦經時若不能生起究竟地歸投三寶的心,就不能於三寶所弘之法相應。所以在誦經前必需要修皈依。我們供養完法會聖眾後,就要緊接著觀想自己與一切眾生恭敬對三寶前頂禮皈依,心中念誦皈依偈頌。四、發菩提心: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佛法都是大乘教法。我們修學者一般學的經典都是大乘經典。學大乘法就要有大乘的心態,什麼是大乘的心態呢?那就是菩提心。所以我們讀誦大乘經典時就要有相應的發心。當我們修完皈依後就要觀想自己在諸佛面前發起大願來。心中這樣想:慈悲的導師佛陀啊!願您加持愚痴的我,令我開啟無上的智慧,成就圓滿正等覺,圓滿度化一切眾生。這樣發願後,再觀想自己發完願後,佛陀很是歡喜地從五體中同放清凈寶光灌入我們的頭頂來加持自己,由於佛陀地加持從而清凈了自己的聞法業障。我們在往昔時曾經造過好多對佛法的誹謗等障因。所以此生要想很快的領悟佛法,就要清凈往昔所造聞法違緣的障礙。若不觀想凈除業障就不可以很快的了解法義。必需發起菩提心來。這是很重要的。五、安住:前面的前行具足了以後就要趨入正行而來誦經。在誦經時我們要把心所緣在經書的字裡行間中。一邊誦一邊觀想這些經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誦經不要追求速度和數量,要注重誦經的質量。字句分明的來誦經是最好的。六、迴向:當我們誦完經後觀想這部經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後就恭對佛陀之前發願迴向。把誦經的功德迴向於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皆能成就無上智慧,究竟地出離生死輪迴諸苦。我們圓滿了這六個竅訣來誦經典,這樣就會獲得誦經的覺受,這樣才可以很好的理解經意法理。同修們啊!!!要知道,欲想出離輪迴諸苦,就要在聞思經書教理時注重竅訣而實在的行持。——摘自《佛教基礎學》

第三節 敬僧一、敬僧五德發心離俗、毀壞形好、永割親愛、委棄軀命、志求大乘。由以上僧之五凈德,應當敬僧如敬佛。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靜坐中、誦經中、禪行中、剃頭時、以及洗澡、如廁、乘車船、睡卧病時,勿禮拜大德。其餘時,見出家大德眾經過,應當起立、問訊、頂禮。2、遇大德入寺院中,當集合大眾,敲二鼓一鍾,直到大德進入大殿站好為止,由班首稱:「頂禮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駕」,若大德要離開時,亦敲二鼓一鍾,直至上車為止,此乃迎來送往應有禮節。若僅是個人欲行禮,則可進入佛殿後,向佛行禮,口稱:「頂禮某某大德」。接大德於家中應供及法務什事,主人應參照以上禮節於自佛堂或家宅內,頂禮接駕,頂禮送駕,以示尊重!3、大德吩咐之事情,當奉命唯謹,儘力辦好,依教奉行! 不可反請師父幫我拿東西、帶東西。4、頂禮大德時,一般時間不宜過長。遇見師父應以合掌、問訊、頂禮以示恭敬,若大德謙遜不受頂禮時,合掌問訊即可,莫執著己意。如果場合允許,以示恭敬,向大德說「頂禮三拜」,而大德未說「一拜即可」時,依然要拜三拜。如果大德說「一拜」,應答:「弟子依教奉行」拜後問訊而退邊立,頂禮大德最好要在佛殿時才行禮,不要在大路旁、水溝邊或車站等公共場所行禮,否則有失莊嚴、端正。如果要請問出家人一些問題,應該先合掌問訊。合掌問訊時要雙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禮即可,不可只用一隻手作揖,這是不合乎禮儀的。5、手中持經時,碰到法師時,將經舉起與眉齊,向法師說:「阿彌陀佛」,或說:「師父好」即可。不必持經禮拜,反生過患。6、不得直喚出家眾名諱。如:要言某某師父、法師。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7、不得盜聽出家眾誦戒,免生障難!8、不得言說出家眾過失。不得與出家眾結為父母、兄弟、姊妹,用世俗染情相對,過患甚重!9、不得與出家眾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三、稱呼大德1、不得單稱名字,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某老法師」、「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師」或「師父」、「法師」。2、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作「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稱作「師父」。3、對年青出家眾,則可通稱「師父」。4、因僧尼出家後一律姓釋,出家入道後,由師父賜予法名。故請問大德名號時,不問「貴姓」,當先合掌,然後說「請問上下」、「請問師父尊號」、「法師尊上下」。