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便秘
第八章便秘
便秘,古今同名,但在唐以前本病病名很多,或曰大便難,或曰不更衣,或曰陰結陽結,等等,雖說是一常見的癥狀,但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有賴於歷代醫家的共同努力,時至今日,才得以對本病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對便秘一病的探討,現代醫學不如傳統醫學做的工作多,因而治療上也沒有中醫的手段多。中醫古籍中有著大量關於便秘一病病理、治療、養生、預防等方面的論述,並經歷了數千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其正確性與實用性。所以認真整理有關文獻,對於進一步理論研究和臨床防治本病是大有益處的。
第一節名著經典導讀
一、《黃帝內經》大便難的生理病理
1、《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大便難。」
2、《素問?厥論》:「太陰之厥,則腹滿瞋脹,後不利。」
這是便秘的最早文獻記載,稱之為「後不利」,「大便難」,認為病變主要在太陰。
3、《素問?舉痛論》:「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4、《素問?氣厥論》:「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
病因病機上,認為便秘與熱邪內郁有關,燥熱內結也確是便秘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病因。
5、《靈樞?營衛生會篇》:「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6、《素問?五臟別論》:「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
上兩條講述了大便形成的正常生理,說明大便的排泄是受五臟功能制約的,因而提示大便不通之病與五臟六腑都有聯繫。這點體現了中醫的辨證觀,甚合臨床實際,比如痔瘡一病,不是僅與大腸之濕熱蘊結有關,與肺肝脾腎等臟也相關聯。
7、《素問?金匱真言論》:「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
8、《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
進一步闡述大便功能為腎所主,為後世從腎論治本病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張仲景《傷寒論》便秘的分類與湯證治療
(一)病名與分類
1、《傷寒論?辨脈法篇》:「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六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便秘的最早分類方法,張仲景把便秘分為陽結陰結兩大類,這是一種綱領性的分類方法,後世有從病性分類如寒秘、熱秘、虛秘、實秘。有從病因分類的,如風秘,氣秘,濕秘,寒秘,熱秘。
2、《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184條:「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3、《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186條:「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張仲景稱本病為「大便難」、「不更衣」、「陽結」、「陰結」、「閉」及其他條中之「脾約」、「大便硬」等,並把便秘作為陽明病腑證的主證之一,是由於津液亡失,胃中乾燥所致。
4、《傷寒論?陽明病篇》191條:「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首次記載了便秘之因於寒者,為全面認清便秘的病機打下了基礎。
(二)大便秘結的方證
5、《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50條:「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6、《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51條:「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
7、《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12條:「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雖原文未言「不大便」,能病已入陽明,則不大便自不必說。此三條是說病由陽明經證初入陽明腑證,故經腑之熱明顯,而里結實滿尚輕,故制定調胃承氣湯以清經腑之燥熱為主,又除在腑之實濁,不使燥熱與實濁相合,則病證可解也。
8、《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18條:「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9、《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19條:「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10、《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52條:「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病邪已化熱留著於陽明之腑,與實濁相結合,影響胃腑氣機通降之功,所喜腑實燥結未甚,故尚無腹部堅實之症,也無灼傷陰液之候,以小承氣湯瀉熱去實,利氣消滿。
11、《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25條:「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縶縶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12、《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1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13、《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43條:「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14、《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57條:「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若邪熱完全入里,里熱偏亢燥結又盛,腑氣不通,證見潮熱,譫語,手足縶縶汗出腹部硬滿,大便不通,脈沉遲有力,當以大承氣湯峻下實熱,滌除燥結。
15、《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54條:「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16、《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55條:「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17、《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56條:「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為陽明燥實結重證,陽熱內盛,陰液潛消,主以大承氣湯,是變峻下實熱為急下存陰。
18、《傷寒論?少陰病脈證並治》320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19《傷寒論?少陰病脈證並治》321條:「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0、《傷寒論?少陰病脈證並治》322條:「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為少陰陰虛兼陽明燥實,與陽明三急下證相同的是,病機上都是「真實真虛」:腸腑燥實,灼傷真陰;不同的是陽明急下以存胃陰,少陰急下以救腎水。
21、《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49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為歷代醫家喜用,然後世對這條經文經義爭議頗多,多數醫家比較認同成無已的註解:趺陽者,脾胃之脈診,浮為陽,知胃氣強,澀為陰,知脾為約,約者,儉約之約,又約束之約,《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津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大便難。與脾約丸通腸潤燥。然而,胃屬艮土,脾屬坤土,兩者同氣,而艮之氣力次於坤氣,故有脾旺胃自旺,脾衰胃亦衰,不應有脾弱胃強之病機,況且仲景原文也未言脾弱,可見本湯證仍值得進一步探討。麻子仁丸攻下之中寓有滋潤之意,對後世溫病學家啟發甚大,如吳鞠通治陰虛便秘的增液湯,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實從本方脫胎而來,惲鐵樵也云:「麻子仁丸之用,自較承氣為平善,然必用之於陽證。若陰證誤施,為害亦烈。」
(三)外用法
22、《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35條:「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仲景治病,祛邪時推崇因勢利導的原則,因而首次創立外用蜜煎導,豬膽汁導等外用藥塞肛通便,這在《外台秘要》記載了其具體運用,如近效療大便不通方「用豬膽和少蜜,於鐺中熟令熟稠,丸如棗大,內下部中,即差」,後世醫家受其啟發,也創製了許多其他的外用治法,較之現代醫學之灌腸通便法,中醫已有了數千年的臨床實踐。
(四)下法禁忌、不大便特例
23、《傷寒論?陽明病篇》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
24、《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09條:「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25、《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10條:「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6、《傷寒論?陽明病脈證並治》211條:「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27、《傷寒論?太陽病篇》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雖同為不大便,或同為陽明病,但並非都可用下法、都可用承氣湯。上述條文提示便秘有不可用下法的,有用其他方法治療的,其要點在於,祛邪濁,存津液,和胃氣。特別指出不可但見不大便即予通下,事實上有些自可通下,這一點,張景岳也提示「此其中本無實邪,即雖十日、二十日不解,亦自無妨,切不可因其不便,強為疏導」,《溫熱經緯》也載有「熱病後,三十日不大便,無所苦者,下之百日死。」指出下法宜慎。可見不大便也當辨證看,不可拘於日期。
三、張仲景《金匱要略》便秘的方證治療
(一)診斷
1、《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篇》:「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色黃者便難。」
2、《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以溫葯服之。」
3、《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4、《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5、《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
