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謀刺李鴻章始末【轉】

1901年11月,李鴻章卒於北京。兩個月後,梁啟超寫畢《李鴻章傳》,這是最早的李鴻章全傳,在一百年後看來,梁啟超卓越的見識與歷史批評眼光,使得這本書仍舊是李鴻章傳記中首屈一指的傑作,書中流露著對李鴻章無限惋惜之情,這種惋惜之情,可以從梁啟超的輓聯看出:「太息斯人去,蕭條徐泗空,莽莽長淮,起陸龍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陽好。哀哀浩動,歸遼神鶴竟何之。」如果不是捲入刀光劍影、血跡四濺的政治漩渦,或許此二位晚清豪傑,可以促膝而坐,對飲論道。然而時事艱辛,複雜難斷,歷史總殘酷勝過溫情。李鴻章與梁啟超固能英雄相惜,但政見之別,不免於兵戎相見,由此便引發出了一段梁啟超密謀刺殺李鴻章的歷史插曲。    (一)康有為、梁啟超的勤王計劃  1898年戊戌政變,維新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流亡海外,之後一年多時間裡,慈禧太后嚴令下,清廷在全國範圍內大肆搜捕維新人士,維新勢力陷入低谷,維新力量的重心也由國內轉向海外。1899年7月,康有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會,並且保皇黨人一直向國內滲透,使清廷倍感壓力巨大。清庭一方面兩度以十萬兩白銀的巨額賞金,懸賞捕殺康有為與梁啟超,另一方面積極謀劃廢黜光緒皇帝,使保皇黨人失去支柱。  1900年1月24日,慈禧宣布廢光緒立溥儁為皇儲,然而這次的廢立因遭到以劉坤一為首的大臣的反對,加上列強的不支持,最終宣告失敗。然而保皇黨人卻感到危機四伏,畢竟光緒皇帝之命懸於慈禧太后之手,所以毅然計划起兵勤王。首先保皇會在澳門設立總局,以指揮國內勤王起兵,按保皇會的設想,起兵勤王主要在三個方向:長江、廣西、廣東。長江起義,主要負責人是唐才常及其自立軍,但是由於唐才常搖擺於保皇黨人與革命黨人之間,甚至他設想兩廣起兵由保皇會與興中會共同發動,這個計劃遭到康有為的否決,因為唐才常立場不堅定,所以康有為雖然不得不倚重唐才常,但他真正想大展身手的,卻是在兩廣。在廣西方面,康有為最為重視,其中南關游勇頭目陳翼亭是康有為極為器重之人,康有為準備在舉兵之後,委以陳翼亭勤王軍主帥重任,集合廣西保皇黨人及游勇,攻桂林,取湘鄂,特別是1900年5月,唐景崧派人主動與康有為聯繫,唐景崧原先在康有為協助下在桂北辦團練,已經擁有多個根據地。在廣東方面,康有為派梁炳光等人到新安、東莞一帶辦團練,聯絡各地會黨與綠林豪傑,雖然保皇會在廣東積極謀劃,但是廣東的保皇會勢力卻不容樂觀,梁啟超信中提到:「吾黨於粵中一切毫無整備,現時駐粵之人才力甚單薄,辦事極散漫,艱望前途之大進步。」康有為與梁啟超之所以非常重視廣東舉事,似乎還是一個原因,就是康梁均為廣東人。    (二)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  正當康有為與梁啟超正密謀在廣西與廣東發動起義時,李鴻章接任了兩廣總督。1900年1月18日,李鴻章到達廣州,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搜捕康有為、梁啟超及其黨人,當時有傳言康有為與梁啟超在往來於沿海一帶,在李鴻章就任兩廣總督之前,清政府就嚴令海疆各都撫緝拿康梁了。  李鴻章對康有為與梁啟超實抱有同情的態度。根據李鴻章侄婿孫仲嶼的《日益齋日記》記,李鴻章在北京時,常對人說:「康有為吾不如也。」,有人告慈禧太后,太后召李鴻章,李鴻章對:「臣實是康黨,廢立之事,臣不與聞,六部誠可廢,若舊法能富強,中國之強久矣,何待今日。主張變法者即指為康黨,臣無可逃,實是康黨。」李鴻章到任不久,即2月11日,清廷下令李鴻章將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廣東祖墳剷平,但李鴻章接到朝廷命令後,卻遲遲不肯行動,到了3月27日,李鴻章上奏朝廷,稱「慮激則生變,平墳似宜稍緩」。  