書寫師父名號時亦當寫「上某下某法師」。5、於大德前,不可自稱「我」字。當視關係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末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不得稱「不慧、不才、不佞」等。四、與大德談話1、若有問題請問大德,應說「請開示」。2、與大德談話,立處不可高於大德,亦不應站立路中。如果師父在樓上,要到樓上請師父開示,如果師父在樓下,不可在樓上扯開嗓門呼喚師父,應該到樓下來請示。3、請開示,應請大德自訂時間,以免影響大德修持,且應事先與師父約定時間,比較理想。4、大德問話,當坦誠大方,據實回答。5、大德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報告,當則立靜候招呼,不得率爾插嘴,失卻敬意。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後再請示。6、大德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上前與之談話。7、若有比丘或優婆塞於深山崖洞獨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請法供養。即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獨自湯藥奉侍,應當請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第四節 四威儀佛教為整肅僧團威儀,要求出家弟子在行、住、坐、卧四個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規範,即「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站如松,卧如弓。「舉佛音聲慢流水,誦經行道雁行游,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 旋半展眸,威儀動靜長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一、行如風行、走之時,如風無聲,不得垂手及左右顧視,要直視前方七尺的地方。不能踏蟲蟻及急行,同時不能與醉酒者同行。繞佛、繞塔、繞鍾,(順時針方向走)不許有腳跟拖拉聲。「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二、立如松住、站立的時候,應當如松樹般安穩,不可輕率、扭斜或身體抖動。舉行佛事時,應結彌陀印,抱平胸,站立不動時,應雙目平視或者以目觀心。站立時應注意前後左右的距離,後面人的鼻子對前面人的脊縫。並於適當立時則立,於所立於適當的位置,並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儀之相。「非時不住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讚歎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三、坐如鐘坐 即坐時應將精神統一,身心放鬆,由後觀之,仿如大鐘一般的穩定。切不可坐姿前傾後仰、左右倒斜,當心存正念而坐,觀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儀之相。坐分為幾種:單趺坐,又叫「半坐」「散坐」。坐法是,先衣服撩起,徐徐坐下,將右足放在左腿下,再將左足放在右腿下。結跏趺坐,又叫「滿坐」「盤腿坐」,坐法是在單趺坐的基礎上,將右足提起放在左腿上,叫單跏趺坐(單盤)。單跏趺坐的基礎上將左足提起放在右腿上,叫結痂趺坐(雙盤)。「跏趺晏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四、卧如弓卧 右手為枕,右肋向下,左手扶在左膝上,兩足相迭,面當看外,不可看壁,不得赤體、思維惡事,稱為吉祥卧。當頭向外:1、不得卧視佛;2、不得頭首向佛;3、不得雙伸兩足;4、不向壁卧,亦不得俯卧。「非時不卧,為調身心,或暫時的卧,則右為晏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卧也。」第五節 佛門日常禮儀一、齋堂儀規寺院的食堂稱為齋堂,師父們吃飯稱過堂。內外威儀當具足。1、內:食存五觀。五觀,用齋時應該想的。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雜話、起諸分別。食為法本,受食當內外威儀具足,併當發願:(1)願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諸惡莫作)(2)願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眾善奉行)(3)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3、拿碗筷的方式(1)碗-----表龍珠、精華。