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老子》原文及百字解讀——為野雲《詩說道德經》作

經典《老子》原文及百字解讀

——為野雲《詩說道德經》作

《老子》是古典哲學之祖,對萬物乃至宇宙起源、自然規律及其力量所作的概說,與今天所有科學認識並行不悖。考楚竹本、漢帛本、通行本而合成此經典版本。老子具象說至理,讀老需先明具象,再酌至理。今試以百字作解。

[按]微國學叢書《三玄》以9萬餘字解讀《道德經》,仍意猶未盡。老學博大精深、形象精到,每章皆可長論;今每章百字解老,既需提綱挈領,又需通俗明曉,尤難。譯文及剖析,可參《究世恆言—我說老子》。

第一章 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百字解老】

道,本義是路,老子賦予了哲學意義,指自然規律、萬物本原、自然力量。老子所謂「道可道,非常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老子又以常觀視界的無和有,概說萬物本原的道,從而解決了人類對於物質起源的終極尋究。

第二章 天下皆知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志,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百字解老】

哲學是解決認識方法。世界是可以認知的,老子所謂「道,可道」;萬物是變動的,事理是相對的,老子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美醜相比,善惡相對。這就是事物的辯證法。

第三章 無為而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智者不敢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

【百字解老】

哲學理念,是老子治世藥方的思想基礎。「春秋無義戰」,諸侯爭霸,塗炭生靈,霸道橫行、人慾橫流,混淆了社會價值、人世善惡、倫理是非,玩詐鬥智、逐財鬥富則成新寵。老子之言,不過是重樹社會底線、重認生活本質。

第四章 道沖不盈

道,

(上衝下皿),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百字解老】

用具象說至理大道,《老子》達到極致境界。道為何物?

,沖盅,濾茶之盅,乃茶道必備。道猶如濾盅沖茶,過濾粗雜,留取精華,永不滿盈,永無止盡。正如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深)兮,似或存。」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百字解老】

天道的最大特質是自然而然,不為人所左右,所謂「天地不仁」。人世的最大不同在於人情,社會最大不同在於公權,兩者結合便釀成世道爭權攘利而永無寧日。人之情,需用公德公法加以約束,公德公法就是自然而然的天道。

第六章 天地之根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百字解老】

從無到有,有從何來?老子以玄牝喻說天地根源。玄牝,玄妙的母體也,玄牝之門即母體子宮。高等動物多為胎生,兩性交合,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為人所共知。牝門在於陰陽孕化成形,知此理,天地萬物由來也就透明如水。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百字解老】

天地與世間萬物乃人類,從無到有同一理。天地何能長久?生命是交配繁衍,生死輪迴加速了物種的進化;天地是自物化變,即「不自生」,也就能久長。自然而然是最大的天道,故聖人要效仿天道,不謀求自生方能成就自我。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百字解老】

地球這個天地,能夠孕育生命而傲視宇宙,就在於有水,有一個從地球內圈至大氣圈的水圈層。無水則無生命,故老子說「上善若水」。老子說水,更在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德性,而接近於道,這正是人類最需要的精神。

第九章 揣銳不保

持而盈之,不如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百字解老】

財富是生活必須,不可或缺;又是身外之物,不可貪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奢欲一萌,便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生活用度有限度,追求富貴無止盡,人的可貴在於適可而止,「功遂身退」。

第十章 營魄無離

蓋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百字解老】

營魄無離,是身體和精神一統之境,即不讓精神世界被物慾奴役。嬰兒無邪,而能「專氣致柔」「滌除玄鑒」。人有如此境界,才能明白無為,即以不計奉獻、不求回報、不圖感恩、不謀主宰作為立政起點,此乃「愛民治國」。

第十一章 當無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百字解老】

本章千年未確解,只緣未企及老子的哲學高度。事物有名實,物稱其名,對應其實。物成器,有其實,有其用。物成此器為此用,物成彼器為彼用,其實未變,其用已變。物成器用,原物之名則無,所謂「當其無,有器之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百字解老】

