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影響力人物之俞可平:民主的思想推手
以《民主是個好東西》而廣為海內外熟悉的著名政治學者、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授,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提出中國改革到了「突破」的關口。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俞可平認為急需突破的領域之一,就是反腐敗。中新社發甄雪原 攝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更多圖片】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俞可平:民主的思想推手
責任意識與政治智慧,完美結合於一身。作為政府機構的高級官員,他精妙拿捏話語分寸,「開啟官智」,點撥常識,其發表於主流媒體的「民主是個好東西」之論,引發遍及全國的對民主話題的公開探討,將政治民主提上公共議程,打開一扇虛掩太久的窗。
上世紀90年代,俞可平說了一句實話:人權應該被視為人類的基本價值。2006年,他又說了一句實話: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由此被捲入了民主的風暴眼。他所描繪的「增量民主」,成為過去十年中最動人、最現實,實踐中又最難精準把握的中國民主路線藍圖
本刊記者/ 羅雪揮
「民主肯定是個好東西!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追求目標。」俞可平在2007年3月接受媒體專訪時再度表示。此時,《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早已經洛陽紙貴,這是一本俞可平同名訪談集的自序,2006年9月15日就上傳至中國政府創新網,同年10月23日,《北京日報》在爭鳴版刊發了這篇文章後,12月27日又被《學習時報》文摘版轉載,同日,人民網、新華網也全文轉載。這篇走了「正常的流程」的稿件,因為俞可平的官員身份,被海外媒體解讀為中國最新政治風向標,被視為是對傳統意識形態的重大突破。雖然之後有讀者感嘆,這不過是中國共產黨五六十年前就已經講過無數遍的常識,一貫號召民主正是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治黨治國的法寶,比如著名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她建立了抗日根據地,她實行了民主好處多」,而《團結就是力量》唱到,「讓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著太陽,向著自由,向著新中國,發出萬丈光芒!」
民主是個壞東西?
俞可平,作為新一代的學者型官員,突然藉助著民主這個「好東西」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而此時,民主這個詞及其關聯詞,早已經在一代中國人的記憶里淡出。美國漢彌爾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李成在《讓民主造福中國——評俞可平的民主思想》里表示,「正如某些中國學者已觀察到的,俞需要特意提出『民主是個好東西』這件事本身就已暗示這個國家許多人持相反的意見『民主是個壞東西』」。
作為新世紀十年湧現出的最有影響力的「中共理論新秀」,與上一代理論家們不同,俞可平在文革期間長大成人,他是中國過去30年巨大社會變遷的一名參與者和見證人,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俞可平積極地參與了改革時期的學術討論,思想活躍。在俞可平看來,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或根本命題,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早在1994年,俞可平在美國期間,就發表了關於毛澤東思想的文章,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編輯對此極為讚賞,稱「他用的是我們對外廣播的語言,而不是《人民日報》的用語」。他還是中國最早提出公民社會概念並對之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之一,俞的研究曾被攻擊為「自由化」。
2006年,當著名的《民主是個好東西》文章出爐時,據說只花了兩個小時,但這卻是俞可平多年的心得。該文迅速流傳,受到追捧的同時,也引發了巨大爭議。俞可平曾向媒體坦然表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批判,「分別來自兩個極端。第一種批判說,我寫的這個東西,就是為共產黨的『專制統治』作辯護,是『偽民主』或『假民主』。另外一種正好相反,說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鼓吹超階級的抽象民主觀,是用資產階級的理論來否定共產黨的理論,其險惡用心就是想推翻共產黨的領導。」俞可平認為,這正是他所期望的,既有來自極右的批判,也有來自極左的批判,「缺少一個,我都感到很遺憾。這說明了我的文章避免了這兩種極端。」
