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醫史篇(3): 赫赫始祖(下)

本文我們將跟隨攝製組的步伐來一起探討《內經》冠以黃帝二字的秘密,我們的目光凝視遠古。

當我們把目光投注遠古,凝視我們的祖先黃帝的時候,天地之間一股浩然之氣湧向我們,充塞我們的心胸。我們深切感受到的,是黃帝那顆永恆跳動著的博大、仁慈的心靈。黃帝統一天下後,教導人民要順應天地的自然規律,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按時節播種和收穫百穀草木,馴養禽獸為家畜。並提醒人民注意有節制地使用水火資源。此時,他有一個重大的舉措:這就是帶領他的臣子們開始發明創造,因此掀起了中華民族史上輝煌的一頁。

首先是文字的匯總、歸納、整理、綜合、分類和發明。這個任務是由黃帝的臣子倉頡承擔的。今天,我們很難追溯漢字的起源。因為年代久遠,且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但是,作為民族的傑出代表,倉頡無疑參與了這個偉大的創造。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彭林說:「我們通常是把它作為一個傳說時代。因為每個民族,在這個上古的時候,都有一個傳說時代。那麼沒有文字,不等於它不存在。沒有遺址,那很可能是我們今天沒找到,那麼因為在西漢的時候,司馬遷他看到過很多材料,那麼這個絕不是編出來的。而司馬遷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學者。」

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程貞一教授,在《大自然探索》上發表文章,認為漢語是最先進的語言。它具有的邏輯結構與現代科學的邏輯如出一轍。在漢字字形組合,以構成科學技術語言和表達科技思想方面,具有多向發展的孳生力和無限的表現能力。漢字的象形表意特點,尤其適用於現代科技。

有許多科學家指出,中國漢字有助於人類的智力開發。此言不虛,因為漢語是一種最智慧,最能表情達意的語言。它所具有的藝術和理性的品格,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想像。

古籍《淮南子》記載:「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學堂叢書》輯《春秋元命苞》曰:倉頡「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為完成整理和創造文字的重任,倉頡日夜觀察天地的變化。那深邃的目光,隨日出日落,月盈月虧,看群山連綿起伏,山勢峻拔陡峭,觀大河奔流,溪瀑飛濺,阡陌曲直,田隴方圓。甚至長久地凝視龜背和鳥羽的紋理,世上的萬事萬物,他都瞭然於胸。於是,經統一的漢字出現了。這無疑是一個大事件。

古籍記載,當時蒼天突然下起了粟雨,就是天降小米。入夜後,群鬼開始哭泣,連龍都潛藏起來。真的是驚天地泣鬼神了!也許倉頡本人沒有想到,他一雙粗大的手,竟成就了一個偉大民族數千年的燦爛文化。

中科院先秦研究室教授宋鎮豪:「隨著考古學的發展,特別是七、八十年代以來,材料非常的多,所以這方面的探討,開始成熱門了。那麼,其中有些就是直接講中國文字的起源,應該結合出土的陶文來進行。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陶文,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區出土最早的刻劃符號,它實際上不見於陶文,是見於甲骨上。它是刻在,我們這裡要講到的這幾片上。舞陽,就是河南舞陽賈湖出土的,給人的感覺像文字,第二個感覺,它非常抽象,非常抽象,一個眼睛。第三個感覺是什麼啦?它是刻在特定的部位。既然是特定的部位,它就有特定的意義在裡頭。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一個石頭上面,石器,它就刻在這裡。在當時是應該有一個意義在裡頭,它跟文字的起源,應該來說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據記載,黃帝和他的臣子們發明創造有:宮室、舟車、衣服、冠冕、律呂、甲子、算術、調歷、音樂、養蠶治絲、天干地支、冶煉銅鑄銅鼎等。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彭林說:「黃帝他是很多東西的發明者,或者是在那個時代發明的。」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史學會主任委員李經緯說:「黃帝的功績很大,從文化,從政治,從軍事,從發明創造,甚至於就是說我們現在用的車,最早的車,也都是黃帝發明的。那麼這個故事呢,是有它可信的一方面,就是代表了一個氏族社會的時代。」

