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位優秀教師的教育智慧(九)
401、感恩氛圍的作用
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對許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正視錯誤,互相幫助;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將不再感到孤獨……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是一種品質,感恩更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江瑛《陽光人生的支點――感恩之心》)
402、「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是一盞對生活充滿理想與希望的導航燈,它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道路;「感恩的心」是兩隻擺動的船槳,它將我們在洶湧的波浪中一次次爭渡過來;「感恩的心」還是一把精神鑰匙,它讓我們在艱難過後開啟生命真諦的大門!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能讓你的生命變得無比珍貴,更能讓你的精神變得無比崇高!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江瑛《陽光人生的支點――感恩之心》)
403、只要心存感恩就夠了
永遠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每一個日子,無論是風雨或是陽光,只要心存感恩就夠了。歲月最大的賜予,便是使我們慢慢孕育出一顆珍珠般柔和和感恩的心。
(2004年第十期《班主任之友》江瑛《陽光人生的支點――感恩之心》)
404、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顆和平的種子
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它是自發性的行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它化為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於生活中。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顆和平的種子,因為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更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從成長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們普遍認同這樣一個規律:心有改變,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願感恩之心改變我們的態度,願誠懇的態度帶動我們的習慣,願良好的習慣升華我們的性格,願健康的性格成就我們美好的人生!
(2004年第十期《班主任之友》江瑛《陽光人生的支點――感恩之心》)
405、是否賞識、鼓勵就該拒絕批評和懲戒
是否賞識、鼓勵就該拒絕批評和懲戒?寬容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否寬容能解決好所有的教育問題?對犯了錯誤的學生不敢說,唯恐扣上「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帽子,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悲哀?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王會芳《錯了就該罰》)
406、教育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有法又無定法。只要能促其成長、促其進步、促其向善,不管是批評還是懲罰,也不管是鼓勵還是賞識,都是成功的教育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王會芳《錯了就該罰》)
407、要把「愛「鑄造成一種習慣
形成一種生活習慣也許並不難,可是要把「愛「鑄造成一種習慣是需要有多麼無私的品格、寬廣的胸懷和仁愛的心靈吶。更何況還要用一生的時光去守候它、去實踐它?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陶興國《當愛已成一種習慣》)
408、當愛成為一種習慣
當愛成為一種習慣,冷漠就不再會自私貪婪地在陽光下潛行,關愛和感動就會像母親的乳汁一樣把那些日漸乾枯的心靈滋養得鮮活,充滿靈性。
當愛成為一種習慣,面對那些弱勢群體,我們還會居高臨下嗎?面對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我們還會無動於衷嗎?當愛成為一種習慣,我們還會另眼相待那些「不聽話、分數不高」的學生嗎?我們還會用我們冷漠的心無視那些無助的兒童嗎?
我們不會,因為愛已成了一種習慣,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行動。它遠離了自私,與名利無關。它像一泓清澈的水,蕩漾在我們的心潭,只是為了浸潤每一個春天。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陶興國《當愛已成一種習慣》)
409、保持起跳的姿勢看似簡單,實則不易
一個人要想保持起跳的姿勢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因為需要放棄許多。甘守寂寞、十年磨一劍的勇氣不是人人都有,尤其在今天這個繁華的世界,人很容易眼光繚亂,心靈往往會變得浮躁。有太多的公眾明星最好變成了匆匆一現的「流星」,就是因為他們成名之後,既耐不住寂寞,又不再保持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最終吃光老本變得碌碌無為。保持起跳的姿勢,就是要為自己設置一份壓力,保持生命最基本的活力。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劉福奎《保持起跳的姿勢》)
410、一個人究竟能跳多遠的關鍵
一個人在什麼崗位上幹什麼工作,並不特別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理想、有作為。平凡的崗位、平凡的工作,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跳躍,並不難,但一個人究竟能跳多遠,關鍵卻在他起跳前的那一瞬間。更重要的是,每當他們跳躍成功後,都會很快又彎下身子來,重新保持起跳的姿勢,準備開始下一次的跳躍……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劉福奎《保持起跳的姿勢》)
406、教育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有法又無定法。只要能促其成長、促其進步、促其向善,不管是批評還是懲罰,也不管是鼓勵還是賞識,都是成功的教育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王會芳《錯了就該罰》)
407、要把「愛「鑄造成一種習慣
形成一種生活習慣也許並不難,可是要把「愛「鑄造成一種習慣是需要有多麼無私的品格、寬廣的胸懷和仁愛的心靈吶。更何況還要用一生的時光去守候它、去實踐它?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陶興國《當愛已成一種習慣》)
408、當愛成為一種習慣
當愛成為一種習慣,冷漠就不再會自私貪婪地在陽光下潛行,關愛和感動就會像母親的乳汁一樣把那些日漸乾枯的心靈滋養得鮮活,充滿靈性。
當愛成為一種習慣,面對那些弱勢群體,我們還會居高臨下嗎?面對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我們還會無動於衷嗎?當愛成為一種習慣,我們還會另眼相待那些「不聽話、分數不高」的學生嗎?我們還會用我們冷漠的心無視那些無助的兒童嗎?
