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軍 | 青少年自殺的成因與危機干預
台灣青年女作家自殺的消息,讓大眾扼腕嘆息,哀惋紀念。本期《青少年的自殺成因與危機干預》,通過朱建軍老師在搜狐直播間的訪談答疑,讓更多人了解青少年自殺的成因與危機干預。本文由常春藤心理聯盟文傑文字整理髮布。
各位搜狐網友大家好,這裡是健康訪談間。9月10號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搜狐健康頻道特約著名心理學家朱建軍教授,跟您一同剖析青少年自殺的成因與預防方法。
這裡有一組數據,在我國每年自殺人數可達40到60萬,其中青少年(15到24歲)這個比例大概能佔到1/4之多。青少年自殺現象的研究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在今天的社會裡,它是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個死因。據統計,有6%到13%的青少年在這一時期至少嘗試過一次自殺,那第一個問題就想請專家幫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青少年的自殺比例有這麼高,說明什麼樣的問題?
朱建軍
在各年齡群體來說,青少年為什麼自殺的比例特別高,是跟這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有關。因為更小的兒童呢,他自己的獨立意識會比較弱。就是很小很小的孩子,除非碰到特別特別的絕境,否則他不會想到自殺。他沒有自己那種自我意識,自己那種獨立去做決定的意識。而更成熟的成年人,他的自我調節能力也相對比較成熟了,所以他也就不太會有。雖然也會有,但是相對會少一些。而青少年正處在一個剛剛建立起一個獨立的自我意識的這麼一個階段。他的自我調節能力,包括對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有了,但是還是比較脆弱。所以他就會比較容易有這個問題。
打一個比方,就好像我們說開車出事故的是什麼人。不會開車的人他不會出事故,因為他不會開車。開車很好的老手,他的事故也少。那麼所謂「馬路殺手」的應該是那些新司機。
我覺得青少年可以看作是人生的新司機。更小的孩子,他還是在那個人生的教練場里,小學生還是在人生的那個教練場里在學習人生最初的,所以他沒有機會去出事故。在成年人、中年人,他已經是人生的開車的老手了,不容易出事故。
只有青年人他會是更容易出事故。所以在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之後呢,他們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還是相對比較脆弱,就會比較容易情緒波動很大。當他情緒很低落的時候,有的時候就會產生自殺的念頭。而且呢,他們實施的那種可能性也比較大,是因為青少年做事也比較衝動,所以他比較容易實施。
主持人
噢,是這樣。我想那這樣一個群體,您剛才提到他感情比較脆弱。這個感情脆弱他跟什麼東西相關呢?
朱建軍
其實可以說跟很多東西都有關。一個是他的內因,那麼內因就是說他自己的這個比如先天的天賦。有的人說自殺其實是有遺傳的,因為你會發現有些家庭中好像代代都有自殺的人。其實並不是說自殺遺傳,而是說他的某種性格特點遺傳。然後有些性格特點呢,導致他這個人應對困難的能力會比較差,然後會比較敏感,容易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
打個比方說,就像香港已故的一個演員叫張國榮,他那種性格的人其實自殺率就會比其他性格的人要高,因為他非常敏感。我自己打比方說,我說他的那個神經很纖細。然後呢會有一個優點,就是這種人他的情緒感受力、體會很多東西的能力也比一般人要強。但也正因為如此,他耐受挫折的能力比一般人是要差。
主持人
情感上很容易受傷害。
朱建軍
對,所以在別的人——很大條的人,神經很粗的人好像覺得沒什麼事兒的事情,但對他來說可能會有很大的刺激。那這是先天的因素。
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後天的因素。後天的因素這塊兒影響,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因為一個人後天的性格形成,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尤其是他童年的家庭生活。
我們說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特別的有道理。因為人的這個最早的性格奠定基礎的時期,應該就是七歲以前,尤其是三歲以前。在這個階段裡面,家庭和他的互動好不好,可以給這個人奠定一個他的性格的一個基礎。如果這個基礎奠定的不好,可能在七歲、八歲、九歲還看不出什麼問題,但到青春期的時候就會出問題。就好像一個房子,如果地基打得不好,可能在蓋到一層的時候還沒有事。但蓋到二層、三層、四層的時候,這個樓就會「樓脆脆」那方向去發展了,出問題了。
那麼什麼是最容易導致問題的,尤其是什麼是最容易增加一個孩子這種性格中的脆弱性,使得他更容易抑鬱,甚至更嚴重的更容易自殺的這種東西呢?
