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8—9)
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8—9)
作者:圓體
頂禮大恩上師索達吉仁波切!
頂禮祈禱蓮師加持!
頂禮祈禱索達吉上師義無反顧弘傳大乘八宗!
8
佛護原文:上回說到:「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未及詳解,留待這回細說。
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合為一「我相」:無此「我相」,即離我相執而得「我空」。無法相,即離諸法自性執而得「法空」。無非法相,即離「我、法二空的空相執」而得「空空」。執我是我見,執法、非法是我所(法)見;執有我、有法是有見,執非法相是無見見。般若離我、我所、有、無等一切戲論妄執。能三相併寂,即能於般若無相生一念清淨心。故經上說:「一切法不信則信般若,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能契入離相,自能得如來的知見護念。(見印順法師釋《金剛經》)這段文,把索達吉堪布語焉不詳的地方解說得十分透徹。同時,也告訴讀者,什麼才是「有益的懷疑(不信)。」
破斥:印順說「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合為一『我相』」是謬論。雖然從廣義而言,四相也是法我,但我相是我,不是我所,我和我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執的對境只是一個人我,即五蘊身,我所執的對境是我所,即我所有的,或者是我的,我所有很多,比如我的房子,我的杯子等等。《中觀綱要》說:「執著『這是我的』這樣的心,是我所執,它的境即是我所。我所歸在人我當中。」也就是說,人我有兩個內容:我和我所,人我執也有兩個內容:我執和我所執。
印順說「執法、非法是我所(法)見」 有誤。
如上所說,我所執屬於我執範疇,法和非法分別指有為法和無為法,若僅僅執為實有之性就是法我執,如果執著是我的才是我所執。《中觀綱要》說了二者的差別:「對於同一個茶杯,會生起兩種不同的執著狀態。一種是心裡認為『那是個茶杯』,執著茶杯實有,這是法我執,執著的境是法我。另一種是跟『我』聯繫在一起,執著『這是我的茶杯』,這是我所執,執著的境是我所。」
印順說「般若離我、我所、有、無等一切戲論妄執。」有誤。我和我所都是有邊,印順卻說成三邊,真是大大的錯誤。
從佛護引用錯漏百出的一大段話,就知道他是什麼級別,物以類聚嘛。更可笑的是,佛護竟然把佛經所說的「不信」理解為合理懷疑,這佛學水平也差得太離譜了!漢傳佛教有此等法師濫竽充數,真是家門不幸,眾生的不幸啊!讓我來給佛護印順解釋吧。經上說:「一切法不信則信般若,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之所以不信一切法,因為都是虛無之性,不可靠,信智慧,依靠證悟空性的智慧,能夠橫超三界。如何才有智慧呢?通過精進觀修空性,最終證悟一切法不生(空性)的當下,解脫彼岸的智慧就產生了。
經文:「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佛護原文:堪布釋得很隨便。「若心取相」,怎麼就成了「執取相狀」了呢?堪布又忘記《金剛經》是為剛發心的菩薩說的安心、發心之道。這樣的眾生,才對經義有凈信,就「無四相執著」,並進而飛躍到「斷四生三有的流轉」了?
破斥:「若心取相」與「執取相狀」意思一樣,難道佛護你不是用心執取而是用手來執取相狀的嗎?還有,此段經文的「諸眾生」並非指初發心菩薩,而是指末法持戒修佛者,因為這個話題還沒結速。
勸你自己先理解正確再發言,否則會出洋相,不過對你而言,已經習慣了。
佛護原文:堪布對四相的「壽者相」的理解不清。才會說「眾生在輪迴中壽命長短——壽者相」。鑒於上回已解釋過什麼是壽者相,此不贅述。
破斥:「壽者相就是認為有靈魂」這就是佛護你上回已解釋過什麼是壽者相,我貼出來再次讓讀者捧腹大笑。
經文:「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護原文:這點讀來我想哭了,能將「法」直接理解成「佛法」將「非法」理解成「外道法」。
破斥:為你的無知,你早就該痛哭流涕了!
經文「知我說法,如筏喻者」佛說的法不是佛法是什麼?度人到彼岸的船筏比喻為佛法,到達對岸後就應放棄船筏上岸。同樣,修行人對佛法也不應執著,更不應耽著世間八法及各種外道法,這些對佛法而言是非法。
再次提醒佛護:緊扣經文理解。
佛護原文:堪布說的「二取消盡於法界」,怎麼消?