人的奢望無止境,無節制則「令人心發狂」,貪求「難得之貨」,難免失范越軌而利令智昏。古往今來,紈絝莫不如此。因而樹立正確的物慾觀和享樂觀,即看重果腹養身的實在需求,看淡炫目亂志的聲色犬馬,也就尤為重要。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百字解老】

老子說寵辱,針對社會等級觀念而言。人,天生平等,只因社會的管理屬性而異化出等級;等級差越大,寵辱感越強。人不過是匆匆過客,又何必錙銖必究?意識到人格是平等的,就會淡化寵辱感覺。這就需要「貴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無物有象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百字解老】

客觀規律的認識軌跡,老子稱「道紀」,視覺、聽覺、觸覺不能及,但直覺、感覺、知覺分明在。以物觀,為無形體之象;以時論,為古今之存在。以哲學術語說,即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而自在自為的自然規律,故能執古御今。

第十五章 善為不盈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屯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百字解老】

道,客觀存在,無人能逆。人對自然之道,需要敬畏、理解和恪守。把握這些基本原則,才能企及用道至境:善保不盈。蓄水保持不盈狀態,則能靜濁化清,來水以蓄。老子以此說處世,在於以不盈處事,退能蔽舊,進能成新。

第十六章 致虛守中

致虛,恆也;守中,篤也。萬物方作,居以須復。

天道圓圓,各復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百字解老】

致虛守中是一種境界。虛心篤思以至超脫奢欲,與物齊同並作,平常之心修成生活常態。這便是道的自然而然。上循道,下靜心,作為常態,才能夠公。心境是致虛守靜,方法是知常乃公,準則是立公循道,當為王者應取之道。

第十七章 自然為上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猶兮,其貴言。成事遂功,百姓皆謂「我自然」。

【百字解老】

自然而然是天道,人類社會卻很難做到。人都想根據自己的意願改變事態和境況,王者至權在握,更想有所作為。民心是桿秤,口碑衡王者。讓老百姓自然而然,才是社會的最佳狀態。一旦民眾從懼怕到輕侮王者,至權則危矣。

第十八章 道廢有仁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貞臣。

【百字解老】

老子揭示一條社會法則:缺失什麼,突出什麼。人比動物更具有智性,更能自行其事和自以為是。若放縱人的自動性,自然環境難以為繼,人類社會也難以維持。人難以完全自律,而需社會實施他律,此乃國家公器的應有之義。

第十九章 絕智棄辯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慮,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或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百字解老】

缺什麼補什麼,反言之,棄什麼利什麼。前者說社會風氣,而引出治道;後者說社會治者,而復歸民風。治者的政治導向尤為重要。「上樑不正下樑歪」,上不義,下無良,故治亂始於上。老子說得委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帛本:亦不可以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百字解老】

學子是時代的良知,有良知的學子必有更多的內心煎熬。在美惡不辨、國家昏亂的春秋末世,老子卻世事洞明,其內心的孤苦是弱智人碌為人醉眼人混世人竊國人害道人難以理解的。孤苦恰恰源自學識良知,故有絕學無憂之嘆。

第二十一章 孔德從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百字解老】

老子五千言,後人冠名《道德經》。為何?德是最佳狀況就是一切尊從道。道是形而上的抽象理念,不是具體的形器、物品,也就沒有具體的形式和形態。雖「恍惚、窈冥」,其精華則真實可信。故說美德從道,即德以道為范。

第二十二章 能曲則全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百字解老】

人,相對其它物種很有力量,在於人類結成整體;作為個體則不盡然,個人相對自然力更微不足道。曲則全,不管你自覺與否,它是生活常態。曲則全,必須以「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為前提和原則,方能拿捏好。

第二十三章 事道同道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百字解老】

自然萬象,變化紛呈。左右萬象變化的自然力,是不可控制的自然規律,且因時因地因境而形成具體變化的作用力。希言自然,是認識自然的客觀態度,更是對自然的應然尊重。心存敬畏,才不至於狂妄到人定勝天、至權無敵。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百字解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恆常持久之道。從時間看,孔子所謂「欲速不達」;從度量看,老子所謂「餘食贅行」。心有好高騖遠,人有欲速不達,事有急功近利。想法可以理解,做法則為愚蠢。拿捏好此道,需有自知之明。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左片右頁)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傳世本: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乎!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傳世本: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百字解老】