李鴻章到廣東後,為了向朝廷交差,捕拿了多名保皇黨人的親屬,而李鴻章手下大將劉學詢則更加保皇黨人深惡痛絕之人,劉學詢是保皇黨人的死對頭,並且與康有為在多年前便有結下怨仇。當時保皇黨人為了謀劃兩廣起義,在港澳之間頻頻活動,劉學詢為清除保皇黨人勢力四處查堵,給保皇黨人施加了巨大壓力。對於李鴻章的才幹,康有為,尤其是梁啟超,是有很深刻的認識的,所以倍感李鴻章不除去,對兩廣起義將有著巨大的困難。所以,一個刺殺李鴻章及其幫凶劉學詢的想法,在康、梁的腦海中逐漸形成。    (三)密謀刺殺李鴻章與劉學詢  對於刺殺李鴻章與劉學詢,梁啟超的態度最為強硬。在梁啟超的書信中,稱李鴻章為「肥賊」,稱劉學詢為「劉豚」。梁啟超希望沈藎能幫助完成這件事,當時沈藎已決定往北京刺殺慈禧太后,梁啟超說道:「肥賊、劉豚為我輩無限阻力,能並圖之最善也。即失之於北,亦當取之於南。」言下之意,是說沈藎如果刺殺不成慈禧太后,也可以在南方刺殺李鴻章與劉學詢。  但是梁啟超把刺殺的希望是寄托在保皇會的澳門總局。有關刺客的人選,梁啟超認為以巨額賞金招募刺客,「此事既為吾黨絕大關係,雖多費亦當行之,重賞之下未必無勇夫,不宜惜此區區也。」梁啟超認為除去李鴻章與劉學詢,是關係到保皇黨人在兩廣的勤王事業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梁啟超多次發函致澳門總局,指出「肥賊、劉豚在粵,頗增我輩之阻力,宜設法圖之」,「此二人在他日阻力未有已也」。  但在刺殺兩人的次序上,梁啟超明顯地偏向先刺殺劉學詢。這是因為劉學詢在捕捉保皇黨方面,比李鴻章要積極得多,而且此人一直是保皇黨人的死對頭,梁啟超同時也認為劉學詢足智多謀,他說劉學詢「富而多謀,今以全力圖我,阻力之大過於榮(祿),不可不先圖之」,又說「豚子不除,我輩終無著手之地。」而對於李鴻章,一方面梁啟超對李鴻章有所好感,另一方面,李鴻章也有同情保皇黨的一面,但是梁啟超認為李鴻章不可能背叛慈禧太后的清廷,為了達到勤王目的,李鴻章只要還在廣東,這塊絆腳石就要清除。    (四)刺殺劉學詢  刺殺李鴻章與劉學詢一事,具體承辦之人為澳門總局的陳士廉與麥孟華,然而卻遲遲沒有動手。梁啟超對此極其不滿,指責澳門總局「何以數月以來,無一毫動靜」,並指示不惜賞金,招募可用之人,以完成刺殺任務。  澳門總局在梁啟超的催促下,也積極尋找各種機會以刺殺李鴻章與劉學詢,根據梁啟超的指示,先行刺殺劉學詢。終於找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1900年4月24日,劉學詢從澳門返回廣東,剛到廣東口岸,保皇黨的刺客已經得到情報,守候多時,見劉學詢則登岸,突然拔出手槍,照準劉學詢的胸口開了槍,劉學詢當場血流不止,送往西醫就診。劉學詢也算是大難不死,因為衣服穿得較多,子彈打得不算太深,沒有構成致命傷,但也足以使其膽戰心驚了。  這次刺殺雖然布置得很周密,但是最終還是未能完成除掉劉學詢的目的。即使如此,保皇黨人總算給海外支持者一個交待,在此之前,保皇黨人花費了許多金錢在招尋俠士上,但一事無成,此次刺殺雖未成功,但畢竟離成功是很接近了,也使其支持者看到了希望,正如保皇黨人陳國鏞所言:「此正我保皇發韌之先聲,亦不得謂無敢死之士。雖未能致之死地,庶足以寒奸賊之膽,壯我民之氣也。」    (五)事件之變化與刺殺李鴻章計劃的暫停  保皇黨人刺殺劉學詢之後,保皇黨的勤王計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00年5月底,由於唐景崧主動與康有為聯繫廣西事宜,加上康有為在日本購買軍械的事情也有重大進展,康有為改變了原先兩廣起事的戰略,轉向全力在廣西發動起義:「一以全力、全餉、全才注西;一以全餉購械,成西事。但得五千洋槍隊,數萬附從人,大事成矣。」  康有為轉向廣西的戰略,使得廣東起事暫且擱置下來,雖然在這個時候,梁啟超仍然希望澳門總局能設法除掉李鴻章,但是刺殺李鴻章的計劃實際上是暫停了。6月21日,清廷下詔對列強宣戰,庚子事變爆發,7月17日,李鴻章離開廣東北上。