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修道

如何修道總四念處——資量道,出世正見。四正勤——資量道,滅惡生善。四神足——資量道,凈心得通。五根——加行道。五力——加行道。七覺支——見道。八正道——修道。先見道後才修道,整個過程是從內心建立三十七道品,其中,七菩提分以前未見道,七菩提分時見道,七菩提分後是修道。別解脫的起點——五根、五力佛教導我們修任何法門,都要修戒、定、慧。就算是你往生極樂世界,到那邊學哪些佛法呢?如果你們有念《佛說阿彌陀經》就知道,那邊還是聽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真正的解脫法就是這些佛法,到了極樂世界還是這些佛法。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修行的過程,並非讓心充滿真理,而是讓心建立起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些佛法是不可能靠外力加持的。所謂的心的道路,修任何法門都是如此,諸佛皆說此法,但是很多人不明白,以為這是小乘法。其實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你修道時心中必須生起的各種各樣的法。就以五根來說,五根是信根、念根、精進根、慧根、定根。信根是你對佛法要生起信心,一定要有的。精進也是一定要有的。精進不是努力地去做事情,也不是努力地去修的意思。精進是一種心念,稱為精進心所。不是說我要很努力地去做一種事情就有精進心所,精進心所是修道時才產生,當精進心所生起來時,你就會很努力地去修。精進並非有一件事情會讓你很有興趣去做,它是修道時有精進的心念,叫做精進根。所以,這些各種的根:信根、念根、慧根、精進根、定根,都是從心念上建立修道的力量。也就是說,你修行時要建立起這些法。這些法加強了就是力,叫五力。五力進一步加強就是菩提分,再修就是八聖道。所以,不管你到哪裡,不管你修任何法門,你都要在內心建立起這些法,這些法是任何修法的「道品」。修道並非從心外得到什麼法讓你不得了,就算你到極樂世界,也要從自心建立起這些道品。為什麼你不要在這裡建立?應該在這裡訓練嘛。到了極樂世界,你就會快一點嘛。所以,我們如今在這裡修,就是要訓練這些心念。前面,有講到七菩提分,其實,如果按照修道次第,加行道就是建立五根、五力,加行道絕對不是象一般修法的加行法門。比如說大圓滿修法,有前行、加行、正行。藏密修法的加行是指定要修某些法,這些加行法不同於加行道的加行,任何修法的真正加行道就是要建立起五根五力。任何的修法,如果進入加行道的狀態,就是心中具足五根五力。我們修觀的過程,也就是在建立五根五力。四念處總如果是根據小乘的佛法說,你要建立五根五力,要先從四念處著手,為什麼要從四念處著手呢?這是有它的道理的,四念處的第一個念處是身念處,然後是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這樣的次第是跟心念的粗細有關,就是說身念處是很粗的,心念很粗的人都可以觀察。法念處是很細的,要心念很微細的人才可以觀察。初學者一定先從粗的心和境界開始觀察,如果身體的動作都沒有辦法觀察清楚,你想觀察清楚心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一個人能很細心的觀心念處的話,他的身念處必然會做得很好。因此,念處的身、受、心、法的次第是絕對的。就是說從粗到細,當然,如果你有本事,你可以一下子去做細的,不必要先做粗的。別粗的觀——身念處在觀察身念處時,我叫你們經行注意腳,也要注意避免心愛聽愛看而離開身念處;還有要注意你身上的任何動作,這些動作都是屬於身念處。就是你對身上的一切動作、行為明明了了。身念處從什麼時候修起呢?很多人從站起來經行時開始修身念處,那就錯了。是從你靜坐想起身的時候開始修。從坐禪下坐開始,對於你的一切行、住、坐、卧,都要很冷靜在那裡修身念處。修得好時,你不會東張西望,不會想要和人家談話的。