我們不會,因為愛已成了一種習慣,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行動。它遠離了自私,與名利無關。它像一泓清澈的水,蕩漾在我們的心潭,只是為了浸潤每一個春天。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陶興國《當愛已成一種習慣》)
409、保持起跳的姿勢看似簡單,實則不易
一個人要想保持起跳的姿勢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因為需要放棄許多。甘守寂寞、十年磨一劍的勇氣不是人人都有,尤其在今天這個繁華的世界,人很容易眼光繚亂,心靈往往會變得浮躁。有太多的公眾明星最好變成了匆匆一現的「流星」,就是因為他們成名之後,既耐不住寂寞,又不再保持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最終吃光老本變得碌碌無為。保持起跳的姿勢,就是要為自己設置一份壓力,保持生命最基本的活力。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劉福奎《保持起跳的姿勢》)
410、一個人究竟能跳多遠的關鍵
一個人在什麼崗位上幹什麼工作,並不特別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理想、有作為。平凡的崗位、平凡的工作,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跳躍,並不難,但一個人究竟能跳多遠,關鍵卻在他起跳前的那一瞬間。更重要的是,每當他們跳躍成功後,都會很快又彎下身子來,重新保持起跳的姿勢,準備開始下一次的跳躍……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劉福奎《保持起跳的姿勢》)
416、教育是一種幸福
教育是一種幸福,教育的理想就是引領孩子們一心一意、時時刻刻去追求本來就應該屬於他們的幸福,去成為他們本來就應該成為的人。教育之謎不在於他現在是什麼,而在於他能成為什麼,應該成為什麼。而我們正是他們的指路人,指引著他們走上幸福的學習之路,而不是在每個幼小的心靈上烙刻痛苦的傷痕。所以,我們要關注每一個孩子,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自己應有的發展空間自由、充分、和諧地發展;所以,我們要把「英才教育」扭轉為「大眾教育」,要聆聽每一顆心靈發出的童音;所以,我們要帶領孩子體驗生活,一起體驗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精彩瞬間……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享受幸福的過程。
(2004、12、22《教育文摘周報》管文錦《追尋教育的原點》)
417、盧志文選輯的人生慧語60條
1)、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2)、金錢是一個好人的僕人,但卻是一個壞人的主人。
3)、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生命交給別人。
4)、恨別人,痛苦的是自己。
5)、律己要嚴,待人要寬。
6)、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7)、遇順境處之淡然,逢逆境處之泰然。
8)、面對現實,逆境也會變為順境,總有轉機的機會。逃避現實,雖暫時偷安,但沒有翻身之餘地。
9)、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語要謹。
10)、世上有一種永遠虧本的事,那就是發脾氣。
11)、施比受更有福。
12、)倚勢而凌人,勢敗而人凌,恃財而侮人,財散而人悔。循環之路,我爭者,人必爭,雖力爭之,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雖力讓之,未必失。
13)、古今庸人,敗於「惰」字;古今才人,敗於「傲」字。
14)、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自己。
15、)聞謗不怒,雖讒言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熄。聞謗而怒,雖巧辯,如蠶作繭,自取纏綿。
16)、不臨難,不見忠誠之心。不臨財,不見志士之節。
17)、為善,雖一個寒士,人服其德。為惡,雖位及人臣,人議其過。
18)、容人之過,卻非順人之非。沒有意見,要有主見。
19)、想到對岸去,就不能只沿著岸邊跑。
20)、智慧是生命的泉源,願望是生命的動力,行動是生命的展現。
21)、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文過而飾非.遷善則其德日新,飾非則其惡日積.