6、《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描述了便秘病四診所得的證候特徵,特別是提到便秘之偏於寒實的證候特徵。
(二)病因
7、《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篇》:「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為消谷而大堅(一作緊)。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8、《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篇》:「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
強調津液虧少是導致雜病便秘中的重要原因。
(三)方證
9、《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10、《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葯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11、《金匱要略?五臟氣寒積聚病篇》:「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創製了氣滯便秘之厚朴三物湯證,寒實便秘之大黃附子湯證,胃強脾弱便秘之麻子仁丸證,至今仍為臨床常用。比如厚朴三物湯,所主病證見腹部脹滿疼痛,且大便不通,連矢氣也無,甚或小便,此實屬西醫外科之急腹症一類,現已有許多報道關於本方在這一領域的應用。
(四)婦人便秘
12、《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篇》:「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出汗,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13、《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篇》:「產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14、《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篇》:「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15、《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篇》:「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
闡述婦人產後便秘主要是因於新產血虛,啟發了後人對血虛便秘的認識。
四、王叔和《脈經》便秘與肺的關係
「肺脈歌曰:肺脈浮兼實,咽門燥又傷,大便難且澀,鼻內乏馨香
「浮脈歌曰:尺部見之風入肺,大腸乾澀故難通。」
「雜病歌曰;內實腹脹痛滿盈,心下牢強幹嘔頻,手足煩熱脈沉細,大小便澀死多真。」
晉代醫家王叔和揭示了便秘與肺的關係,這與《內經》「肺與大腸相表裡」理論是相符合的,清代傅山也有相似的見解,《傅青主男科?大便不通》雲「此症人以為大腸燥也,誰知是肺氣燥乎,蓋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於大腸,而腎經之水,僅足自顧,又何能旁流以潤澗哉,夫大腸居於下流,最難獨治,必須從腎以潤之,從肺以清之,啟其上竅,則下竅自然流動通利矣,此下病上治之法也。」可見,這對於啟迪後世醫家從治肺治氣著手治療便秘,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五、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病因多樣
1、《諸病源候論?大便病諸候》:「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並結故也。」
2、《諸病源候論?大便病諸候》:「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調,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結,壅塞不通也。」
隋代醫家巢元方受《五臟別論》「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的啟發,指出便秘與三焦五臟均有關,為進一步全面認識本病的病因病機開拓了思路。比如秦景明也認到本病之病因繁雜,《症因脈治?大便秘結論》雲「秦子曰:大便秘結之症,外感門,有表未解,太陽陽明之脾約;有半表半里,少陽陽明之大便;又有正陽陽明之胃實,大便難;又有表邪傳里,系在太陰,七八日不大便;又有少陰病,六七日不大便;厥陰下利譫語,有燥屎者,以分應下、急下、大下、可下;又互發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導、膽汁導等法。內傷門則有積熱、氣秘、血枯各條之不同」。
六、孫思邈《千金方》簡便用方
《千金方?閉塞》:「人有因時疾瘥後,得秘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輕之,所以備述。雖非死病,凡人不明藥餌者,拱手待斃,深可痛哉。單復諸方,以虞倉卒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膩之物,及冷水並通也,凡候面黃者,即知大便難。」
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大便不通也有死候,不可掉以輕心,並提出以滑膩之物,及冷水為簡便用方,對於腸燥便秘之輕證可以試用。
七、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冷秘與半硫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六?治瀉痢附秘澀》:「半硫圓:除積冷,暖元臟,溫脾胃,進飲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並皆治之。
半夏(湯浸七次,焙乾,為細末),硫黃(明凈好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棰子殺過)」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半硫丸確是治療冷秘的有效方,至今仍為臨床廣泛應用。
八、朱肱《類證活人書》大便秘之病名
1、《類證活人書?卷之四》:「問: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曰:此名陽證似陰也。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也,輕者白虎湯,甚者承氣湯。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熱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氣加分劑下之,汗出立差。」
2、《類證活人書?卷之十一》:「仲景又有陽結陰結之論,不可不別也。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此為實,名曰陽結,宜用小柴胡湯。所謂和其榮衛以通津液,縱不了了,得屎而解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宜用金液丹。所謂陽盛則結,促結同也。」
宋代醫家朱肱首次提出「大便秘」這一名詞,解晰了張仲景之陽結、陰結的理論,充分肯定寒與熱均可引起便秘
九、嚴用和《濟生方》五秘
1、《濟生方?大便》:「夫五秘者,風秘、氣秘、濕秘、寒秘、熱秘是也。更有發汗利小便,及婦人新產亡血,走耗津液,往往皆令人秘結,燥則潤之,澀則滑之,秘則通之,寒則溫利之,此一定之法也。」
2、《濟生方?大便》:「秘凡有五??????多因腸胃不足,風寒濕熱乘之,使臟氣壅滯,津液不能流通,所以秘結也。」
宋代醫家嚴用和從病因角度把本病分為五類,風秘、氣秘、濕秘、寒秘、熱秘並稱之「五秘」。
十、張元素《醫學啟源》病分為虛實兩類,
《醫學啟源?六氣方治》:「凡治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療,有虛秘,有實秘,有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
金代醫家張元素明確提出本病分為虛實兩類,這種虛實分類法,經後世不斷充實與發展,至今仍是臨床概括便秘的綱領。但其著重僅言在胃之虛實,後學者不必拘泥於此。
十一、李杲《蘭室秘藏》腎陰虧損
《蘭室秘藏?大便燥結》:「夫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饑飽失節,勞欲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燥者。治法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
金代醫李杲強調腎陰虧損在本病發病中的作用,特別是老年人之便秘,腎陰虧損,氣虛血少是其最常見的原因。並列舉各類便秘的治法用藥,可謂是有理論有實踐。
十二、李杲《脾胃論》血結風結
《脾胃論?治脾胃損在調飲食適寒溫》:「潤腸丸:治飲食勞倦,大便秘澀、乾燥、閉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風結、血結,皆能閉塞也。潤燥和血疏風,自然通利也。」
提出有血結風結致便秘者,治以潤燥,和血,疏風
十三、朱震亨《丹溪心法》燥結血少
1、《丹溪心法?燥結》:「凡人五味之秀者養臟腑,諸陽之濁者歸大腸,大腸所以司出而不納也,今停蓄蘊結,獨不疏導何哉?抑有由矣!邪入里,則胃有燥糞,三焦伏熱,則津液中干,此大腸挾熱然也。??????亦有腸胃受風,涸燥秘澀,此證以風氣蓄而得之。」
2、《丹溪心法?燥結》:「凡諸秘,服藥不通,或兼他證,又或老弱虛極不可用藥者,用蜜熬入皂角末少許作錠導之。冷秘生薑汁亦佳。??????燥結血少,不能潤澤,理宜養陰。」
3、《丹溪心法?燥結》:「又老人、虛人、風人、津液少而秘者,宜以葯而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膠等是也。如妄以峻利葯逐之,則津液走,氣血耗,雖暫通而即秘矣,必更生他病。」
元代醫家朱丹溪認為便秘是由於血少「燥結血少不能潤澤,理宜養陰」、「腸胃受風,涸燥乾澀,此證以風氣蓄而得之」,對本病治以肛門塞藥的適應證及給藥方法,較晉唐時期更為具體,在治療上提出不可妄用攻下「如妄用峻利葯逐之,則津液走,氣血耗,雖暫通而即秘矣」。文中有關脾約丸論述,通大便禁忌的論述,是很有見地的。
十四、劉河間《河間六書》病在大腸
1、《河間六書?大小便秘澀》:「俗作秘,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而大腸燥澀緊斂故也,謂之風熱結者,┅┅。」
2、《河間六書?大小便秘澀》:「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氣入客,約而不行,故谷氣不得通也,枳殼丸主之。」
元代醫家劉河間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大腸,認為「俗作秘,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而大腸燥澀緊斂故也」,為後人一致認同便秘的病患部位在大腸,便秘終歸是因於大腸傳導失常所致提供了理論基礎。
十五、戴思恭《證治要訣》冷秘的證治
《證治要訣?大便秘》:「冷秘由冷氣橫於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腸內氣攻,喜熱惡寒,宜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枳殼半錢,吞半硫丸,熱葯多秘,惟硫黃暖而通,冷葯多泄,惟黃連肥腸而止泄。」
明代醫家戴思恭論述了五秘之形,尤其是對冷秘病因病機論述得甚為恰當:「冷秘由冷氣橫於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腸內氣攻,喜熱惡寒」,可作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冷秘之論的補述。
十六、虞摶《醫學正傳》火盛水虧