如果你沒有修好呢,就會等到想經行時,擺好姿勢才修身念處,那樣修身念處就太差了。你們經行時要注意這一點,就是說,從你下坐不再盤腿,腳一舉一動都要清清楚楚。如果你懂得修,很用功修的話,經行時也是在修定,如果你不知道靜坐與經行交替修,你就無法長時間修定,只能靜坐後休息,如果你懂得修的話,你就隨時隨刻都在保持正念,跟靜坐的意義是一樣的。細的觀——受念處當你在觀察受念處的時候,要分別出有苦受,有樂受,有不苦不樂受,進一步觀察這三種受都是苦。當樂受來的時候,你要觀察,有沒有起貪愛的心,苦受來的時候有沒有起嗔心。如果有,你要將這些貪心和嗔心放下。你們在平常生活中要多觀察受念處,可是在閉關的環境,是沒有必要觀察受的。為什麼呢?因為在一期的修道和閉關時,修觀受是難以成就的,因為在一切已經準備好的環境,沒有人來干擾你,當時心情愉快地經行,沒有苦受和樂受,多數是一種不苦不樂受,此時少貪少嗔,沒有機會處理貪嗔。只有你在平時做事情,在生活中來觀察受,才有機會把受之後生起的貪心和嗔心放下。所以,在安排好的修行環境里,很難有機會修好受念處,唯有在平時做事情的時候,才有辦法修好。觀受是苦是受念處的主要目的,但是,不一定都要用這個修法來觀苦,你們修觀的任何方法,也能觀到苦。其實觀心、觀因緣等也可以觀到苦,不一定要觀受是苦。如果你懂得觀的話,一切無常生滅的法都是苦。如果你修觀修到心清凈之後,肯定會觀察到苦,沒有觀到苦,是你的智慧還沒有生起來。我說過,當你在修觀的時候,一旦七覺支生起來,會越修心情越快樂。雖然如此,還是有一些觀法會讓你的心很苦。我說過,如果你想要證初果,重點是放下我見,不是去除貪、嗔、痴。因此,你要選擇容易讓你處理我見的觀法,那你就修得快。如果,你去選擇比較久的修法,我用個比喻,如果你嗔心很重,你去觀呼吸,觀來觀去,嗔心還是很重,觀呼吸並不是幫助你解決嗔心的修法,要克服嗔心就應該修慈心觀。同樣地,觀受是苦也不能幫助你放下我見。你越觀受是苦,越讓你生起出離心而已。所以,要破除我見,是觀因緣、觀因果。如果你要去除貪跟嗔,而我們貪、嗔的煩惱很多,其中有兩個修法,一定要修,一個是慈心觀,一個是不凈觀。這個貪跟嗔不是見解,它是一種業習行為。慢慢地放下。所以說,見道以後修道。而見道以後修道是為了除掉貪、嗔。重點在貪、嗔。更細的觀——心念處至於說心念處的觀心無常,我們在修觀的時候能夠觀到,當你很清楚看見自己的心念之後,我會叫你們盡量地觀察內心。同樣地是觀察內心,跟禪定一樣,也有境界的粗細。一禪、二禪、三禪、四禪,有粗有細。心是念念在無常生滅。這個心無常的生滅,可以觀到很細很細的生滅,也可以觀到很粗很粗的生滅。如果在很粗的心裡觀,你很容易打妄想,你就觀不清楚。所以,我們觀心的方法也要從粗的觀法進入到微細的觀法。因此,在觀完因果的時候,心念處要從觀五遍行修起。心念之頭——心念處的五遍行觀五遍行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心念是我們內心接觸境界時的第一念。心沒有第一念,第一念是根據境界來說的,隨著境界出現所引起的第一個念叫某境界的第一念。在任何境界的第一念就是遍行心所,一共有五個心所,又叫做遍行五。一定要把它看清楚。但是,每一個境界現前的那一剎那,當時的第一個念就是五遍行。就是觸、作意、受、想、思,要觀心念生滅的人,最少要有能力看到五遍行。為什麼?你們知道參禪有參話頭。話頭就是話之頭,話之頭是什麼?就是心念嘛!還沒有開始說話,要動念之前。動念之前五遍行已經先動了。第一念沒辦法看回自己。一定是第二念看第一念,也就是說,你持續在第二念觀察第一念,就是觀第一念了。當你能夠掌握心念一直保持觀第一念的時候,你才能修觀心無常。如果,你沒辦法看到五遍行,你不可能說觀心無常。為什麼?煩惱來後才觀,那是觀法塵非觀心了。所以,你要修心念處,觀心無常要觀察到起心動念的第一念,就必須把五遍行修好來。任何人修行停了一段時間後,再想繼續觀心念,也一樣地要先觀回五遍行,再度將五遍行觀清楚了,才來觀心無常。如果沒有辦法掌握到第一念的五遍行,他很難觀心無常。放下我見之後,所要清理的煩惱,是欲界貪、嗔和五上分結。