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不會是又一個「切爾諾貝利」
2011年03月16日 09:20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劉穎
字型大小:T|T
2人參與1條評論列印轉發
本報實習生 謝金晶 記者 劉穎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泄漏事件,成為大地震發生後的核心憂患。幾大機組為何連續爆炸?核輻射是否會影響到上海?如何看待核安全問題?昨天,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的多位專家就上述問題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餘熱引發「連環爆炸」
福島第一核電站有6台機組,均採用沸水堆技術。地震發生時,福島第一核電站1、2、3號反應堆正在運行,4、5、6號反應堆正處於停堆檢修。
「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余熱引起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鄭明光院長說,福島沸水堆核電站屬於二代核電技術,運行中的反應堆能輸出439兆瓦的電功率。當反應堆因外部刺激而自動停止運行時,就需要冷卻設施來為反應堆內的燃料棒降溫。受地震和海嘯的雙重影響,核反應堆的外部電力和應急柴油機組均無法提供動力支持,導致冷卻水無法循環。而高溫餘熱使反應堆內的水逐漸蒸發,燃料棒無法冷卻,隨之發生熔化。與此同時,堆內壓力不斷增大,會導致壓力容器發生破損。
核電站鏈式反應已停
上海核工院院長顧問耿其瑞告訴記者,此次2號機組的爆炸,可能是日方為減輕堆內壓力,試圖有控制地釋放氫氣。但由於二代技術的核反應堆內,沒有氫氣濃度監測器和相應的消氫設備。結果,氫氣在釋放過程中濃度大大超過警戒標準的4%,便在空氣中發生爆炸。他說,我國核電站里都有氫氣濃度監測器和相應的消氫設備,不會發生類似福島核電站爆炸的情況。專家認為,日本福島不會發生類似切爾諾貝利的災難。因為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鏈式反應已經停止,目前關鍵是要採取有力措施,將堆芯餘熱有效導出、冷卻,保證其在可控狀態之下。
中國不會有「輻射雨」
上海核工院院長助理王勇說,此次核輻射對中國產生影響的可能性極小,像這樣高空、跨國界、大範圍地傳送放射性氣體,其含量會在大氣中不斷被稀釋,輻射的波及範圍遠不達我國。「即使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會因為下雨沉降到地面,但一般在到10公里時其濃度已大幅減弱,就上海與福島的距離而言,是不會產生雨中核輻射的。」他建議市民不必恐慌。迄今為止環保部門的監測顯示,空氣中各項指標均屬正常,沒有特別的放射性污染物。
核安全問題再受關注
1979年的美國三里島事件和1986年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事件使得核電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停滯不前。本次日本核泄漏事件,將核電安全問題再次推向台前。
鄭明光稱,目前核能仍是世界上最清潔、高效、環保的能源,核電事業在我國也不斷發展,對安全性的監測及監管就顯得格外重要。
他認為,福島核泄漏事故,給我國核電的發展帶來一些新思考。比如,我國今後要把對嚴重事故的抗擊能力放在核電站建設技術的重要位置,要建立多種事故的綜合評價機制。目前,早期核電站的設計壽命一般在30年—40年左右,每運行10年評價一次。而核技術有一個持續改進的發展過程,其安全能級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在每次核電站的評價中,應注意在安全設備上實行同步的「升級換代」。
據悉,目前我國有11台第二代改進型核電站正在運行,依託項目4台第三代核電站正在建造。非能動的安全系統,則是第三代核電站的巨大進步。它是由重力、自然循環和儲能等按自然規律來驅動的安全系統,包括非能動餘熱派出系統、非能動安全注射系統,以及非能動的安全殼冷卻系統。這就意味著,此次福島核電站在巨災中暴露出的「技術短板」,在第三代核電站中基本可有效迴避。
因此,有專家認為,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有可能會加快第三代核電站在我國的發展速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