宇宙有四大:天,地,道,王。四者緊密相連,萬物孕生莫過於大地;造成大地卻在於上天;主宰上天者唯有「道」;主宰世俗社會則是至權之主的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王之則在於引領人們順應自然。

[按]

(左片右頁),會意造字,用腦分析,老子強用作「道」。建議將「

(左片右頁)」直接改為「道」字,漢帛本、通行本,已經改用通用的「道」字。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⑴,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百字解老】

物存時空,唯有輕重;人有情慾,故有靜躁。物有貴賤,事有緩急,人定主次,故輕重在於人。養性至寵辱不驚,修身至超然燕處,靜心止躁如此,方能超越自身以觀萬象,立世處事而能輕重適度。君主唯此,方能不身輕天下。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百字解老】

凡事善為。處事明白幾微、拿捏樞紐、把握趨向,方能善為,老子所言「閉不用栓,結不用繩」等,不過列舉善為至境之例。善為,既對萬事,又無定法,故需以善為為師,以佳境為鏡。人修鍊至此,則能救人無棄、救物無棄。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百字解老】

《呂氏春秋》云:「老聃貴柔」。老學之柔,是斂剛持柔,知剛用柔,化剛為柔。知雄守雌,知為前提,守為修鍊:格物猶明黑白而守寂夜,處世猶明榮辱而耐屈辱,修身猶明雌雄而持璞朴。如此則大制不割,乃謀事帥人之綱。

第二十九章 聖人去甚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百字解老】

人,有所作為不難,有所不為則難;懂此理不難,為此舉則難。有所作為是人之本能,有所不為更需要理性。《易》有「大過」「小過」之教,孔子有「中庸為德」「過猶不及」之訓。為人處事,去甚去奢去太,方為大器之道。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傳世本: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毋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廢,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百字解老】

物壯則老,事過必反。謀事在於成事,成事乃行事的底線。越線過分是不道,任性過度是無良。謀事至此,必有還報,只因人心不可誅。謀戰更非小事,事涉萬民,必謀事料果,事成為度,適可而止。老子所謂「以道佐人主」。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百字解老】

謀事只在求成。戰事一開,分寸難料,求勝而已,不可殺人為樂。這是戰爭的人道底線。一個民族沒有天神信仰,對於人的本質雖然是好事,對於世俗社會和世俗權力,樹立敬畏之心則成難題。老子借陰陽天道論禮數以明敬畏。

第三十二章 道莫能臣

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百字解老】

萬物萬象各有自身規律,在此之上有一個普遍規律,這個普遍規律就是道。天道自在自為,故「天下莫能臣」。自然規律貫通天人,天道如此,治道亦然。循守天道,萬物自均,萬象自新,萬事自順。故道在天下,猶川流江海。

第三十三章 自勝者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百字解老】

人之最難,在於自知自勝。自知是前提,自勝是目的。知人是一種智慧,自知是一種修養。人有欲求,則生動力,卻難知足。人不能知足則難自知,更難自勝。自知、自勝、自足成為自覺,就能強力而行,即老子所說「有志」。

第三十四章 不大成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百字解老】

功成而不有,是大道的德性;成大不自大,是人生的至境。物各有其性,人各有其志,成大是自成其大,是物性之恆、人性之適,自然而然的順其自然,不是兒成龍、女成鳳的揠苗勵志。不大成大,需大知徹悟,亦需自勝自強。

第三十五章 樂至客止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百字解老】

大道普適天下,執大道則可天下暢行。人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主觀與客觀永遠有差距。大道,是客觀認知,思想理念,自覺意識,它在於提升認識和指導實踐。大道至理,不是美味可以飽食,不是黃金可以交易,而是在適用。