我們的煩惱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種法門都修好。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把心念看清楚了,這樣來清理煩惱最快。更快的就是覺知的心跑到煩惱的前頭來清理煩惱,當煩惱一生起來你就知道,這樣清理煩惱最快。所以說見道以後才懂得修道,因為見道的人能夠看清楚心念,他懂得如何在心中的道路上,觀察及處理煩惱。當我們在觀察心念時,必須越觀察越微細。微細到覺知的心跑到煩惱的前頭。所以要訓練讓你的覺知心跑到你的煩惱的前頭。如果你要完成這一點,就要先訓練看到第一念。那麼,這時如何觀心?心念有很多很多種,太多了。妄想雜念不是所要觀的心,那太多太多的念頭不是你能知的心。我們的心分為能知和所知,所知的念頭稱為心所,能知的稱為心王,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意識和法塵。所謂觀心無常,並不是觀法塵無常。也不是觀察想東想西的心無常,更不是觀受苦受樂這個心無常。如果你觀這些心就修錯了,這些是粗的觀心無常。觀心無常絕對不是心裏面有一些念頭讓你知道,然後你觀它無常。觀心無常是什麼念想也不要去理會,只觀能知的心識在裡面跳動,注意!心識不是念頭!這才是觀心無常。可能有一些人不明白,我就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般念佛者說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是我的心,其實(南無阿彌陀佛是六個想)想是法塵,受也是法塵,知道想和受的知覺才是應觀的心。當你在念佛號時其實是想佛號,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只是一個想,是六個想。六字有六個想,每一個想,都有一念心在知道它。每一個知道想的心,是一念心識。也就是說,你心中念"南"的時候,心知道你在念"南",知道就是意識,所知道的是南的念頭,即法塵。你念"無"的時候,心知道念"無",這又是另外一念的意識。這一念一念的意識隨著法塵生起來。觀心無常不是觀法塵,觀心不是觀法塵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念想,是觀那些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心念。如果你沒有弄清楚,你說你在觀心無常,其實是觀法塵無常而已,這一點要弄得清清楚楚。參話頭也是一樣的。當我們在觀心念生滅的時候,你的心就要遠離外境,只觀自己的意識,觀到最後,你的心就會非常微細,最後到無念。禪宗說一個人參禪參到一定的時候,會桶底脫落。桶底脫落就是進入一個狀態,心中什麼東西也沒有了。空空洞洞但是心中又明明了了。我們在觀心念的時候,也能夠完成這樣的事情。心中什麼事情也沒有,但是明明了了,一個念頭也不動。從觀心念生滅進入無念是慢慢進入的,然後要有辦法保持。在禪宗裡面說:"無心猶隔一重關"。就是無心還不能解脫。當你能夠做到無心的時候,你就明白要修行快一點,要快一點解脫,就是平時必須要保持無心的狀態。修行到這種程度,再也不要在座上修觀,就要平時對境修,任何貪、嗔、痴生起來,心一覺察到就把它丟掉。因為能觀的心已經站在煩惱的前面,煩惱心一動立刻就知道了,立刻就放下了。這樣來克服煩惱是最快的,雖然快,煩惱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就是說,看你煩惱有多少,而且有時候,你沒有面對它,你就不知道。你如果能做到無心以後,你再也不能躲起來修,你要去面對境界了。為什麼?因為你躲起來修,就沒有任何讓你生起各種煩惱的機會,你也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處理煩惱。身心苦與出離——法念處的五蘊觀當你能掌握第一念之後,就有能力觀好五蘊。如果你們看過心經,你們就會發現很多人不知道佛法的重點在哪裡。