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社會的傷痛與眼淚

留守兒童,社會的傷痛與眼淚 據《黑龍江晨報》2015年2月26日報道,雞西市12歲的留守兒童小濤大年初四離奇身亡。春節本該一家團圓其樂融融,孩子圍著大人討要壓歲錢和盼望已久的心愛禮物,可這一切對12歲男孩小濤來說都不再可能。 小濤爸媽在外地打工,與奶奶生活在一起,死亡前醫生檢查發現,小濤遍體鱗傷,一件毛衣沾滿血跡,身上有淤青和許多結痂,背部還有需要縫合的創傷。疑遭奶奶虐待,其奶奶已經被警方刑拘。 小濤的遭遇,也許就是留守兒童的宿命。孩子在這個年齡,開始進入青春期,內心嚮往的迷茫,身體發育困惑,無不糾纏著每一個青少年身心。即使在父母的身旁,也如一隻迷路的小兔,何況跟奶奶、爺爺或其它親屬生活?即使奶奶、爺爺不打不罵,可父母遠在千里萬里,這猶如一隻斷了線的風箏,多麼令一個少年恐懼的事情啊! 今年春節聯歡晚會上,22時許,插播了一條公益廣告《只盼這一天》,反映的就是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影片講述的是在大興安嶺一個山村裡,男孩樂樂的父母外出打工,樂樂與爺爺奶奶留在家裡。樂樂把一個望遠鏡當做寶貝,連睡覺都掛在胸前,因為這可以看到更遠處父母回家的路。 樂樂每天翻看日曆,數算著父母回家的日子。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樂樂的心情更加急迫,他和爺爺掛好三隻大紅燈籠,每天帶著小狗大黃,到家後面的小山上,用望遠鏡向著遠方翹首張望。一天又一天,樂樂撕掉了日曆上2月17日這一頁。清晨,上午,正午,下午,轉到黃昏,樂樂終於從望遠鏡里看到,村口的路上,大包小包風塵僕僕歸來的爸爸媽媽,他拚命跑下山坡,媽媽彎下腰,張開了雙臂。久別重逢的一家人「嘭」地擁抱在一起。 天空下、村道上,爸爸媽媽牽著樂樂,樂樂幫爸爸媽媽拿著行李,小狗大黃緊緊跟著。家後面的山坡上,3隻燈籠格外耀眼,路上的燈亮了起來,煙花爆竹聲聲不斷,3人相視一笑,向著家的方向走去。溫暖的家裡,一家5口再度歡聚,2月18日這一頁上,樂樂畫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自己5個卡通笑臉,圍成一個圓。 這看似一個團圓的溫馨故事,其實帶著悲情。留守兒童是改革開放後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和山區,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父母與孩子聚少離多,這些孩子容易出現嚴重的「親情饑渴」,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性問題。 2006年,全國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達2000萬人以上,並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史教授李公明最新調查顯示,全國目前有接近6000萬留守兒童。在「親情饑渴」中成長的孩子們,心靈的傷痛是他們不能承受之重。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李公明教授認為,目前,絕大部分留守兒童之所以只能留守在鄉村,往往不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不願意讓孩子跟著他們在城裡上學,而是因為現行教育制度剝奪了鄉村孩子與城裡孩子一起上學的平等權利。而根據《憲法》和《義務教育法》的有關規定以及我國政府正式簽署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規定,所有中國公民的子女在接受義務教育、公辦免費教育方面的地位和權利是完全平等的,不管其戶籍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 福建省泉州市外來人口有300多萬人。開始,也是將外來工子女排除在公辦教育之外,而僅有的幾所外來工子弟學校遠遠不能滿足留守兒童的入學需求。令人佩服和安慰的是,泉州市不斷擴充教育資源,2007年推出「外來工子女入學與本地市民子女一視同仁的政策,且推動用工企業建設員工宿舍,雖然狹小,至少可以作為一家3口或4口的容身之地,這在中國也算是政府的「良心」了。還有多少各級政府在等閑視之? 「如果說,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可以檢驗文明程度,對待弱勢群體的態度中可以檢驗良知,那麼,對待農村留守兒童的態度,可以檢驗的是制度與人性的關係。」李公明教授說。 文章作者:內蒙古呼倫貝爾鄂倫春旗克一河廣電站 宋軍營
推薦閱讀:

兒童圓領短袖T恤的做法(附:裁剪圖)
667.與喵共舞330~認字
警惕兒童自閉症
防止兒童9種意外傷害的方法
兒童綠色圓肩中領長袖套衫

TAG:社會 | 兒童 | 留守兒童 | 眼淚 | 傷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