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德合一的儒家養神

心德合一的儒家養神時間:2010-07-03 21:39來源:張其成國學網 作者:張其成 點擊:163次

  儒家主要從生的角度來看待生命,是一種入世的生命觀。儒家不注重死亡本身,而講究慎終,主張把嚴肅的生活態度堅持到最後一刻。

  儒家的生命觀主要可概括為兩點:

  一是重人重生的生存觀。孔子主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應當把注意力全部集中於當下現實的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慮死亡以及死後世界的問題。孟子提出的「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認為儘管人之壽命長短是由天命決定的,但每個人還是應當重生,盡量避免危險,妥善保養自己,以享盡天年。

  二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生命價值觀。在儒家看來,生命的道德價值是比生命更為貴重的東西。活著的時候應努力創造人生的社會價值,有一個充實的道德人生。當人的生命和社會所提倡的道德發生衝突時,應當犧牲個體「小我」的生命,維護社會「大我」的尊嚴。人的生命因「仁」「義」而有價值,個體生命與「仁」「義」相比,為了取「義」可舍個體的「生」;為了「成仁」可舍個體的「身」。

  儒家的養生觀是一種重視養心和養德的養生觀。和道家比起來,儒家並不那麼重視身體的修鍊,而是重在建立和諧社會,使人們能和平共處、國泰民安。儒家的教導其實就是精神養生的教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千百年來,鼓舞了很多仁人志士,直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是相通的。儒家的中庸、立德、修心、盡性、禮樂等,也可視為精神養生的方法。

  孔子認為,天道以中庸為法,過猶不及。養生要謹守中庸之道,才能頤養天年。孔子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說「君子先慎乎德」。事實證明,以德立身是養生的重要根基。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最出色的儒學大師,《孟子》一書中蘊藏著不少養生思想,尤其是孟子所倡導的「善養吾浩然之氣」對後世影響很大。由於孟子養神得法,活了84歲。孔聖人活了73歲,所以中國有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我自去」。《孟子·公孫丑章句上》說:「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講的是如何培養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實際上是重道德、講仁義的儒家養氣法。養氣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為主導,只有胸懷坦蕩無私的人才能使氣保養充盛。《孟子·盡心章句下》:「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養生首先要節制自己的慾望,一個人慾望太多,會身心疲憊的。

  荀子繼承了孔孟思想,主張以「禮」來修身養性,就是要扶弱抑強,調之使平。荀子認為修身養性必須遵禮守法。凡是在動用血氣、意志、思慮上,都要遵循禮道,這樣才能平正通達。不遵守禮道,就會導致混亂。遵禮守法是治氣養生、修身自強的基礎。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有一篇《養生》,主張「少學而至老不倦」,認為努力學習、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的精神狀態對健康長壽有利,顏之推還列舉了聖賢做榜樣,認為積極的生活狀態有利於健康。他說:「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 心德合一的儒家養神(《一本書學會中醫養生》)_張其成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儒家文化圈的孔子崇拜之越南篇(1)
愚衷乃忠的中性粒細胞
為何中國道德內在,而西方卻道德外在
20儒家興盛和道家再起
漢朝初期對於儒家和道家的理解是不是有偏差?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