1、《醫學正傳?燥結論》:「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慾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常,漸成結燥之證。」
2、《醫學正傳?燥結論》:「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燥結,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節,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慾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導失常,漸成結燥之證。」
明代醫家虞摶認為本病不但與腎有關,而且與脾胃亦有關,傳導失常是本病的病機,揭示了大便不通最直接的病因病機,是病機認識一大進步。同時也指出本病與房勞過度,飲食失節有關是符合臨床實際的。
十七、李梴《醫學入門》便秘的病因學說
《醫學入門?大便燥結》:「燥有風燥,熱燥,火燥,氣血虛燥,詳燥門,結有能食脈數者為陽結,不能食脈弦微者為陰結,亦有年高氣血虛結者。燥屬少陰津液不足,辛以潤之,結屬太陰有燥糞,苦以瀉之。凡結後仍服潤滑脂血生津之劑,免其再結再通愈傷元氣。濕熱怫鬱,心腹脹滿,有蟲積者,檳榔丸,凡熾結有時者為實,無時者為虛,有藥石毒者,大小便閉,氣脹如鼓者,三和散合三黃湯,飲食毒者,香連丸,胃火者,白虎湯。津少,因發法,利小便過多及產後失血等證,血液枯者,五仁丸,腎氣丸,大補陰丸,或導滯通幽湯加檳榔,條芩,陳皮,氣虛者參仁丸,補中益氣丸湯,挾七情者,古蓯沉丸。臟寒則氣滯,臟冷若冰霜,則血枯,有痃癖冷氣結滯者,古半硫丸,古姜附湯,五積散,冰冷與之。其漬雖宜服陽葯,若大便不通者,當暫與潤劑以微通之,不令渚結。七情氣閉,後重窘迫者,三和散,六磨湯,脈浮盡便給者,陳皮,杏仁等分蜜丸服,脈沉夜便難者,換桃仁。痰滯有通者,二陳湯加枳殼檳榔。傷熱物者三黃丸,傷寒物者,丁香脾積丸,通用大黃備急丸。有脾胃伏火者,潤腸丸。燥結當用流行肺氣,肺與大腸為表裡而故也,桔梗湯加紫蘇,或蘇子降氣湯,或蘇子麻仁煮粥,又如脾約證,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此脾約丸之由制也,但脾屬陰,虛火藥味炎金,耗子則肺失傳化,尤宜滋陰養血,在西北壯實者,以脾約丸開結可也,東南氣血虛者,潤燥為主。」
明代醫家李梴提出風燥,熱燥,火燥,氣血虛燥,蟲積,七情氣閉,痰滯不通,藥石毒,臟寒,傷食等皆可致便秘,更加充實了便秘的病因學說。「凡結後仍服潤滑脂血生津之劑,免其再結再通愈傷元氣,」「七情氣閉,後重窘迫者,三和散,六磨湯」「痰滯不通者,二陳湯加枳殼,檳榔」這些治法可取。李梴還在「醫案」中載有用竹簡套入肛門,以香油吹入肛門內,治癒一例「因出痘大便不通」百葯無效,不大便達二十五日的患兒,說明李氏已在擷取前人肛門用藥的基礎上發展到簡便的灌腸療法。
十八、龔廷賢《萬病回春》誘因與病史
《萬病回春?大便閉》:「身熱煩渴,大便不通者,是熱閉也;久病人虛,大便不通者,是虛閉也;因汗出多,大便不通者,津液枯竭而閉也;風證大便不通者,是風閉也;老人大便不通者,是血氣枯燥而閉也;虛弱併產後及失血,大便不通者,血虛而閉也;多食辛熱之物,大便不通者,實熱也。」
明代醫家龔廷賢認為發病原因不同則便秘的性質也不同,可見,問清患者發病的病史及生活習性,對於辨治便秘是很重要的。
十九、王肯堂《雜病證治準繩》外治法
《雜病證治準繩?大便不通》:「凡諸秘服藥不通,或虛人畏服利葯者,用蜜煎導,或鹽及皂角末,和入蜜煎中尤捷,蓋鹽能軟堅潤燥,皂角能通氣疏風故也。冷秘,用醬生薑導,或於蜜煎中,加草烏頭末,以化寒消結。熱者,豬膽汁導,烏梅湯浸去核,為丸如棗子大,亦可導,醬瓜削如棗,亦可導。」
明代醫家王肯堂列舉了便秘的多種外治法,在外用藥的選用上,也結合了辨證的思想,較之前人是一大進步。
二十、張景岳《景岳全書》簡分成「陰結陽結」
《景岳全書?雜證謨?秘結》:「秘結一證,在古方書有虛秘,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濕秘等說,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之說,此其立名太煩,又無確據,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無為臨證之害也,有知此證之當辨者惟二,則曰陰結陽結而盡之矣,蓋陽結者邪有餘,直攻直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
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五秘之分太繁瑣,可簡分成「陰結、陽結」「有火者便是陽結,無火者便是陰結」可謂是言簡意賅,切是其要。讓後學者便於掌握。
二一、李用粹《證治匯補》治則,
《證治匯補?下竅門?秘結》:「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陽結者清之,陰結者溫之,氣滯者疏導之,津少者滋事潤之,大抵以養血清熱為先,急攻通下為次。」
明代醫家李用粹對本病的治則論述得簡明扼要,可資臨床借鑒應用。
二二、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分型論治
《醫宗必讀?大便不通》:「《內經》之言,則知大便秘結,專責之少陰一經,證狀雖殊,總之津液枯乾,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則有胃實、胃虛、熱秘、冷秘、風秘、氣秘之分。胃實而秘者,善飲食,小便赤,麻仁丸、十宣丸之類。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厚朴湯。熱秘者,面赤身熱,六脈數實,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四順清涼飲、潤腸丸、木香檳榔丸,實者承氣湯。冷秘者,面白或黑,六脈沉遲,小便清白,喜熱惡冷,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枳殼,吞半硫丸。氣秘者,氣不升降,谷氣不行,其人多噫,蘇子降氣湯,加枳殼,吞養正丹,未效,佐以木香檳榔丸。風秘者,風搏肺臟,傳於大腸,小續命湯去附子倍芍藥,加竹瀝,吞潤腸丸,或活血潤腸丸。更有老年津液乾枯,婦人產後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皆能秘結,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自通,誤用硝黃利葯,多致不救,而巴豆、牽牛,其害更速。八珍湯加蘇子、廣橘紅、杏仁、肉蓯蓉,倍用當歸。??????每見江湖方士,輕用硝黃者十傷四五,輕用巴豆者十傷七八,不可不謹也,或久而愈結,或變為肺痿吐膿血,或飲食不進而死。」
李中梓把本病分為胃實,胃虛,熱秘,泠秘,風秘,氣秘六大類,並分別闡述了其證候,病機與治療,為臨床辨治本病提供了更多思路與方法。
二三、陳士鐸《石室秘錄》便秘與肺
清代《石室秘錄?大便燥結》:「大便閉結者,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於大腸,而腎經之水,僅足以自顧,又何能旁流以潤溪澗哉?方用熟地,元參各三兩。火麻子一錢,升麻二錢,牛乳一碗。水一鍾,煎六分將牛乳同調一碗服之。一劑不解,二劑必大便矣,此方之妙,全在不潤大腸,而補腎,尤妙不止補腎,而且補肺,更妙不止補肺,而且升肺,蓋大腸居於下流,最難獨治。必須從腎經以潤之。從肺經經清之。氣既下行,沉于海底,非用升提之法,則水注閉塞而不以,啟其上孔,則下孔自然流動,此下病治上法,亦腑病臟治之法也,其餘治腑之法,可即以此悟之。」
大腸屬兌,得肺金之氣,肺氣足則大腸氣足,故大腸之主在肺。陳士鐸之《石室秘錄?大便燥結》言:「大便閉結者,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於大腸」,清晰地闡述了便秘與肺的關係,是難能可貴的。進而也豐富了治療本病的方法。同時也強調治病必究其源,值得後人學習。
二四、張璐《張氏醫通》用藥宜慎重
《張氏醫通?大便不通》:「古人治老人燥結,多用從蓉,不知胃氣虛者,下口即作嘔吐,肥人胃中多有痰濕,尤非所宜,惟命門火衰,開闔失職者,方可合劑。」
清代醫家張璐此論說明年高便秘不可一概從腎虛而治,也提醒臨床醫生,醫著醫論只能予人規矩,不能予人巧也,要在辨證論治而已。在《謝映廬醫案》中也有肺腑之語「治大便不通,僅用大黃巴霜之葯奚難之有?但攻法頗多,古人有通氣之法,有逐血之法,有疏風潤燥之法,有流行肺氣之法,氣虛多法,則有補中益氣之法,陰氣凝結,則有開冰開凍之法,且有導法,熨法??????豈僅大黃巴霜哉。」
二五、吳謙《醫宗金鑒》直腸結
《醫宗金鑒?大便燥結總括》:「直腸結,即燥屎巨硬,結在肛門難出之燥也,從導法治之。」
清代醫家吳謙以本病現病在肛門,故提出直腸結的名稱,並主張用導法治之,這與現代醫學理論極為相近。
二六、尤在涇《金匱翼》虛秘
《金匱翼?便秘》:「虛秘有二,一以陰虛,一以陽虛也,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津液不到,而腸臟干槁。治陽虛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治陰虛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
清代醫家尤在涇認為虛秘的原因很多,但以在腎為多,然在腎之虛秘又有陰陽之分,如《辨證錄?大便不通門》有載:「人有大便閉結者,其症口乾舌燥,咽喉腫痛,頭目昏暈,面紅煩躁,人以為火盛閉結也,誰知是腎水之涸乎。??????人有大便閉結,小腹作痛胸中噯氣,畏寒畏冷,喜飲熱湯,人以為火衰閉結也,誰知是腎火之微乎。」可見,兩種腎虛便秘之病狀病機不一樣,治法也不一樣:「治陽虛者,但益其火,治陰虛者,但壯其水」,不可不知。
二七、唐容川《血證論》瘀血便秘
1、《血證論?便閉》:「二便皆脾胃之出路,小便是清道,屬氣,大腸是濁道,屬血,失血家,血虛便,尤其應得,四物湯加麻仁主之,血燥者,加桃仁,川軍。」
2、《血證論?便閉》:「此外又有瘀血閉結之證,或失血之後,血未去,或跌打損傷,內有瘀血,停積不行,大便閉結,或時通利,仍不多下,所下之糞,又帶黑色,腹中時時刺痛,口渴發熱,脈帶澀象,宜用桃仁承氣湯治之,或失笑散加杏仁、桃仁、當歸、白芍。」
雖李東垣有血結便秘之說,但後世附之者甚少,獨清代醫家唐容川特別提出便秘有因於血虛血燥者,也因於瘀血閉結者,治當通腑逐瘀,實乃發前人之所未發也。
二八、王永炎主編《中醫內科學》因機證治
「便秘是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導致大便秘結,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乾結,排便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出不暢的病證。」
「病因不外熱、實、冷、寒四個方面,病位主要在大腸,病機為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與肺、脾、腎關係密切。治療以通下為原則,但實秘者當以清熱潤腸通便,順氣導滯為治,虛秘者當以益氣養血,溫通開結為法。」
在前人的基礎上規範了便秘一病的病名概念,以及其病因、病位、病機、證治要則,指導著今日之臨床。
第二節名家經驗
一、李時珍辨治便秘經驗(丁秀真,梁新成,辛桂英,《本草綱目》便秘證治舉要,時珍國醫國葯,2004,15(5):302)
1、治便秘妙選經方
李時珍在治療便秘的選方上,廣泛擷取了《金匱要略》《丹溪心法》《普濟方》《聖惠方》《聖濟總錄》《肘後方》《千金方》等數十種前人的經典著作和經驗。如「大便艱難,桃花為末,服方寸匕,即通」(卷二十九,引《千金方》)。亦可用「羊蹄根一兩,水一大盞,煎六分,溫服」(卷十九,引《聖惠方》)。再如「產後虛悶阿膠(炒)、枳殼(炒)各一兩,滑石二錢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未通,再服」(卷五十,引《和劑局方》)。還有「老人秘塞綿黃芪、陳皮去白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用大麻子一合,研爛,以水濾漿,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調葯空心服,甚者不過二服。此葯不冷不熱,常服無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卷十二,引《和劑局方》)。再如治小兒「初生便閉甘草、枳殼煨各一錢,水半盞煎服」(卷十二,引《全幼心鑒》)。對「痔病秘結,用此寬腸。黃連、枳殼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卷十三,引《醫方大成》)。再如「大便不通十日至一月者。肘後方:冬葵子三升,水四升,煮取一升服。不瘥更作。聖惠:用冬葵子末,人乳汁等分,和服立通」(卷十六)。對「二便不通諸葯不效。紫花扁竹根,生水邊者佳,研汁一盞服,即通」(卷十七,引《普濟方》)。再如「風秘氣秘蘿蔔子炒一合擂水,和皂莢末二錢服,立通(卷二十六,引《壽域神方》)。若「大腸虛閉因汗多,津液耗涸者,沉香一兩,肉蓯蓉酒浸焙二兩,各研末,以麻仁研汁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蜜湯下」(卷三十四,引《濟生方》)。《本草綱目》根據便秘有熱、有風、有氣、有血、有濕、有虛之不同證型,精選前賢的不同治法與方葯,使歷代有關便秘療效之精粹得以繼承保留,豐富和完善了中醫便秘治療學的理論和方法。