破斥:二取依證悟空性智慧而消盡,這個你懂嗎?你閉關實修過嗎?人云亦云。
佛護原文:堪布所說的「暫時勝義」是勝義還是世俗?
破斥:「暫時勝義」前文已解釋,自己看。
佛護原文:堪布說:「在最究竟的實相中,法和非法全部要捨棄,無任何所緣的境界當中」,請問離能所的實相境界,怎麼還有「能捨棄之心及所捨棄之『法、非法』」?
破斥:離能所的實相境界,沒有了「能捨棄之心及所捨棄之『法、非法』」不就是捨棄法、非法嗎?你的理解能力差到如此地步,為何不見你有絲毫羞恥心?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佛護原文:佛問須菩提:一、如來在菩提樹下成遍正覺,實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證得嗎?二、如來成道後,大轉法輪,確實有法可說嗎?佛恐有人懷疑: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可得嗎?不又大轉法輪嗎?既可證可說,為什麼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呢?
破斥:從緊扣經文理解而言,這段話已經離題。
宣化上人在《金剛經淺釋》:「所以就問須菩提,看看須菩提有沒有智慧,有沒有般若。要有般若就懂這個道理了;要沒有般若呢,就不明白了。」索達吉上師解釋:「在此佛陀為觀察須菩提是否正確理解了般若的意義,又提出兩個問題:『佛存在否?法存在否?』」
二位大德說法一致。
佛護原文:佛其實不是問「佛與法是否實有這兩個問題」。佛其實是問:「佛與法有所得嗎?」
破斥:實有才有所得啊,法盲!
看不出兩種問法一樣嗎?
經文: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佛護原文:須菩提的回答中,最應該注意「定法」兩個字。堪布顯然忽略了。所以,堪布才會說「真正有實質的如來正等覺並不存在」。堪布,對須菩提、對佛陀以及《金剛經》,誤解得太深了。
破斥:定法就是真正有實質的法,此人真是無賴,明明是他理解能力差,卻說別人誤解。如果一個人說:「我在用餐。」另一人說:「我在吃飯。」佛護該判誰說對誰錯?
佛護原文:須菩提憑自己證無為空性的體驗,及佛說無相,比知如來聖境而答:如佛所說,如我所解,是沒有定性(自性)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佛所證,也沒有定性的法為如來所說。佛陀的現覺,沒有能證所證的差別可得,所謂『無智亦無得』。如果覺得有什麼為智慧所得,哪裡還是正覺!談到說法,更沒有定法可說,一切名言不得實義。
破斥:如果佛護認為此段解釋正確,索達吉上師的解釋不正確,就是判斷「我在用餐。」和「我在吃飯。」其中一個是對的,另一個是錯的。
這是不是很荒謬?
經文:「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佛護原文:「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如來所說法,從勝義諦角度不可執著,但俗諦角度,是通向真諦的門徑!非法非非法,即不能執著於以名言宣揚的法,又離不開名言宣揚的法!堪布這段論則完全否定了俗諦。但離俗哪有真?以謗世俗故,落入了惡取空。
破斥:佛護這回真的是痛扇自己的嘴巴了!在前面他一個勁地詆毀二諦是二板斧,沒想到他現在竟用起二板斧了!如果他在這裡使用二諦解釋是正確的,那他在前面多次詆毀二諦就是錯誤的。總之佛護前後做法自相矛盾。
佛護還是犯了沒有緊扣經文理解錯誤,此處並非說二諦,而是說究竟勝義諦亦即實相般若。
佛護原文:堪布此說問題嚴重。「這是在眾生面前的迷亂顯現而已」,堪布這麼說,是顯現者(世尊)有「迷亂」了!宗喀巴大師怎會犯這種錯!顯然是堪布漢語水平差,把「迷亂」一詞放錯了位置。按宗喀巴大師之意,應作「這是在迷亂的眾生面前的顯現」。
破斥:佛護總愛指責別人改佛經,他自己怎麼就可以輕易地把宗大師說的話改了?佛護你可以肯定宗大師的原話是「這是在迷亂的眾生面前的顯現」?敢不敢在三寶面前發誓,讓三寶給你作證?