山西芮城風陵渡風后陵,這是黃帝的臣子風后的墓地。當年黃帝與蚩尤大戰涿鹿,風后根據北斗星的原理製造出了指南車,以破蚩尤布下的大霧,協助黃帝戰勝了蚩尤。近年來,有台灣同胞在此立碑,碑文曰:「條山蒼蒼,大河湯湯,文明之光,萬世其昌。」

陶懋炳先生在《中國古代史學史略》一書中指出:「遠古傳說中所頌揚的英雄人物,不是高居於群眾之上的主宰,而是居於群眾之中,與他們同甘苦,共患難的領袖人物。」這正是黃帝的寫照。

天下統一後,黃帝最關心的是人民的健康。《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有生動的記述:「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為此,他跋山涉水,訪醫尋葯。有學者(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理事,北京大學太極文化研究所王大有研究員)是這樣描述的:「戰爭剛剛過去,一個是恢復生產,另一個就是是他的種族繁衍。那麼,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醫藥問題。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現在呆的這個地方,不是這麼寒冷,溫度比現在高,大約要高十度左右,平均高五度,也就是說相當於長江流域的氣候,很熱。周圍都是湖泊和蘆盪,帶來的問題必然就是有瘟疫,他就是想如何讓大家身體好。因為古代的帝王,它所擔負的重要任務就是,他要懂得醫學。第一要使自己長壽,就是以身作『顱』,就是他要從身上找出怎麼給人治病的經驗來,就是要觀察穴位,所以他就向雷公、歧伯、俞跗,這些古代有名的各個氏族、各個部落聯盟的那些個懂醫的人學習醫學經驗。對於他來說不是發明的問題,而是進一步總結和綜合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他要去採藥。採藥,就是這個地方有兩座山,我們這個地方就是叫西靈山,西靈山就是當年黃帝上山採藥的地方。這個地方叫斜陽關,整個下面這一片就是桑乾河的羊河流域(蚩尤盤踞的地方)。 養蠶造絲的發明者,是黃帝的妻子嫘祖。桑乾河是嫘祖的地方,嫘祖就在這裡養蠶造絲,所以叫桑乾河。桑是桑樹的意思,那麼種了很多桑樹。同時,黃帝來往於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筙山之間採藥、尋醫學道。往豫州、臨汝、密縣,訪廣成子。又西行岐山,問歧伯醫學大法。回途中收方雷氏雷公為徒,至華山清水之東肇山,問伯高氣血運行醫理。請伯高居陽平之西高柏寨,即今故縣。學少俞、少師決脈結筋起死回生之術,學蓋童子健身術。

《通鑒外記》曰:「帝以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盪之於外,喜怒攻之於內,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窮下際,察五色,立五音,洞性命,紀陰陽,咨於歧伯而作《內經》,使百姓無病,子孫無憂。」這樣,我們便看到一個形象,一個深切關愛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的領袖形象。這些人物都是黃帝的醫臣,這是一批卓越的醫生,一批滿腹經綸的醫學大師。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那是一個原始的愚昧的時代,因為我們不能最終斷言,口頭交流的思想與文字交流的思想孰深孰淺。我們還無法真正窺測,這些中醫先驅的靈魂,這是上古醫學大師。

林億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中說道,為了解除人民的疾病之苦,黃帝與歧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發現了生命的真諦,總結出一套完善的生命科學理論。有學者指出,《黃帝內經》與歧伯有關。

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說道,黃帝咨訪歧伯、伯高等人,詳盡地考察了人的五臟六腑、經絡、氣血,「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之性命,窮神極變」,經絡以及針灸的精妙理論從此誕生。有學者認為《黃帝內經》中有關經絡血脈之論與伯高有關。

