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旅遊者要有維護國家形象意識

出境旅遊者要有維護國家形象意識王子墨 《 光明日報 》( 2014年09月29日 02 版)

中國已是全球出境旅遊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據統計,2013年我國出境旅遊人數達9818萬人,2014年這一數字預計將破億。國人走出國門,領略的是異域風光,展示的也是中國形象。然而近年來,中國旅遊者的形象卻不那麼盡如人意。一則則報道國人不文明行為的新聞傳回國內,勾勒出了一幅國人在境外失態的「浮世繪」:國內一演員在太平洋潛水撈出了「中華」煙盒、埃及的歷史古迹上出現了漢字的「到此一游」、中國旅客在國際航班上鬥毆導致飛機返航等等。這些行為,讓每個看到報道的國人都感到尷尬汗顏。

一兩個個體行為,聚合起來容易被人貼上群體的標籤。因為個體的表現,讓「中國遊客」似乎成了一個特殊群體,需要「私人定製」的服務:有的地方豎起了中文的「請勿喧嘩」標語,一些場所的工作人員用漢語喊出了「請排隊」,某些酒店也划出了中國遊客特定的用餐區域等。這些情形有些屬於境外居民對中國遊客進行類型化看待的誤解,但國人更該反思的是,中國遊客為何容易給人一種禮儀欠缺的直面觀感?中國遊客對異域風俗的漠視和對自身習慣的堅持,為何到哪都能「驚起一灘鷗鷺」?

不可否認,國人旅遊文明素質的提升同中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仍不相稱,文明素質的提升需要的是內化於心的堅持和外化於行的踐行。2013年付諸實施的旅遊法,對文明旅遊有了明確的規定,但如何制定更加嚴格、更具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來約束不文明行為,尚有許多工作要做。相比韓國等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對出境旅遊者進行禮儀培訓,我國仍缺乏系統的出境游教育培訓規劃。

更關鍵的是,由於多數旅遊行為並不觸犯強制性規範,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自覺自律。因此,除了普遍提高公民素養,出境旅遊者更應有作為「中國形象大使」的意識和擔當,要意識到「小我」之外還有一個「大我」的存在,認識到自己是構成整體的一部分。我們應該用禮貌的言行舉止去收穫真誠的歡迎,而不是靠一擲千金的闊氣,來博取國外商家表面的喜愛。

每一個中國人在境外的表現,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國民在境外是否受人尊敬,決定著旅遊商務等活動是否順利,代表的是中國的國家形象,也事關國家軟實力的強弱。每個出境旅遊者都應該是中國形象大使,要用文明得體的行為,代表中國遞出一張展示優秀文化的精彩名片。(相關報道見10版)

文明與旅遊同行國慶假期,呼喚文明的你本報記者 王小潤 楊君 鍾超 魯元珍 《 光明日報 》( 2014年09月29日 10 版)

十一國慶黃金周在即,不少民眾計劃利用這個長假出遊,「國慶去哪兒」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從以往經驗看,每逢黃金周,亂丟垃圾、亂刻亂畫等旅遊不文明現象都會大規模、集中性爆發。旅遊不文明現象為何難以消除,如何才能讓這些現象不再出現?我們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也倡議大家出遊期間對這些旅遊陋習說不,與文明同行。

花樣百出的旅遊陋習

「本來想看『盧溝曉月』的,沒想到被堵到路上三個小時,除了車多以外,不遵守交通規則等現象也是造成擁堵的重要原因。」說起今年中秋節去盧溝橋賞月的情形,在北京某銀行工作的白領彭佳不禁搖頭。

每逢假日,「堵」的消息都會屢見不鮮。國家旅遊局發布消息顯示,5月1日晚,北、上、廣等地主要出城道路出現嚴重擁堵,高速堵車長龍達數十公里。高速疏通後,礦泉水瓶、速食麵盒等垃圾則會殘留一地。

除了路上的陋習,景區里的不文明行為更是隨處可見。亂塗亂畫、攀爬文物古迹、大聲喧嘩等現象非常普遍。國家旅遊局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32.5億人次,我國已進入「大眾旅遊」階段。專家表示,在巨大的遊客基數下,1%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就會形成巨大的不良影響。

近年來,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由於出境遊人數的大量增加和遊客素質的參差不齊,很多人在國外不斷「出洋相」。去年,在埃及神廟,中國遊客將「到此一游」刻到了壁畫上,引發了社會對於出境旅遊文明的關注。在國外,不尊重當地人風俗習慣、亂丟垃圾等現象被戲稱為「中國式旅遊」。對於我國這個文明禮儀之邦來說,文明旅遊成為我們亟須解決的一個大難題。

遊客是中國形象的一部分

「在歐洲一些公共場所,看到『請勿大聲喧嘩』等提示語只用中文進行標識,感到很痛心。」安徽萬達環球國旅電子商務部經理付冠軍對記者說,旅遊不文明行為不僅有損旅遊者個人形象,更損害了中國的整體形象。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遊客成為不少國家最主要的旅遊收入來源。與此相伴,不文明行為也被帶到了國外,中國遊客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收穫了「會走路的錢包」的調侃。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葛晨虹告訴記者,旅遊已成為世界公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遊客是中國「走出去」形象戰略中的一部分。旅遊中每個公民都是一張國家「名片」,每個個體展現的素質風格、行為習慣、處事方式,都代表著國家的文化與文明,其行為也直接影響國家形象。

外交部領事司司長黃屏表示,不文明行為不僅影響形象,還會給遊客帶來實際損害。他介紹說,一些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不文明行為,易使其他國家民眾形成排斥心理,甚至會引發安全及糾紛事件。近年來,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每年都要處理近百起出境遊客安全或糾紛案件。

培養文明出遊意識

去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我國首部《旅遊法》規定,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遊資源;還要求導遊和領隊應當向旅遊者告知文明規範,勸阻不當行為。

文明旅遊入法一年來,不文明行為似乎並未見少。旅遊專家表示,不文明行為在取證、舉證等方面都存在難點,出境游不文明行為發生在境外,認定更加困難。減少旅遊不文明行為不能僅靠法律約束,歸根結底要培養人們文明出行的意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德謙分析說,不文明行為很大程度上不是「惡習難改」,而是現實生活中自己沒有足夠重視,或者缺乏有關的提醒,因此,要多方攜手創造文明旅遊的社會氛圍。目前許多地方已開始在倡導文明出行方面做出努力。如重慶市旅遊協會已經發出了文明出遊倡議書;雲南網發起「不文明行為隨手拍」活動,隨時指正不文明出遊行為。

安徽大學商學院旅遊管理系副主任李經龍認為,對遊客的教育是需要長線灌輸的,需要全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久而久之,文明出遊的觀念深入人心,我國遊客的整體素質和文明水平就會有所提升。(本報記者王小潤楊君鍾超魯元珍)

推薦閱讀:

古代詩歌鑒賞:鑒賞詩歌的形象
西夏佛教藝術中的童子形象
圖說男女觀音:流變的形象 不變的莊嚴【901期】
遭美主流歧視形象受損的華人:你要沉默多久
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就不討人喜歡?

TAG:國家 | 意識 | 旅遊 | 出境旅遊 | 形象 | 國家形象 | 旅遊者 | 出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