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學網-- 歷代唐詩選本敘錄(2)
06-19
歷代唐詩選本敘錄(2)發布時間: 2009-3-4 17:27:49 被閱覽數: 258 次 來源: 中國文學網文字 〖大中小 〗 )三、金元人選唐詩(一)《唐詩鼓吹》十卷此書相傳是金代詩人元好問選定的。現在流傳的版本有元郝天挺的注,明廖文炳的解,清朱三錫東岩的評釋。全書十卷,專選王維、高適以下至晚唐、五代七言律詩九十六家,詩五百九十六首,但是有宋初詩人胡宿詩二十三首誤入。南宋中晚年,詩人爭學晚唐五言律詩;在北方的金元,則詩人都作中、晚唐七言律詩。故南宋的《眾妙集》多取五律,而北方的《唐詩鼓吹》全取七律。(二)《唐音》十四卷楊士弘編此書為元人楊士弘所編,有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五年)八月朔楊氏自序,可知書成於此年。全書十四卷。第一卷為「始音」,收王、楊、盧、駱四傑詩。他以為此四人詩僅是唐詩之開始,還不算唐詩正聲。故此四家詩不屬於初唐。第二卷以下為「正音」六卷,「遺響」七卷。就是把唐詩分為二級。但李白、杜甫、韓愈的詩都沒有選入。把唐詩分為三期:初盛唐、中唐,晚唐。給六韻以上的律詩定名為排律,都是楊士弘創始的。現在通行的《唐音》有明人顧璘的批點。四、明人選唐詩(一)《唐詩品彙》九十卷、拾遺十卷高棅編高棅是元末明初人,此書初編九十卷,成於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選唐詩六百二十家,詩五千七百六十九首。洪武三十一年,又作拾遺十卷,增補作者六十一家,詩九百五十四首。高氏此書編輯的觀點,很受楊士弘《唐音》的影響。楊把唐詩分為三期,高分為初、盛、中、晚四期。楊分詩為正音、遺響二級,高分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餘響、旁流等九級。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餘響。僧道婦女及無名氏詩為旁流。反映出來的仍是文學退化論。(二)《唐詩正聲》二十二卷高棅編此書是《唐詩品彙》的簡編本,專選編者所謂正聲,故詳於盛唐而略於晚唐。(三)《唐詩選》七卷李於鱗選此書雖題曰「李於鱗選」,但李於鱗(李攀龍字)實無此書。李有《古今詩刪》三十四卷,選錄古逸至唐代詩。唐以後即為明詩,多採錄同時朋舊互通聲氣之詩,而宋元詩不採一首。蓋明代前後七子作詩以盛唐為標格,李夢陽倡導「不讀唐以後書」,故不選宋、元詩,以為宋、元詩不足學也。坊賈取《古今詩刪》中唐詩部分,別出單行,題曰《唐詩選》,在當時頗為風行,因其代表明代七子詩派的觀點。至明末清初,對此書的非議就多起來了。(四)《唐詩解》五十卷唐汝詢解唐汝詢,字仲言、雲間(今上海市松江縣)人。他五歲時就因病雙目失明,靠耳聽心記學習,博通經史百家之書。他根據《唐詩正聲》及《唐詩選》二書,略有增減,給每一篇詩作了註解。這是第一部卷帙較富的唐詩註解本。唐汝詢是晚明人,但此書原本刻於萬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未見傳本。現在一般所見都是順治十六年(公元一六五九年)武林趙氏臨雲閣刻本。(五)《唐詩歸》三十六卷鍾惺、譚元春同編鍾惺(字伯敬)、譚元春(字友夏)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他們繼公安三袁之後,論詩主張發自性靈,以抗議前、後七子的摹仿盛唐。他們的文學理論被目為「竟陵派」。二人合編《古詩歸》十五卷,《唐詩歸》三十六卷,刻於萬曆四十五年(公元一六一七年)。他們別出手眼,選釋古詩及唐詩。當時以新奇炫人耳目,頗有影響。