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強身補氣三要穴
在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中,最簡單易學最平民化的就是按摩了。任何人只要稍加用心,都能學會幾手,即便不能治療大的疾病,用於養生保健綽綽有餘。中醫的按摩療法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當時的人們在生產勞動中遇到損傷而發生疼痛時,本能地用自己的手按摩痛處,就會感覺到疼痛減輕甚至消失。這就是最原始的按摩療法。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的積累,人們發現人體一旦有病痛時,會在體表的某些部位或某些點上出現酸脹或冷熱的現象,而當推拿刺激這些部位或點時,就會產生酸、脹、麻、熱等感應,這種感應往往會循著人體的經絡擴散到人體的臟腑或其它組織器官,從而達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營養全身的功效。其中有智慧的人就把這些經驗總結成經絡學說。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按摩成為自覺的醫療活動,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學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按摩是我們祖先主要的治療和養生保健手段。由於按摩平穩可靠,易學易用,既有治療功能,又有保健作用,成為沿襲數千年、廣大民眾非常喜歡的一種自然療法。
我們的身體內有與生俱有的先天之氣和後天獲取的水谷精微之氣。先天之氣需要後天的維護和補充,故而調理氣虛體質的要點是調理脾胃以益氣固本。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只有來源充足,元氣、各臟腑、各部位之氣才能得到補充。在養生保健實踐中,我們希望氣虛體質的各位朋友,在吃好一日三餐,獲取全面均衡營養的同時,進行保健按摩,爭取儘快調理好自己的體質。建議採取主動按摩的方法,也就是自我按摩。下面就給各位朋友介紹下面三個千古要穴。
第一個穴位是中脘穴。中脘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上4寸。中,指本穴相對於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中間的意思。脘,空腔的意思,這裡指的是胃部、胃腑。古人認為本穴位於胃部的中間,所以稱為「中脘」。中脘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性溫,與胃經氣血同性,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故名胃脘。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被譽為「治療胃病的專家」,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主治各種胃腑疾患。保健按摩時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指腹對中脘穴進行按揉,每天按摩1~2次,每次2~3分鐘,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但以飯後半小時做最好,力度不可過大,以免出現疼痛和噁心。
第二個穴位是足三里。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處(3寸),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培補元氣的大穴。俗話說「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現代研究發現,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足三里這個穴位的作用主要就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要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經常按摩足三里可以大補元氣,因為足三里是胃經上的穴位,所以足三里這個穴位特別適合於氣虛體質偏於脾胃氣虛的人。每天按摩1次,每次每側1~2分鐘。
第三個穴位是三陰交。三陰交是脾經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由於是肝、脾、腎三陰經交會處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療與血有關病證的要穴。取坐位,右小腿置於左大腿上,以左手拇指指尖,按揉三陰交穴1~2分鐘,再以此法以右手按揉左小腿上的三陰交穴1~2分鐘。
選擇以上千古補氣強身的三個要穴,長期堅持按摩,一定會有神奇的效果。如果時間充裕,三個穴位的按摩同時完成,時間緊張,每個可以穴位分開進行,以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
推薦閱讀:
※轉運風水招財轉運!99%有錢人不說的秘密!千古不傳,秘法開光!
※常用的千古名句之出處
※你不得不信的千古秘傳風水禁忌十八條
※張俊:從中興名將到千古罪人
※有些詩詞,只需一句,便註定名垂千古!
TAG: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