22)、責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責人者,實可長自己之惡。
23)、道德是提升自己的明燈,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24)、多一份心力注意別人,就少一份心力反省自己。
25)、貧而好施,功倍於富。貴而好聚,惡倍於貧。
26)、疲勞是最舒適的枕頭,努力工作吧。
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8)、修身踐言,慎終如始。
29)、魔的定義,就是拿自己的錯誤,折磨自己。
30)、所謂禪,內不為煩惱所惑,外不被境界所擾。
31)、妄心是最難登的山,最難駕御的馬,不試圖征服、超越它的人就得不到自己的生命。
32)、幸運永遠照顧著努力付出的人。
33)、所有困難,都是為成功者而設定的。
34)、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35、)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因為你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來尊重你,接受你。
36)、第一步看慣,心平氣和;第二步看淡、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氣定神閑;第三步看破,心安理得。
38)、思想是沒有表達出來的行為,行為是已表達了的思想。
39)、大多數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40)、事非窩裡,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向後。
41)、死亡只是整個生命中的逗號,而不是句號。
42)、知妄想為空,妄想即是般若。執般若為有,般若即是妄想。
43)、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也無我不信任之人,無不可原諒之人。如果我們能俱足此「三無」,則能使心理健康並正常發展,而自然會寬人、愛人、信任人。
44)、一個人沒有那麼壞,你一直毀謗他,他也不會下地獄。一個人沒有那麼好,你再讚歎他,他也不會成佛。
45)、何以息謗,曰:無辨;何以息怨,曰:無爭。
46、)愛必須伴隨著永遠的寬恕。而喜歡常會為了自己的快樂而犧牲對方。兩者大不相同。
47)、信是立身之本,從不可無。恕是接物之要,終身奉行。
48)、禮——存於中者為誠心,形於外者為敬意。
49)、笑,世界就跟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
50)、知善而守,錦上添花。知惡不為,轉禍成福。
51)、我們起初造成習慣,之後習慣驅使我們。
52)、有勇氣自殺,為什麼不拿自殺的勇氣活下去。
53)、謙讓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54)、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
55)、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56)、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57、)自持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當從有過中求無過,非當從厚,亦且解怨。
58)、修己以清心為務,涉世以慎言為先。
59)、懂得如何愛人,便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60)、和藹可親的態度,是最有力的自我介紹。
418、保住本色的美麗
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孩童時代,不能單純依靠自然年齡保持本色的美麗,我們真正能夠做到的是不斷地用瀟洒、曠達、寬厚、高尚、無私的聖水洗滌自己,讓我們的生命出世俗的污泥而不染。一個人保住了本色的美麗,也就保住了生命的品位,保住了走向遠方的眼光和腳勁。
(2004、12、27《德育報》游宇明《本色之美》)
419、生命的意義
生命是美麗的,人因生命而高貴;生命是令人敬畏的,生命給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是一個一維發展的過程,其逝去了,消散在了渺渺的蒼空,也就永遠不會復歸;生命是崇高的,我們每一個擁有生命的人都有理由也有必要使我們的生命變得高尚,變得有價值,「不白活一回」。
(2004年第十二期《師道》佚名《學校:請給學生留點閱讀生命的時間》)
420、教育如果缺少了生命氣息
有一篇文章說:「良好的教育給於給受教育者帶來的是精神的蕩滌與洗禮,靈魂的震撼與超越,人性的喚醒與回歸,情感的濾瀝與純化。」教育在本質上是對生命的塑造與構建,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和途徑為一個人認識其生命的崇高與獨特價值而提供一種有效的刺激與輔助,進而使其達到自我頓悟,最終能夠生命賦予他的使命而使使命變得充滿意義。使命教育,就是教育的本,教育的根。如果教育缺少了生命氣息,只剩下了乾癟單調的知識傳授,只剩下了枯燥乏味的道德說教,把整個教育簡單化為單純的知識灌輸,使整個教育只剩下「學習,學習,再學習」,而且學的還僅僅只是考試的「習」,那是何等的悲哀啊,那是對教育這個神聖名詞的褻瀆與玷污。
(2004年第十二期《師道》佚名《學校:請給學生留點閱讀生命的時間》)