再者,從佛護的舉動看,他根本不懂萬法是心的顯現。因為眾生的心是迷亂的,任何顯現,包括佛說法,都是迷亂的。因此,「迷亂」二字,放在此話的前面或後面,都是指眾生的迷亂顯現。
佛護原文:堪布這裡說「釋迦牟尼佛所說法的最究竟義,正是《金剛經》中所敷演的『空性般若智慧』。」堪布在《大圓滿前行廣釋》第四課卻說:「顯宗的最高見解,只抉擇了遠離戲論的大空性,而觀清凈心方面的教言在《華嚴經》《維摩詰經》等中提是提到了,但只是以比較隱藏的方式提出,並沒有做詳細闡述。其實,佛教的真正觀點是一切法皆清凈、煩惱皆為菩提,所以,密宗才能圓滿解釋《六祖壇經》……。」堪布,《金剛經》五千多字,是「敷演」,而比它長一倍多的《維摩詰經》,乃至八十卷的《華嚴經》卻只是「提到」!你懂什麼是「敷演」嗎?你懂尊重嗎?你懂謙虛嗎?你有底線嗎?
破斥:這話反過來問佛護更合適:你懂什麼是「敷演」嗎?你懂尊重嗎?你懂謙虛嗎?你有底線嗎?
答言:從佛護原文看,誤解《金剛經》的地方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也很多,他怎麼可能體會到佛陀宣講般若的精彩?所以他根本不懂什麼叫敷演。
至於尊重,別的不說,僅憑他隨意把宗大師的話改了,就知道他不懂得什麼叫尊重。
佛護也不懂得謙虛,在原文多處見到他有不懂,沒有謙虛請教。
在此原文中,佛護以噁心攝持瘋狂造謗法罪沒有底線。
相對沒有提及觀清凈心具體修法而言,理論講的篇幅再大也只是提及而已,這不是佛的錯,而是眾生根基如是使然。若理解能力極差不會明白這個道理。
佛護原文:這段話明顯是在「自贊毀他」。屬於漢傳佛教《梵網經菩薩戒》的第一重戒。至於文義所指是否屬實,我十分想向「嗄單派」的大德高僧請教。
破斥:佛護在此已經詆毀了索達吉上師,因為他沒有調查清楚就妄說故。
如果佛護不是假惺惺,建議你閱讀《入中倫》,裡面有說到嘎單派的攝類學。
經文:「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護原文:堪布說:「一切諸法不存在實相,是一切聖者以入根本慧定智慧所抉擇。」堪布前半句,是典型的斷滅見、惡取空啊!「諸法不存在實相」,這也敢說出口?!堪布後半句則自相矛盾。因為凡是抉擇,都是主觀的,而無分別後得智,是無分別智對諸法實相的內證。
破斥:佛護又沒理解索達吉上師的意思就妄加詆毀,所以說他不懂什麼叫尊重一點都沒錯。「諸法不存在實相」是說諸法不存在的實相,此實相由一切聖者以入根本慧定智慧親證(索達吉上師所說的抉擇指親證)。佛護說聖者後得(出定)即是無分別智慧又是內證大大有誤,他根本分不清入定智和出定智差別,竟然還有臉指責他人,能說此人懂得謙虛嗎?
實際上,根本慧是聖者入定智慧,出定是分別妙慧,亦即妙觀察智,當然相對佛陀而言,菩薩的妙觀察智尚不圓滿。
佛護原文:堪布自相矛盾。因為凡是抉擇,都是主觀的,把主觀的「抉擇」加上一個主語「聖者根本慧定」,是矛盾之一;堪布進而引用世親論師的說法,「滅除一切散亂,即現前一切如來之智慧無為法。」
破斥:不是索達吉上師自相矛盾,是佛護無知,如果出定妙慧能抉擇實相,入定的根本慧豈不是唐娟了。
佛護原文:玄奘法師譯此句為:「以諸賢聖補特伽羅,皆是無為之所顯故。」堪布說「三乘所證悟的無為法空性無深淺,但能證智慧方面有差別,菩薩智慧較深,佛的證悟最究竟圓滿。」似是而非。既有能證,就有所證。能證的一切補特伽羅,其各各所證的無為法當然有別。又,既加了限定詞「三乘所證悟」,已不是單純描述無為法本身。堪布想說無為法本身沒有差別,但對應能證的一一補特伽羅,怎能說沒有差別?初果所證和二果所證如果沒有差別,那麼堪布您認為,他們的證悟是錯覺呢?還是妄語?江味農居士的講記,沒有完全否定所證,並不像堪布說的只一味強調能證的差別。
破斥:舉個例子就能遮破佛護孤陋寡聞的謬論。
比如十個人同時看一個瓶子,各人看到(能見)的必定不同,有的看到前面部分,有的看到後面部分,有的看到上半部分,有的看到下半部分等等,而瓶子(所見)本身沒有任何變化,否則,一個瓶子變成十個瓶子了。
如果所證的空性有差別,就等於說空性有各種差別相,在整部《金剛經》佛護可曾見佛陀說過空性有幾種?