(2)手-----謂之龍口含珠,龍嘴、龍含珠。(3)筷子--謂之風點頭。4、用齋應注意的事項在過堂時,碗筷都不許有聲音,更不許講話,要添加食物,靠筷子來示意。飯菜兩碗分開放,橫置於桌邊,筷子橫放於靠近胸膛,手執端朝右。吃飯時,先以左手取飯碗置於右邊,此以右手取菜碗置於左邊,再取飯碗就食。需要添加飯時,將飯碗伸出,筷子在碗中所擱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數量。筷子在碗中豎著時,表示要乾的菜;筷子在碗口處平放時,表示要喝湯。饅頭要掰開了吃。要添加,把碗推向桌前,行堂僧就來添加。吃完後,兩碗重疊放在桌邊,筷子直置於碗右邊,筷頭齊桌邊。結齋後,沒吃完可繼續吃。二、穿海青與搭衣1、海青的含義與穿著海青應注意之事項海青 本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著自在,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海青由隋代以後天子的黃袍稍加工而成。江蘇吳中之地稱衣之光袖者為海青,唐朝李白的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也就是讚美的歌詞。海青又稱「大袍」,古代叢林將禮佛的衣服成為海青,乃取意於「海」,因海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於藍,意在鼓勵策進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現今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二為黃色。海青的衣領是用三層布復疊而成。叫三寶領。在海青前面中段,還縫有五十三條行線條。成為善財童子五十三禪。穩帶 縫於長衫及海青右肋下的帶子,長約一尺,其作用在於提醒行者走路要從容、穩健,不可搖擺身體,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肋下的帶子左右晃動。因此穩帶有訓練行儀的作用。2、三衣的由來有一天,佛往南方遊行,在路上看到道旁的耕地,一方方,一塊塊,溝畦分明,田畝齊整,心裡很是高興,便指著田野,對阿難說:「你能教比丘僧製作這樣形式的衣服嗎?」阿難很聰明,一口答應了。「福田衣」便這樣做成了。後來,佛陀告訴大家,過去一切如來及弟子都是這樣做的。第一,其形如田,比丘披著可由信徒來供養種福;第二,割截分裂,盜賊竊之無用,可以減少比丘的損失。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譯意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在胸前緣邊做一個扭,用來防止衣的脫落。後來,胸前的紐用一個牙、骨、香木等質料製成的圓環(稱為「哲那環」)搭在胸上。縵衣 梵名「缽吒」也譯作「縵條」,用兩幅布做成。縵者,漫也,通貫而無田相的非正規袈裟,多為黃褐色。在家的佛門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也可以有一件縵衣,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禮拜、懺悔時才能穿。故又名「禮懺衣」。穿著海青應注意的事項:(1)上下樓撩衣之法。(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一面衣托地或被踩到。)(2)穿海青時,雙手不可下垂,應放掌或合掌。(3)跪拜時如何撩衣?(雙手同撩前片)(4)長跪時如何起身?(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收回)(5)靜坐時,將蓋布巾置於海青內。(6)閉靜後,雙腳不可直伸,以示恭敬。三、使用佛珠與上香的方法十供養指: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其中又以香最具代表性。香,能普熏十方。而中國人對香之所以特別偏愛,是因為鬼道眾生僅能食香,故中國人祭祖、拜祭鬼神皆用香;而花、果等物,鬼神亦僅攝其香而食,故法會、祭祖常以香供養之。1、香的種類與上香的方法(1)香的種類與香爐香 由富有香氣的樹脂或木片所制的成品,稱為「香」,是佛教的主要供養儀物之一。香從原料不同來分類,有檀香(分白檀香、赤檀香);沉水香,又稱為沉香,產於印度;丁子香,即丁香。除此外,還有熏陸香(又稱為乳香,似松脂)。香按製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末香、線香、瓣香、盤香等。瓣香是純天然香檀木的碎塊,因為把檀木劈成了片片段段的小瓣,所以稱為瓣香。