421、學習對教師的意義
教師如何看待學習,平時如何實施學習,實際上是一個教師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只有學會學習,才能胸中溝壑萬千;只有學會學習,才能口中旁徵博引;只有學會學習,才能學會創造性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進而促成學生的發展。這樣的學習是一個持續而長期,甚至相伴一生的過程,生命不止,學習不息。
(2004年十二期《師道》聞海鷹《教師為誰終身學習》)
422、老師若不敢直面自己的不足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老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不足,這本是正常現象。關鍵是我們的老師總是以一副先知先覺的聖人模樣,在學生面前故作高深,所謂「傳道,授業、解惑」的觀念牢固地植根於我們的頭腦。似乎自己就是知識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導致我們不敢放下架子,與學生一起探討、合作、互助、學習。倘若把自己的不足暴露出來,就覺得影響了老師的尊嚴,削弱了老師的威信。這樣做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敢直面自己的不足,不僅會導致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危機,老師的人格也會受到懷疑,而且老師固守著自己的,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最終要成為落伍者。
(2004年十二期《師道》梁增紅《如果你不懂,就坦率承認吧》)
423、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喚醒,喚醒學生沉睡的求知慾,而不是以我之昏昏使學生也昏昏;教育的本質在於激勵,激勵學生向上的熱情,而不是限制;教育的本質在於陶冶,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而不是講大道理;教育的本質在於養成,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思維品質、情感品質,而不是一味地提要求;教育的本質在於開發,開發學生無盡的潛能,而不是泯滅學生的靈性、個性、天性。
(2004年十二期《師道》梁增紅《如果你不懂,就坦率承認吧》)
424、要張揚生命的主體意識
小雞在蛋殼裡孕育了生命,當它的生命成熟的時候,它就會自己破殼而出,然後是奮力地掙扎站起來。企鵝媽媽教企鵝寶寶游泳的時候,是把它扔進大海里,任憑海浪的衝擊,自己去體驗游泳的技巧。海龜孵化出來,它要靠自己的力量游進大海,歷經艱險與磨難,然後才能走進生命的歷程。這說明生命具有主體意識,生命是靠自己完善的。我們的老師總是不放心學生,這個不教學不會,那個不教也學不會,就像多嘴的老婆婆,絮絮叨叨沒完沒了,殊不知學生聽膩了,早已反了胃口。
(2004年十二期《師道》盧沃靈 葉兆源《樹立生命意識 建構課堂教學》)
425、必須追求有深度的閱讀
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必須追求一種有深度的閱讀,因為閱讀有價值的文字,是一種思維訓練的過程,是一種美學修養熏陶的過程,是一種人文情懷的養成過程,也是人生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一個人如果不經過一段艱苦的閱讀歷程,想要達到必要的思維深度將是極其困難的;如果一代人均是如此,文化便無法有效傳承。抽空了文化內核的時代,其發展也將失去方向。
(
426、要做好「後教育」工作
人們常說,教師是園丁,園丁的職責不僅在於種花植樹,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的維護和保養;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責任,也是這樣,重要的不是要發現學生的錯誤,而在於發現錯誤後要做一系列紮實的挽救工作。……然而現實的情況則正好相反,我們更多看重的是事中的教育,而對事前和事後的教育則往往被忽略。課堂不守紀律,老師會大發一通脾氣完事;作業未交,訓斥一通或罰做幾遍,過後作業依然不交;書未背熟,罰站一節,再無任何補救;做錯一件事,一紙檢討或保證書便了事,再無下文。這也許就是當今
(2004年四期《中小學班主任謀略》劉漢青《如何做好「後教育」工作》)
427、教育引導生命進入新天地
教育是生命與生命交流的過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動發展的過程。從這一高度出發,教育就是要保護人的天賦,保護人的自主意識,保護人的創造個性,保護人的完整人格。就是說,教育應依據人的生命特徵,遵循人的生命發展的規律和原則,促使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諧與無限的境界,引導人的生命進入實踐、創造、發展的新天地。
(2004年二十一期《人民教育》許序修《讓教育走進學生的生命世界》)
428、建立新的教學思維方式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學一定要適應學生生活世界的發展,在教育哲學的高度上,建立如下新的教學思維方式:在統一中體現自由,在自由中體現統一;在追求共性中張揚個性,在張揚個性中追求共性;在多元中實現一體,在一體中體現多元;在平衡中倡導卓越,在卓越中追求擴大;在合作互動中力求自我優化,在自我優化中實現溝通共贏;在運用實踐中追求理性建構,在理性建構中實現個體價值;在主體中體現客體,在客體中體現主體。真正把教育教學視為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產生一種引發興趣、好奇,促進思考、探究的巨大的生活力量。
