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的衛生所 作者:馬德平
06-19
大哥的衛生所 作者:馬德平 http://blog.sina.com.cn/madeping68 以前大哥把診所開在馬家柚樹的家裡,就叫馬德林鄉村診所。現在安徽農村重新搞起了合作醫療,他的衛生所就開到了高河街道上。當然說是大哥的衛生所其實是不恰當的,準確的說法應是「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高河鎮城東村衛生室」。上個月剛剛開張,大哥以花甲之年當了衛生室的主任,連他自己總共四個人,不分門類科室,都是經驗豐富的鄉村醫生。 國慶長假,又逢中秋,自八八年秋到成都上學以來,我已有二十多年沒在故鄉馬家柚樹過中秋了。隨著宇兒漸漸長大,我也想經常帶他到故鄉走動走動,一則加深他對故鄉的感情,二則天天待在城裡弄得四季不明、五穀不分、六親不識。對我自己而言,也習慣了出則飛機汽車、工作則會議談話應酬、回家則電視上網書齋吃睡,生活非常現代,形式卻非常乏味,對中東政局的了解超過了鄰居(住了四年的對門姓啥我還不知道呢),完全沒有了馬家柚樹家長里短的真實。 安徽六日行,最使我感到欣慰地是大哥二哥他們飽滿的精神狀態、走起路來虎虎生風,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憧憬、對親人充滿關愛、對國家的發展充滿自豪卻沒有任何欲取欲求。相形之下,我們所謂城裡人太患得患失、太缺乏親情關愛、太頹廢、路上踩了個香蕉皮不是順手撿到垃圾箱里而是痛罵政府不作為、失業了不檢討自己沒技術、而是大罵農民工搶了飯碗或政府無能貪官誤事、總之責任都是別人的,把保護部分人特權的戶籍籬笆扎得比國籍還牢。忽然領悟到背靠農村的老毛何以能戰勝背靠城市的老蔣,而城市居民受計劃經濟從生到死國家包圓的依賴思想影響又何以遠遠超過了農村,真正有活力的民營企業為什麼大都發端於鄉鎮,說來大家可能要抬杠,中國能發展強大的根基其實是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裡出來的那些人,與市場經濟天然接軌。 大哥當醫生,應該有四十多年了吧。我一直對「文革」持全面否定態度的,但文革期間的有一件事我覺得是件千古功業,這就是「赤腳醫生」,當然沒有電影《春苗》中兩條路線鬥爭那麼邪乎。當時是每個生產大隊選一兩個人,當然是「出身」好的,我家解放前雖也有幾畝地,好在解放前我們村幾乎都是自耕農,誰也沒比誰強多少,所以被評了個貧農,高河公社永豐大隊支部書記馬宗亞是本家叔叔,黨的書記鄉土觀念還是有的,有好事一般都會是同姓優先,大哥人機靈,有點文化,在村裡年輕一輩中算是佼佼者,選拔的時候我父親還沒「犯錯誤」,要不這好事也輪不他。 客觀地說,雖逢文革亂世,對新生事物赤腳醫生的培訓還是下了血本的,一開始就到縣醫院去脫產培訓了好幾個月,從醫藥衛生知識ABC開始,以後也每年脫產培訓幾個星期,每個月由公社衛生院開幾次交流會,每個赤腳醫生都指定了一個大醫院的醫生做指導。電影《春苗》赤腳醫生用土方子鬥倒了大醫院裡的臭老九醫生,倒是真的醜化了這個新生事物的形象,所以在許多城裡人眼裡赤腳醫生就是春苗那傻冒樣,這是不公正的。當然當年各地選的醫生也是良莠不齊、受的培訓也是看各地方的熱情,後來干不下去的或是勉強幹也是個非法行醫的也不在少數。 農村自從有了赤腳醫生,醫療衛生條件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最主要是現代醫學知識和醫學理念的普及。比如說在我們那裡,原來小孩子感冒或是什麼別的病發了燒,不知道去吃藥打針,而是用筷子沾水後立在那裡,水干後看筷子倒向哪邊,就說哪邊有鬼嚇著了孩子,要「捉嚇」;要麼用一種樹葉燒煙熏;闌尾炎叫「攪腸砂」——必死;結核病叫癆病——必死;婦女生孩子離死亡就差一層窗戶紙——看運氣;我翻看過《馬氏宗譜》,四十歲以上的很少,特別是婦女。有國粹主義者總喜歡吹噓中醫如何如何,我很是有些不以為然,任何歷史上存在的東西都有其時代的合理性,現代文明也是在其基礎上經過「揚棄」發展而來的。