2、導秘結巧施外治
李時珍認為,治便秘除採用內服藥物外,適時施以外治亦為良策。書中所列外治法主要包括塞肛、貼臍、敷丹田、貼腹、熏煙等。如「大便閉塞服藥不通者。泡鹽三錢,屋檐爛草節七個,為末,每用一錢,竹筒吹入肛內一寸即通,名提金散」(卷十三,引《聖濟錄》)。若「大便不通氣奔欲死者,烏梅干十顆,湯浸去核,丸棗大。納入下部,少時即通」(卷二十六,引《食療本草》)。再如「大便不通張仲景傷寒論云:陽明病,自汗,小便反利,大便硬者,津液內竭也,蜜煎導之。用蜜二合,銅器中微火煎之,候凝如飴狀,至可丸,乘熱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寸半許。候冷即硬,納便道中,少頃即通也。一法:加皂角、細辛(為末)少許,尤速」(卷三十九)。貼臍之法如「二便不通巴豆(連油)、黃連各半兩,搗作餅子。先滴蔥、鹽汁在臍內,安餅於上,灸二七壯,取利為度」(卷三十五,引《楊氏家藏方》)。再如「二便不通白礬末填滿臍中,以新汲水滴之,覺冷透腹內即自然通。臍平者,以紙圍環之」(卷十一,引《經驗方》)。再如「大小便閉,搗蔥白和酢,封小腹上,仍灸七壯」(卷二十六,引《外台秘要》)。其熏煙之法更謂神妙,如「二便關格……,聖惠方:用皂莢燒煙於桶內,坐上熏之,即通」(卷三十五)。《本草綱目》所選便秘外治法很多,涉及藥物也有幾十種,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真可謂是難能可貴的。
3、調便秘葯食並用
在內治法、外治法治療便秘的同時,飲食療法亦為《本草綱目》常用法之一,往往製成葯膳或葯食並用。如「大便不通用冬麻子半斤,研碎,水濾取汁,入粳米二合,煮稀粥,下蔥、椒、鹽豉。空心食」(卷二十二,引《食醫心鏡》)。特別是「產後秘塞許學士云:產後汗多則大便秘,難於用藥,惟麻子蘇子粥最穩。不惟產後可服,凡老人諸虛風秘,皆得力也。用大麻子仁、紫蘇子各二合,洗凈研細,再以水研」(卷二十二)。當「干糞塞腸脹痛不通。用毛桃花濕者一兩,和面三兩,作餛飩煮熟,空心食之。日午腹鳴如雷,當下惡物也」(卷二十九,引《聖惠方》)。治便秘之葯多為苦寒下利之品,久服易傷脾胃,耗人正氣,李時珍精選治便秘食療之方,觀點新穎,簡便實用,療效獨特,既可潤腸通便治便秘,又可健脾益氣充肌,可謂精湛妙絕之舉。
二、施奠邦治療習慣性便秘經驗(羅玉韻,施奠邦老中醫治療習慣性便秘經驗介紹,新中醫,1997,29(s1)增刊:14-15)
施奠邦,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國家級名醫),中國中醫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中醫藥協會副會長。擅長治療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肝硬變、消化性潰瘍、血管性頭痛、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氣管炎、慢性咽炎等內科雜病。
施老認為:脾胃主運化腐熟水谷,直接影響著大腸功能,便秘雖有虛實的不同,但病程較長者,其病機多從虛而論。一為脾胃氣虛,升降失節,二為血虛失調,大腸乾澀,三為陰虛腸燥,大便乾結。故此,辨證論治如下:(1)補中益氣,順氣和中:用於中氣不足,大便秘結者。症見便秘難下,臨廁努掙,大便無力,伴有下墜感,兼見神疲食少,肢倦,氣短,汗出,面色無華,舌淡或胖、苔白,脈沉細無力或遲緩。處方:炙黃芪20~30g,白朮15~25g,党參、當歸、威靈仙各12g,木香、桃仁、檳榔各10g,白芍20g,陳皮、炒枳殼、炙甘草各6g。方中取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健脾益胃;以威靈仙丸(炙黃芪、炒枳殼、威靈仙)加強補氣行氣通便之力;木香、檳榔推積下陳;當歸、桃仁潤腸通便。若兼見脾陽虛,腹冷痛者可加理中丸治之。(2)養血潤腸通便:用於血虛便秘。症見大便燥結如羊矢,兼見頭暈乏力,心悸,健忘,面色蒼白,唇白,爪甲無華,舌淡紅、苔少,脈細或澀。處方:生何首烏20~30g,炙黃芪、白芍、生地黃各20g,當歸、威靈仙各12g,川芎、炒枳殼、瓜蔞子各6g,炙甘草10g。方中以四物湯養血活血,加生何首烏養血潤下,配以威靈仙丸和炙甘草益氣通便,加瓜蔞子潤腸通便。(3)滋陰生津,潤腸通便:用於陰虛內熱,大便燥結者。兼見口乾作渴,手心煩熱,夜寐不安,夢多,口乾咽燥,腰酸。處方:生地黃、生何首烏各20g,天冬、麥冬、玄參、火麻仁各15g,石斛、天花粉、桃仁、瓜蔞子、柏子仁各10g,白芍12g,炒枳殼、陳皮各6g。方中以增液湯加石斛、天花粉生津滋陰補液;生何首烏補血生津,滋養腎陰並能潤腸;桃仁、瓜蔞子、柏子仁、火麻仁潤腸,並助以少量枳殼、陳皮行氣通便。
三、張東嶽治療老年性便秘經驗(劉二群,張東嶽治療老年性便秘的經驗,河南中醫,1998,18(4):228)
張東嶽,主任醫師、教授,為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河南中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中國肛腸病雜誌》編委。從事醫療教學40餘年,致力於肛門大腸疾病的研究,擅長治療的疾病:大腸肛門疾病,如痔瘡、肛癰、肛門直腸瘺、肛門會陰瘺等。
張老認為,老年性便秘主要由脾腎虛弱、氣血不足所致;脾虛則氣血化源不足,腎虛則開合失司,不能蒸化津液,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則津少,不能滋潤大腸。益脾腎,補氣養血為總則,治療善用仁類藥物,以其滋潤多脂、性滑利竅,如杏仁、瓜蔞仁能宣肺潤腸,利滑大腸;柏子仁養心安神,補血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性甘平入大腸經,潤腸通便,滋養補虛,為潤下常用藥物;萊菔子能寬中行氣,助便下行。認為攻下法能速除病邪,蕩滌臟腑,但老年人應慎用或禁用此法,由於老年人臟器功能減退、氣血不足,其病以虛為本,不可妄用攻法。同時根據老年便秘的病理及臨床特點,擬定出以健脾益腎、補氣養血、潤腸通便的基本方:黃芪、白朮、生山藥、當歸、白芍、何首烏、肉蓯蓉、鎖陽、杏仁、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等。根據臨床表現不同而隨症加減。脾腎虛弱型採用基本方加太子參、升麻等。氣虛氣鬱型採用基本方加疏通氣機之品,如炒枳殼,蘇子、烏葯、木香。血虛津少腸燥型採用基本方去鎖陽、白朮加玄參、生地榆、槐花、麥冬、石斛。對於便秘糞嵌塞時處理,指出應先穩定病人情緒,避免急躁,讓病人取側卧位、屈膝,暴露肛門,適當做肛周麻醉,使肛門括約肌鬆弛,醫者食指緩慢進入肛內,把糞便逐步取出,痛苦解除後,再根據病情,分型辨證治療,這也具體體現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
四、許鑫梅治療習慣性便秘經驗(葉柳忠,許鑫梅教授治療習慣性便秘經驗淺析,新中醫,1999,31(12):13-14)
許鑫梅,教授,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醫療系,從事中醫脾胃消化病的臨床與教學工作30餘年,學驗俱豐。筆者有幸從師侍診,見許教授對習慣性便秘的治療,注重辨證用藥,配伍精當,療效顯著。現將其經驗整理如下。
臨證用藥,分為實秘與虛秘論治。臨證注重調理脾胃功能,認為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便秘遂生,提出健脾助運,以氣為樞的治療原則。故見有大便秘而滯澀不暢,便質軟爛,甚至雖數天不解便卻不覺其苦者,必以健脾助運為首要治則,方選四君子湯合枳術丸,方中重用白朮達30g以上,配枳實10~12g為治。白朮小其制則健脾燥濕止瀉,大其制則滋脾液健脾運,配合少量枳實則補中行滯,健脾助運之功大增,使脾氣得復,津液自生,秘結隨下。雖然大多數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具有積熱內聚的病機,但均不同於外感證那種單純的陽明腑熱證,都存在程度不等的熱灼陰傷的潛在病機,因此,許教授非常重視滋陰養血潤燥之法在便秘治療中的應用,即使是對於偏實性的便秘,也多從「潤」字上著眼,寓瀉於潤之中,滋胃潤腸,補瀉相宜,補瀉相兼,相輔相成。
五、盧永兵治療老年性便秘經驗(盧燦輝,等.盧永兵治療老年性便秘經驗,北京中醫,1999年,6期)
盧永兵,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廣東省揭陽市中醫院院長,中國中醫藥學會老年醫學會主任委員,對活血化瘀法治療老年心腦血管疾病、肝臟疾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氣虛便秘,枳術起效:盧老對於氣虛便秘患者首選枳術湯,創造性地用大量生白朮,,取其生用滑潤通便之用,用枳殼易枳實,取枳殼溫和寬腸理氣之效,兩者補通結合,效果卓著。重用生白朮量可至50-100g枳殼用量達20-30g
2、血虛便結,精烏啟動:對於血虛大便秘結,用自擬精烏湯:黃精30g,首烏30g,熟地20g,枸杞子15g,女貞子15g,大棗6枚,佛手8g,麥芽 10g。其中黃精、首烏可用作為補血潤腸的一個葯對廣泛應用。
3、陽虛致結,濟川為用:濟川煎盧老用於老年患者腎陽衰虛所致大便秘結,其中重用肉灰蓉50~80g,取其溫陽而不燥,補腎而通後竅。常加菟絲子、沙苑子以助溫陽潤腸,若陽虛重則加制附子
4、陰虛便結,增液可通:陰虛腸枯宜補陰生津以潤腸。慣用增液湯加減治療陰虛型便秘,如患者能持之以常,多能標本兼治
六、田玉美治療氣虛便秘經驗(祁守鑫,田玉美治療氣虛便秘的經驗,安徽中醫臨床雜誌,1998,10(2):99)
田玉美,現為湖北中醫學院教授,是首批和第二批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教師。出身於世醫之家,由於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即立志於中醫事業,讀私塾後,從祖父學醫,讀中醫經典及歷代醫家著作,並開始診治內、外、兒、婦各科常見病,因理論基礎紮實,立法擬方得當,療效顯著。
田玉美教授積50年之經驗,深諸「調大便須調肺氣」之理,治療氣虛便秘注意肅降肺氣之經驗,重肺治腸,處方中,益氣同時注重肅肺,肺主治節,又主一身之氣,與大腸相表裡。肺氣清肅下降,有利於大腸傳導糟粕的正常發揮。意識到便秘雖屬腑病,但不忽視治臟,特以獨人肺之紫苑治療便秘,誠為數十年之心得。再與歸經於肺和大腸之瓜萎仁、杏仁為伍,加大降氣、潤腸、通便之力度。在大隊益氣藥味的協同下,令機體氣旺則推動有力,肺氣肅降則升降有序,大腸氣順則傳導有度。
七、朱秉宜辨治便秘經驗(史仁傑,等.朱秉宜辨治便秘的經驗,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2003,10(2):64)
朱秉宜教授是1991年由衛生部授予帶徒傳授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500名老中醫之一,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授予江蘇省名中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朱老對便秘的治療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
1、辨證用藥
(1)燥熱內結型,治宜清熱導滯通便。方用增液承氣湯加減:生大黃、玄明粉、炒枳實、生地黃、玄參、天門冬、麥門冬、黃芩、檳榔、厚朴、甘草等。(2)陰虛津虧型治宜滋陰潤腸通便。方用麻仁丸或五仁湯:天門冬、麥門冬、玄參、生地黃、火麻仁、瓜蔞仁、生白朮、生白芍、炒枳實、當歸、郁李仁、柏子仁、萊菔子、決明子等。(3)血虛腸燥型,治宜養血潤腸。方用四物湯合潤腸丸加減:生、熟地黃,當歸,白芍,何首烏,生白朮,火麻仁,枳殼,甘草,桃仁等。(4)氣虛內結型.治宜益氣助運導滯。方用黃芪湯加減:黃芪、党參、白芍、生白朮、升麻、柴胡、焦山楂、陳皮、枳殼、火麻仁、郁李仁等。(5)陽虛便結型,治宜溫陽通便。方用濟川煎化裁:肉蓯蓉、胡桃肉、淫羊藿、制附片、澤瀉、升麻、枳殼、當歸、牛膝等。
2、隨證用藥