在梁啟超的《李鴻章傳》中,梁啟超對這個特殊時期的李鴻章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李鴻章上策是宣布兩廣獨立,為亞細亞洲開一新政體。但梁啟超也指出,擁兩廣而獨立,「惟有非常之學識,非常之氣魄,乃能行之,李鴻章非其人也。彼當四十年前方壯之時,尚日不敢有破格之舉,況八十老翁安能語此?」作為政敵,梁啟超可謂算是非常了解李鴻章了。  再補述一下康有為、梁啟超的勤王運動的結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勤王運動歷時一年多,聲勢浩大,最後草草收尾,其原因主要在於作為決策人的康有為舉旗不定,此公學問雖厚,但論到談兵作戰,運籌帷幄,則非其所長;再者保皇黨的組織上漏洞百出,自顧不暇。外部原因方面,唐才常漢口自立軍起義失敗,使保皇黨人失去一大憑藉;革命黨人的惠州起義的失敗,使得清廷加大清剿力度,使保皇黨人受到牽連;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為了自身利益,限制保皇黨人在港、新加坡等活動,總而言之,勤王運動最後不了了之。    (六)評梁啟超的《李鴻章傳》  梁啟超作為庚子年間刺殺李鴻章計劃的主要策劃人,在次年李鴻章去世後二月寫成的《李鴻章傳》,對李鴻章生平做了總結與評價,既有批評,也有惋惜,但全文基調還是持肯定的方面多些。梁啟超這種史學家及政治家所應有的風範,真是非常值得後人學習。梁啟超的評價,很少站在個人好惡的立場上,而是站在一個時代,對李鴻章進行同情的理解,他的批評,以今天的觀點來看,也不為過:「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的大勢,不知政治的本原,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不務擴養國民實力,置其國於威德完盛之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  所以此書,乃是一個英雄眼中的另一個英雄的形象,殆可用梁啟超這三句來總結:「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這三句話擴展開來:「要而論之,李鴻章有才氣而無學識之人,有閱歷而無血性之人也。彼非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後彼彌縫偷安以待死者也。彼於未死之前,當責任而不辭,然未嘗有立百年大計以遺後人之志。」這些評價,可謂是入木三分,梁氏此一言,或可抵他人一冊李鴻章傳。  做為一個曾欲置李鴻章於死地的人,梁啟超在李鴻章寫後寫道:「乃今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念中國之前途,不禁毛髮栗起,而未知其所終極也。」談及李鴻章的生活時,梁啟超也不無敬意:「李鴻章之治事也,案無留牘,門無留賓。……其重紀律,嚴自治,中國人罕有能及之者。」梁啟超還舉出李鴻章身上最大的缺點與優點:「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另此書作傳,形式不拘,尤其末章將李鴻章與古今中外人物作一對比,最耐人尋味。筆法上縱橫恣肆,變化多端,氣象宏大卻又惜墨如金。全書僅百餘頁,然讀之覺其涵攝量,似乎是五百頁之著述,隨處可舉精妙評論,於今猶然擲地有聲。  
推薦閱讀:

章永樂 | 梁啟超的「主權在國論」
【圖說梁啟超之十】反對復辟 捍衛共和
抨擊學術抄襲等於鑄廢錢,這位思想界大拿憑什麼讓梁啟超最敬慕?
戊戌變法真相,其實慈禧是支持光緒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說謊了
梁啟超2

TAG:李鴻章 | 梁啟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