佛法的重點其實就是《心經》所講的,就是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這些法皆空無自性,不但是佛法的精華,整個般若的精華都在這裡。但是,很多大乘的法師認為這是小乘的法,我們要發無量廣大的心,我們要象觀音菩薩那樣。其實,所謂你的身心和你的世界,就在五蘊十八界里。不要以為世界是一回事,五蘊身心是一回事,絕對不是,你的身心就是五蘊,世間就是十八界。你的五蘊身心在十八界裡面生活,但是你以為自己在世間生活。這怎麼說呢?你說我在看東西。其實不是。是眼根接處色塵生起眼識,是這三樣事情在作用。但是,你說我看到東西了。佛法說絕對不是。為什麼說不是呢?因為,不同的眼根看同一個境界是不同的結果。你們聽說過嗎?不同業道的眾生,因眼根的不同,看同樣的東西結果都不一樣。你以為外面的一切法並不在外面,絕對是十八界告訴你的。你說你要修觀,觀什麼?觀外境?觀內心?其實都是觀五蘊、十八界。實際上,任何高深法門,在修觀轉迷成悟時,都是觀五蘊十八界——觀心。你要從五蘊十八界觀察到其中的苦、空、無常、無我,去放下煩惱、執著,這才是修行所要面對所要觀察的法。所以,《心經》裡面提到的佛法精華,就是在五蘊十八界裡面證悟空性。並不是觀五蘊十八界以外有這個鬧鐘(指講台上的鐘),然後觀它本身沒有自性、是空的。絕對不是,為什麼?當你認為五蘊十八界以外有一個鬧鐘,你已經被五蘊所騙,你還在自欺欺人地說,你知道鬧鐘是空的。你不知道那不過是眼根和色塵的因緣現象而已,你還說你知道任何東西是性空的,然後你在那裡觀空,那是迷上加迷。所以,一切佛法修行,最後都要觀回自己的五蘊十八界。沒有外在的什麼佛法道理,因為你所知的一切都發生在五蘊十八界里,你還以為有外在的。所以,在修觀的過程裡面,要你們觀五蘊十八界,把它看清楚。當你看清楚的時候,你會發現一件事情,你的五蘊身心活動一直在逼你前進。沒有一件事情是你能夠做得了主的,沒有一件事情是你要的。絕對要看到這回事,你才會知道哪有什麼外在的東西可愛可恨,統統都是自己內在的東西。你才懂得怎麼樣去放下貪、嗔、痴。那麼,你就再也不會想要那些虛幻的外在事物,不想再被它迷惑,出離的心就會殷重起來。這時的你就會知道不是出離這個世間,而是出離五蘊十八界,不再迷惑於五蘊,不再以為有外在的法。不懂的人以為有外在的世間,我要跳出三界,卻不知三界就在五蘊十八界裡面。煩惱之根——法念處的心念生滅觀如果你們繼續看下去的話,接下來,你必須進入非常微細的心,觀更微細的心念生滅。任何修法,只要越修心念越細,正念越清楚,就是正確的修法。如果越修心念不是越細,以為越修就能得到越多的法,那都是錯的。世間有什麼東西給你利益啊?世間就是五蘊十八界的把戲嘛,不懂的人會以為修行能得到什麼了不起的法。所以,觀心念的生滅,必須越觀心念越來越微細,看清一切不過是心經所說的佛法精華——五蘊皆空,除此別無更殊勝的法可修可觀,若有,必定是觀心中之法。以前說過,我們在修行的過程裡面,修觀不同於修定。任何人修定的時候,因為心念的專註,會把能量集中在身上。頭上會累積了一股氣,會有一股氣包住頭,修觀時頭頂會有氣往上冒。當你觀的心越細,因為心念微細會造成很高的定。更深的定,氣就要升得更高。所以,觀心念生滅的時候,會發現頭上痒痒發脹,有人形容頭上像噴泉一樣噴水,有些人說好象頭上在冒煙。有些人眼睛能看到修觀的人頭上升起一束光。當修行人的心念不穩定的時候,他頭上的亮光會擺來擺去,騙不了人的。當他心念很定的時候,那個光柱會衝上天去。所以真修行者,修行時會發出光,能看見光的人就會看到。所以,真修行時,會來引鬼神,因為鬼神也見到修行人的光。定和慧的氣正好顛倒,禪定的氣因為集中凝聚,就會留在頭上。修觀的氣是冒上去,結果呢?修定很強的人,他沒有辦法修觀,觀太強的人沒有辦法修定,這兩股氣是相反的。定力太強的人就沒辦法修觀。為什麼?因為那股定的氣帶他入定,定力太強,觀不了,他只好入定了,別人還以為他修得好呢!定力太強障觀心如果不先去分清楚,你究竟是修觀還是修定。你就在那裡修啊修啊,不知道修什麼。要弄清楚啊,修定會收集能量,修觀會消耗能量,越觀他會越覺得沒有體力,有些人會有這種現象。