9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佛護原文:經文「滿三千大千世界」堪布理解為「將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盛滿」,堪布您真能繞,漢語就兩個字「布滿」,利利索索地。堪布,勸您不用講經了。為啥呢?不夠您發揮的了!您直接改「說書」,才不辜負您這想像啊!「在長時間中」,堪布加的;「對無邊無際的一切有情」,堪布加的。
破斥:「滿三千大千世界」和「將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盛滿」意思一樣,佛護就是看不出來,能說他的漢語水平超過藏族身份的索達吉上師嗎?再者,身為法師的佛護,竟然叫講了幾十年法的索達吉上師不講法了,完全與七支供中的請轉falun支相違,足見他是一個誤導眾生的邪師!在佛陀的教法中,根本沒有叫法師不講法的教言。還有,佛護不止一次將索達吉上師發揮的內容污衊為加上去的,難道講經說法發揮也有錯?也好,讓廣大的讀者看清佛護的醜惡嘴臉!
佛護原文:「因為福德本體為空性,而非實有存在,可以隨因緣增長變化的原故,如來說此人所得福德多。」堪布你到底想說啥呢?還能不能愉快的說話了?如果「本體為空性」,他還能「隨因緣增長變化」么?如果「本體為空性」,如來還能說他「所得福德多」么?這一段,那麼明顯、那麼典型地在說福德「世俗諦」的一面啊!有為法中,才可能增長變化,才可能以多少來恆量。堪布竟然一點都看不懂,還添枝加葉地裝懂!!
破斥:不明白我給你解釋,雖然般若空性是勝義實相,但要達到此境界還要從世俗起修,佛陀在前面勸誡菩薩不住相布施,即是安住三輪體空布施,只有這樣才能稱作菩薩。因為布施者、接受布施者、所布施的財物都是空性,所產生的福德也是空性。既然是空性,就不是實有不變,而是無實法,亦即因緣所生的有為法,能隨因緣增長變化,因此而說福德多。
佛護既不承認福德以空性而增長廣大,又說「有為法才可能增長變化,才可能以多少來恆量。」實在是自相矛盾。如果福德不是空性就是實有不變之性,絕對不可能隨因緣增長變化。舉個例子:比如一粒種子,正因為它是空性,是因緣所生的有為法(產生這粒種子的因緣是樹,樹也是由種子長成,所以樹也是有為法),把這粒種子種下地後,隨著陽光水分肥料等各種因緣,首先是長出幼小的苗芽,接著長枝葉,開花結果,最終長成參大樹。相反,如果種子不是空性就是實有不變之性,種下多久都保持原樣,不會長參天大樹。
佛護原文:堪布你又來了!如果「本體為空性」,他還能「隨因緣增長變化」么?如果「本體為空性」,如來還能說他「所得福德多」么?這一段,那麼明顯、那麼典型地在說福德「世俗諦」的一面啊!有為法中,才可能增長變化,才可能以多少來恆量。堪布竟然一點都看不懂,還添枝加葉地裝懂!!