對便秘伴有腹脹、腹痛,常用炒枳(實)殼、檳榔、萊菔子、陳皮、烏葯、延胡索等理氣導滯止痛藥;對肝鬱脾虛所致的腹痛,則多用白芍、延胡索、青皮、香椽、陳皮等;對虛寒性腹痛,則多用炮姜、烏葯、淡吳茱萸、煨木香、甘草等;對兼有瘀滯者則另加赤芍、當歸等。另外,對腹痛者,朱老還喜用烏梅10g加入方中以起活血通脈之功。清代楊時泰《本草述鉤元》謂烏梅有「去痹利筋脈」的作用。在慢性結腸炎也有以便秘為主症者。這類便秘因脾胃虛弱,濕熱阻滯,運化失司所致者為多,與燥熱內結之實熱便秘迥異。治療應健脾助運與清熱導滯並施。對此類便秘,朱老喜用生白朮(多用至20g),另加用決明子,萊菔子,枳實(殼),生山楂,生、熟大黃,白芍等,每獲良效。
八、程煥章治療頑固性便秘經驗(陳道恆,活血化瘀宣肺調氣法治療頑固性便秘——程煥章臨診經驗談,上海中醫藥雜誌2001,35(3):29-30)
程煥章老師滬上名老中醫,,是上海名醫程門雪之子,師承於黃文東教授,躬耕杏林五十餘載,治學嚴謹,醫術高超,每可起沉病重疾,其中尤以治療脾胃病經驗最為豐富。
程煥章老師認為頑固性便秘主要由於陰血不足,滋生內熱,血虛津虧,不能下潤大腸,以致腸道乾澀,通降失常而成。由於病程遷延,正氣必傷,而臟腑陰陽氣血的耗損終將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而致瘀,故有「久病必虛,久病兼瘀」之說。據此,程師治療本病多從瘀、虛著手,寓祛瘀於補虛之中,選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頑固性便秘。其次,肺主宣發肅降,大腸主傳化糟粕,兩者關係密切,通過經脈的絡屬而構成表裡關係。肺氣的宣肅有助於大腸傳導功能的發揮,糟粕排通暢;大腸的傳導功能正常,亦有助於肺氣的肅降。病理上,兩者也相互影響,如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可見大便艱澀。肺氣不降,可致大腸氣機郁滯,通降失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便秘。有鑒於此,在治療上程師認為必須著眼升降、緊扣宣肅這一環節,採用宣通氣機、肅降肺氣的方法,通過肺氣的肅降來促進大腸的傳導,而使便秘得通。因此選用枳桔湯以調節氣機。對於頑固性便秘,遷延難愈,多為久病兼瘀,可採用活血化瘀、宣肺調氣法合用,方用桃紅四物湯合枳桔湯加減臨床療效較好,並舉病例佐證。
九、朱良春治療頑固便秘經驗(邱志濟,朱建平,馬璇卿,朱良春治療頑固便秘的廉驗特色選析——著名老中醫學家朱良春教授臨床經驗(47)遼寧中醫雜誌,2003,30(11):867-868)
頑固便秘病因複雜,中醫古有「陽結」、「陰結」之分,陽結為熱證、實證;陰結為寒證、虛證,可因多種疾病引起,究其病機多責之樞機不轉,運傳失常所致。有中氣不足,推運無力或寒邪痼閉而秘;有津傷血耗,腸燥失潤而秘;有胃失和降,腑氣不通而秘;有濕熱阻滯或食積氣滯而秘;更有肝鬱或木氣之體,肝失疏泄條達致秘等。朱師治療便秘,首分寒、熱、虛、實、郁,精選廉驗古方,或自創丸散,每收廉驗之效,今選析如下,以饗同道。
1、虛不勝攻理中通塞因塞用屢效宏
頑固便秘時醫多用瀉下攻伐之劑,然多見初用有效,繼用無效,久用相反的轉歸。故長期依賴瀉藥或灌腸通便的患者,病延日久,中氣大傷,身體更加虛弱。如何糾正辨病施治,對號入座之弊?只有中醫辨證論治的法寶。吾師朱良春教授常用塞因塞用之法,即用補法治療頑固便秘,或選仲景理中丸(湯)加味,或選局方四君子湯加味治療脾胃虛弱,不任攻伐,氣機逆亂,運化失權,脾不升清,胃不降濁之證每收佳效。
2、體肥便秘痰濁因皂角牽牛療效神
肥人便秘多屬痰證,滋潤攻伐,清瀉外導均不對證,此證多見便秘不爽,欲便難解,甚至時有後重及腹脹心煩,坐卧不安之象,當屬中醫之痰秘、風秘之說,多因飲食不節,嗜食油膩或靜多動少,體內積濕生痰,痰阻氣機,或濕痰化熱,濕熱膠結,遏阻腑氣,亦有脾胃氣虛,運化失常,飲食物「化失其正」,痰濁內生遏阻腑氣。蓋痰為陰邪,攻伐滋補愈益其疾,治不對證,便秘久延不已,故稱頑固便秘,朱師治療此證,取《金匱》皂莢丸合危亦林皂角丸之意,自擬「皂角牽牛丸」,藥用:炙皂莢子、炒枳殼、砂仁、廣木香、牽牛子、萊菔子等份為末,煉蜜為丸,每丸約重3g,早晚飯前棗湯或米飲送吞1丸,每治肥人風秘、痰秘、氣秘,取效甚速,久用無副作用,減其量或據大便增減藥量,治療老年形體豐腴者便秘療效亦佳,皂莢子潤燥通便,祛風消腫,逐穢滌垢,治大便燥結,李時珍謂其「治風熱大腸虛秘、瘰癧、腫毒、瘡癬」,又云:「能通大腸陽明燥金,乃辛以潤之之義」。李東垣謂能「和血潤腸」。皂莢、皂莢子均含皂甙,雖均有刺激燥悍之性,但入丸量微少,服後反有調中健脾之功,牽牛少用亦有調中健脾之妙。
3、木氣之體多便秘平肝和胃多效驗
木氣之體多見兒童,小兒稚陰稚陽「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臨床多見肝強脾胃弱,肝木氣旺,木旺侮土,升降逆亂,運傳失常,糟粕不能順降而滯於腸道,加之飲食不節,餵養無方,脾胃更傷,土虛木賊,遂漸成郁秘,長期便秘,數日一行,穢臭難聞。因小兒便秘多別無所苦,醫者灌腸通便,清瀉外導,仍日久不愈。戴元禮云:「郁者,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當傳化者不得傳化,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如木氣條達,肝能正常疏泄,脾升胃降,則糟粕順降不滯,大便暢通也。故朱師常以平肝和胃之法治療小兒便秘屢收滿意療效。
十、周福生論治便秘經驗(黃紹剛,周福生教授論治便秘經驗摭拾,中醫藥學刊,2002,20(5):583-584)
周福生,男,55歲。教授,主任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副所長;第一附屬醫院二內科副主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藥品監督局藥物評審專家。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脾胃病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較深的造詣。
便秘是臨床上的常見癥狀,雖然不是一種病,但可出現於各種急、慢性病證過程中。由於腸燥便秘,臨廁努掙,常可導致肛裂、痔瘡等。若毒素不能及時排出,可誘發腸癌,或原有高血壓重症,努廁排便易發生腦出血之危象。所以及時、有效治療便秘有著非常重要意義。周福生教授臨證近三十年,求診者眾多,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尤其擅長脾胃病的診治,療效顯著,其中對便秘之病因病機、臟腑關係及辨證論治等有諸多獨到見解,
1、便秘的病因病機
前人對便秘有風秘、熱秘、虛秘、氣秘、濕秘、三焦秘、痰秘等繁雜的分類,究其病因頗多:有胃腸燥熱,津液耗傷;有津血虧虛,腸枯失潤;有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有陽氣虛弱,推動無力者;有寒積冷結,宿食不化者。周教授認為:大便的正常排泄有賴於氣機的通降和津液的濡潤,故其病機不外乎虛、實兩方面,實者為邪滯胃腸,壅塞不通,尤以氣機郁滯多見;虛者為腸失溫潤,推動無力,尤以津枯失潤多見。且虛實之間可相互轉化,可由實轉虛,可因虛致實,亦可虛實挾雜。
2、便秘與臟腑的關係
《內經》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可見便秘的病位在腸,系大腸傳導失常所致,但導師臨床上非常重視便秘與脾胃肺肝腎等臟腑的關係。認為:「肺主宣發肅降」,又「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肺燥,下移大腸,則腸燥津枯;「脾為胃行其津液」,又「脾主運化」,若脾虛失運,糟粕內停,則大腸失傳導之功;「胃宜降則和」,胃與腸相連,胃熱積盛,下傳大腸,燔灼津液,大腸熱盛,燥屎內結;「肝藏血主疏泄」,若肝鬱氣滯,則腑氣不通,氣滯不行,大腸失運;「腎主液且司二便」,若腎陰不足,則腸失濡養,便干不行,若腎陽不足,則大腸失於溫煦,傳運無力,大便不通。所以周教授則認為便秘的病因病機雖主要責之大腸傳導失職,但與其它臟腑有密切關係,且在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3、便秘的辨證論治
治療便秘分為虛秘與實秘兩大類,大抵虛者多而實者少,虛實挾雜亦不少見。選葯不能動輒硝黃、番瀉葉等苦寒攻下,而應辨證求因,尤其重視氣機通降對大腸傳導的作用,主張調暢氣機為主,養血潤腸為輔,參以清熱通下,益氣溫陽等法。現分述如下
3.1疏肝理肺、導滯通便
憂愁思慮,脾傷氣結;或抑鬱惱怒,肝鬱氣滯;或久坐少動,氣機不利,均可導致腑氣鬱滯,通降失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暢。其辨證要點為:大便不暢,欲解不得,或便而不爽,舌淡苔白,脈弦或沉弦。兼見脘腹脹滿,噯氣頻作,矢氣不斷,胸脅脹滿。方用四逆散加減。藥用柴胡12g,枳實15g,赤芍15g,川朴12g,北杏仁(打)12g,檳榔(打)15g,紫菀15g,瓜蔞皮15g。若肝鬱化熱,加決明子30g,火麻仁(另包,打)30g;若情緒鬱結明顯,加浮小麥30g,合歡皮15g,若積滯明顯,可加大黃(後下)10g,虎杖25g,若見氣滯成瘀者,加桃仁(打)15g,鬱金12g。
3.2滋陰養血,腸潤通便
素體陰虛,津虧血少或病後產後,陰血虛少;或失血亡汗,傷津亡血;或年高體弱陰血虧虛,均可導致陰虧血少,血虛則大腸不榮,陰虧則大腸乾澀,導致便干難下。其辨證要點為:大便乾結,甚狀如羊屎,舌淡嫩,苔白或苔少,脈細或數。兼見面白唇淡,心悸健忘,頭暈乏力,失眠多夢,口乾少津。治以增液湯加減:藥用生地20g,玄參15g,麥冬15g,玉竹20g,石斛18g,生首烏30g或制首烏20g,川朴12g。若見陰虛燥熱加火麻仁(另包,打)30g,柏子仁25g;若血虛明顯加黃精20g,當歸10g。
3.3益氣通幽,氣斡通便
素體脾虛,或飲食勞倦內傷,或大病久病之後,耗傷中氣,均可導致脾虛氣弱,脾虛則健運無權,化源不足,氣虛則大便傳運無力,雖有便意,臨廁須竭力努掙而大便雖不幹硬。其辨證要點為:大便艱難但並不幹硬,雖有便意,但臨廁無力努掙,掙則汗出氣短,舌淡有齒印,苔薄,脈沉細無力。兼見肛門墜脹,面色不華,少氣懶言。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用五爪龍30~60g,党參20g,白朮30g,枳殼15g,陳皮6g,升麻6g,川朴12g,火麻仁(另包,打)30g。若症見氣陰兩虛,可加太子參20g,麥冬15g;若氣損及陽者,加肉蓯蓉30g,胡桃肉15g。
3.4溫陽祛寒,腸暖通便
陽虛體弱,或年高體衰,腎陽式微,溫煦無權,則陰寒內生,陽氣不通,津液不行,故腸道艱於傳送,終致大便艱澀難解。其辨證要點為:大便艱澀,排出困難,幾日一行,舌淡,苔白潤,脈沉遲。兼見小便清長,手足不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甚或腹中冷痛,呃逆嘔吐。方用丁蔻理中湯加減:藥用丁香(後下)6g,肉豆蔻10g,乾薑5g,白朮30g,肉蓯蓉30g,補骨脂15g,懷牛膝25g。若虛寒明顯,加熟附子(先煎)10g;若腹中冷痛明顯,加小茴香(後下)6g,台烏葯15g,若兼挾濕邪,加綿菌陳30g,若見寒凝血瘀者,加生田七(先煎)10g,桃仁(打)10
第三節名方應用精析
一、麻子仁丸
[方名]麻子仁丸
[來源]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傷寒論?陽明病篇》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處方]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一斤,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用法]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功能]泄熱潤燥,緩通大便
[主治]胃強脾弱,津虧便秘。
[方解]:《傷寒明理論》約者,結約之約,又約束之約也。《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凋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了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杏仁為臣,枳實苦寒,厚朴味苦溫,潤燥者,必以甘,甘以潤之,破結者,必以苦,苦以瀉之,枳實,厚朴為佐,以散脾之結約,芍藥味酸微寒,大黃味苦寒,津液還入胃中,則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
[現代應用]
1、現代用法:麻子仁500g,芍藥250g,枳實250g(炙),大黃500g,厚朴250g(炙,去皮),杏仁250g(去皮尖,熬,別作脂)。上為丸,飲服10丸,一日三次,漸加,以知為度。
加減應用:陽虛者加瓜萎、薤白、桂枝;氣虛者加党參、黃芪、葛根;氣陰兩虛者加沙參、麥冬五味子;痰瘀互阻者加陳皮、半夏、蒼朮