至明末清初,為錢謙益、吳偉業諸人批斥,追隨者漸少。但對此書的評論,至今猶不一致。(六)《唐詩鏡》五十四卷陸時雍編陸時雍,字仲昭,桐鄉人。崇禎六年(公元一六三三年)貢生。他撰《古詩鏡》三十六卷,《唐詩鏡》五十四卷。論詩以神韻為宗,情境為主,似乎有對抗鍾、譚之意,亦代表晚明一家詩論。這兩部《詩鏡》久無刻本,不易見到。但其《總論》一卷已由丁福保抄出,刊於《歷代詩話續編》中。丁氏稱「其論漢魏迄唐各家詩,確有見地,非拾人牙慧者所可比擬。」五、清人選唐詩(一)《唐才子詩》七卷金人瑞選批此書為金聖嘆選批詩文刊本之一。書名全文為《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甲集七言律》。蓋選七言律為甲集,其後或當有五言律為乙集,書未成而聖嘆被殺。此書選講唐人七言律詩六百首,分為七卷,每卷分上下二卷,實為十四卷。書名雖雲選批,內容實為解釋。聖嘆講律詩,創始了分前後二解的辦法。他以每首律詩的前四句為「前解」,後四句為「後解」。前解二聯為起承句法,後解二聯為轉合句法。講詩有妙悟處,也有迂腐處。金聖嘆評點諸書,在清初風行一時,此書亦代表他的一家之言。(二)《而庵說唐詩》二十三卷徐增著此書有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徐增自序。略謂「詩道散失久矣。人皆狃於時習,不知古人之用筆。其選唐詩也,取其近乎己者,如高、李、鍾、譚之選詩是也。則唐詩竟為高、李、鍾、譚之詩,非唐詩也。故選唐詩,必先正其眼目,循其徑路;升其堂,入其室,得其神理意趣之所在而選之」。這些話已說明了他是反對高棅、李攀龍、鍾惺、譚元春的選詩標準的。至於他自己的選詩標準,則說得並未明確。關於講詩的方法,他也說到:「有才者縱橫出奇,有學者博綜示奧,有力量者氣象開弘,有神韻者寄託玄妙。至於解數與起承轉合之法,人多略之。後有作者,不免議其後矣。」由此也可知他的論詩是追隨王漁洋的,講詩是用金聖嘆的方法。這兩家正是當時詩壇的時髦人物。此書大概盛行於康熙年間,乾隆以後,詩論家數漸多,唐詩選本亦日新月異,此書漸漸不為世人所知。(三)《刪訂唐詩解》二十四卷吳昌祺評定吳昌祺,字綏眉,別號樊桐山人,亦云間人。此書為唐汝詢《唐詩解》的刪節訂正本。因唐氏注釋太繁,且多重複,故刪削大半。唐氏解詩有末順未達者,吳氏以眉批訂正之。但亦有唐解可取而吳解反而錯的。此書有吳氏自序,作於康熙四十年(公元一七O一年),大約刊刻成書亦在此後一二年間。(四)《唐音審體》二十卷錢良擇編錢良擇,字木庵,虞山(今常熟)人。此書以辨體為主,故按各種詩體分別編選唐詩。在每一種詩體的卷前,有一篇總論,詳述體式的源流演變。對於詩意,僅偶而有一些評註,不是此書撰述任務。此書刊於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O四年)。(五)《唐賢三昧集》三卷王士禛選王士禛,字阮亭,別號漁洋山人,世稱為王漁洋。其論詩主神韻自然,以救明代詩人之失。此書專選盛唐詩人之作,以見其所謂神韻的範例。(六)《唐人萬首絕句》選七卷王士禛選此為洪邁《唐人萬首絕句》的選本。選詩人二百六十四家。詩八百九十五首,分為七卷,約為原書十分之一。仍用其神韻說,為選詩標準,所選甚精。書成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一七O八年),過三年,漁洋即去世了。(七)《御選唐詩》三十二卷附錄三卷清聖祖康熙帝命詞臣編《全唐詩》,於康熙四十二年編成,共九百卷。又命臣下精選一部可以代表唐詩全體面目的集子,由臣下分別選錄,而由他自己決定。康熙五十二年編定,書名《御選唐詩》。因為是皇帝御選的書,無人敢評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只恭維它「博收約取,漉液鎔精。」