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才是殺死楊貴妃的真兇?馬嵬驛兵變僅是一場軍隊嘩變?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是白居易《長恨歌》里的兩句詩,描述了唐玄宗無奈賜死楊貴妃時的凄愴場景。導致貴妃之死的這場事變,便是著名的馬嵬驛兵變。

  關於兵變的起源,說法不同。

  有人說是軍隊自發產生的嘩變,有人說禁軍長官陳玄禮是幕後主謀,還有的人則說太子李亨才是幕後策劃人。

  真相如何呢?

  1.事變經過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六月九日,哥舒翰大敗,潼關失守。潼關是關中地區的東大門,此地一失,大唐的首都長安便無險可守,被攻破只是遲早的事。

  於是,唐玄宗接受宰相楊國忠的建議,西遷蜀地以避難。十三日黎明時分,玄宗一行人從禁苑西南面的延秋門悄悄離開,同行的只有楊貴妃姐妹、宰相楊國忠、韋見素、高力士,以及太子、親王等,連在宮外的皇子皇孫都被蒙在鼓裡,沒有得到要撤走的消息。

  十三日上午,玄宗一行到達40里外的咸陽望賢驛,這是逃亡的第一站。此前,玄宗已經派宦官王洛卿告知沿途的郡縣做迎駕準備。豈料,王洛卿和本地縣令竟然全都逃跑了。玄宗派人去徵召吏民,也不見有人回應。  

  問題因此來了:沒飯吃!

  玄宗就這樣空著肚子到了中午。最後是附近的百姓貢獻出來一些混雜著麥豆的糙米飯,皇子皇孫們爭著用手抓著吃,但仍只是半飽而已。士兵們則是讓他們自己出去到附近的村莊里討食。

  第二天中午,玄宗一行到達馬嵬。此時,士兵們又累又餓,情緒異常糟糕。

  禁軍長官陳玄禮面見唐玄宗,請求誅殺楊國忠以平民憤。與此同時,楊國忠正與二十一名吐蕃使者在驛站門口談話,士兵們見此大喊:「楊國忠與番人謀反!」於是一擁而上殺死了楊國忠,隨即圍住驛站四周。

  玄宗聽聞外面的吵鬧聲,便讓高力士去探究情況。不久,高力士便回來稟告:諸將殺了楊國忠,但怕楊貴妃事後報復,所以請誅殺貴妃。

  唐玄宗無奈只得讓高力士賜死楊貴妃,並把屍體帶給陳玄禮等人查看。眾將士見貴妃已死,內心方才安定,便逐漸散開了。一場兵變就這樣結束了。

  2.誰是主謀?

  從上面的描述來看,這次兵變似乎就是一場自發性的群體事件。

  中央禁軍由於飢餓與疲勞產生了憤恨的情緒,並矛頭直指禍國殃民的楊國忠,因為正是他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安祿山造反便是打著誅楊的口號的。所以,整個事件並沒有幕後真兇。

  不過,這裡有個問題。

  群體性事件通常都是不可控,假如真的激起了兵變,那麼軍心勢必已經渙散,軍紀也勢必已經蕩然無存,事情也會因此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然而,這次兵變卻表現了很大的理性和剋制。

  在殺了楊國忠和楊貴妃後,這支剛剛發生兵變的隊伍便立刻重整旗鼓,一路將李隆基安全地護送至成都,而且次年,還是同樣的隊伍將玄宗送回了長安。這不是很奇怪嗎?

  因此,有人說,這次事變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有指揮的行動。那麼,誰是嫌疑人?第一個疑犯是陳玄禮。

  原因有兩點:其一,他是皇帝親衛軍的最高長官,如果說煽動禁軍作案,他必然是第一嫌疑人。其二,《舊唐書·陳玄禮附傳》明確記載道:「及安祿山反,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斬之。」

  那麼,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顯然是否。理由也有三點:  

  第一,動機問題。陳玄禮如果要殺楊國忠,那麼必定是與對方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在兵變之前,陳玄禮身為龍武大將軍,職責是保護宮廷安危;楊國忠是外朝宰相,負責國家行政事務處理。

  他們彼此風馬牛不相及,哪裡有利益衝突呢?因此,陳玄禮作案動機不充分。

  第二,風險問題。陳玄禮不過是一個禁軍長官,如何敢擅自誅殺國家總理呢?如果他真的是幕後主使,無論其主觀意願如何,客觀上都是對皇權及玄宗的啪啪打臉,事後一定會遭到清算。

