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給儒者的金玉良言: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多文以為富!

千古至聖孔夫子曾在《孔子家語》一書中,說過這樣幾句話:「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多文以為富」,不失為金玉良言!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儒者不以金玉為寶,而視忠信為至寶;不求田產的多少,而以仁義為土地;不求家財萬貫,不求積蓄多少,而是不斷提升道德修養,追求心靈富足人生!

  古人云:「不求金玉貴,但願子孫賢」!孔子不以金玉為寶,以「忠信為寶」,堪稱修齊治平之良方!但今天的人們,又有幾人能夠對此深刻領會,身體力行呢?有一位身價數十億的「土豪」,逢人無不炫耀,他的別墅,如何豪華富麗,如何金碧輝煌,如何富可敵國!大門拉手,無不鑲金鍍銀,廚房廚具,無不金碗銀筷,更有甚者,衛生間的浴缸、坐便器,都是千足金。奢靡如此,與古代帝王相比,可謂毫不遜色,甚有過之!如此「土豪」,悲哉也夫!

  如今的貪官,接二連三,成群結隊落馬!他們貪戀於權位,痴迷於財色,利令智昏,財迷心竅,最後落得一場空!身陷囹圄,辱沒家風,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如果他們能夠恪守忠信仁義,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中國共產黨!如果他們能夠聽得進去孔老夫子的一句話,何嘗會落到如此悲慘的下場?!

  如今的一些人,見利忘義,道德淪喪!家庭支離破碎,父母不仁不義,兒女不忠不孝,掙錢不擇手段,做人不講誠信,結婚講究排場,生活奢靡腐爛……如果學一學孔夫子,做到忠信仁義,父母樹立榜樣,兒女自然效仿!忠信以為寶,仁義為土地,多文以為富,百姓自然安居樂業,福壽安康,利益眾生,造福人類!

  中國古訓說得好:「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中國「土豪」,過於炫富,畢竟不是正路;貪官們,利欲熏心,多行不義必自斃!作為一名普通人,如果道德敗壞,終究是窮途末路!孔子之教,言猶在耳!遵從聖賢教誨,不以金玉為寶,不以積多為富,修身齊家,治國安邦,世界太平,天下一家!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人生,那該是多麼偉大的夢想!

超級養生家:最善養生孔夫子

柳哲

近讀明末清初的文化巨匠、浙江蘭溪鄉賢李漁的千古奇書《閑情偶寄》,頗覺有味,深得吾心。《閑情偶寄》,看似著者在把玩風花雪月,實是他在借花喻意,處處可見其真性情、真學問、真見地。生活處處都是道,此言可謂不虛,正如孔子所言「道不遠人」,而是人能弘道。李漁就是一位弘道者,這是一本李漁式的「論語」,他是一位偉大的戲曲家,他更是一位大儒家。世人少有如此評價孔子,今天試舉兩例,來說明這個觀點。李漁對孔子的理解,可謂是知者之言,足見他是如何深受孔子的影響。

在《閑情偶寄》的「頤養」一章中,李漁有兩處說到孔子。我不妨做一回「文抄公」,讀者看完後,自然可見李漁的高明之處,非常人所能及。他的著作,處處可見其真知灼見,值得反覆咀嚼,深刻體味,自然收穫良多,有助於裨益身心,有助於明心見性,讓我們得生活之妙趣,參生命之真諦。

「頤養」一章有「坐」之一節,李漁如此寫道:

「從來善養生者,莫過於孔子。何以知之?知之於寢不屍、居不容二語。使其好飾觀瞻,務修邊幅,時時求肖君子,處處欲為聖人,則其寢也,居也,不求屍而自屍,不求容而自容。則五官四體,不復有舒展之刻。豈有泥塑木雕其形,而能久長於世者哉?不屍不容四字,繪出一幅時哉聖人,宜乎崇祀千秋,而為風雅斯文之鼻祖也。吾人燕居坐法,當以孔子為師,勿務端莊而必正襟危坐,勿同束縛而為膠柱難移。抱膝長吟,雖坐也,而不妨同於箕踞;支頤喪我,行樂也而,何必名為坐忘。但見面與身齊,久而不動者,其人必死,此圖畫真容之先兆也。」

在這一章中,李漁對孔子的評價,可謂不能說不高。「從來善養生者,莫過於孔子。」「不屍不容四字,繪出一幅時哉聖人,宜乎崇祀千秋,而為風雅斯文之鼻祖也。吾人燕居坐法,當以孔子為師,勿務端莊而必正襟危坐,勿同束縛而為膠柱難移。」

李漁在「頤養」一章中,還有一節「愛食者多食」,專門提到孔子:「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身,不必再查本草。春秋之時,並無本草,孔子性嗜姜,即不撤姜食;性嗜醬,即不得其醬不食。皆隨性之所好,非有考據而然。孔子於姜醬二物每食不離,未聞以多致疾。可見性好之物,多食不為祟也。但亦有調劑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此即調劑君臣之法。肉與食較,則食為君而肉為臣,姜醬與肉較,則又肉為君而姜醬為臣矣。雖有好不好之分,然君臣之位不可亂也。他物類是。」

李漁如果也能與朱熹一樣,寫一部《論語》注讀的書,一定生動可讀,能夠直指道心。單就「頤養」一章中,兩處說到孔子的文字,就可見李漁對孔子的了解之深,評價之高。只有在深刻領會孔聖人的「直道而行」的妙處後,才能化為妙筆生花,著書立說,自然能夠傳之於後世。《閑情偶寄》,不正是孔子「道不遠人」的最好註解嗎?李漁不僅是一位著者,更是一位儒者。李漁著作等身,千萬言的文字,無不不在「文以載道」,值得後人的高度重視。

推薦閱讀:

三重世界-曹公的志趣
《論語解構》聖賢思想與傳言距離多遠?
朱永新:像孔子一樣做教師
知識丨孔子與六經的關係(上)

TAG:土地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