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傳統制茶工藝的傳承
傳承然而,尋找並非意味著得到,這個艱苦的過程持續了將近兩年,直到我有幸得遇錢氏茶人。錢氏茶人如今聚居的村落,位於桐柏山與大別山交界處,他們祖籍浙江,其祖先於清朝順治年間遷居信陽,傳授制茶工藝,並世代守護著毛尖茶最負盛名的產區之一——集雲山茶場。歲月荏苒,當機械化不同程度的摧殘傳統手工業、磨滅古老技藝的同時,他們依然嚴格按照祖輩的傳承,用最傳統的制茶工藝炒制高山毛尖,十幾代人的堅持,三百年間的傳承,錢氏家族的制茶歷史,在今天的大數據時代卻被湮沒的只剩下隻字片語。
啜飲二月的大山裡,寒氣未消,我捧起他們為我沖泡的一盞新茶,細細啜飲……其味鮮活、其香悠遠、其質柔潤,五感頓時為之清明!我恍然明悟,在我口中順流而下的,就是「茶之本味」。好茶!當他聽到我發自肺腑的感受時,淡然而驕傲的笑了。
問症為什麼這麼好的茶一直在這大山裡沉寂?他說,信陽的山水好,是王母娘娘賜下來的,有了好山好水,才有這毛尖茶。可好茶樹都長在高山的雪線上,每年采「青刁」(茶青)的時候,山上的積雪都還在,所以最好的明前茶叫做「雪芽」。天氣冷,茶期要比南方茶短一個多月,產量可就低太多了,咱們的茶再好,能從這大山裡往外走多遠?說起來,這些年更不比從前了,山外的人知道毛尖的是越來越多,可好茶是越來越少了。茶山一共就這幾座,高山茶更是少得可憐,市場里的農田茶、四川茶、機器茶都充做高山毛尖,魚目混珠,苛索暴利…好茶是咱們做的,可又有幾個人能分清?好銷路可不是憑咱一張嘴就能說出來的。慢慢的,茶農少了,茶工少了,在整個集雲山,60歲以上有傳承的只剩下不到10家了……孩子們都長大了,去了城裡,他們說那裡的生活豐富多彩。山裡的日子留不住人啊,茶農,說到底還是農民……我替孩子們高興,但我不打算離開。再做幾年吧,等我老了,把水塘那邊的幾座山栽滿桂花樹,人種天養,就算我們都不在了,桂花樹還在。不能再種茶了,孩子們不回來侍弄,幾年下來茶樹就荒了。這樣,起碼孩子們以後回來,還能看到滿山的桂花。
中華五千年,文化之外,都是過眼煙雲。有人說中國文化已經消散,實則不然,它一直傳承在我們的血脈里。中華文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就像一杯茶,喝茶的人走了,它只是留在那裡。它的葉脈通著我們的血脈,葉尖連著我們的舌尖,當茶味越來越薄,葉梗越來越軟,它早已融為中國人的一縷精魂,我希翼通過對茶之追尋,得窺中華文化之精髓,並將我所得最精之茶與諸君分享,共同品味茶之原味。人生事,也漸漸如煙一般,飄散。浮生若茶
探訪*茶之採擷信陽毛尖茶中的最高品級為「明前雪芽」,因產區氣溫極低,清明前採摘之時,茶山依然殘留積雪而得名。高山茶餘韻深厚的最重要得原因,就是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因此肥厚多毫,營養物質積累較多。
見證*茶之手作商業化不同程度地摧殘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美好,萬幸,還有一部分保留了下來。可令人唏噓的是,就算倖存了下來,它們依然不被重色重貌的人們所接受,機械力量總有辦法比傳統手工做的更漂亮,在我們設定了各種評比參數以後,卻「故意」忘了茶之原味,它只會在一代代茶工的傳承之間留存。精行儉德,這些美,什麼時候能常駐世人心間。
推薦閱讀:
※傳承先烈志,吾輩當自強
※林明:以技藝傳承型人才為培養目標
※第十四章 近代傳承 三、虛雲身承五宗
※宗薩仁波切《八萬四千問》:上師和傳承
※最神秘四大盜墓門派,來無影去無蹤,傳承數千年至今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