這不過是說他選得好而已。(八)《唐詩別裁》二十卷沈德潛編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蘇州人。他是康熙、乾隆兩朝的詩人及詩論家,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甚得皇帝信任。康熙、乾隆二帝的詩,大多是他的代筆。康熙中葉,詩家都學宋元詩,又是王漁洋的神韻說盛行的時候。沈德潛主張作詩當以李、杜為宗,不能局限於王、孟、韋、柳的清微古淡一派。他編選了這部《唐詩別裁》。初刻在康熙五十六年間世,到他晚年,又重新編定,擴大了選材內容,以求反映唐詩的全面。重訂本於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印成,就是現在流行的版本。此書在清代詩壇有很大的權威性,一方面糾正了宋元詩派的主理智,取清麗;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神韻派的膚淺輕浮。但沈德潛頗有宋代道學家的正統儒學觀點,他謹守溫柔敦厚的詩教,以張籍的《節婦吟》為思想有問題,「恐失節婦之旨」,故不選入。由此可見他的封建禮教思想十分迂執。這種觀點,往往表現在他的評語中,不可不注意。(九)《唐詩叩彈集》十二卷,續集三卷杜詔、杜庭珠編康熙後期,掀起了唐詩的高潮,《唐詩品彙》又時行了。但《品彙》以初、盛唐詩為正宗,對中、晚唐詩,所選甚略。故杜氏選元和以至唐末的詩,為《唐詩叩彈集》,以為《唐詩品彙》的補編。(十)《唐詩合解》十二卷王堯衢注王堯衢,宇翼雲,蘇州人。作《古詩解》四卷,《唐詩解》十二卷,合稱《古唐詩合解》,刊於雍正十年(公元一七三二年)。其後《唐詩解》傳刻多,《古詩解》廢而不刻,書名遂稱《唐詩合解》,此「合」字已不可通。亦有單刻唐詩部分而仍題書名為《古唐詩合解》者,尤為謬誤。然此書在清代嘉慶、道光以後,除《千家詩》、《唐詩三百首》之外,最為盛行。至民國初年,亦為暢銷書。石印本甚多,皆名曰《古唐詩合解》。此書選注五言古風二卷,七言古風一卷,五言絕句一卷,七言絕句二卷,五言律詩二卷,七言律詩三卷,五言排律一卷,總十二卷。選詩標準「取格調平穩,詞意悠長,而又明白曉暢,皆時人所常誦習者。」註解方法則自云:「注古詩每於轉韻分解處見神情,並字句之工而一一詳說之。注律詩則分前,後解,寫題中何意。並註明起承轉合,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務必字字得其精神,言言會其意旨。注絕句雖只起承轉合,分貼四句,其筆法多在轉合反挑側擊,妙處不同。亦有一氣渾成,能入化境者,則又不拘常格。」以上選注宗旨,皆見於王氏自述《凡例》,可以代表清人讀唐詩方法。此種方法,對一般初學青年,可以有啟蒙入門的效果,但如果運用機械,則不免墮入評點八股文習氣。此書原刻本有圈點。《凡例》云:「體格兼勝,入題探奧者,用密圈。詞氣清新,景物流麗者,用密點。其有字關題眼,或旁挑反擊,前後呼應,神情在虛字者,俱用單點點出。」這也是明清人評點古文、時文的方法。坊間重刻本,因刻工較繁,大多刪去圈點。此書註解,皆襲取前人舊說。詩法評論,多取李於鱗之說。分解講詩,用金聖嘆法。評論中多採金聖嘆、徐而庵,亦兼取鍾惺、譚元春。鑒賞觀點,不主於一派。(十一)《唐律清麗集》六卷徐日璉、沈士駿輯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春,鄉試殿試均不考經判,而改試五言八韻唐律。於是徐、沈二人趕編了一部專收唐人五言長律的選集,分應制、應試、酬贈、紀述四門,自四韻至百韻,均有選錄。這是一部供應舉子投考學習的投機書。卷首有二十二年孟冬望日沈德潛寫的序。