破斥:實際上佛陀結合世俗來說勝義空性,更容易明白,佛護不明白也不讓說世俗諦,看來佛都被他管了。但是佛護又說「有為法中,才可能增長變化,才可能以多少來恆量。」看來他只開許自己說世俗諦,別人都不許說。關鍵是他還不知道自己的話自相矛盾:不是空性卻是有為法,可以增長大也可以衡量。讓讀者來評判吧,看到底是佛護無知誤說,還是索達吉上師正確。
佛護原文:堪布釋《金剛經》總如隔靴搔癢。財布施、法布施究竟哪個殊勝,不是從量上比較的。單純的財布施,果報雖殊勝但並不導向解脫;而如來正法,只要聽聞就可能種下解脫的因、向實相走近了一步!所以,這是從性質上做比較!彰顯了佛法的殊勝性、不共性!堪布或許正因為沒能把握到這一點,才亂篡法華經的?(文句的顛倒錯亂就不批了)。
破斥:佛護實在是錯解法義,佛陀在此只是以大量數額的財布施與法布施做對比,索達吉上師也未曾說二種布施是從量上比較的。不錯,單純的財布施,果報雖殊勝但並不導向解脫,然而安住三輪體空的布施就可以導向解脫,佛陀在此絕對不會說一個不能令眾生導向解脫的,不是空性本體的單純財布施,但佛護死活不承認布施的福德因為本體空性而增長廣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在詆毀佛陀。
佛護原文:堪布繼續誤以為二者是量上的比較。堪布繼續提高布施的門檻「清凈心」。堪布繼續把「滿三千大千世界」誤解為「在數量這樣多的世界中裝滿」。堪布繼續添枝加葉「時間也是多生累劫」。
破斥:這是索達吉上師的合理髮揮,佛護的意思是不是說講經說法不可以發揮?所說的清凈心指安住三輪體空,這樣布施是很清凈的,佛護到底懂不懂這些佛理?還有,佛護說索達吉上師把「滿三千大千世界」誤解為「在數量這樣多的世界中裝滿」,真懷疑他到底懂不懂數學?不過文盲嘛,理解的。實際上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數量多的世界。索達吉上師說「時間也是多生累劫」完全合理,經文沒有指定具體是多長時間,講法者可以做合理髮揮。
佛護原文:《法華經》偈頌明明說的是「若人散亂心」,堪布根本沒懂這個偈子的深意,依舊任性,眼睛一花,就改成了「以清凈心」。這麼一改,提高了要求,斷眾生的善根。一個偈頌都都不懂,堪布還剛誇下海口,會「一字不改」地講《法華經》。沒法不擔憂!
破斥:佛護造了這麼多謗法罪,還是擔心你自己吧!除非因果為你開綠燈。按照《法華經》所說,僅僅以散亂心供一朵花在佛像面前,也有如此巨大功德,以清凈心供養更不用說了,這才是索達吉上師的本意。佛護若不是故意詆毀就是錯解法義。
佛護原文:堪布又把我說蒙圈了。就挑一個最簡單地問問吧:「以真實空性緣起雙運故」,堪布,這要怎麼個「運」法?讀者有看懂的歡迎白話翻譯留言。
破斥:法盲又在謗法了!真實空性緣起雙運就是緣起性空的意思,佛護想如何「運」?不妨說出來。
佛護原文:堪布,《金剛經》里的「相」字,您到底看了哪個註解,三番五次、鐵了心地非要解釋為「相狀」啊?
破斥:佛護真是精通懂鸚鵡學舌,人云亦云,非要有人說了才可以說,不但如此,還經常將自己的無知說成別人的過失。這不,他不懂相狀意思就指責索達吉上師,真是一副流氓的醜惡嘴臉。
相和相狀意思一樣,狀字指相的內含,比如我相的內含是執著五蘊為真實的我,等等。
經文:「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佛護原文:上回說到,堪布在《大圓滿前行廣釋》第四課說:「顯宗的最高見解,只抉擇了遠離戲論的大空性,而觀清凈心方面的教言在《華嚴經》《維摩詰經》等中提是提到了,但只是以比較隱藏的方式提出,並沒有做詳細闡述。其實,佛教的真正觀點是一切法皆清凈、煩惱皆為菩提,所以,密宗才能圓滿解釋《六祖壇經》……。」堪布,自語相違得很厲害吧!您一貫信心十足的貶低漢傳佛教的經、祖師及傳承,不就靠鼓吹你所說的「密宗」的「佛教的真正觀點是一切法皆清凈、煩惱皆為菩提」嗎?這麼健忘,讓人怎麼看待你的「自智慧」以及你「學過因明」啊?
