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晚清兵器

晚清兵器柴靜@ 2007-6-13 11:46:49

小時候上歷史課,講到鴉片戰爭,老師的講法都是「中國軍民始終不怕犧牲,英勇抗擊侵略者,但是,我們使用大刀長矛,而對手船堅炮利,所以雖然中國軍民浴血奮戰,仍然難逃失敗的厄運。」

其實,清軍是有火器的。

比如槍,我們在電影里常看到的鳥銃。有多長?2米01.射程,100米。射速,1到2發一分鐘。風雨天點火效能極差。英軍用的是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槍長1米16,射程200米,射速2至3發一分鐘,有槍刺。清軍的鳥槍是從1548年的葡萄牙火繩槍改裝而來,比英軍落後200多年。查資料的時候我看到有人在論壇里很氣憤地說「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為什麼找不出5000人與英軍拼刺刀?」---答案很簡單,因為鳥槍太長,沒法再裝槍刺。三但讓我吃驚的是,清朝當時其實是有燧發槍的。不過有嚴格的規定,只能用作御用槍。京營八旗用的槍其次,再次是駐防八旗的槍,最次就是綠營的鳥槍。這種梯次質量配備,是為了鞏固統治,以駐防監視綠營。但這種方式,卻使清軍的主力---綠營在鴉片戰爭中以最次的裝備應敵。四炮也是。鴉片戰爭中,絕大多數戰鬥是清軍的岸炮與英軍的艦炮之間的炮戰。整場戰爭中,清軍未能擊沉英國的一艘戰艦或輪船,而自己的陣地千瘡百孔。單就炮彈來比,英國用的炮彈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清軍用的都是效果最差的實心彈。奇怪的是,今天到故宮博物院去看看,存在宮裡的清初的炮彈全都是「開花炮彈」(爆破彈)。但是當時主持海防的林則徐和當時的造炮專家黃冕,連「開花炮彈」是什麼都不知道。因為這種技術百年來只被御林軍專有。久不使用,藏於深宮,連統治者本身也都忘記了。五就這樣,清軍以差距兩百年的武器裝備實戰。這些爛武器本身也陳舊不堪。一隻鳥槍,用幾十年極平常,甚至有使用了166年沒有更換的,我的天。就這樣的鳥槍,還因為軍費限制而數量不足呢。火炮也是這樣,日晒雨淋,炮身鏽蝕,到鴉片戰爭,多是清初鑄造,有的甚至是前明遺物。因為在大清的武器裝備體制里,沒有定期報廢造換的更新制度。六這個體制,首先規定各種武器的型制,再按此規定製造工藝,再按此規定工價,料價。這種制度下,新武器的研製在一開始就以不合規定而被拒絕,新技術,新工藝又因為不合規定而被排斥,最後又用權威價格將一切新因素封殺出局----不合規定不準報銷。七物價,工價一直在漲,兵器製造的經費卻是固定的。比如火藥,雍正朝,每斤銀2·6分,到了嘉慶年間是每斤銀2·1分。製造者無利可圖,反而虧損。但是任何商人,從本能上絕不會做虧本生意。為了防止賠累,偷工減料成為必然。1835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新制大炮40位,結果在試放過程中炸裂10位,炸死兵丁一人,炸傷一人,另還有5位火炮有其他問題。他檢查炸裂的火炮,發現「碎鐵渣滓過多,膛內高低不平,更多孔眼」其中有一空洞「內可貯水四碗」。為了能偷工減料,賄賂驗收官員又成了公開的秘密。魏源寫過「中國之官炮,之官船,其工匠與監造之員,惟知畏累而省費,炮則並渣滓廢鐵入爐,安得不震裂?船則脆薄腐朽不中程,不足遇風濤,安能遇敵寇?」 八我們從小苦背戰爭發生的年代和地點。聽到的,往往是一句話的歷史。鴉片戰爭對我來說一直只是一個模糊的年份和一些「喪權辱國」的條約,直到現在,才因為工作需要,製作香港回歸的節目,回頭去看這場戰爭。才在「奸臣-忠臣」「投降---抵抗」「賣國--愛國」的教材模式之外,去了解數字和事實,才在傳統史學「善善」「惡惡」的宣傳功能之外,看到歷史學的另一種價值「在於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茅海建說「這是它最基本的價值。一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堅實保證」(文章資料依據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三聯書店)
推薦閱讀:

揭秘晚清最後統治者慈禧的珍藏瓷器
32-晚清文選--鄭振鐸
從文祥到榮祿:晚清的上限與下限
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
晚清名臣胡林翼欲得上司信任不惜為其小妾祝壽

TAG:晚清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