我覺得用咱們平常俗話說,一個人會不會去自殺要看兩個方面。一個是不是生無可戀,就是這個生命有什麼讓他所留戀的;第二呢,就是是不是生有所苦,他的生命是不是有很大的苦。那麼這兩者是結合在一起的。
如果一個人覺得他的生命有很多值得他留戀的,有很多很美好的東西,那麼即使碰到了很大的艱苦的那種事情,他也能挺過去,因為他會有那個留戀的東西去等著他。
然後第二個就是說,如果有一個人,他在後邊碰到了生活中那種苦的東西太大了,那可能他即使有所留戀,他頂不住了,也會自殺。這是兩方面。
而在這兩方面,是不是生無所戀,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我覺得人,一旦他生活中有美好的東西墊底兒的時候,即使碰到很大的苦楚、苦難都能堅持得了。
比如有一個心理學家叫弗蘭克,他以前是被關到納粹集中營呆過。所以他就在那裡邊觀察,什麼人會死,什麼人會活下來。有些人他會直接自殺,有的人他沒有直接自殺,但他會喪失那種生命意志,喪失生命意志之後他也會很快就死掉,他就觀察這兩種人的區別在哪,當然也包括觀察他自己。
後來他就得出一個結論說,活下去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要有一個他所留戀的東西。比如有一個人特別苦,但是他就想著說,我說過我還想再回去見我妻子和女兒一次,這是他的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就使得他能夠頂很多很多的艱苦,支持他活下來。
包括弗蘭克說他自己,他自己有一個願望。他以前寫了一本書,但是因為他被關到那個集中營,那書也就自然就沒了。他說我出去以後想把這個書繼續寫完,而且我覺得我要把我在這個集中營裡邊的那種人生體驗和我看到的東西寫出來。一方面寫為什麼有些人會那麼壞(納粹);同時又寫為什麼有些人會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生命還能夠延續。這種感動他的東西,他打算把他放到他的心理學裡。那有這個信念之後,他就可以一直堅持下去。
那我自己覺得,那是一個很外在的很嚴酷的情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不會看到現在有納粹集中營。我們外在的這些情景和那時候比較好得多,甚至比前一代所碰到的文革的那種很痛苦的,都要好得多。但是為什麼還是會有人自殺呢?就是因為他們生有所戀這塊的基礎太少了。
那麼這塊為什麼太少呢?我覺得的確跟我們的家庭社會是有一定關係的。比如說,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有沒有讓孩子感到他是被愛?這點我覺得說起來很虛,但實際特別重要。我覺得可以讓我們家長反省一下,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有沒有去告訴孩子說,我真喜歡你,我真愛你,你是特別可愛的孩子,真心的去說這種話。我覺得有些家長可能在很小的時候還會表示一下對孩子的愛,但是稍大一點,他的注意力肯定在別處。比如他就會說,能不能早期教育,讓孩子上學前班,比別的孩子多學點東西,去報一些培訓班。上學之後更不用說了,你成績是不是班裡第一,家長把很多注意力都放在這個上面了。
當然我們可以說家庭也是好心,覺得這樣的話會增加他們孩子以後的未來的這個社會上的競爭力。但是他沒想到,從孩子來說,孩子看到的是什麼。孩子看到的是,我沒有看到我爸爸媽媽對我的那種愛,我看到的只是他們對我的要求。他們很小就讓我去學這個學那個,然後稍大一點,一上學就要我成績多好。然後在這樣的一個長期的時間之內,他就覺得,我爸爸媽媽是不是真的愛我這個人,而不是說我的成績或者我的什麼東西,他是不是真的愛我的人,他心裏面沒有把握。當他對這個心裡沒有把握的時候,這個孩子的生命意志、生命力就會很弱。然後等到他碰到一個艱難困苦,他的那個艱難困苦,可能在我們這些人看來也不見得多大,但對他來說,活著反正也沒意思。
可能現在好多孩子,我有時候碰到某些孩子說,活著有意思的是什麼?真的沒什麼,也就是出去打個遊戲。那麼靠打打遊戲所帶來的一種快樂感,能不能夠讓他堅持在困難中活下去?可能他就覺得碰到艱苦的時候他就不想活了。活著反正也沒意思。有什麼意思呢?更何況打遊戲也不讓打。他就會沒有這種所留戀的那種強大的力量。
