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王陽明:何為真理?心即是理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追求事情的真理,
有的真理能夠讓我們輕而易舉的察覺到,有的隱藏在某一個角落等待我去追尋。
什麼是理?誰又能真正說的清?只有我們尋找才能得到事實的真相。
如果至善只是向心裡去訴求,恐怕這個世界中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盡頭。
王陽明告訴我們心即是理,天底下何來心外的事物,心之外的道理呢?
每一個想法都是來自我們的內心,又怎麼能與我們的內心脫離關係呢?
真 理 之 源
理似乎像是我們的影子一樣到處跟隨著我們,例如:侍奉父母的孝、輔佐君主的忠、與兄弟之間的信與義、治理百姓的仁,這些事情裡面似乎存在很多的道理可言,只是我們無法自習去研究。
這種說法的確蒙蔽了我們很久很久,一時間三言兩語怎麼能說的清楚?猶如侍奉父母是不是能在裡面體會到孝的真理;輔佐君主,能不能去探求忠這個道理;與朋友交往和百姓這些人身上求個仁的道理,所有的真理存在我們的內心,用在正確的地方則是正確的理,用在錯誤的地方則是歪理。
想要真理首先要遵循一個宗旨,就是摒棄個人所有的慾望。如果一個人心中帶著一顆盡孝之心,就能在冬天關心自己的母親要多穿點衣服,注意保暖;在夏天就要提醒天氣熱,注意身體等等。這些都是因為孝心在心中指引我們一路向前。
只要心在這件事情上,就會無條件去做這件事情上面。用一棵樹做比喻,孝心是樹根,具體的行動就是漫天的樹葉。想要讓樹木上面到處都是枝葉,首先要保護好根源不受傷害,沒有樹根再怎麼健壯的樹木也不能長出茂密的枝幹出來。
《禮記》中說道孝子如果對父母有著深切的感情,那麼對待父母也必然非常和氣,有了和氣的態度才會有愉快的心情,也會讓父母有開心的儀容。想要得到這些就需要真誠作為大樹的支撐,自然而然就能享受那一份殊榮。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如果己心沒有私慾,天理至純,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會主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消暑,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而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孝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沒有表裡如一的孝就沒有真心實意的愛。在孝敬父母時,我們要發自內心,真心地為父母做事,用一顆真正的孝心讓父母開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盡到孝道了。
心 之 生 命 主 體
不只是孝心是由心而出,世間萬物我們所經歷的任何事情都擺脫不了一個「心」字,心控制著我們的身體。我們跋山涉水尋找的真理就在你心中,要用「心體」來主導意識。並且,外在信息在進入到心體也就是心理結構之前,要先在意識層面經過解讀和過濾,因為自人降生,社會化的過程就從未中斷,正確的做法不是與世隔絕而是審視辨別。
自卑懦弱的人正是由於不懂得對信息甄別取捨,又屈服於單一的世俗價值排序,使意識寄居於自己崇拜的事物當中,失去自我,發生異化。於是,當他遭遇自己賴以生存的這個價值排序中的強者時(戀權者面對高官,好色者遇見美女),大腦便會繳械投降,使對方的語言和行為長驅直入,在心靈最深處攻城略地。與此同時,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四肢僵硬、畏首畏尾的外在形象一覽無餘,心理的弱勢使其淪為對方的木偶。
首先,「心即理」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內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其次,煉心的目的也不是成為聖賢一了百了。陽明心學是一種信仰哲學,而信仰只有被實踐時才有意義。
王陽明融三家之長,卻歸宗於儒家,提出振聾發聵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強調內聖外王,將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據,衡量是非的標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於我心。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雙合腳的鞋,從這一點發散開來,王陽明進一步得出「心外無物」的結論——真正的生活在內心,只有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無論身處何種時代、何種體制,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
王陽明臨終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又有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
正因為王陽明的學說的起點較高,是站在「道心」的角度來論說學問,因此世人由於學識不足,往往不能窺其門徑。加上王陽明本身行為舉止「和樂坦易,不事邊幅」,因此世人也往往誤解王陽明以及人的學說。即使遊學之士聽到王陽明的學說,也是一知半解。
徐愛說這種現象是「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因此,徐愛為了讓王陽明的學說免於誤傳,所以寫了一本書,取名為《傳習錄》,記錄了學生們與王陽明之間的解惑答疑,明了一些學問上的釋義,使王陽明的學說得到了正確的傳播。但是,後人就連對這本《傳習錄》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種言論代代層出不窮,這也是徐愛生前所沒有預料到的。
(以上圖片均為劉曄本人拍攝)
— 劉曄 —
行走在城市產業頂端的思想踐行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