俞可平以頗具傳奇的方式在中國完成了一場「民主是個好東西」的掃盲和普及。也因此而受到了海內外媒體及學界的廣泛關注。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史天健認為,「從原來說這個東西不好,到現在說是好東西,這是個很大的飛躍」。不過,他認為俞可平的這個說法不一定代表中共黨內在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而很可能是興起一種新思潮的體現。
民主的中國模式
而無論被動或主動,俞可平都已同「民主」綁定。如何得到民主這個好東西?俞可平提出了「增量民主」的概念,即在當前的社會和環境下,中國的民主不應也不會通過激進的方式來實現。應該漸進達成,並且在規模上是可控的。「增量民主」的路徑包括黨內民主、基層選舉、行政改革和公民社會的成長。俞可平認為,突變式的休克療法,對於中國政治將是一場災難。他強調黨內民主,「從權力核心向外圍推進」,表示在一個有著長期中央集權傳統的大國推行民主,上下結合才是正確的道路。
俞可平堅持民主在中國是可行的,中國能夠找到以最小的政治和社會成本走向民主的道路。為此,俞可平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推動著民主試驗的進行。2000年,他發起創辦了「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研究與獎勵計劃」,其中的獲獎項目就包括「兩票制」選舉村黨支部書記、「公推公選」鄉鎮領導、「民主」懇談等。俞可平曾經說:民主就像陀螺,只有運轉起來才有意義。這是他的生存狀態,也是理想。與他同窗的金高品回憶,俞可平尚在廈門大學讀研究生期間,就對政治哲學產生了興趣。這個變化曾使他驚奇不已。後來金高品與之促膝暢談,終於明白了俞可平學術興趣變化的原因。原來,「俞可平對中國的政治體制及民主進程懷有一種巨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種雄心,使我隱然感到俞可平的前程將不可限量。」
而俞可平選擇的,絕非是一條康庄大道。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心目中的「民主」,指的是無須徵求臣民的意見就可以事事替民作主的君王。而公元前431年,古希臘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已經宣稱:「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
2009年,俞可平再度推出了訪談錄《讓民主造福中國》,與早年《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書相比,無論在中國模式的探討還是實踐總結上都更進一步。美國漢彌爾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李成所著的評論文字,成為該書最後的壓軸之作。文中說,「一個屢次被提出的疑問是:俞可平的民主概念是否同世界上大多數人,尤其是西方人的民主概念相似?」李成提醒,中國的思想家們如俞可平,有著充分的理由相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主形式,必將有而且也應該有自己的特色。但它若想要被認為本質上是民主的,就必須具備一些共性,比如「制度上的分權制衡、政治選擇權、憲政、新聞媒體的獨立、確定的公民自由權」。
人物簡介:
俞可平,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1959年生於浙江諸暨。中學畢業後,俞可平成為一個年輕的農民,生平的第一個官職,是諸暨農村一個生產隊的幹部,負責植保。他與他的同輩中人,那些在今天掌控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命運的許多重要官員、著名公共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一樣,均在青年時體驗了農村勞動的艱辛。這種經歷豐富了他的人生歷程,也造就了這代人諸如「忍耐力、批判性思維、謙遜」的品質。
1977年,俞可平作為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考入浙江紹興師專。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俞可平也是中國大陸首次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的兩名學生之一。
2001年起,俞可平擔任中共中央中央編譯局副局長,該局是中共中央領導下的馬克思主義文獻翻譯和理論研究機構,也是中國領導層的智囊機構之一。
言論:
「在可見的將來,中國民主政治將沿著三條路線穩步向前推進。第一,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通過擴大黨內民主,推動全社會民主,是推進中國民主的現實道路。第二,逐漸由基層民主向高層民主推進。一些重大的改革將通過基層試驗,逐步向上推進。第三,由更少的競爭到更多的競爭。人民在政治選擇方面的自由程度將逐漸提高,競爭性選擇的機會將日益增多。」
——俞可平
推薦閱讀:
※英軍欲靠軍力重塑影響力,你怎麼看?
※當我談被忽悠時,我談些什麼——22分鐘讀完《影響力》
※過去三個月,領英上十位最具影響力的AI領域人物
※21天主題拆書·個人影響力 |《橫向領導力》第三拆
※《熔爐》這部電影的影響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