2、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羅秋波:麻仁丸(方)加減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50例分析,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0,10(3):170-171)
50例患者均經果導、開塞露及蜂蜜等反覆治療,開始時短暫有效,以後漸無效,且有1/3的病員反而便秘加重,而改服中藥。中藥方劑組成,麻子仁丸(方)加減:火麻仁10g、郁李仁10g、瓜萎仁10g、柏子仁10g、蘆根15g、葛根20g、大黃8g、天花粉10g、麥冬10g、生白朮10g、甘草8g、冬瓜仁10g,3劑為1療程。治療結果:50例均有效,療效最快服用3劑即可。服後第2天大便通,第3天大便潤軟。服用過程中個別病員出現輕微腹痛、腹鳴、便溏薄,無需止瀉,停服1天癥狀能自行緩解。
3、治療卧床病人便秘(張天佑,卧床病人便秘的治療———化裁麻子仁丸湯應用體會,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0,3:491-492)
卧床病人通大多數年老體弱,選取潤下劑來解決這類病人便秘較為恰當。大黃5~10g、枳實10g、厚朴10g、火麻仁20g、党參30g、大棗10g。上述方劑由《麻子仁丸》化裁而來。原方有杏仁、炒白芍,原方說明謂本方瀉而不峻,潤而不膩,臨床用於治療大便秘結難出,腸燥體虛之人的便秘。為了使患者在治療中不致於瀉而難收,經過臨床應用比較,去杏仁、炒白芍,加用了補氣葯党參、大棗,這樣攻補兼顧較為穩健。方中火麻仁潤腸通便為主葯,大黃為寒下藥,用量視病人體質年齡而定,年齡較輕,相對性實些用量大些,反之小些。煎法也有區別,對體質偏熱如苔黃黑,可把大黃後下;體質偏寒,大黃同煎,可以減輕其瀉下作用。成大權謂大黃「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枳實破結,厚朴除滿均為佐葯,劑量上也是點到即可,便通即止,不宜久服。上方對解決卧床病人便秘問題,經幾年來上百例病人驗證,效果確切。病人一般在服一劑葯後在24H內排便;24H內未排便者可再服一劑,大便無不通者。通便後可以維持正常排便4~10天,排便過程輕鬆,可以避免患者用力。減少了因用力排便而致病人病情加重的危險。對病情重或昏迷的病人,如有便秘,需作通便治療時,只要留置了鼻飼管,也可用此方葯灌服,使之通便。
4、預防產後大便難(王健偉,等.加味麻仁丸預防產後大便難,安徽中醫臨床雜誌,1998,10(1):61)
婦人產後大便難十分常見,作者對新產婦常規配服加味麻仁丸預防產後大便難,(加味麻仁丸20~25粒,日3次,至大便易解時停用,加味麻仁丸由《金匱要略>麻子仁丸加生地、當歸、柏子仁,肉歡蓉研粉水蜜泛制而成,每瓶60g,每g5粒。》,用藥觀察新產婦81 例,結果以上方預防後無1例出現產後大便難。
5、治療抗精神病藥物引起便秘(劉長琳,等.麻仁丸治療抗精神病藥物引起便秘的療效觀察,宜春醫專學報,1999,11(1):12-13)
通過對100例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後引起便秘,用麻仁丸(治療組)和番瀉葉(對照組)治療對比,結果治療組50例出現便秘的患者,在服用「麻仁丸」後全部於當天或次日(36小時內)順暢解出大便,無腹瀉,腹痛件隨癥狀,有效率為100%;對照組:50例出現便秘的患者,「香瀉葉」泡服後,10例無排便(36小時內)佔20%,8例於當天或次日正常排便,佔16%,32例患者出現多達3次以上排便或腹瀉(伴腹痛)佔64%,有效率為80%。以上說明麻仁丸治療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便秘療效較佳,
[研究進展]
1、麻仁乳劑與麻仁丸的通便作用(陳光亮,麻仁乳劑與麻仁丸的通便作用,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6(2):52-53)
麻仁乳劑為麻仁丸的改革劑型,本文報告對其通便作用的研究結果。藥品麻仁乳劑,由安徽省藥物研究所提供,含生葯0.45g/ml;麻仁丸,南京同仁堂製藥廠生產,批號910616,含生葯0.5g/g。實驗表明,麻仁乳劑和麻仁丸均能增加小鼠排便粒數,並使大部分動物出現軟便至稀便,且麻仁乳劑隨著劑量增大,作用增強,有一定的量效關係。方中君葯麻子仁富含大量的脂肪油,能潤滑腸壁、軟化大便。麻仁乳劑和麻仁丸能阻止水分吸收,增加腸腔容積,刺激腸壁蠕動,有利於軟化大便,促進排便,這可能是其通便作用的藥理學基礎。本實驗證明,麻仁乳劑與麻仁丸均有通便作用,兩者作用相近,而麻仁乳劑的作用有一定的量效關係,隨著劑量增大,通便作用增加。
2、抗小鼠腹部手術後腹腔粘連作用(王德明,麻仁丸抗腹部手術後腹腔粘連作用的研究,藥學進展,2000,(1):43-44)
用麻仁丸對小鼠腹腔粘連模型進行抗粘連作用研究,並測定其對家兔腸系膜前動脈血流量、小鼠腸道炭末推進率、腹腔羊血吸收的影響,以大黃牡丹湯和生理鹽水為對照。結果表明:在增加家兔腸系膜前動脈血流量方面,麻仁丸優於生理鹽水和大黃牡丹湯(P<0.01);在增加小鼠炭末推進率和腹腔羊血吸收方面,與對照組比較,麻仁丸無顯著性差異(P>0.05),大黃牡丹湯則能顯著增加推進率(P<0.05)和吸收(P<0.01)。麻仁丸組的小鼠腹腔粘連級數顯著低於對照組和大黃牡丹湯組(P<0.01)。
3、3種大黃蒽醌成分的含量測定(鄒建榮,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麻仁丸中3種大黃蒽醌成分的含量,時珍國醫國葯,2001,12(11):976-977)
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麻仁丸中大黃素、大黃酚、大黃素甲醚的含量,色譜柱為C18柱;流動相為乙腈-0.1%磷酸(90∶10);檢測波長254nm。結果:,3種蒽醌成分得到良好分離,分離度2,平均回收率:大黃素為99.01%,RSD=1.21%;大黃酚為98.33%,RSD=1.01%;大黃素甲醚為97.15%,RSD=1.19%。因此此法可作為麻仁丸的質量控制方法。
二、大承氣湯
[方名]大承氣湯
[來源]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傷寒論?陽明病篇》第220條「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縶縶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處方]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能]攻下實熱,蕩滌燥結,
[主治]傷寒、溫病、瘟疫陽明腑實
[方解]《傷寒明理論》承,順也,傷寒邪氣入胃者,謂之入腑,腑之為言聚也,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源,水谷會聚於胃,變化而為榮衛,邪氣入於胃,胃中氣鬱滯,糟粕秘結,壅而為實,是正氣不得舒順也,《本草》曰:通可去滯,泄可去邪,塞而不利,閉而不通,以湯蕩滌,使塞者利而閉者通,正氣得以舒順,是以承氣名之。王冰曰:宜下必以苦,宜補必以酸,言酸收而苦泄也,枳實苦寒,潰堅破結,則以苦寒為之主,是以枳實為君,厚朴微苦溫。《內經》曰:燥淫於內,治以苦溫,泄滿除燥,則以苦溫為輔,是以厚朴為臣,芒硝味咸寒,《內經》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人傷於寒,則為病熱,熱氣聚於胃,則謂之實,咸寒之物,以除消熱實,故芒硝為佐,大黃味苦寒,《內經》曰:燥淫所勝,以苦下之,熱氣內勝,則津液消而腸胃燥,苦寒之物,以蕩滌燥熱,故以大黃為使,是以大黃有將軍之號也。
[現代應用]
1、現代用法:生大黃12g,芒硝9g,枳實12g,厚朴15g。水煎,大黃後下,芒硝溶服。
加減應用:腹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索;氣滯甚者,加大枳實川朴用量、加萊菔子;兼有瘀血者,加赤芍、桃仁。
2、急性腸梗阻(孫維儉,通里攻下法對急性腸梗阻的治療觀察,四川中醫,2003,21(3):40-41)
58例急性腸梗阻病人,採用的治療分二步,,(1)常規基礎治療,包括禁食水,行胃腸減壓(胃腸減壓是治療急性腸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抗感染減少毒素的吸收等治療方法。(2)解除梗阻,針對病因解除梗阻。在中醫的通里攻下法的治則指導下遣方用藥。具體方葯選用《傷寒論》中的大承氣湯加味:大黃20g(後下),芒硝15g(沖),枳實、厚朴各15g。可酌情加入炒萊菔子30g,桃仁、紅花各15g。嚴重者可加入甘遂末1.5~3.0g(沖)。水煎,煎取中藥濃汁600ml,取其中200ml從胃管內注入後,閉管0.5~1小時,另取400ml保留灌腸,日2次。治療結果:通過上述常規的基礎治療和在中醫通里攻下法治則指導下的中藥治療,58例病人中有51例病人一般在2~3天病情基本得到緩解,一周內基本治癒。
3、灌腸促進腹部術後胃腸功能恢復(鄧麗芳,復方大承氣湯保留灌腸促進腹部術後胃腸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廣西中醫藥,2001,24(1):19-20)
將246例腹部術後患者分為2組,觀察組160例用復方大承氣湯保留灌腸(藥物組成:大黃40g(後下),芒硝40g(沖),厚朴60g,炒萊菔子60g,枳實60g,赤芍20g,桃仁20g。加減:苔白厚者加木香;體質虛弱及嬰幼兒患者酌加党參、人蔘、甘草、茯苓、白朮;寒證者(以膽囊、膽道術後膽汁外漏致麻痹性腸梗阻者多見)加制附子、乾薑。日1劑,均於術後16h以內開始用藥)。對照組86例用VitB1肌注,記錄排便情況和肛門排氣時間。結果:用藥後<24H出現肛門排氣者觀察組為139例,佔86.6%;對照組為3例,佔3.5%;肛門平均排氣時間,觀察組為22.1±4.65h,對照組為49.2±9.25h,2組對比P<0.01。結論:觀察組多在用藥後24h內出現肛門排氣,而對照組則多在48h至72h,說明復方大承氣湯保留灌腸在促進術後胃腸功能恢復上有顯著效果。
4、預防燒傷應激性潰瘍(徐昌政,大承氣湯預防燒傷應激性潰瘍,實用醫學雜誌,1997,13(5):345-346)
應用大承氣湯治療126例嚴重燒傷患者,以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收到良好效果,具體如下:大承氣湯的製備:大黃15g,厚朴10g,枳實12g,芒硝10g等加水500ml,浸泡30分鐘後文火煎25分鐘,過濾後即成。用藥情況:患者均於傷後8小時內入院,入院前均未作任何處理,入院後立即輸平衡液,全血等抗休克治療,於傷後24小時內口服大承氣湯250ml,每日2-3次,直到傷後2周為止,首次口服中藥後1小時即開始給予口服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無須禁食,結果126例傷後3周均無嘔血,各次大便隱血測定結果均為陰性。
5、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鞏惠琴,加味大承氣湯治療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36例,實用中醫藥雜誌,2003,19(11):579
36 例病案中,闌尾切除術11 例,胃癌根治術5例, 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7 例, 膽囊切除6 例, 婦科手術4 例, 其他手術3 例。診斷標準為有腹部手術史,術後正常進食後出現腹痛、腹脹或伴噁心嘔吐, 排便排氣減少或停止,腸鳴音減弱或消失,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腸梗阻, 腹部X線檢查有腸梗阻的徵象。治療用加味大承氣湯:生大黃(後下)、厚朴各15g, 枳實8g, 芒硝(沖服)、桃仁、赤芍、木香各10g,炒萊菔子30g, 生白朮20g。氣虛者加党參12g, 黃芪15g;陰虛津虧者加生地、麥冬各12g;噁心、嘔吐者加姜竹茹、旋覆花各10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5g, 生白芍20g。水煎服, 每日1 劑,早晚分2 次服, 5 天為一療程。結果:治癒者19 例, 好轉13 例,無效4 例, 有效率88. 9%。服中藥1劑後即排氣或排便者15 例, 2 劑者11 例, 3 劑者6 例
6、胃切除術後殘胃排空障礙(韓海龍,復方大承氣湯治療胃切除術後殘胃排空障礙20例,遼寧中醫雜誌,2003,30((8):648)