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早期教育中,好多父母應該明白一個道理,與其說在早期讓孩子多學多少字啊、多學多少鋼琴呀、多學多少什麼東西,最重要的其實不是這些。最重要的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他是被愛,從小就知道愛是最重要的,從小就能夠感受到愛。如果這個東西能夠有的話,那以後即使是有一些很苦的時候,這孩子會想,說我不會捨得去拋棄那些愛我的人或者是我愛的人。然後他就能夠堅持下去,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的自殺的念頭。即使是產生了,他也不會去付諸實施。我覺得這可能是親子關係中影響到一個孩子未來是不是自殺最重要的東西。一個從小就能夠感受到愛、一個能夠對愛有信心的孩子,是不會自殺的,這是最重要。
主持人
其實您的意思就是,青少年群體自殺跟親子關係有很大的聯繫。您能不能給我們的家長提個醒,就是我們家長平時應該怎麼做,能讓孩子感受到這個愛,能夠讓他們有所留戀。
朱建軍
我覺得第一就是,家長不管多忙,真的要多花一點時間在孩子身上,這樣的話你才能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第二個呢,就是要明白一個道理,最重要的是孩子有健康的人格,而不是成績。我覺得現在可能好多家長更關心的是成績。
第三就是說即使你去關心孩子的成績,也要告訴孩子說,我為什麼要關心你的成績,是因為我覺得成績對你有什麼重要性,實際上我是關心你的未來。
第四個呢,就是說家長不要把自己的很多負性的情緒排泄到孩子身上。我覺得有很多家長會出現一個問題,他自己壓力很大,情緒很不好,然後他會拿孩子當出氣桶。或者就是忍不住,在跟孩子交往的時候,去把自己的消極情緒發泄在上面。我覺得這些要避免。包括有的時候,夫妻有衝突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說這是我們的事。夫妻衝突是難免的,但是你要告訴孩子說,這個不關你的事情,不是因為你不乖,不是因為你做的不好,而是因為我們成人,我們倆之間發生一些問題。這樣的話,孩子就不會把那些家庭中其他負性的東西過多的去擔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很小的孩子。有時候很小的孩子,當夫妻會有一些衝突的時候,他們的很小的那個孩子會往自己身上攬,是不是因為我,所以你們倆才這樣。要告訴他們,這不是因為你。
然後我覺得還有一個,就是說要跟孩子儘可能的多溝通,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很多父母和孩子到青春期的時候,所謂代溝就會增加了。我覺得代溝是不可能完全避免,而且代溝有它積極的一面。因為代溝使得青少年產生自己的一個獨立性的那個感覺。我跟你有代溝,你不懂得我們。這樣的話,這個孩子會有一個獨立意識,通過強化這個代溝,然後這個孩子可以告訴父母說我跟你是不同的一代的,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東西,然後他會更有獨立性。所以代溝並不完全是壞事。
但如果代溝太強,父母跟孩子之間,像戰壕一樣各據一方,然後完全不能溝通,這種時候孩子就不會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好,然後他情緒上就會缺乏愛,而且缺乏生命的意志。如果碰見那種大的那種其他負性的東西的時候,他就有可能會往消極的、甚至自殺這個方向去做。
但如果父母跟孩子多溝通,多了解孩子,而且不要太頑固的站在自己立場上,要理解每一個代人都會有他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話呢,我覺得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能夠有所和諧。對孩子來說呢,他的生命意志、生命願望就會更強。
主持人