429、全體學生的發展
學校的責任不僅在於使每個學生都確立為社會、為他人、為自我創造幸福的信念,獲得為世界、為人類創造幸福的能力,而且還應使每個學生在學生時代享受生活的幸福,體驗生活幸福,進而使他們熱愛生活、關注時代、嚮往明天、奉獻社會。使每個學生都成為人類的希望所在、社會的靈感所在、創造的星火所在、幸福的價值所在、美好的標誌所在。
(2004年第二十一期《人民教育》袁炳飛《讓師生都成為幸福生活的人》)
430、教育者自身的發展
教師應是社會發展中真正的覺悟之人,是關懷中人、責任中人、事業中人,他們是思想者、創造者、博愛者和先行者,他們既是一個歷史學者、心理學者、社會學者,又應當是一個生活的幸福者、成功的學習者、快樂的創造者。他們應為社會所敬仰,站在社會的前列。他們的偉大在於對學生由衷的關愛,對社會發展的人文關懷與科學把握,在於對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與特點的關注與研究,在於對教育時空和教育策略的創造與優化。
(2004年二十一期《人民教育》袁炳飛《讓師生都成為幸福生活的人》)
431、什麼樣的學生稱得上優秀
什麼樣的學生稱得上優秀,什麼樣的作為算得上成功?哈佛大額名譽校長
(
432、最後一課
一位師範
多年以前的這一天,他們剛開完畢業典禮後,班主
「
接著,
從今天開始,你們就要踏上三尺講台,成為一名真正的老師了,我希望你們都能做個好老師,做個有愛心、有耐心、有責任心與事業心的好……「化為講完,
很快,救護車就把
一個多小時後,我們踏上了回家的校車。在學校門口,林副校長攔住了我們的車,把情況告訴了我們:「
(
433、德育的悖論
小學生高談闊論愛祖國,大學生卻對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概念模糊,從小就接受了「最高目標」的教育,長大了卻連一個公民的「最低要求」都不甚清楚,還何談愛國?這是教育的悖論,然而又是不爭的事實。
(2004/1《班主任之友》周高輝《緣何種瓜得豆》)
434、孩子就是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一知半解、道聽途說得來的隻言片語容易使他們迷信而困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單純、好奇、偏激,一旦認為教育者或者教科書展現給他們的不是一個全面真實的世界,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甚至懷疑一切,其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2004/1《班主任之友》周高輝《緣何種瓜得豆》)
435、有夢就去追!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是起點,過去的都已經過去,重要的是現在和未來。(摘自趙公明講學稿)
436、德育的想法和做法幼稚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了。我們面對的是新生一代,可德育工作還在沿襲幾十年一貫的方式。希冀搞兩次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就能使學生愛國,搞兩次捐助活動就能培養學生的愛心,組織兩次環保的徵文就能使學生愛護環境,簽兩次名、宣兩回誓「做文明人」就能使學生講文明……我們的做法是否過於幼稚?
(2004/1《班主任之友》周高輝《緣何種瓜得豆》)
437、教育意圖要不露痕迹地融合於教學與生活中
人的德性不是暴風驟雨般的運動可以一蹴而就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者要針對學生的心理,把教育意圖不露痕迹地融合於教學與生活中,讓美與丑的概念逐漸內化在孩子們的心中,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崇尚真善美,就會為假惡丑痛心,並把這些意識逐漸地、不自覺地變成自己的行動。打開水龍頭,沒水,順手把水龍頭關上;打開電燈開關,沒點,順手又把開關關上。這些條件反射似的、不假思索的、一氣呵成的動作,只有把節水節電意識內化成習慣的人才能做到。
(2004/1《班主任之友》周高輝《緣何種瓜得豆》)
438、愛心救助的真諦
愛心捐助,其目的一是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二是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善良和愛心,但這樣的活動常常讓我們搞變了味。關愛貧困孩子的前提是必須維護他們的平等和自尊,紐約州立小學救濟那些窮苦孩子的原則是:「不能讓那些窮苦孩子感覺到他們在接受救濟,因為救濟的最高準則就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關愛是濃濃的,卻又是悄然無聲的。而我們是受助者感覺獲得的不是幫助,二是施捨;不是溫暖,二是寒冷;手裡捧著錢物,心裡卻在流血。那捐助者呢?由於捐助的方式多是搞攤派,甚至利用兒童愛攀比的心理,對捐得多的孩子竭力表揚,因此表面看來是轟轟烈烈,實際上捐助者中隔岸觀火無所謂著有之,囊中羞澀無奈者有之,居高臨下施捨者有之。這樣的捐助活動很難談得上真正地付出愛心,因為只有沒有勸利引誘的行善才是真心行善,只有自願的付出才閃爍著愛心!