選擇行胃部分切除術的病例中發生殘胃排空障礙40例,其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29~71 歲,平均55.3歲。手術後發生排空障礙的時間,為術後5~12天,平均8.3 天。胃癌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術25 例,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8例(畢氏Ⅰ式3 例,畢氏Ⅱ式5 例),胃平滑肌瘤行胃部分切除術2 例,晚期胃癌行胃空腸吻合術3 例,壺腹癌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0 例。診斷參照DGE 診斷標準,胃管置放超過10 天並具備下列1項:①移去胃管後嘔吐,②術後第10天仍需使用動力葯,③重新置入胃管,④不能恢復進食或由流食改進固體食物時障礙。或胃管置放雖少於10天但具備①~ ④中的2項。治療方法:兩組均採用禁食、重新置放胃管、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胃腸外營養(TPN)、酌情間斷輸全血血漿或白蛋白。除此之外,治療組加用復方大承氣湯:厚朴15~30g,炒萊菔子30g,枳實、桃仁各9g,赤芍、大黃(後下)各15g,芒硝(沖服) 9~15g,部分患者加用黃芪20g,党參15g,加水500ml,煎成200ml,分2次經胃管注入,夾管2h,第1天半量。對照組加用高滲鹽水(3%) 300ml、地塞米松5mg、慶大黴素16萬U 洗胃,胃復安20~40mg ,每日3次肌肉注射。結果治療組進食恢復所需時間5~14 天,平均(7.81±2.39) 天,明顯短於對照組8~35天,平均(15.48±7.32)天,P<0.01,日均胃液量治療組(698.13±87.82)ml,明顯少於對照組(1045.94±123.93)ml,P<0.01,說明復方大承氣湯能有效地促進胃腸蠕動,縮短殘胃排空障礙時間
[研究進展]
1、化學成分:(王元瑜,大承氣湯揮髮油化學成分的研究,中國中藥雜誌,1994,19(2):93-95)
採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對大承氣湯揮髮油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共鑒定出檸檬烯,芳樟醇,松油烯-4-01,β-桉油醇等56種化合物,並測定了各化合物在揮髮油中的百分含量。
2、藥理: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張保男,大承氣湯對Ach和高濃度鉀所致豚鼠結腸平滑肌收縮的藥理作用解析,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8,14(4):51-52)
張氏認為大承氣湯調節結腸平滑肌的舒縮作用其機理是阻斷了豚鼠結腸平滑肌收縮依賴的T型電位依賴性鈣通道,與β受體無明顯關係,能提高環磷腺甙的水平並對神經具有一定作用。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王俊卿,大承氣湯對急性腦出血病人免疫功能的影響,中醫雜誌,1996,37(1):28-29)
王俊卿等觀察48例急性腦出血病人的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規律,結果顯示:每日加服1劑大承氣湯的中西藥組吞噬率、吞噬指數、CD4/CD8較西藥組明顯增高,CD8明顯降低(P<0.05),說明大承氣湯對腦出血病人有明顯的免疫調節功能。
(3)對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影響(王俊卿,周筱燕.大承氣湯對急性腦出血病人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影響,中醫雜誌,1998,39(3):160-161)
急性腦出血可引起腦組織水腫、移位及腦細胞死亡,引起腦內血液循環障礙,直接或間接地導致體內一系列神經內分泌代謝的變化,使TSH明顯增高,T3、T4明顯降低。王俊卿等對急性腦出血患者除用甘露醇、速尿、胞二磷膽鹼和腦活素等葯外,每日加服1劑大承氣湯,2周後TSH值下降,T3值增高,與治療前比較有極顯著意義(P<0.01),說明DT對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有調節作用,可使甲狀腺功能保持動態平衡。
(4)抗菌作用(胡萍,大承氣湯及大黃對小鼠抗菌能力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1999,5(1):7-9)
胡萍等對大承氣湯及大黃的抗菌能力進行了實驗。於建立細菌性腹膜炎模型前分別口服大承氣湯或大黃預防2d後,分別腹腔注射大腸桿菌或變形桿菌建立腹膜炎模型,再繼續治療2d。結果:治療組小鼠死亡數及相應菌血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表明大承氣湯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5)抗內毒素作用(黃宗文,大承氣湯為主防治急性胰腺炎腸道內毒素吸收的臨床研究,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8,11(11):994-995)
急性胰腺炎或腹膜炎時腸壁缺血缺氧,腸粘膜屏障損害,通透性增加,使腸道中的細菌和內毒素(ET)移位入血循環形成腸源性內毒素(ETM),ETM再激活多種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引起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黃宗文等對3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AP時有腸道ET吸收,並與肺腎損害呈正相關,腹水ET比血漿ET明顯增高。大承氣湯能減少腸道ET的吸收,阻斷了始動病因,從而抑制或減少了發病後的連鎖反應。
(6)保護臟器作用(田在善,大承氣湯對腸源性內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肝、肺、腎損害保護作用的病理學觀察,天津中醫,1998,15(1):34-37)
採用靜注pb-Acet和5-HT,同時口灌LPS的方法,對大鼠進行腸源性內毒素血症(EETM)造模。治療組在造模同時和其後6小時共2次經口投予100%大承氣湯(DT)煎劑(1ml/100g體重)進行治療。造模24小時後處死動物,剖檢肝、肺、腎做光鏡下檢查。結果表明:模型組大鼠肺間質充血,肺泡隔明顯增厚,肺小血管腔內中性粒細胞聚集,肺間質及肺泡出血、水腫,伴中性粒細胞浸潤,微血栓形成。肝臟顯示肝竇擴張,竇內枯否氏細胞腫脹、數量增多,並可見中性粒細胞;肝細胞呈小灶性或灶性壞死。腎臟顯示間質及腎小球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少數脫落;個別動物腎小球缺血,腎球囊腔明顯增大;腎小管內可見多量管型。而DT治療組肝、肺、腎病理改變則明顯減輕。此外,復根據病變嚴重程度,綜合判定每隻動物分屬於輕、中、重的級別,並根據其分布行Ridit統計。結果證示,DT治療組與模型組間呈顯著性差異,說明DT對EETM模型出現的病理損害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7)保護線粒體(郭春花,大承氣湯保護線粒體的實驗研究,中藥藥理與臨床1999;15(4):7-9)
本實驗採用內毒素所致家兔全身性Shwartzman反應作為DIC模型,以線粒體H+-ATP酶和血清過氧化脂質(LPO)作為觀察指標,研究了大承氣湯對線粒體的影響。結果大承氣湯組和地塞米松組H+-ATP酶活性明顯高於DIC模型組而與正常對照組相近;同時,大承氣湯組和地塞米松組血清LPO水平接近正常對照組,DIC模型組則顯著升高,電鏡觀察結果與生化測定結果基本一致。提示大承氣湯能夠拮抗內毒素所誘導的脂質過氧化損傷,保護肝線粒體,減輕內毒素對機體的損害。
三、溫脾湯
[方名]溫脾湯
[來源]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脾胃中冷結實,頭痛壯熱,但苦下痢,或冷滯赤白如魚腦,脾氣不足,虛弱下利」
[處方]大黃四兩,人蔘、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大者)一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
[功能]溫補脾陽,瀉下寒積
[主治]冷積便秘,腹滿痛,手足不溫,或久痢赤白,面無華色,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弦者
[方解]《古今名方發微》方中附子,人蔘,乾薑,甘草溫補中宮,其中附子大辛大熱,氣雄力猛,既可溫壯脾陽,又可溫散寒凝,宣通冷積,扶正又能祛邪,有一舉兩得之妙,又用瀉下力很能強的大黃攻下積滯,諸葯合用,共奏溫補脾陽,攻逐冷積之功,脾陽復,冷積行,則便秘可通,下利可止。
[現代應用]
1、現代用法:大黃12g,人蔘,甘草,乾薑各6g,炮附子9g
水煎,大黃後下,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加減應用:腹滿脹痛加木香,檳榔,厚朴,枳實;食欲不振加炒白朮,陳皮;兼有氣滯血瘀者,加鬱金,三棱,莪術。
2、治療胃內積結(陳立甲,溫脾湯加味治療胃內積結症35例,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8,15(4):22-23)
經治胃內積結35例,其中並發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腸功能紊亂或營養狀態差者,先給予調理治療,使並發病好轉,整體營養狀況好轉。再予溫脾湯加味治療,處方:党參15g,乾薑6g,制附片6g,大黃(後下)12g,炙甘草10g,當歸10g,芒硝(另包沖服)12g,厚朴12g,枳實10g,桃仁10g,雞內金10g,神曲10g,丁香3g,牡蠣30g。老年人兒童用量酌減。加開水煎30分鐘,再加大黃同煎15分鐘兩煎共取600ml,早晚溫服。服藥期間忌辛、辣、肉食品,忌水果、生冷食品,注意積聚結塊排出。結果:35例中治癒28例,佔80%;未愈7例,佔20%。
3、治療胃術後吻合口排空障礙(張志聖,等.溫脾湯加減治療胃術後吻合口排空障礙23例福建醫藥雜誌,2000,22(1):73)
治療23例,因潰瘍病手術7例,因胃癌手術16例。23例均採用畢羅氏結腸前胃次全切除術,14例在拔除胃管進流質飲食2~3天後出現上腹膨脹感和溢出性嘔吐,6例是術後第二天,拔除胃管開始進流質飲食時,即出現上腹飽脹、嘔吐等排空障礙癥狀,3例是術後第二天開始,每日從胃管吸出液體超過2000ml,夾胃管即出現上腹飽脹、嘔吐不適。23例中,有9 例術後行胃鏡檢查,均未發現明顯吻合口梗阻。治療方法:胃部分切除術後,近期內出現胃排空障礙癥狀,在排除明顯的機械性梗阻原因後,立即插胃管,吸盡胃內容物,再由胃管灌入45℃左右溫脾湯加減水煎液150ml,夾管2小時,再持續胃腸減壓6小時後同樣由胃管灌溫脾湯加減煎液150m l,夾管2小時,再持續胃腸減壓6 小時,依次重複。直至胃排空障礙緩解。溫脾湯加減組成:大黃15g,附子10g,乾薑6g,甘草6g,厚朴10g,積實10g,人蔘15g,當歸15g,食鹽10g,氯化鉀1g,濃煎成150ml。結果:胃排空障礙緩解者22例,治療1天3 例,治療2 天8 例,治療3 天11 例。1 例連續治療5 天,每天胃腸減壓量達2000ml以上。鋇劑由胃管灌入,見鋇劑由胃進入空腸約20cm左右停留,不能通過,2小時後、4小時後再觀察,鋇劑乃停留原位,改手術探查,見空腸輸出攀離
吻合口25cm處因粘連將空腸折迭扭曲,松解粘連後關腹,術後恢復順利。
4、治療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江曙光,溫脾湯加減治療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60例臨床觀察,湖南中醫藥導報,2001,7(7):367-372)
治療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共120例,治療組60例,對照組60例。中醫辨證屬脾虛肝鬱型86例,脾胃虛弱型34例,其中明顯夾濕熱者12例,夾氣陰兩虛者7例。治療方法:治療組以溫脾湯為主加減治療,方葯組成:制附子、乾薑各12g,桂心、廣木香、檳榔各9g,厚朴、白朮、白芍、甘草各6g,黃芪20g、生大黃1.2g。濕熱偏重者加敗醬草15g、白頭翁20g;氣陰兩虛明顯者黃芪增至30g,加石斛15g;肝氣乘脾者加柴胡、陳皮各8g;脾腎陽虛者加煨葛根、羌活各9g。對照組以偶氮磺胺吡啶片1g口服,每日4次;強的松片10mg口服,日3次;吡哌酸片0.5g口服,每日3次;滅滴靈片0.4g口服,日3次。病情穩定後改予偶氮磺胺吡啶片0.5g口服,日2次。兩組療程均為1月,治療前後分別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腸鏡檢查。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1.7(%),對照組76.7(%),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表明治療組療效與總有效率優於對照組。