  然而,陳玄禮事變後不僅未收責罰,反而緊跟著玄宗一道入了蜀。其後一直到玄宗被肅宗軟禁失去人身自由前,陳玄禮都陪伴在其左右,始終受到充分的信任。玄宗被軟禁後,陳玄禮也隨即被迫致仕。

  由此可見,他與玄宗是利益共同體,一損俱損。

  第三,對於陳玄禮在馬嵬驛事變中的角色,史料中的說法其實略有差異。《舊唐書·玄宗傳》里說,陳玄禮先上奏請誅殺楊國忠,史料沒有記述玄宗的回應,隨後在外的士兵們一看到楊國忠便自行其是地殺了他,並沒有說陳玄禮是主謀。

  《舊唐書·楊國忠傳》里則說,士兵們到達馬嵬後,由於又累又餓,所以情緒憤懣不平。陳玄禮害怕他們作亂,於是故意把楊國忠擺上檯面,指責正是他導致了天下的混亂。士兵們激憤之下殺了楊國忠。

  至於《舊唐書·陳玄禮附傳》所言,仔細研讀就會發現事實或許並非如此,一個「竟」就其實已經道出了當時的偶然性。

  從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推知,陳玄禮恐怕並不是幕後真兇。

  3.太子是真兇嗎?

  有人說,陳玄禮當然不是主謀,他最多算是幫凶,太子才是事件背後的主謀。這樣說有兩點理由:

  第一,史料方面。《舊唐書·后妃傳》和《資治通鑒》都記載,馬嵬驛事變前,陳玄禮曾經秘密派人聯繫太子李亨,請求誅殺楊國忠。

  第二,利益方面。此次事變,最大的受益人是太子李亨,除掉了一直與自己為敵的宰相楊國忠,確保了太子之位的安穩。而且,還使得自己有了分兵的機會。

  因此,太子作案動機充分,而且事實上也是最大的受益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李亨的嫌疑都最大。那這種說法正確嗎?

  恐怕也不是。太子雖然動機充分,但他並沒有這個能力。怎麼講?

  其一,李亨為太子期間,一直受到李林甫、楊國忠的打壓,特別是李林甫的幾次大獄將與太子的政治勢力幾乎一網打盡,因此,李亨在朝廷中的勢力非常微弱。

  其二,唐睿宗李旦在位時便有嚴格限制親王、駙馬統領禁軍的禁令,這樣的禁令一直持續到玄宗統治的整個時期,所以太子、親王在禁軍中並沒有相應的勢力。  

  太子開始掌管禁軍,不過是從六月十三日黎明時分開始,事變發生是在第二天中午,中間只隔了一天的時間,這哪裡是一個無權無勢的皇太子能辦到的呢?

  既不是陳玄禮又不是李亨,那麼,馬嵬驛事變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當我們排除了陳玄禮、太子李亨的主謀嫌疑後,真相就已經大白了。馬嵬驛兵變的確只是一場軍隊自發性的嘩變。

  導火索是由飢餓引發的不滿情緒,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玄宗權威的徹底跌落——這從玄宗宣布御駕親征但無一人相信就可以看出來。

  陳玄禮身為禁軍長官清楚地知道,如果任由這樣的情緒蔓延會產生什麼可怕的後果,於是他建言玄宗除掉楊國忠以平民憤,同時積極將眾人的不滿情緒轉移到楊國忠身上,慫恿他們殺掉楊國忠、逼死楊貴妃以發泄憤懣,從而避免弒君的風險。

  玄宗也明白了這一點,所以事後他並沒有追究陳玄禮的責任,反而是更信任有加,從入蜀到第二年回長安都繼續由陳玄禮負責保衛工作。所以,整個兵變並不是一場陰謀,而是一次事先無法預估的群體性事件。事實大抵如此。

版權聲明:未經趣歷史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推薦閱讀:

揭秘楊貴妃震驚世人的千年謎案 :她死後竟葬在了這裡!
楊貴妃魂歸何處至今謎團難解
《長恨歌》: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悲怨帝王之戀
楊貴妃所食荔枝,自何處來?
楊貴妃真的死在馬嵬坡嗎,為何有日本人自稱她的後人?

TAG:軍隊 | 楊貴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