第三十六章 魚不脫淵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百字解老】

《老子》多有誤讀,而用作權謀之術,以至說陰狠至極。此章可見一斑。縱然物極必反,亦需水到渠成,故欲歙必張,欲弱必強,欲廢必興。此即「微明」之理。治國之道柔剛相濟,動輒利器示人,乃本末倒置,並非善政之舉。

第三十七章 萬物自化

道,恆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貞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百字解老】

萬物自化,源於萬物內力。尊從這一必然趨勢,即老子所說「無為」。無為,而是否定亂為、妄為、濫為,提倡順自然而為、循規律而為、守樸實而為。無為自化,不欲以靜,若侯王能守,上行下效,則可風清氣正,天下自定。

第三十八章 循道修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百字解老】

至德從道。道,自然也;德,遵循也;仁,向善也;義,和親也;禮,規範也。聞道無先後,得道有高下,循道有深淺。社會治理的優劣,依次分五個層次:道、德、仁、義、禮,即由自然自覺到人為強迫,且不斷強化的過程。

第三十九章 聖人去甚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百字解老】

何為一?一切可見、可以想見、應該想見的現象,皆源於自然規律,這便是道;順說即自然之始,逆說即大道歸宗。所謂「道生一」,這「一」是可拿捏的總規律,可用來認識萬物及其規律。故老子說:「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第四十章 反者道動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百字解老】

萬物「有生於無」,可感的物質與無形的存在,實現了理性與感性的溝通。這是周而復始的物質運動。今天雖不能肯定為宇宙的運動形式,但已證明是一切生命現象的軌跡:周而復始,死而更新,才有生生不息,才有物種萬千。

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悖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聞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如悖;進道如退;夷道如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善成。

【百字解老】

道,是自在自為的客觀規律,是超越塵俗的思想方式,是窮究真理的精神遊戲。忙碌於世俗生活、沉溺於物質享受,需要的謀生髮財的路徑,對於功利全無的真理,無異於天方夜譚,自然是「明道如悖」,「不笑不足以為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百字解老】

道生萬物的數理模式,使普通人能夠從生活經歷、直接經驗去感悟這一真理。道生一,指物質的從視無行跡到觀有形體;二生三,指事物的從單一性到相聯繫;三生萬物,指萬物的生生不息。故老子說「負陰抱陽,沖氣為和」。

第四十二章(下) 損之而益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百字解老】

人優於動物在智性,故應心存敬畏。私慾野心膨脹易忘乎所以,至權難制更易無不欲為,無所忌憚。便宜佔盡必報應,作惡多端必自斃,民心不可忤,人怨神怒而遭眾譴。三千年「興勃亡忽」皆因此,故「強梁無善終」當為訓。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百字解老】

老子之柔,是知雄守雌、斂鋒守拙、韜光處靜之柔。「至柔馳騁於至堅」,即弱者克強的持久戰略與靈活戰術。適者生存,以大尺度言,實質是調適自身以適應環境。無為有益,更是一種思想智慧,曲高和寡而「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身名孰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百字解老】

人類的現實社會,遠未達到名與身、身與貨、得與失能和諧相容的階段。人有欲,而有求有作,求難知足,作難知止。生命之需並非無止無盡,無需物慾追求無休無止。逐欲圖利的「甚愛」「厚藏」,當適可而止,知止則可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贏若絀。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百字解老】

大成之事,必需大成之舉,大成之舉,必需大成之思,大成之思必出大成之人或必納大成之見。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由表及裡,由始及終,是謀事謀成的基本要求;只有把握事物的本質及趨向,才能夠順應和制衡而遊刃有餘。

第四十六章 知足恆足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厚於甚欲,咎莫憯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知足之足,恆足矣。

【百字解老】

天下無道,源於人性貪慾無度。慾望,是人類社會永續輝煌的內動力;貪婪無止盡,則是自然萬物、人類自身的禍根。故貪慾是禍,知足是金。知足常樂,並非安貧樂道,臨界點即人的生態環境不能失常失衡。良德善政當如此。