連「久病」都能成醫,所以出一兩個醫術高超的「老中醫」一點都不奇怪,臨床經驗豐富而已,問題是其整個的醫學知識體系同巫術玄學有著某種不清不白的關係,很難說是科學的。有人死抱祖先的衣缽不放,不與時俱進,枉說比現代科學還要進步,是與現代科學不同體系的說不清、道不明、又不屑於經由現代科學手段檢驗的高深學問,其荒謬與義和團聲稱其符咒能抵擋洋槍洋炮有何異哉!別小看赤腳醫生那個小小的醫藥箱、聽診器、注射器、消毒液,所到之處基本上也就宣布了老中醫們關門歇業。比如我們村的老中醫「陳老」識時務者為俊傑,心甘情願的做了我大哥幫忙拿拿葯跑跑腿的助手。專治跌打損傷的老中醫「黃傻子」投靠無門,就只好跑到外地賣狗屁膏藥糊弄陌生人去了。要不是八十年代「氣功」熱里又炒熱了一批所謂國醫,中醫也基本上就算是一種文化現象進歷史博物館了。中國醫療衛生體系也不會象現代這麼亂像環生,讓方舟子們批來揭去,恐怕也同其他的一些科學事業一樣同世界接軌了。 我自己的小命也是大哥給救的。八歲那年,因為淘氣掉進了村前的池塘里,撈起來時已經沒氣了,按傳統說法斷氣了就是死了。也是命不該絕,剛好那天大哥在家裡,他學的搶救溺水兒童的急救知識第一個就用在了我身上,在滿村人的驚奇中,一個「斷了氣」的死孩子活過來了,也算是給他做了個免費的廣告。幾十年下來,村裡的新生兒死亡率直線下降,人均壽命直線上升,七八十歲的老人隨處可見,雖然我沒有統計數據,但我的直覺告訴我村裡的人均預期壽命同城裡已相差無幾。當然我也不能把這都說成是我大哥的功勞,生活水平和整個社會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是關鍵,但大哥的確很好起了初檢和保健員的作用。一千多人的大村莊,對所有村民健康狀況最了解的就是他了,誰血壓高、誰血脂高、誰有肝病、誰有胃病、誰愛酗酒、誰在外面胡鬧過,他胸中都有一本賬,根據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醫療方案,在家看的在家看,認為可到高河醫院的到高河醫院,必須到縣醫院的到縣醫院,到安慶市醫院的到市醫院,到專科醫院的到專科醫院,能幫忙聯繫的就幫忙聯繫聯繫。大哥為人熱情且謹慎,半夜被人叫起床是經常的,幾十年下來,他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沒有人是在他手裡耽擱的,除了我們村,他在周邊幾個村裡也名氣很大。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哥他們這一代的赤腳醫生也有過一次生存危機。對文革的反思中也波及到赤腳醫生,因為同工農兵大學生一樣,這赤腳醫生也太有文革特色了,讓人聽起來就有點倒胃口,學藝不精的赤腳醫生有意無意的草芥了人命的事也不是沒有。有一陣子說是要取消,後來上面大慨是到各處調查了,覺得農村赤腳醫生對提高全民的醫療衛生水平的確功不可沒,雖是文革碩果僅存的副產品,居然保留了下來,上面還正式發了文件,統稱為鄉村醫生。後來為了規範管理,根據《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註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大哥那時已年近五十,考試前真的非常緊張,臨床經驗這一條不用說,正規大醫院的主治醫生都要讓他三分,就是文化課方面,大哥擔心底子太薄。雖不能說的頭懸樑、錐刺骨,的確下了一番苦功夫,幾場下來,他都是一次過關,成為懷寧縣第一批拿到正式鄉村醫師執照的寥寥幾個人之一。 做好一名深得人心的鄉村醫生,其實並不象大家想像得那麼簡單,城裡人到大醫院看病多少會受點氣,所以這幾年對醫生的評價有點不太高,完全想像不出來一名鄉村醫生是如何的受到村民的尊敬,象從前的士紳,是超脫於村幹部之上的頭面人物。我又要藉機鼓吹市場化了,有人說醫改的毛病出在市場化上,準確地說是出在半截子市場化上,國家壟斷的資源做市場化運作沒有不亂的,市場就是市場,市場的核心是資源市場化。鄉村醫生雖說是有了執照,但村民們信任不信任你、想不想來找你看病,其實並沒有什麼人關心你有沒有執照,他相信的就是你多年來積累下來的信譽和服務質量。