所以,你很精進修觀的時候,會累、會疲倦,疲倦了你精進的心還在,於是身心互相矛盾。其實,修觀時要多休息,修定的人應該少睡。大多數人不是觀太強,就是定太強。很多人不知道修觀時有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修觀時千萬不要入定太久,那樣會障礙修觀。為什麼?因為你觀沒多久就入定了。這樣的定力不利於修觀。不明白的人還以為這個人很用功在修行,外表看這個人修得很好,在明眼人看來,他一點都沒有進步。為什麼?他想修觀,可是觀一點也沒修就入定去了。結果是定力越來越強,最後只會發神通,不能開智慧,知道嗎?別人看他修出神通而非常崇拜他,在我看來他沒進步。不明白修慧的關鍵在哪裡,修來修去,慢慢地越有神通,智慧卻沒有進展。禪宗祖師最害怕學人入定,因為入定不修慧,是浪費時間。所以,修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入定太久。維持四禪定力來觀心但是,沒有足夠的定力修不好觀,怎麼辦?你每天一定要能上四禪,早晚各一次。每次要一分鐘內就能上四禪,這樣就有足夠的定力修觀。你們的禪定訓練好之後,都會有這個經驗,兩三個呼吸就進去了,有時吸一口氣就進四禪了。但是,千萬不要在修觀時一口氣進四禪,那表示你定力太強了,這時修觀會一念不小心就進了四禪。定慧都很強的人,可在四禪里修觀,一般人往往在定中就不想修觀了,弄明白了定慧的心的差別,修觀就修得快。不明白的人修觀變成入定,在浪費時間,別人還以為他很精進呢!所以你必須每天檢查一次,有沒有能力立刻再上四禪。如果能夠,就證明你今天還有足夠定力修觀。如果今天五分鐘內都上不了四禪,那就暫停修觀。把定力再修回來,定力足夠了,再來修觀,這樣用功就用對了,否則,你就是在拖延時間罷了。記住,修觀時,每天早晚一定要檢驗一次四禪的定力。舍覺支——無心道人修觀修到身體都沒有知覺時,會有一些現象出現。我在這裡先不說,說了之後,會障礙你的修行。只有你自己修到那時,才會發現真的有那回事。當你們的心念越來越微細的時候,你頭上的氣會越冒越高,你會覺得衝上天空去了。當心非常微細時,就是氣高到一定時候,你會進入一種無念的狀態,在無念時,身心會發生一些古怪的事情,這個就不說出來了。希望已經知道的同學,不要告訴不知道的人,以免障礙他修行,好多人未修到位就先想知道這個過程,結果以後打妄想、自我暗示,以為修成了,自作障啊!當你達到無念的狀態時,你會發現,睜開眼睛看東西,或者做什麼事情,你的頭都是空空的。其實,每個人都經驗過,內心清醒而腦袋一片空白,這時一點兒雜念都沒有。我們的心念是這樣的:你每天醒來的時候,心的能量就會跑到頭上來。睡覺時,頭上的能量就會統統退掉。當一個人觀到無念的時候,他的頭上就會空空的一點兒念頭都沒有。此時他只要動一個念頭,就會發現有一股能量衝上頭。就是說,當你修到心念很細,細到不動念的時候,真正的無念必定是頭上一點能量都沒有,當時動一個念頭,想一件事情,就會發現一股能量跑上頭來。發生這種現象時,就表示你做到無心道人的狀況了。什麼叫無心道人呢?面對任何境界,心裡知道沒有為那個境界動心念。雖然對境界不動心念,五遍行(覺知的心)還是在的,但是,你不思考任何事物,見到心只是一面鏡子在照萬物,你才知道心對境舍念清凈,跟四禪一模一樣。你在四禪時,只是在定中沒有任何念頭。修觀修到無念的時候,不必入定就能夠任何時候不動念頭,進入舍念清凈的狀況。

當一個人進入這樣的狀況以後,在平時煩惱心一動,就會使他覺得很辛苦,會有一陣子一陣子的心疼。從此以後,他對貪嗔心等特別警覺,因為嗔心一起來,他立刻覺得心受不了,很辛苦。因為純凈的心已經非常敏感。嗔心一來,心就要疼而受不了,他必須立刻舍掉。這個時候,你要去除貪嗔就比較快。


推薦閱讀:

命格中的出家修道之命
宗薩仁波切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一節 道的選擇(10)
什麼是佛性和佛心? 什麼是仙緣和修道?
【轉】揭秘一位昆崙山修行高人的真實生活

TAG: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