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為什麼要「剃光頭」?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

囚犯

犯人被送入監獄時,一般首先都要被「剃光頭」。據說,這樣做便於管理:如果囚犯逃跑,很容易被人識別。即便不發生越獄之類的事情,犯人在監獄裡平時也好的理衛生,並且不易在頭髮里藏匿物品,等等。

這類解釋,具有實用上的意義。其實,這些都是傳統,加上有現實的實用意義,才被保留下來。

囚犯轉移

「剃光頭」本身,也是一種刑罰,與坐牢、強制勞動的性質是一樣的。古代「剃光頭」,被稱作為髡刑。髡刑,上古五刑之一,就是將違法的人剃掉頭髮,或剃掉一部分頭髮,或鬍鬚。中國古代普通人都不剃髮,傳統的理念是「身體髮膚授之於父母」,所以剃掉頭髮是一種辱刑,髡刑屬於恥辱刑,夏商周到東漢時期一直流行。

囚犯服刑

《三國演義》中有個細節,曹操行軍時下過一道命令,士兵的馬如果踩了麥田,那就得殺頭。結果曹操自己的馬受驚,踐踏了麥田。為了體現軍紀的嚴肅性,曹操「割發代首」,就是割下一把曹操的頭髮,算作「殺頭」了。

很多人對這個情節多少都誤讀了,認為曹操「奸詐」,割把頭髮怎麼能算「殺頭」呢?

客觀公正地講,曹操當時這麼做並是「奸詐」,而是做到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禮記·曲禮》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曹操「割發代首」,是有「法律」依據的。

戲曲造型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中的這兩句話,很多人也容易錯誤理解,以為是對普通老百姓不需要講禮,上層社會的人犯法了可以不處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意,是講對老百姓不能嚴格的用禮制來要求,應該實事求是。比方說接待一個貴族,需要殺幾頭牛。老百姓家裡幾隻雞都沒有,怎麼合乎接待的禮節呢?同樣的,上層社會的人犯法了,也不能用老百姓應該遵守的法律來處理。將貴族的頭髮剃掉,他會感到恥辱。你把老百姓的頭髮剃掉,達不到處罰效果。

青銅禮器

《三國演義》中曹操「割發代首」,相當於接受了髡刑。畢竟曹操是丞相,不是普通士兵。你非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時間實在是有點早。

中國人對頭髮不重視,至多算到民國時期。滿清入主中原時,頒布一道「剃髮令」,強令漢人改剃滿族髮型,否則「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結果遭到漢人的抵抗,引發了江南地區江陰﹑嘉定﹑蘇州等地的抗清鬥爭。最悲壯的是「江陰八十一日」,江陰人誓死捍衛頭髮,堅守城池81天。城破後,清兵連殺10天,死於清兵刀下者又有17萬多人,僅有53名老小幸免於難。後來,就習慣了。

剃髮易服

清朝滅亡後,民國時要剪辮子,漢人也到處躲,魯迅《阿Q正傳》等小說中寫的,就是這種情形。再後來,這也是習慣了。所以,對頭髮的認識老百姓同樣是不斷變化的,不能以今證古,認為古人與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

《小康》雜誌 : 《非誠勿擾》:兩個光頭男人的江湖 不可小覷
文章洗心革面剃光頭,網友:中國好丈夫又回來了。
盤點為賺眼球蹭亮光頭的十大女星
傳「光頭影帝」欠債不還 網友扒出5大嫌疑人(圖)

TAG:想像 | 簡單 | 犯人 | 光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