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絲路帆遠:坤輿萬國全圖(國寶華光·海上絲路系列)

簫 瑛《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01日 12 版)

《坤輿萬國全圖》,一幅讓中國重新認識世界的中文版世界地圖。業界普遍認為,該圖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製,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刊印,然刻本已失傳。我們今天看到的《坤輿萬國全圖》是該刻本的彩色摹繪本,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由明宮廷摹繪,共12份,現僅存一份(見圖),收藏於南京博物院。這幅彩色摹繪本地圖,全長3.8米,寬1.92米,原為6幅條屏,後裝裱為一圖。圖面由主圖、附圖和說明文字構成,內容豐富。主圖為橢圓形的世界地圖,涵蓋五大洲——歐邏巴(歐洲)、利未亞(非洲)、亞細亞(亞洲)、南北亞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臘泥加(南極洲),四大洋——大西洋、大東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以及赤道、晝長線、晝短線(即南、北回歸線)、極圈、南北極等地理信息。附圖散布在主圖四周,包括8幅天文和地理小圖。說明文字是對地名、主圖、附圖的解釋和利瑪竇本人和他人所作的序文題跋。整幅圖顏色淡雅,主圖各大洋繪有不同類型的船隻9艘,各大洋和南極洲繪有鯨、海獅、犀牛等各類動物23頭,圖中摹有2個橢圓形印記和1個正方形印記,皆是耶穌會會徽。如此內容豐富的世界地圖,在明末是非常難得的。早在明朝初年,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就向世界傳播了中國文明,並集中國航海、地理、天文知識繪製了著名的《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簡稱《鄭和航海圖》),讓時人認識到在我泱泱大國之外還有亞非等其他國家存在。但是,《坤輿萬國全圖》展示出的全新的世界格局,還是直觀地觸動著時人的神經:一是「地球」的概念。雖然東漢張衡《渾天儀圖注》言「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鄭和下西洋之後《明史·天文志》也有「地圓說」的記載,但是中國傳統對於天地的認知是「天圓地方」,無論是政治、文化還是信仰無不由此引發開來,而《坤輿萬國全圖》則向國人直觀展示了這種球形空間。二是「世界」的概念。傳統視中國為天下、為海內、為六合,天下之外為四夷,四海之外為諸夷,可《坤輿萬國全圖》上中國不再雄踞於世界中心——雖然為了迎合中國人的觀念,地圖將本初子午線向左移動了170度,使中國居於中心位置,但顯然中國與其他很多國家一樣散落在一個圓球上。三是附圖中「九重天圖」對於宇宙結構的解釋,「天地儀圖」關於「天包地外」「地處天中」的概念,「中氣圖」關於節氣線的畫法,「量天尺圖」對地理緯度的測定等,可謂對傳統認知的補充。四是圖中的地理信息豐富。五大洲、四大洋、五帶劃分、山脈河流等位置、範圍和命名等,雖然與今天的地圖有一定差異,但不失為當時所見的最為詳盡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被認為是「西學東漸」的代表作,實現了中西地理觀念的融合。其實,學界對於它的成圖時間和是否為西方人所原創尚存有爭議。有人提出,根據《坤輿萬國全圖》上西班牙上方的一段批註「此歐邏巴州有三十餘國……去中國八萬里,自古不通,今相通七十餘載雲」,以及「交趾」易名「安南」等細節,推斷此圖成圖時間並非在萬曆年間,而是在1387年至1460年之間,甚至為中國人自己所繪,利瑪竇只是加入了一些「地理大發現」以後的地名,並推斷鄭和之旅並非止於東非洲,極可能遠涉美洲。也有人指出,《坤輿萬國全圖》由利瑪竇繪製,但抄自《鄭和航海圖》。《鄭和航海圖》約繪製於1425年至1430年之間,兩圖繪製時間前後相差160多年,利瑪竇繪製世界地圖,中國部分肯定是參考了中國的地圖信息,且對於中國的描述與別國相比更為詳盡,名稱基本與今天無異,這與參考當時已有的《大明一統志》《廣輿圖》《古今形勝之圖》《鄭和航海圖》等中國地圖信息是分不開的。例如,對比《坤輿萬國全圖》和《廣輿圖》可知,二者所繪黃河和長江的源流以及中國西部和北部的沙漠基本相同。該地圖之後卻未得到廣泛傳播。明清易代,洋人的堅船利炮、毒品鴉片和先進科技頻繁而實質性地刺激著中國,道光皇帝開始差人打聽英國到底在什麼地方,最後得知早在明朝時的《坤輿萬國全圖》中,就已經很清楚地標明了英國的位置所在和遠來中國的航海航線。在中西地理觀念交融碰撞中產生的《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海上絲路」文明和西方航海大發現的見證。該圖先後被收入《圖書編》《方輿勝略》《月令廣義》等書中,其「世界觀念」也滲透和瓦解著中國許多原本看似天經地義的思想觀念。
推薦閱讀:

收藏界惡魔,驚天巨騙國寶幫
古今《中國四大》及相應的珍貴國寶圖(之二)
中國建盞成了日本國寶
【名家】跟著畫家宋威品國寶之追摹宋畫郭熙《早春圖》

TAG: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