第四十七章 不窺牖見天道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百字解老】

時間如何確定?斗轉星移,晷景圭測,故「窺牖而知天道」。熟知日影星移與地氣物候的關係,則可從物候感知,來掌握時間推移、季節變化,此所謂「不窺牖知天道」。「不出戶,知天下」,在於把握了事物本質、知識真諦。

第四十八章 學益道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百字解老】

從絕對真理來看人天關係,「無為」的思維路線是正確的。知易,真知難;知理易,知真理難。求道,是薄學到博識、個別到一般的進程;博學而能真知,方知真理最簡明。無為,不狂妄處事、橫亂生事、忤逆行事,故無不為。

第四十九章 以民為心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百字解老】

民眾組成社會,社會必需公權。公權為民眾服務,乃公權應有之義。公權有公德,才有公信力。在物質不能充分涌流的歷史階段,公權必然被異化,家國天下無民主之制,老子指望人主有公心,即「以百姓心為心」,而能公斷。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百字解老】

生存權和幸福追求權,是人與生俱來的根本權利,也是善政社會的當然義務。家國天下,爭霸生亂,民不聊生。奈之何?對生活勿厚望奢求,不厚無憂,善生不累。不累,非阿Q精神,非苦修來世,而是「無死地」的平常心境。

第五十一章 道尊德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百字解老】

道者自然,肇生萬物;德者順應,護養萬物;物者形態,成形萬物;勢者環境,化生萬物。一言蔽之,自然萬物,自然而然,自然而然便是道;人類之善德就在於,認識自然而然,尊從自然而然,把握自然而然,成就自然而然。

第五十二章 知子守母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百字解老】

自然萬象瞬息有變,皆各有所循。如何順應?老子立足於自然而然,提出不變應萬變之則:知子守母,即本始為尊為母。天道如斯,人事亦如此。萬事皆有原,萬因皆有果,順因求原,循勢求果。其理不出道生萬物、循道為上。

第五十三章 大道畏施

使我介然有知。

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百字解老】

企盼快捷而另闢蹊徑,是人之常情,亦是處事常理,但任何捷徑不可背棄大道、悖逆根本。遵循大道,審慎施為,是為人之則,更是為官之職。朝綱吏治,最可怕是知自然之理,行擾民之舉,冠大道之名。老子稱此為「盜誇」。

第五十四章 以身觀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貞;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百字解老】

觀人察事,跳出此山中方識真面目,世事洞明亦如此。以人性、家庭、鄉里、邦國、天下的應有之義,認識自身、家庭、鄉鄰、邦國、天下,這就是省天下萬象的基本方法。如此,方能「善抱」「善建」,愛民治國,德普天下。

第五十五章 德比赤子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憂,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百字解老】

性格決定命運,就在於性格影響愛好走向、學習態度、處事原則、交際方式,即影響智商情商的形成與發揮。人生修養,至內心寧靜,以心駕馭氣,所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方可處事平和,平和則能理智,理智而多勝算。

第五十六章 不以得變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百字解老】

言語,是人際交流、感情交流、知識交流的便捷工具。言為心聲,人言為信,直言傷人,媚言失德,君子之德在於不因得失而變。「知者不言」,言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則「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邦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百字解老】

社會不能無則,國家不能無法,發展不能無技,保障不能無器。惡法才促盜多出,惡則才使民愈貧,國家昏庸才動輒利器,盛行奢靡才怪事層現。治國安邦,無非兩手:用兵取訛道,治國用正道。正道的關鍵,就在於清政正風。

第五十八章 福兮禍兮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百字解老】

教化人性,在於民風,塑造民風,在於政風。社會管理需嗇政簡令,促進人性誠善,促使人際淳和。繁令苛法,政績官碑,難免濫作妄為,所謂「政察民缺」。故老子提出聖人之道:準則可鑒、威嚴有度、直白可則、昌明可行。

第五十九章 治人唯嗇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百字解老】

治國當嗇政慎為,即治策必須簡明而得要領。統治的社會職能,最大莫過於效率與公平。尊重自然,遵循規律,珍惜民力,與人自主,與民休息,促進發展,實施公道,乃國家長治久安之道,老子所謂「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第六十章 治大國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百字解老】