(2004/1《班主任之友》周高輝《緣何種瓜得豆》)
439、使「知識」游弋在現實生活的河流中
如果教師的課堂講授照本宣科,對知識斬頭去尾,讓「知識」變成風乾的邏輯經絡,必然會敗壞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那些高明的、優秀的教師,總是設法使「知識」游弋在現實生活的河流中,讓學生易於感受和領悟。這樣的課堂教學如風行水上,使人流連忘返,學生在愉悅和諧的互動中,知識建構了,能力也生成了。
(2004/2《教師博覽》張峰《教育是流線型的》)
440、教師需要具備一些實在的本領
教育工作其實是一種設計。要想設計精彩美觀,教師需要具備一些實在的本領。首先是一種雍容的心態。這種心態既讚賞優秀,更呵護弱者,又包容、感化學生的錯誤,同情並幫助學生的學習困難。其次是創造的機智。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教育內容,不同的時間和場合,需要不同的教育策略。孤立的學科知識,抽象的邏輯演繹,深奧的科學道理,需要巧妙的情景創設和動人的情感激勵。三是淵博的學識。不但有本學科和相鄰學科以及社會生活方面的知識,還要有對這些知識的明確見解和價值判斷。
(2004/2《教師博覽》張峰《教育是流線型的》)
441、珍惜人生的「有效期限」
越是害怕時間消失的人,他們的腳步走得越遠,生命的半徑越大;越是覺得時間過剩的人,他們的腳步越是容易被心靈的框框束縛,擁有的世界就越小。
(摘自2004/2《教師博覽》游宇明《珍惜人生的「有效期限」》)
442、創造中國教育奇蹟和輝煌的,只能是中國人。
辦學理念:教育民族化。學校教育要植根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走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教育之路。培養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培養有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具有國際意識和創新精神、胸懷祖國的世界人。
(趙公明講學稿)
443、中國有五十幾年沒有戰爭,四十幾年沒有不可戰勝的自然災害,三十幾年沒有文化浩劫,有二十幾年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但中國在人文、社會、經濟、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沒有出現更多的世界級的領袖,中國的教育肯定有問題!問題在哪裡?中國沒有自己的教育科研。
(趙公明講學稿)
444、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學生適用,對教師也適用。對學生,魚是知識,漁是掌握知識的方法;對教師,魚是職業需求的滿足,漁是滿足職業需求的能力,職業需求是報酬與價值的體現,滿足職業需求的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
(趙公明講學稿)
445、「二十一世紀是人類覺醒的世紀。我們所享受的物質生活遠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年代都寬裕,但更多的跡象表明,我們的內心卻過得不快樂。收入越來越多,競爭的壓力卻越來越大;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緊密,關係卻變得緊張與冷漠;越來越多的安全防盜措施,大家卻變得越來越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樓房越來越高,心靈和視野卻越來越窄……」
(趙公明講學稿)
446、「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勞動能夠給自己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把自己引導到從事一些教育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摘自趙公明講學稿)
447、「重複容易疲勞,被動產生痛苦,唯有創造,才能幸福並快樂著!」「
教育是一個創新的天地,思考學生的個性,分析教學內容與組織方式,考慮學習方法與教學策略,在生活中反思這些內容,會發現這裡有收穫和發現,有歡樂和痛苦,是積累而不是重複,這樣才能豐富教師的精神生活。」
(摘自趙公明講學稿)
448、「痛,是生命的真實,是生命的本真的感受和體驗,如果我們沒有痛,那麼我們就等於失去了生命;如果我們痛,但我們又不快樂,痛就失去了本真的價值;毫無疑問,一個命題正確性是不要證明的:痛,其最大的價值就是快樂著!痛,就應該快樂著!這是智者自覺的選擇。」
(摘自趙公明講學稿)
449、「人類有了反省,就有新的哲學結論:過去我們曾以地位、財富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現在我們看重的則是是否快樂。是否能得到內心的平靜。
(摘自趙公明講學稿)
450、清心可以開朗,寡慾可以無憂,單純可以喜樂,追求就能卓越……
(摘自趙公明講學稿)
推薦閱讀:
※有這樣智慧線的人非常聰明
※我師父說丨人生靠得住的只有善業和智慧
※一個人最大的智慧是透過別人的閱歷而讀懂自己的未來
※二月初三拜文昌,自有聰明智慧來
※三現分,感知的智慧——宗薩仁波切開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