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世界文化藝術價值
敦煌地處中西交通咽喉,敦煌的洞窟建築、彩塑、壁畫,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藝術品,是經過了一千年的文化交互形成的,世界上很少有這樣連續一千年,吸收多民族藝術風格又自成體系的石窟藝術。
今天,我來到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給大家做演講,感到很榮幸。給各位老師和同學報告的題目叫「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主要講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敦煌莫高窟產生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在4000多年前,已經有先民在此活動,考古曾發現人形彩陶罐。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很多少數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有月氏、烏孫、匈奴。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曾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當時中國與歐亞大陸間的交通被全線打通。漢武帝很有眼光,他立即把蘭州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區收歸西漢的範圍,並設了河西四郡。為了開發這個地方,漢朝從內地向敦煌河西走廊移民,這些移民帶去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灌溉技術,改變了少數民族原來的游牧形式。順理成章地,以儒家為主的漢文化也傳到了這個地方,為敦煌開窟打下了堅實的漢文化基礎。所以我們接受外來宗教跟思想藝術的時候,實際上是有準備的,而且是有選擇的。這些舉措確立了敦煌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再說說敦煌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的北邊不是山脈就是高原,這種地方交通肯定不便。在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後9世紀,河西走廊成為中國通向西方的主要渠道。漢代的敦煌,向東可以到長安、洛陽,再往東可以到朝鮮半島、日本;往西走就是新疆,再向西經過西域的南北兩道,翻過帕米爾高原,可到中亞、南亞印度、西亞古波斯,乃至地中海古希臘和古埃及,波斯再往西走就是現在的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地中海往西走就是古希臘、羅馬;向北走,如果越過戈壁沙漠,可以到達天山北部,天山北部西行就是草原絲綢之路。史書上說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它既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也是宗教文化知識的交集地,在古代的交往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產生於公元4世紀的莫高窟,就位於中西文化交匯交融的地點。
敦煌以東有個遺址叫懸泉置驛站,這個地方有一個漢代遺址,出土了幾萬件文獻。公元前86年到公元前74年,敦煌作為漢王朝的西大門,接待過大月氏、大宛、龜茲、于闐等29國的使節。絲綢之路全線貫通後,東漢、三國、魏晉時,從西往東來傳播佛教的西亞高僧、中亞高僧,如安世高、支謙、康僧會,以及西行求法的中國高僧都曾經過這裡。史書記載,在公元284年,有號稱「敦煌菩薩」的竺法護等高僧在敦煌首次翻譯佛經,這也是敦煌教授佛教的時間。
現在講第二個問題,敦煌莫高窟的創建與主要內容。以前中國人不知道佛教,從公元265年到公元421年前後,佛教逐漸廣泛傳播,人們開始著重造像。在這個風氣之下,公元336年莫高窟開始營建,我們怎麼知道呢? 這裡有一個碑,叫《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有個名叫樂僔的和尚,「行止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樂僔認為是佛在召喚,便在鳴沙山東麓的崖體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樂僔之後又來了一個叫法良的高僧,莫高窟的營建就從這兩個人開始,此後連續10個世紀不斷地造,有了建窟、塑像、繪畫的佛事活動。
位於敦煌東南鳴沙山東的莫高窟,在1700多米的長斷崖上,迄今保存了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敦煌莫高窟以它綿長的歷史、豐富的內涵、精湛的藝術、珍貴的價值、完好的保護,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藝術瑰寶。
莫高窟在古代是綜合藝術,由建築、彩塑和壁畫組成。洞窟建築因功能不同而採用多種形式;彩塑是莫高窟藝術的主體,放在窟內顯著的位置;壁畫在佛龕里跟窟頂上都有。
▲莫高窟第259窟趺坐禪定佛具體來講,莫高窟的建築形制主要有五種:一是禪窟,是古代和尚修行坐禪的地方。二是中心塔柱窟,是洞窟中間鑿出連地接頂的中國方形樓閣式塔形,塔柱的四面開龕。三是殿堂窟,呈方形、覆斗頂,正壁開龕塑像,其餘壁面和窟頂都繪壁畫,實際上這就是中國式的建築。所以我們從建築形式就可以看出,敦煌很快就中國化了。四是佛壇窟,台上是塑像,這也是中國的傳統。五是大像窟,因窟裡面有巨大的佛像而得名,窟外就是有名的莫高窟九層樓。