「治大國若烹小鮮」,形象而精當。治國烹鮮,首先,有珍惜小鮮之完整的護愛之情。其次,治國不能老翻炒,否則,會折騰得支離破碎。再次,舉措必須掌握火候,任其時宜。實質是,用順應自然的理念觀察天下、治理社會。

第六十一章 各得所欲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百字解老】

國際,相對家際、人際,更多是利益關係。強者有話權,弱國無外交。大國小國,各求利益最大化:大者勿貪得無厭,勿逼極致反;小者莫斤斤計較,勿因小失大。大國有風範,小國求安泰,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害相權取其輕。

第六十二章 道不棄人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百字解老】

善政社會的本質,在於平等庇護所有人,尤其包括不善之人。西方直到近代啟蒙才提出「天賦人權」。提供避禍減過的法寶,即「美言」「尊行」改善人的機制,使不善人回頭是岸。這就是大道無棄,「萬物之奧」而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報怨以德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百字解老】

報怨以德,實質是依循道的原則處理怨懟,所謂「孔德道從」。這與孔子「以直報怨」,有異曲同工之妙。古德字「惪」,是直心為德。堅持為從無始、事從無始的平權之理,大者小之、小者大之的損益之道,則可難而終無難。

第六十四章 未兆易悔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悔,其脆易判,其幾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臨事之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人之敗,恆於其成而敗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百字解老】

臨事無敗,無非兩條:謀於未兆,慎終如始。謀事一曰謀成,二曰治亂。謀成始於未發,治亂始於未亂,善於發現「未兆」尤為關鍵。

萬事,有始必有終。圖終無始是夢想,有始無終是清談。謀始,知難行易;慎終,知易行難。

第六十五章 明民以愚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百字解老】

治國棄智、明民以愚,老子說「是謂玄德」「常式」,為何?智,機巧狡智;愚,質樸淳和。一個社會聽任狡智成風、詐慧成德,必然惡政盛行、刁民橫行,國亂則不遠。治民治國之善道在於返璞歸真,老子所謂「返之大順」。

第六十六章 不爭無爭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故能為百穀王。

聖人在民先,以身後之;在民上,以言下之。

居前而民弗害,居上而民弗厚。是以天下樂進而弗詀。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百字解老】

王侯應有不與民爭利的自覺,否則,公權在握,無不可爭,誰能爭贏?民心是桿秤,不與民爭利,百姓則樂於跟隨。江海,有不爭莫與爭之德:處百穀之下而能博大,博大能海容,海容能均平。這正是王者最需要最難得的品格。

第六十七章 大似不肖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百字解老】

老子所言之道,屬哲學範疇,任何具象或比喻不可能表述精準。這對於專註謀生之人,無異於漫無邊際的玄談。面臨困局,墨子選擇了重建概念,老子選擇了反覆類比。老學歷久彌珍就在於「大似不肖」,理解了也就「肖」了。

第六十七章 (下) 持護三寶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百字解老】

老學用世的核心理念,不大而成其大,不爭而無與爭。基於這一認識,也就有了用世治政的三大法寶:慈,儉,不先。慈,作為人性常態和應然,是慈悲為懷、憂樂之道的基石。老子認為,持守慈愛、儉約、謙讓,乃道器至境。

第六十八章 用兵之德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百字解老】

老子借天道不爭,說戰爭主帥之德性。謀戰勝敵,主帥有不武、不怒、不與的心態和智慧及將將之德。這種心智,在孫子那兒,作為戰略思想有所詮釋。將將亦很重要:謀斷再英明,需要貫徹落實;部署再周密,需要應變萬一。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禍莫大於無敵,無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百字解老】

這裡不是談戰術思想,而是說用兵輿論,即輿論上戰亂由誰承當。師出有名,將民怨指向敵國,這是戰爭法則。開戰不得已,道義已贏。民眾厭戰,用兵為客,應戰無奈,臨戰有備,已佔人和,故哀兵必勝。此乃用兵人文理念。