我想我對您說的生有所戀這四個字還是比較感同身受的。因為我有一個朋友,遇到了一個很大的挫折,他當時就很想自殺,但後來沒有這麼做。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他就是覺得捨不得他父母。他覺得如果他不在了,那他父母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我覺得跟您說的這個生有所戀等於是一個意思。
朱建軍
對對,是這樣子的。
主持人
所以讓孩子一定要感覺到自己是父母最重要的一個。
朱建軍
對對,要讓孩子能感受到他是父母所愛的,也是父母所需要的。不要讓孩子產生一種感覺,可能沒了我,父母過得更好。如果要是有這種感覺的話,有些孩子自殺在潛意識中其實是他們愛父母的一種表現。這麼說起來好像很誇張,但實際真是這樣的。
有的父母,比如說,他會當著孩子說,要是沒有你的話,可能我們過得更好。或者說有的父母說,我們倆其實要是離了婚,我們倆過得更好。只不過是因為你我們才沒離婚。孩子潛意識有一種感覺,就會覺得好像我不在了你們會解脫,我不在了對你們會更好。
我以前碰到過一個我處理的自殺案例,他父母當時吵架吵得很厲害。在懷著他的時候,父母就打算離婚,後來沒離;打算流產,後來也沒留。然後他父母在小的時候就經常就說這種話,要不是有你的話我們就更好。後來他長大的時候,他就屢次自殺。在我諮詢他的期間中,他就兩次試圖自殺。後來我就找,找到最後就發現,他潛意識裡面其實是一種對父母的,既然這樣,我不如死掉。我死掉的話,你們會活得更好。
我說這也是一種對父母的愛,但是這種愛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愛。而且對成年的他來說,可能他死了,父母不是更好。他現在要是死了,他父母會非常傷心。不是說當時如果他被流產了,可能對他父母是更好,但現在已經完全不是那個情況了。但是他心裡邊、潛意識中還是會有一個愚蠢的想法,很傻的一種想法。但這種很傻的想法背後,是試圖讓父母更好。所以父母千萬不能這麼說,這麼說對他們的孩子是危險的,是潛移默化的一種影響。肯定不是出於他父母現在的本心,但它會帶來這種影響。如果父母已經說了,一定要澄清。現在要跟他說,那個時候我們這樣想,但是現在我們絕對不這樣想,我們現在想你對我是多麼重要。不要以為這種話成年的孩子已經知道了,父母一定要親口把這個話說出來,給孩子,然後父母對孩子那種過去的消極影響就會減少。
主持人
剛才您提到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注意的一些事項。一旦遇到了問題,那孩子們,包括父母,包括老師應該怎麼做?
朱建軍
我覺得遇到問題的時候呢,我那會兒講幾個方面。一個人會不會自殺,專業會有一個很複雜的表。但是我在處理的時候,我就從幾個方面去看。
一個是他的生命意願,就是咱們剛才說的。
第二是他的生命意志,這個跟意願不是一樣,是看他內心中是不是有一種能夠頂過困苦的那種能力。這個我覺得也是要鍛煉的,就是我們經常講挫折教育,他是不是在挫折中能夠頂過去的那種能力。
現在的孩子和比如像我這個年代的孩子相比,在這方面要更弱一點。因為他們的生活太單調了,不像我們。我經常說,我們像以前農村養的那些雞鴨一樣,是散養的,現在的更像圈養。所以他的生命意志這塊也弱一點。我覺得這塊兒呢,應該平時有意識的去做一些鍛煉。不要光看成績,要讓他鍛煉一些。
還有一點就是,具體已經到了有自殺危險的時候,我覺得可能有幾個方面。
一個是強化他生命中積極的東西。比如說我以前碰到過一個事情,是一個失戀的人要自殺,有自殺風險。當時你跟他談什麼東西都沒用的。後來我們發現有一個東西是有用的,就是跟他談談童年中的那些快樂的事情,讓他父母跟他談童年中曾經有的那些快樂回憶。一開始他根本聽不進去,人是木的。後來慢慢慢慢就能聽進去,慢慢慢慢就能回憶起來了。當他回憶起來之後,他自殺的那個衝動就減少了。還是我剛才講的那個思路,讓他積極的東西能夠找到,這些過去的精神財富能夠找到。
第二個呢,要強化他自己弱的那些方面,也有一些具體的做法。比如說,一個躺在床上不出門的人是更容易自殺的。但如果一個人走出外面去,能夠看到藍天、白雲、湖水、大自然的地方,這個危險就會減少。這是強化生命意志的一個短期有效的方法。所以如果一個人在這種時候,比如別人帶著他到大自然中去玩一玩,可能會使他有所緩解。