破斥:索達吉上師在《大圓滿前行廣釋》第四課說的話非常正確,與讚歎般若空性並不相違。
《大般涅槃經》云:「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複次善男子。譬如仰觀虛空鵝雁。為是虛空為是鵝雁。諦觀不已彷彿見之。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況復聲聞緣覺之人能得知見。善男子。譬如醉人慾涉遠路蒙聾見道。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於夜闇中見畫菩薩像。即作是念。是菩薩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是人久觀雖復意謂是菩薩像亦不明了。十住菩薩於己身分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難得知見。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善男子。智者應作如是分別知如來性。」
釋:《大般涅槃經》說:善男子,就算菩薩登上十地聖位尚不能清清楚楚地了知如來藏佛性,何況是聲聞緣覺種姓者,更不能見如來藏。
善男子,就像仰望虛空的鵝雁時,到底是見虛空還是見鵝雁,這樣不斷認真看,好像已經看見鵝雁了。住十地大菩薩了知少分如來藏的情況也是這樣,何況是聲聞緣覺種姓者,更不能見如來藏。
善男子,比如喝醉酒之人想走遠路,但只能模模糊糊看見道路。住十地大菩薩對於如來藏了知少分也如醉酒者見道路般模模糊糊。……
善男子,比如有人在暗夜中看菩薩畫像,心想:這菩薩到底像大自在天?還是像大梵天?或像染衣人呢?此人雖長時間看,心裡不斷想著這是菩薩像,卻也不怎麼清楚。住於十地的大菩薩對自身如來藏的認知,也同此人一樣不太清楚。
善男子,究竟圓滿的如來藏如此甚深,難以圓滿證知,唯獨圓滿的佛陀能清楚了知,諸聲聞緣覺所不能及。善男子,有智慧的人應該這樣分別了知如來藏者。
正因為顯宗沒有觀清凈心方面的具體修法開示,所以修到十地都無法清晰見到如來藏,這是修行者根基使然,並非佛有過失。但修大圓滿就能在極短的時間(最短六個月)內親證光明如來藏,絕對不像顯宗十地所見模糊不清。從這個角度而言超勝顯宗,但修大圓滿的基礎是空性,沒有空性攝持而修,不但不能成佛,還墮入外道歧途,站在這個角度,索達吉上師讚歎般若空性功德殊勝,毫無相違之處。
經文:「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護原文:堪布解釋《金剛經》上天入地,令人腦洞大開。佛法起碼有三個意思:佛所說法、佛所證法、佛所知法。無著菩薩《金剛般若論》說:須菩提!佛法、佛法者,如來說非佛法」者,此遮增益邊。「是名佛法」者,此遮損減邊。於中,如來說非佛法者,顯示不共義。是名佛法者,顯示相應義。何者是相應?若佛法如說有自性者,則如來不說佛法,以雖不說亦自知故,是故無有自性;為世諦故,如來說名佛法。如是,於一切處顯示不共及相應義應知。江味農居士則釋為:「此處所謂佛、法,佛即指上文『一切諸佛』,法即指上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江居士說:「佛意謂我上面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從名相上說佛與法,即非就性上說佛與法。《金剛經》教人『不要住相』,即上文所說的『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不可著相。一著相,即非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如此結束,於上文不住相行於布施,不取法,不取非法之意義,皆圓滿矣。」堪布還拉扯六祖,「六祖也曾認定:佛經並非真正了義的佛法,因為這是肉眼的境界,而肉眼的境界並不究竟,了義佛經的內涵是慧眼境界。」真替六祖叫屈!如果堪布要說「肉眼所見為不了義、慧眼境界為了義」,堪布何必捨近求遠?直接以《金剛經》中的「五眼」之「佛眼」為「了義」才是吧。
破斥:佛護說「佛法起碼有三個意思:佛所說法、佛所證法、佛所知法。」有誤,世親論師說:「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
佛護說索達吉上師「拉扯六祖,『六祖也曾認定:佛經並非真正了義的佛法,因為這是肉眼的境界,而肉眼的境界並不究竟,了義佛經的內涵是慧眼境界。』真替六祖叫屈!」佛護的意思是說六祖沒說過此話?敢肯定嗎?佛護不承認「肉眼所見為不了義、慧眼境界為了義」其實就是否認般若空性的慧眼境界,是嚴重的謗法!佛護還說「肉眼所見為不了義、慧眼境界為了義」,堪布何必捨近求遠?直接以《金剛經》中的「五眼」之「佛眼」為「了義」才是吧。不知道他憑什麼這樣說,不了義就要捨棄嗎?
推薦閱讀:
※法王噶瑪巴開示—金剛薩埵【第238期】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21-25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二三集)
※金剛經開示(十二)
※受持楞嚴神咒,感得金剛藏王菩薩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