莫高窟的彩塑主要內容是佛像、菩薩像、佛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什麼叫做佛?佛是最有智慧的一個人,他能了解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現狀,他也能有很好的方法叫別人覺悟,解脫煩惱,他自己也解脫。佛的長相跟俗人不一樣,有兩耳垂肩等三十二像,佛在世的時候沒有,是後人為了神化造的。菩薩是第二層級,他自己能解脫,也能叫別人解脫,佛來普度眾生,但是菩薩還做不到,他要通過很長時間的修行才能達到佛的地位。佛弟子只能自己解脫。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塑匠都料趙僧子典兒契》
莫高窟的壁畫,我們的前輩們分為7類,要說不止7類,但是宗教來說主要是7類。第一類是尊像畫,都有具體的人。大家喜歡的飛天就是護法神,他是天上的天人,被供奉著蓮花、香氣、歌舞,飛天是千姿百態的。第二類是釋迦牟尼故事畫。剛才說菩薩還要進一步修行,他要經過忍辱、施捨、犧牲,所以繪有佛前一生當菩薩的時候做善事的故事。比如敦煌莫高窟254窟的 《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第三種是佛成佛後說法教化的故事。第四個是經變畫,簡單說就是把一部經的主題思想、主要內容融匯在一幅畫里。隋唐時期我們吸收了印度佛教的畫法,中原地區許多畫家以豐富的想像力,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社會生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不同佛經所描繪的理想中的宏偉壯麗、氣象萬千的佛國世界。比如說最主要的無量壽經變,阿彌陀世界只有快樂沒有痛苦,極樂世界都是琉璃、瑪瑙等等珍寶。第五類是佛教史跡畫。佛教徒說漢武帝派張騫到西域去問佛的名號,純粹是杜撰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佛教的地位,擴大它的影響。第六類是供養人畫像,供養人是為祈福而出資開窟的功德主及其眷屬的禮佛供養畫像。舉個例子,公元9世紀到11世紀中的晚唐、五代和北宋時期,有個人叫曹議金,他不僅把自己畫了很高有2米多,還把他的娘子、兒子、親戚、衙門裡面的屬吏、小官員100多人全部畫進去了,這個成了他光耀門庭的家廟。再比如《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張議潮當時被封為河西節度使,我們查了一下藏書,畫中所繪是符合當時出行儀仗的。最後一個類型是裝飾圖案畫,用於裝飾洞窟建築、佛龕、彩塑。它既可分割不同題材壁畫的圖案紋樣,又像一條精美的紐帶,將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連接成風格統一的有機整體。
▲敦煌莫高窟254窟《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第三個我想講講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的發現、主要內容和流散。敦煌藏經洞文書,和殷墟甲骨、明清檔案、居延漢簡一起,被稱為20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圓籙在清理今編第16窟積沙時,發現了公元5世紀至11世紀初的宗教經卷、社會文書、中國四部書、非漢文文獻,以及絹畫和刺繡文物等共計5萬餘件。由於當時各種原因導致大量文物未得到妥善保管,所以這批文書現在散失在英國、法國、印度、德國、日本、土耳其等10多個國家的30多個博物館,以及我們國內的博物館、圖書館裡。我們上海的博物館、圖書館就有敦煌的經文。
藏經洞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一是新資料。很多讀書人的研究用書都是印刷的,沒有什麼寫本,藏經洞裡面的都是寫本,特別珍貴。二是資料範圍異常廣泛,內容無限豐富,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寶藏。它包括社會文化方方面面的歷史記錄,比如說地契、債券,都是對真實社會生活的反映。
我下面要講的第四個部分是主要問題,敦煌莫高窟到底有什麼價值?《後漢書》說敦煌是「華戎所交,一都會也」。習近平總書記說:「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建築、彩塑、壁畫,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藝術品,就是經過了一千年的交互形成的。
藏經洞里的文獻,為研究敦煌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藏經洞里最多的就是宗教典籍和文獻。其中佛教典籍和文獻佔90%,法華經就有5000件,可見佛經之多。這些佛經除了與傳世的大藏經能對上以外,還有一些失傳了的經典,比如說中國禪宗的經典《六祖壇經》。另外,道教是我們中國的宗教,莫高窟里也有《老子道德經》。《道德經》現在被翻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流傳。另外,敦煌除了中國化的佛教和中國道教以外,還把外國宗教也介紹進來了。比如基督教有一派叫聶斯托利派,是唐太宗年間傳入中國的,譯名稱為景教。敦煌就出土了景教的一部經,以及十字架。再比如祆教,祆教說有善神、惡神,火是善神的化身,所以他們老在拜火,中國叫他們拜火教。還比如摩尼教,莫高窟有一部摩尼光佛教法儀略。
▲敦煌壁畫《九色鹿經圖》局部圖 圖/視覺中國