俞跗是上古醫家擅長外科手術,《史記》、《說苑》、《韓詩外傳》等均有記載。其醫術之玄妙令人瞠目結舌。

唐朝醫學家王冰在《黃帝內經》注釋中說道,鬼臾區輔助黃帝發明了五行,詳細論述了經脈問題,深入探討其義理,並認為《黃帝內經》的五行、經脈學說與他有關。

桐君山,位於浙江桐廬縣境內。中國人起名字,向來事出有因。地名、人名、山名、水名均如此。桐君山當然不會例外。桐君,上古藥學家,擅長本草,中醫藥的發明者之一。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寫到:「又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葯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古今醫統》稱桐君「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藥物,以為君臣佐使」。

桐君,是黃帝的醫臣,他能辨別草木金石的性味,確定上、中、下三品藥物。他曾走遍高山大川採集草藥,詳細記錄各種植物藥材的花葉形色,立藥方治百姓的寒熱之病。根據《歷代醫方考》記載,他所撰寫的《採藥對》和《採藥別錄》一直流傳於世。這是一個懸壺濟世的聖人形象。相傳,桐君老人就在這座山側的大桐樹下搭了一個草屋棲身,整日為民療疾,一心為著解除百姓的病苦。經常有人問起他的名字,他只是指指草屋示意,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老人,人們把這座山叫作桐君山,今天的這個縣也稱作桐廬縣。桐廬,便是桐君老人居住的草屋。

李經緯研究員說:「自從有了人,就有疾病。人有了疾病,就會去想辦法怎麼治好疾病。這個理論是完全可以站住腳的,所以在那個時候,儘管我們現在還沒有拿到確切的證據,來證明黃帝時期已經有了什麼樣什麼樣的,對什麼疾病怎樣認識,怎樣治療,我們還拿不出確切的根據。但是,根據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它的歷史時期,在黃帝時期,已經能夠種莊稼,不是野生的了,不靠野生的了,已經可以種莊稼,糧食加工,絲織品,我們當時沒有棉織品,有絲織品,後來又麻織品。那麼這些東西的發展呢,就說明了我們當時中華民族的文化已經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了。所以在那個時候,它的醫療水平也應該是有一定的水平。」

把《黃帝內經》視作託名之作,古已有之。清代張氏《偽書通考》乾脆視之「偽」,可謂簡單而明快。問題在於作為中醫理論綱領的《黃帝內經》,其思想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么?亦或戰國或戰國至漢代的那些年的嗎?結論顯然是否定的。

中醫學的思想,《黃帝內經》的思想,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積累,有一個不斷發展,逐漸成熟、完善的過程。如果我們承認這一點,那麼我們就有理由認為,成形於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深深內含了黃帝及其醫臣們的思想,或曰黃帝時代乃至黃帝時代之前,我國先民的醫療思想。這些思想或口頭,或文字,或以其它什麼方式,世代相傳直至凝固在《黃帝內經》之中。否則,《黃帝內經》便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李經緯研究員說:「《黃帝內經》所總結的經驗,不見得就是黃帝的經驗。但是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在那個五千年以來的這個歷史過程階段,他的成就。歧伯也好,雷公也好,其他人,鬼臾區都是一樣,都代表了他的一個歷史過程,不見得就是真有其人。但是也可能就是真有其人的一個流傳下來的,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你看,歧伯呢,他就是基本上是在醫學理論方面,我覺得就是說,不能夠說《內經》裡面所提到的一些人,都是虛構的。這些過去也有一些人這麼來認為,但實際上不是,實際上就是中國醫學發展的一個反映。」

所以,《黃帝內經》是否託名,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一個民族,健康問題是其首要大事,它關係到這個民族的興衰和生死存亡。這便是《內經》冠以「黃帝」二字的全部意義。

一九三七年,中國共產黨祭祀黃帝陵,毛澤東同志親撰祭文,祭文說:維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聰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推薦閱讀:

黃帝陰符經奇門遁甲釋秘
黃帝陰符經講解---張徽聲
【黃帝素問直解109】在線收聽
黃帝生評介紹
黃帝陰符經集解 宋 袁淑真撰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