又因為上等檀木是香中的極品,所以瓣香又稱為大香。所以一些法師在拈香說法時,都說「此一瓣香」。盤香是將特長的線香,在干硬之前,彎成重迭的環狀形的香環。燒香又稱為焚香、拈香、捻香、高香、插香、炷香等。香爐的材料種類有:香爐是焚香的器皿,也是佛前、佛壇的「三具足」之一。所謂「三具足」就是在佛桌上必須經常安置的「香爐、花瓶、燭台」三種供具。(五供:一個香爐,二個花瓶,二個燭台)有金、銀、銅、鐵、青銅等金屬製品,也有陶制琉璃製品等。手爐是一種可以用手執持、在行動中使用的香爐。(2)上香的方法上盤香、瓣香:以雙手食、拇指各捻兩端,餘三指直豎,舉至眉心,而後以單手插入爐中即可。若自己獨上香或於家中,則上香後三拜即可。上線香: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用右手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用右手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香用左手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2、佛珠介紹與使用方法念珠 又名「數珠」、「誦珠」,是念佛菩薩名號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法物。念珠的來歷,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請釋迦牟尼佛開示消除煩惱的法門,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樹的種子穿成珠串,持佛名號消除煩惱。為了能夠滅除煩惱障、報障,應當貫串木槵子一百零八顆,隨身持帶,在行、住、坐、卧時,恆常至心無分散意稱佛、法、僧三寶名。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念珠是比丘計算布薩的日數所持的黑白三十珠為濫觴。做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種,常見的有木槵子、香木、珊瑚、瑪瑙、玉石、水晶、琥珀,以及天台菩提、鳳眼菩提、金剛菩提、星月菩提等。通常用的念珠為一百零八顆,表示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而證得一百零八種三昧。數珠不定,亦有三品:上品一百八,中品五十四,下品二十七。同時,持不同質料的數珠,所獲功德不一樣,質料好,功德成倍增長。《陀羅尼集經》說在各種念珠中,以水晶的功德第一;《攝真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說香木的念珠得一分之福,石、銅、鐵等得二分福,水晶、珍珠得一俱胝分,蓮花子、金剛子得二俱胝分,菩提子的功德為最殊勝。但是,佛法的修行貴在於凈心,所以不可執著。諸珠表示觀音,母珠表示無量壽佛或修行成滿的佛果,所以經中主張捻珠至母珠時,佛頭不得越過,須逆向而還,否則即犯法界。念珠的作用在於計數、攝心,如果過分強調不能越過母珠,則反而失去念珠的真正意義。

第六節 自家設立佛堂應注意事項家中設立佛堂時,只要一間清潔乾淨、安靜不吵鬧之處即可,不一定要富麗堂皇,最重要是要有一顆虔誠恭敬的心。在家或與同事共住,要設立佛堂要徵得家人與同事的同意。家中已設立佛堂,應該認真遵守佛堂的各項禮儀。佛堂中的一切物品,包括佛像、法物、拜墊、經書、花香燭果等供品,皆應整齊有序。供香宜端正無邪,前後對稱,勿使香灰到處撒落,香爐內香簽(棍)應及時清理放值凈處,便於下次供養方便。供花不一定要日日更換。凡遇佛菩薩紀念日時應準備供飯素菜供養。最好每天有早晚功課,至少每天上香,早上供水(白開水,下午可喝、可澆花亦可倒掉,但應倒在清凈之處)。佛堂要經常打掃,以保持清凈莊嚴。清理佛堂、佛桌時,應有專用的布、水桶等,不可與他處共用清掃用具。一切用具皆須專用,以示尊重恭敬.佛堂乃清凈莊嚴之處,為禮拜課誦禪修研讀經書之修持用,不宜於中嬉鬧談笑、宴客宴食等,以免有失對佛菩薩的恭敬。外出前、回家時,應到佛前禮拜,如向家中父母長輩稟告、請安,以示對佛菩薩的感謝、恭敬、繫念之心。佛堂內應保持光線明亮。外出前應將油燈、香燭之火熄滅以保安全。法器乃龍天耳目,課誦時欲司楗鎚,亦當如法,聲音宜小,以免干擾左鄰右舍或家人,引其他人的反感。參考學習 檢策身心 鞏固信仰 護持正法

本文轉載釋梵華博客音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中國佛教學術論文庫
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
夏壩仁波切:對大乘非佛說的駁斥
蘇州西園寺模式的人生佛教探源

TAG:禮儀 | 佛教 | 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