敦煌保存了四部書,就是我們說的經史子集。「經」是佛教經典,「史」是歷史地理。這裡就有好多歷史地理書,比如有《史記》《漢書》,有可能是公元6世紀的《三國志》,還有《貞元十道錄》《沙洲都督府圖經》等。我剛才講壁畫講到供養人,供養人畫像旁邊都有一條題記,寫著供養人的籍貫、姓名、職銜,這些都是珍貴的文獻,我們都要保管起來。
這裡還有很多官方的私人文書。據說古代衙門把這些文書保存到一定期限以後就作廢掉了。但因為紙張很重要,很珍貴,寺廟就把這些廢紙拿來翻過來抄佛經。當時的人不在乎,我們今天非常重視。比如說敦煌研究院所藏341號《唐景雲二年張君義勛告》,就是任命書,這是一個抄本,正本非常珍貴。比如說P3964號文書《乙未年趙僧子典兒契》,講的是晚唐時期,在石窟中做彩塑的工匠趙僧子因為家中窮苦,把親生兒狗子典給他親家,然後寫了一個契約,上面有畫押。這就是古代的契約,對研究古代法律、經濟的人非常有用。
我們再看看天文學。中國戰國起就有天文學。在敦煌保留的《全天星圖》上,我們看到古人從12月開始,按照每個月太陽位置的不同,把這個月觀察到的星星畫出來,用不同的顏色表示,所以說中國古代在天文學上是很有研究的。
▲敦煌莫高窟第57窟脅侍菩薩 圖/視覺中國還有醫學。中國有中醫,現在到日本、韓國去,他們叫漢醫。隋唐五代的時候,文獻記載了很多醫學的書,醫書、葯書都有,可是後來散失了。藏經洞保存了大量的醫書、葯書。比如說有一本敦煌醫藥寫本《本草經集注》,裡面顯示了灸法圖。還有一本叫做《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作者孟詵不僅記了葯的名字,還記了藥性,講了功效和禁忌。
印刷術是中國人發明的,過去只是知道雕版印刷是中國的,沒有記載,藏經洞則發現一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印本。我從大英博物館看到這個印本,確實非常精美,墨非常勻稱。在我看來,中國古代就刻圖章,所以做雕版印刷很自然,唐代就有雕版印刷。畢昇是宋代人,在11世紀上葉發明了膠泥活字排版印刷術。我們發明了膠泥,韓國發明了銅的活字,德國發明了鉛跟錫的活字,可惜我們中原地區沒有活字印刷品,也沒有活字的字胚和遺物留下來。
再說說文學。中國古代文學非常有名,但敦煌文書里最被學者看好的,不是傳統的詩歌詩經,也不是文學作品《文選》,而是失傳已久的通俗文學作品。在藏經洞里我們發現了變文、講經文、詞文、因緣、話本、詩話等等。比如有篇《大目犍連變文》,講的是佛陀的弟子目犍連,他媽媽一點不虔誠,死後到了地獄,目犍連通過虔誠修行,救出在地獄受苦的母親的佛教故事。
藏經洞里還有其他文字,比如粟特文、古藏文、回鶻文、梵文、希伯來文、突厥文等等。
我們現在來看看洞窟里的彩塑和繪畫藝術。比如敦煌第275窟有一尊受印度藝術風格影響的十六國交腳彌勒彩塑,造型雄健厚重,他表現的是禪悅。中國古代藝術講形神兼備,特別講神韻的深度。
公元6世紀到10世紀初,隋唐時期的彩塑藝術,特別是唐代彩塑藝術臻於成熟與完美,融合了中外雕刻藝術的優點,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佛教造像。這時彩塑的特點是比例準確、造型健美、形態逼真、個性鮮明、色彩華麗。我們雕塑專家告訴我,敦煌有全世界所有卧佛像里最好的一個像,實際上這是尊涅槃像,這個像要表現的就是涅槃寂靜,所以是莊重、安詳、沉靜的神情。
下面說說壁畫,敦煌壁畫里表現了許多古代經濟生活的場景,有的反映各行業工匠的手藝,還有很多關於生老病死的內容。世界上很少有這樣連續一千年、吸收了漢族和多民族藝術風格又自成體系的石窟藝術。張大千1941年到1943年到敦煌去,別人問他到敦煌去幹什麼,他說宋代的我都看過,我要到敦煌去看六朝和隋唐的壁畫。他在敦煌待了兩年以後離開,畫風就此一變。現在我們很多畫家都要去敦煌。
漢晉出了許多大畫家,這些名家現存的作品少而又少,但敦煌留下了。
山水畫中國早就有。畫里有重重疊疊的群山,彎彎曲曲的河流,山上有青翠的花木藤蔓,這樣的畫風就是青綠山水畫,是唐朝李思訓跟他的兒子一起創造的。山水畫最盛是在兩宋到元的時候,敦煌有幅畫普賢菩薩的圖,畫中的人物是由非常精細的不同粗細的線條勾勒出來的,表情也是由深淺不同的墨滲透畫出來的。
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尤其是數字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敦煌研究院針對年輕人,要怎樣推廣敦煌文化? 我一直有一個看法,我們要叫大家能看懂,要把講解員培養好,還要培養講解員從外語直接講起。我們現在把敦煌變成數字電影,出書解讀敦煌,有30個經典洞上線,用百度搜索「數字敦煌」就可以搜到我們的網址www.e -dunhuang.com,用手機、計算機都可以瀏覽,看到高清的數字敦煌資源庫的圖像,還有3D虛擬漫遊的圖像;每個洞窟的細部還可以放大。只有一般的大眾看懂了,才知道我們中國古代藝術家多偉大,我們民族多偉大、多了不起,然後自然而然會說這個東西太寶貴了,我們要好好保護。(作者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本文根據2016年10月24日作者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同名講座整理)
*本文系文匯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青海湖敦煌大環線旅遊攻略大全
※把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精品搬上美篇
※重修莫高窟佛龕碑
※莫高窟飛天娘化史!(上)
※再不看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即將消失的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