口碑不是一兩天能造就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一個病例一個病例看過來的,服務質量也不是靠上面檢查維繫的,也是幾十年如一日風裡來雨里去一家一戶的摸索過來的。我們村距離高河鎮還很近,信譽和服務稍有閃失,人家早跑到高河的大醫院去了。而且都是鄉里鄉親的,一般來看病時都不帶錢,先記個賬,年底一併結算,大哥麵皮薄,從不上門催問。前些年我回老家過春節,年前幾天大哥總的特別忙,這些年平日里農村也就是些婦女兒童,外出打工的人春節回來時,一般會到大哥這裡來把他們家一年來看病抓藥的錢結一結。大哥掏出賬本一筆一筆的算,鄉里人都信得過他的賬本,從沒聽說過有討價還價的。有的人家日子過得緊,提前來打個招呼,說家裡今年有什麼什麼事情,手頭緊,拖一拖吧,拖拖就拖拖,實在沒錢就算了。我經常看得出神:傳說中的高尚醫德與淳樸古風大慨也就是這樣吧。 大醫院的傲慢與過度檢查、過高收費反過來也幫了大哥的忙。村民們一年的全家收入也不過幾千元,看個感冒都要花上一千八百,誰還敢再去,再說大醫院看病就象工業化流水作業一樣,一般的小病拿出作業也浪費了,稀里糊塗中還沒有大哥看得細、也沒有大哥拿得准。提起馬德林醫生,在周邊幾個村子都非常有影響,其他村子人也很喜歡找他。大哥還是個很遵守潛規則的人,因為各村大都有鄉村醫生,彼此有潛移默化的「地盤」,所以大哥從不越界,真信任我來我家看可以,但出診東不過高河大河、南不過村前小河、北不過村北北河、西不過合安公路,就是親戚來請也不行,這樣才能與其他的鄉村醫生處理好關係,幾個村合併後的城東村衛生室開業,他是主任的不二人選,與他的個人威望和融洽的人際關係是分不開的。 除了看病,家裡還有幾畝田地,他和大嫂兩個人種著。種田很累,收益很低,趕上個旱澇還得賠上種子化肥錢,但農民就是心痛田地,不種就覺得可惜,好像自己做錯了什麼事。現在看起來,小農經濟似乎正走進死胡同,田地成了雞肋,丟掉可惜,不丟累贅,其實現在也就大哥大嫂兩個人,但還有五個人的田地,不是他們貪心,是實在沒有人要,貼錢讓人種也不幹,只好自己硬撐著。農業真的面臨著一個關口,如果還這樣撐下去可能很危險,是可以嘗試走走專業化集約化生產或農場化生產的路數了,把可以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力量充實下去,把發達半發達地區已經不再把農業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勞動力抽出來,適時城市化,我覺得應該是時候了,應該主動動作,不要等到危機爆發了才動作。 我這幾年回安徽的頻率還算比較高,應該說安徽近兩年發展迅猛,特別是小城鎮建設一天一個樣,農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也正在啟動。由於城鄉剪刀差,中國農村對中國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積累,而農民們任勞任怨,在自己的國家不能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九億農民沒有分享中國現代化的成果,也就意味著中國其實並沒有現代化。大哥二哥已是花甲之年,他們自己還在無怨無悔的吟唱:「六十歲壯勞動力、七十歲自足自給」,但更有權力對胡溫新政作一些期待,農民們用汗水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基石,發展了的中國經濟也應該適時反哺,在沿海城裡習慣了布爾喬亞生活的人,也需要去接觸廣袤的內陸大地,那裡有過去、未來。(XYS20091020)◇◇新語絲(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史部通典作者唐杜佑撰王文錦等校注通典卷第五 食貨五
※【簡·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3條證據說明紅樓夢作者其實不是曹雪芹?
※【轉】淮安摜蛋賦(作者:楊冬寶)
※120集結號!二十四款常見中幅相機作者: 胡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