[研究進展]
1、對慢性腎衰病人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徐書立,溫脾湯對慢性腎衰病人血液流變學的影響,中醫研究,1999,12(6):22-23)
20例慢性腎功衰竭(CRF)患者根據隨機化原則,分為治療組(溫脾湯組)和對照組(包醛氧澱粉組)。治療方法:治療組口服溫脾湯,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溫服;對照組口服包醛氧澱粉,每次10g,1日3次。兩組均採用低蛋白飲食,蛋白攝入量每日控制在0.5~0.6g/kg;高血壓者選用洛汀新和/或心痛定等;高血鉀者給予葡萄糖酸鈣;酸中毒者以碳酸氫鈉糾正;感染者使用抗菌素控制,以及一般對症治療。30天為1療程,觀察2~3個療程,平均65天。通過測定及統計方法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後每30天分別測定腎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指標,t檢驗提示治療前後治療組與對照組的腎功能變化和血液流變學變化對比均有統計意義,表明本方之溫陽益氣、通腑瀉濁的作用,適用於脾腎虛衰、濕濁內生的CRF患者。通過臨床觀察,溫脾湯有改善腎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作用。用溫脾湯治療的CRF患者,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電泳均顯著降低,而對照組這方面作用則不明顯。說明溫脾湯有改善CRF高粘血症的作用。
2、對5/6腎切除大鼠殘餘腎臟影響的實驗研究(李彧,溫脾湯對5/6腎切除大鼠殘餘腎臟影響的實驗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2):26-28)
採用5/6腎切除方法製作大鼠腎纖維化模型,以PASM染色方法觀察大鼠組織形態學變化,並應用圖像分析技術對病理染色結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溫脾湯能夠顯著降低5/6腎切除大鼠的血清肌酐(P<0.05)、尿素氮(P<0.01)水平及24H尿蛋白(P<0.01),降低腎重體重比,抑制殘餘腎臟的代償性肥大,減輕腎小球硬化及腎間質纖維化程度。可見,溫脾湯可降低腎重體重比,抑制殘餘腎臟的代償性肥大,減輕腎小球硬化及腎間質纖維化程度,具有保護腎臟的功能。
3、對大鼠系膜細胞核轉錄因子KB活化的影響(李彧,牛建昭,呂青,等,溫脾湯藥物血清對體外培養的大鼠系膜細胞核轉錄因子KB活化的影響,解剖學報,2003,34(3):294-311)
本實驗應用熒游標記和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技術,研究溫脾湯藥物血清對LPS刺激引起的NF-KB活化的影響;應用Westernblot方法研究溫脾湯藥物血清對LPS刺激引起的IkBa降解的影響。結果顯示LPS刺激10h後,NF-KB的活性達到最高峰,且最高熒光強度位於細胞核內;大劑量藥物血清明顯抑制NF-KB的活性增強;IkBa在LPS刺激後迅速降解,又在1~2h內迅速恢復近正常水平;大劑量藥物血清能明顯抑制IkBa的降解。可知:溫脾湯通過抑制LPS誘導的IkBa降解,使NF-KB與IkBa結合成複合物而減少解離,阻止了系膜細胞NF-KB的活化過程。
四、大黃附子湯
[方名]大黃附子湯
[來源]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篇》「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葯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處方]大黃 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 二兩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功能]溫下寒積
[主治]寒實內結,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逆,舌苔白膩,脈緊弦。
[方解]方中用大辛大熱之附子溫里助陽,祛寒止痛,佐以細辛辛溫宣通,溫以散寒,更借大黃之盪除積滯,瀉下通便,以去積滯,三葯合用,則能祛除里寒,攻下積結。
[現代應用]
1、現代用法:大黃12g,細辛3g,炮附子9 g。水煎服,日一劑,分二次溫服。
加減應用:冷積日久者可將附子改為烏頭;蟲積者加檳榔、烏梅、蜀椒、川楝子;血瘀明顯者加丹參、延胡索、雞血藤。
2、治療腸梗阻(靳艷釵,等.大黃附子湯為主治療腸梗阻21例,河北中醫藥學報,2001,16(3):28)
經治21例患者,均根據比較典型癥狀、體征及X線腹部檢查確診為腸梗阻,病程最長7天,最短6小時,所有患者均採用保守療法。方用大黃附子湯加味(大黃、附子、細辛、萊菔子、大腹皮)。若熱盛者加敗醬草、黃芩、梔子;蟲積者加檳榔、烏梅、蜀椒、川楝子;血瘀明顯者加丹參、元胡、雞血藤;嘔吐頻繁者加代赭石、竹茹,必要時胃管灌入;腹脹明顯者可用上藥煎湯,保留灌腸;全部配合針刺雙側足三里,強刺激,每隔10min提插捻轉1次,留針2H,經上述治療無效者,可轉手術治療。結果21例患者全部治癒,其中半年後複發3例,再經複診治療全部治癒,隨訪1年以上未再複發,無1例死亡。
3、痼冷積於中下二焦成實(喻平瀛,大黃附子湯臨證新用,山西中醫,1998,14(1):39-40)
大黃附子湯方義溫利同用,周楊俊謂「寒邪之在中下二焦,非下則實不去,非溫則寒不開」。故臨床凡痼冷積於中下二焦成實之證,均可加減運用之,並舉病案四則(膽結石、腸梗阻、細菌性痢疾、慢性腎小球腎炎各一例),均以大黃附子湯加減治療,取得滿意療效。
4、治療急重症(傅關孺,大黃附子湯治療急重症體會,國醫論壇,2001,16(2):8-9)
筆者臨床以大黃附子湯治療急重症中體會到:《金匱要略》「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葯下之,宜大黃附子湯。」所論述的是寒實內結的證治,其主症為腹痛、大便不通。方中用大黃瀉下通便,附子、細辛溫經散寒,並能止痛。可擴展用之治療以大便不通為主症,伴見腹滿痛的內科急症、重症屢獲良效。在用藥的途徑上,不可拘泥於口服給葯,如採用灌腸給葯的方法;在服藥方法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病急葯重,病緩葯輕。
5、治療脅痛(萬清信,大黃附子湯加味治療脅痛64例,山東中醫雜誌,2002,21(1):27-28)
本組64例脅痛患者診斷以肝膽B超和(或)膽囊造影為依據,並結合肝功能、乙肝五項指標及CT等檢查,除外急慢性肝炎、肝癌等疾患。治療以大黃附子湯方為主方:大黃20g,附子12g,細辛3g。膽囊炎脅痛加柴胡12g,枳實12g,鬱金10g,延胡索12g;熱象明顯加茵陳30g,黃芩12g,柴胡15g,蒲公英30g;膽結石脅痛加金錢草30g,枳實12g,海金沙15g,雞內金12g,紫花地丁15g;原因不明脅痛加柴胡15g,鬱金10g,香附12g,白芍12g;噁心嘔吐加半夏12g,竹茹12g,代赭石15g。水煎服,日1劑,早晚2次分服。7d為1個療程,觀察1~2個療程,並於半年後回訪。結果總有效率膽囊炎脅痛100%,膽石症脅痛90%,不明原因脅痛100%
五、濟川煎
[方名]濟川煎
[來源]出自張景岳《景岳全書》,《景岳全書?秘結》篇中:「便秘有不得不通者……若察其元氣虛,既不可瀉,而下焦脹閉又通不宜緩者,但用濟川煎主之,則無有不達。」
[處方]當歸三至五錢,牛膝二錢,肉蓯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錢,澤瀉一錢半,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錢,枳殼一錢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功能]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主治]老年腎虛。腎陽虛弱,精津不足證。大便秘結,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本方常用於習慣性便秘、老年便秘、產後便秘等屬於腎虛精虧腸燥者。)
[方解]方中用肉蓯蓉溫腎益精,暖腰潤腸,是為君葯。當歸養血和血,潤腸通便;牛膝補腎強腰,性善下行,共為臣葯。枳殼下氣寬腸而助通便,澤瀉滲利小便而泄腎濁,共為佐葯。尤妙在稍加升麻以升清陽,清陽升則濁陰自降,配合諸葯,以加強通便之效,為使葯。
[現代應用]
1、現代用法:當歸(9~15g)牛膝(6g) 肉蓯蓉(6~9g) 澤瀉(4.5g) 升麻(1.5~3g)枳殼(3g),作湯劑,水煎服,一日一劑,
加減應用:氣虛者加黃芪,党參;陰血不足者加熟地,首烏,火麻仁;陰寒積滯者加大黃,附子。
2、治療老年頑固性便秘(候林,等.加味濟川煎治療老年頑固性便秘42例,河北中醫,1998,20(3):177)
應用加味濟川煎(自擬)治療老年頑固性便秘42例,所治病例,病程最短二年,最長12年;患有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者24人。多數患者平時依靠口服通便藥物或用開塞露等維持排便功能;就診時,所有病例均以頑固性便秘為主要癥狀。治療用加味濟川煎:當歸20g,牛膝12g,肉蓯蓉30g,升麻10g,積殼20g,生白朮20g,桃仁15g,杏仁12g,萊服子30g,瓜簍仁20g,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大便通下後,改為隔日 1劑,10天為1療程。結果所有病例全部有效,其中治癒36例;顯效6例。
3、治療老年頑固性便秘(黃曉桃,濟川煎加減治療老年頑固性便秘30例,湖北中醫雜誌,1994年2期)
自1987年來用濟川煎加減,治療老年頑固性便秘30例,療效滿意,所治30例中病程最長者22年,最短者1年;方葯組成:當歸、太子參、肉蓯蓉、生首烏各15g,幟殼10g,升麻3g,牛膝5g,黃芪30g,火麻仁12g,杏仁、桃仁各8g.陽氣虛明顯者加肉桂末3g;虛熱甚者加玄參12g,知母10g.大便正常後.以上藥研末,每服1.0g.日1次.結果30例均獲愈.服藥7劑以下者24例,服藥14劑者6例.
4、治療功能性便秘(蔡行平,濟川煎加味治療功能性便秘29例,實用中醫藥雜誌 2003,19(2):71)
以濟川煎加味治療功能性便秘,取得了滿意療效。臨床資料所選51例均符合脾腎陽虛的臨床表現,即體倦乏力,脘腹脹滿,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細弱,並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29例,對照組22例,病程1~5年。治療方法:對照組用果導片每次1片,1日2次口服。治療組以濟川煎加味:當歸、杏仁、澤瀉、枳殼各10g,肉蓯蓉、菟絲子、懷牛膝、火麻仁各15g,升麻、炙甘草各5g,炒白朮、苡仁各30g。常規水煎,每天1劑2煎,分早晚服。兩組治療2個月後觀察近期療效,治療結束6個月後觀察遠期療效。結果兩組近期療效比較有效率對照組為81.82%治療組為89.66%,兩組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兩組6個月後療效比較有效率對照組45.45%治療組82.76%,兩組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5、治療大面積燒傷患者胃腸功能紊亂(耿昱,濟川煎及其嬗變臨床所輯,九江醫學 1998,13(1):32-33)
選用濟川煎加麥冬、元參治療大面積燒傷患者胃腸功能紊亂,其中當歸走而不守,養血潤燥,增加腸蠕動,肉蓯蓉溫腎潤腸而不燥,升麻、枳殼升清降濁,元參、麥冬增液而行舟。諸葯合用,脾氣健,胃氣復,食慾開,水谷化;元氣恢復,御邪功能大增,促進傷勢癒合。作者對燒傷面積50%以上的29例無胃病及潰瘍病史的患者中12例在燒傷後1~2天行胃鏡檢查,發現傷後1~2天均出現胃粘膜充血、水腫、淺表糜爛。經服用濟川煎後,此12例患者兩周後胃鏡檢查,結果無一例粘膜病變加重或有出血(全部病例兩周內進行過兩次以上的手術),所見的粘膜只有輕度充血,且水腫消失,糜爛修復,胃納漸進,全身情況明顯好轉。
推薦閱讀:
※你每天幾點排便,排幾次?
※治療各種便秘偏方大全
※艾灸對便秘有用嗎,便秘艾灸哪個部點陣圖解
※寶寶便秘不是病,小方法解決大問題
※便秘且鼻出血是腦出血信號
TAG:便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