徐日璉、沈士駿都是沈德潛的同鄉和學生,沈又是沈德潛的族孫,大約此書是在沈德潛指導之下迅速編成的。雖然是一部應試投機書,但專選唐人五言律詩的集子,卻只此一部。此書每卷第一行題作《唐人五言長律清麗集》,這是全名。面頁題作《唐律清麗集》,這是書名。書口題作《清麗集》,這是簡稱。「清麗」是選詩的標準。所選詩詳於初、盛唐,略於中、晚唐,而選杜甫詩最多,仍是高棅以初盛為正宗的觀點。(十二)《唐律消夏錄》五卷顧安評選何文煥增評乾隆二十一年丙子,蘇州人顧安,字小謝,評選了一部唐人五言律詩,分五卷。每詩有圈點,附評論。書名《丙子消夏錄》。他在自序中說明他的評論注重於闡發「古人命意、立法、修詞之道」。至乾隆二十七年,嘉善人何文煥重刻顧安此書,增加了他的評論,改書名為《唐律消夏錄》,而扉頁上卻題作《唐詩消夏錄》。何文煥是一位詩人,詩論家,又是出版商。他曾於乾隆三十五年編訂刊行《歷代詩話》,卷尾附有他的《歷代詩話考索》,議論見解,都有長處。顧安的《丙子消夏錄》原刻本我沒有見過,但看《唐律消夏錄》中何文煥的增評,似乎比顧安的評論高明得多。《丙子消夏錄》出版後一年,科舉考試才改用五言律詩。何文煥在乾隆二十七年重刻顧安此書,恐怕也是當時有此需要。(十三)《網師園唐詩箋》十八卷宋宗元箋宋宗元,字慤庭,蘇州人。以四十年之力,選唐詩而箋之。其書刊於乾隆三十二年。宋氏自序,說明其選詩宗旨在以溫柔敦厚為指歸。他說:「竊謂詩以永言,敦厚溫柔而已。舍是,無問平奇淡麗,皆所必黜。其或索枯險以為高,修容服以矜媚,是皆誤於彼之所謂指歸,而實倍乎詩人之指歸者也。」這一段話主要是對鍾、譚說的。因為鍾、譚編《唐詩歸》,正是所謂以枯險為指歸也。「修容矜媚」一句,大概又兼指王漁洋了。此書雖名曰箋,實則仍是注釋典故。專以溫柔敦厚為選詩標準,就不免有些道學家氣。(十四)《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編此書為近代最通行之唐詩選本。卷首有蘅塘退士序,甚簡短,今全錄之。「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只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可知當時《千家詩》為童子學詩之啟蒙讀物,作者不滿於其內容蕪雜,故有此選。但此書既出,雖盛行數百年不替,而在清代,《千家詩》仍不能廢。「三百千」猶為兒童啟蒙必讀之書。此書非詩家評詩之選本,編者目的僅在作為青少年文學讀本,但供一般人閱讀,亦極適宜,故銷行極廣,使其他前人詩選大受衝擊。接踵而出者有《唐詩三百首續編》、《唐詩六百首》,皆書坊投機牟利之物。蘅塘退士向來不知為何許人。其書原刻本已不可見,不知刊刻年代。近人考得編者蘅塘退士為無錫人孫洙之別號,其人為清乾隆十六年進士。則此書必為其退隱後所編,編成刊本,當在乾、嘉之際。以上清人評選唐詩十四種。其中一部分是流行廣泛的選本,一部分是有專題偏重的詩選,都是近代研究唐詩者經常參考的書。宋元以來,唐詩選本最多,本文所介紹的,僅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方回(字虛谷)的《瀛奎律髓》倒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唐詩研究參考書,但因為此書並非專選唐詩,故未列入這個目錄。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建材與中材股份合併 拉開15家上市公司整合大幕2017.09.09
※中國歷史上最妖嬈迷人的女子
※李春鳳:感動我,感動中國
※中國使館被炸誰之過?(很長,但很精闢)
※中國貪官排行榜,僅列出前5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