第七十章 懷玉被褐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百字解老】

老學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做不做的問題。道理何在?老學無為不爭,徹底悖逆了人的欲壑天性和公權異化的社會常性,顛覆了人慾有私、人心易貪和公權致腐、至權難制的社會常道。易知莫行的「懷玉被褐」,唯聖人能夠。

第七十一章 知病不病

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百字解老】

人的認知有限,卻又自信有過,這是人的劣根性。人要有自知之明,還要有自知不知之明。只有認識這一點,才不至於自以為是,不懂裝懂,狂妄自大。視不知為犯病,最為可貴。如此,方能聞過而喜,知咎而改,糾錯若治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百字解老】

民惟國本。保證民眾生命無虞、安居樂業,乃國家之義。求生避害,畏死全身,乃人之本能。民不畏威,在於民已厭生,即民眾沒有生存空間、失去生活希望。民不畏威,說明公權無公信力,國家則大威至。故須「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不敢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百字解老】

勇於敢為,是一種膽識,有時需要勇於擔當;勇於不敢,有時更需智慧。敢或不敢,皆因事制宜,孟子「魚和熊掌」之說尤為精到。斗匹夫之勇,逞宵小之雄,乃自找死路。常葆寬容之心,常懷忍讓之情,乃「繟然善謀」之道。

第七十四章 代斫傷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百字解老】

貪生畏死,人之本性。誅惡懲奸,除暴震邪,司法有道,百姓敬畏。執政安民之要務,讓百姓熱愛生活。法不責眾,以威壓民,以暴治民,無異於迫人至絕路。民無活路是犯眾怒,則民不畏死以搏生路,是逼良為娼、官逼民反。

第七十五章 上貴民生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百字解老】

百姓之求,安居樂業、平等相待而已,任何時候不可致民於生不如死之境。民必有國,國需收稅,稅以養人。統治者不可驕奢淫逸,橫徵暴斂、建功妄為,而當使民貴生。在上者只求自己厚生,民飢稅多,不堪重負則輕生走險。

第七十六章 木強則折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百字解老】

萬事萬物皆有兩重性。柔弱能致生,亦能致死,堅強能致死,亦能致生,一切因時因地因勢制宜。柔弱、剛強不可或缺,剛強是搏擊之需,柔弱是持久之要。老子的柔克剛,是大尺度的長安久存之道,在於知雄守雌、企者不立。

第七十七章 天道猶弓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百字解老】

老子的損益之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公共權力是公眾讓渡出來的,社會的本質是服務民眾,公權的本質是促進公正。人的劣根性使得公權異化,也就有「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故老子說:唯「不欲見賢」的道者能做到。

第七十八章 弱水攻堅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百字解老】

對於萬物而言,自然環境無法選擇、無法改變;適者生存,強者優勝,是強有力調適自身,改造環境,以適應自然規律。對於物種以及人類,就像水滴石穿,是亘久延續的進程。以此觀之,柔韌為王。中華文明未能絕,亦如此。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百字解老】

人各有願想追求,人際則有矛盾爭端。最根本的社會原則,在於求大同,存小異,老子是「和大怨」容小怨,孔子是「和而不同」。平和大怨,是善政的為民之要;執契不責,是王侯的良德之為。所謂「天道無親,與人以善」。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百字解老】

小國寡民,並非社會理想,這就像「土豆燒牛肉」比喻人類大同社會,皆為誤讀。國小民少,便於治理,難起紛爭。「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大國若「小國寡民」,而能「甘食,美服,安居,樂俗」,「雞犬之聲相聞」不交惡。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百字解老】

信言無需美飾,在於言有自信。強調什麼,在於缺失什麼;越美飾什麼,越不自信什麼。美之為美,在於本身是美。真理無需美飾,美飾決非真理。真理,只在理解與實踐。尊從天道是真理,不過聞道有先後、得道有深淺而已。


推薦閱讀:

命理解讀:多災多難的八字
解讀47困卦(一)
365聽書《天下沒有陌生人 | 大卡卡解讀》
解讀一個甲骨文就獎勵十萬元,要不你來試試?
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TAG:道德 | 經典 | 道德經 | 解讀 | 老子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