還有一個,我們專業上叫社會支持系統,現實中就是說要身邊有人。有一種說法是,身邊有人的人很少能自殺的;自殺大多都是一個孤獨的行為,任何自殺行為。在他最痛苦的時候,在他最難過的時候,在他最有自殺衝動的這個時候,如果周圍人發現了的話,那麼就要有人陪著他。至於陪著他的那個人,可能你不是一個專業心理學家,你有沒有辦法去調節,這都沒關係,你只要陪著他。只要身邊從現實的層面有人,首先他就不太容易服毒、不太容易割腕,現實中的危險就會減小。第二,有人陪著他的話,在心理感覺上來說,他會有一種被支持的感覺——我身邊還是有人在支持我的,有這樣一種被支持的感覺的話,他的自殺風險也會減小。
主持人
而且這個人不一定非要跟他做什麼疏導,他只做一個聽眾就可以了。
朱建軍
對。因為有的時候不會疏導的人、非專業的人員,可能真的不知道該從哪說。有的時候你越勸他,他裡邊的勁兒就越較著。越跟他說你不能死,他裡邊想死的勁兒就越擰出來了。所以我們寧肯不去說什麼,我們只是陪著他,只是聽他說(如果他願意說的話),只是說我知道你現在這麼想。
我自己以前也應對過一些自殺的人,我應對的方式其實很簡單。當他說我想自殺的時候,我不會說你不要自殺,因為我越這樣說他就越想自殺。但我也不能跟他說你自殺去吧,這也是不行的。我就只跟他回饋說,我明白你現在的心情,我明白你現在很難過,以至於你不想活了。只需這樣回饋。他知道有一個人明白他這種心情,就會感覺好得多,所以很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社會支持。
還有一點,我們要有一個對什麼時候他可能有危險的哪怕是最粗略的判斷能力。我覺得我們可以告訴你說,萬一你身邊的朋友啊、親人啊、孩子呀有危險的時候,你要知道一件事情:什麼時候是他容易自殺的時候呢?
除了我們剛才講的生無所戀、生命意志弱,第二是說他碰到的壓力大,第三個就是他有一些反應。比如他會說一些話,他說高原啊,呵呵,咱們也難得一見啊,咱們以後也不見得見得著了。這種話我們要敏感,有像要囑託後事的那種東西的時候,我們就要敏感。這可能實際上潛意識中是一個最後的呼救,告訴你我想死了,看看你們的反應。如果你沒注意,他可能就死了。如果你注意了,他可能就會不死。這些要注意。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往往認為一個人最抑鬱的時候會容易自殺,但其實不是,他從最抑鬱的情緒看著剛要走出來的那個時候——本來是重度抑鬱,後來變得輕一點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最抑鬱的時候人反而不太自殺,因為他連自殺的勁兒都沒有了。但是他在最抑鬱的時候,你看著好像好一點兒了。比如他有一個很大的創傷事件,你看他都不想活了,看他好像很難過。你陪著他幾天,看他好像好點了,不像前兩天那麼厲害了,甚至可能他表現得好像會笑一笑了,會輕鬆了,我們也會舒一口氣。
但其實這不是舒一口氣的時候,這其實是危險的時候。因為有的人在他真正決定要自殺的時候,反而有一種輕鬆。因為他的負擔沒了,他覺得一了百了了。這種時候,有的時候呢,我們旁邊的人就會也鬆一口氣,忽略了。而這種時候可能是最危險的,他可能反而死了。這個時候一定要繼續盯著,再盯一陣,等到他這一陣度過了,就安全了。
主持人
我們需要注意的事情還是挺多的。您剛才提到的都是我們外面的人對有自殺傾向的人怎樣去做,那如果有人自己遇到一些問題,您有沒有什麼好的自我調節的辦法。
朱建軍
我覺得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的調節方法呢,其實跟剛才的思路是一致的,但是自己做起來會更困難。因為陷入了自殺危機的人,往往即使他知道有什麼辦法,該做他也不去做,所以會更困難。
比如說,他可能知道應該想一想過去開心的事情,但他不會去做,甚至他去做的時候也想不起來,他一想想到的都是不開心的事。
我們人有這樣一種本能,當你情緒開心的時候,你特容易想到開心的事情。當你情緒不開心的時候,你想回憶過去開心的事情很難,所以這個就很難行得通。
比較能夠做到的是,你覺得你很不想活了的時候,盡量在行為上去找到一個人,我們叫尋求社會支持。找到你身邊的某一個你覺得能夠幫助你的人,然後盡量能夠把自己能說出來多少說出來多少給他,然後把自己求助的願望表達出來,把最後這種生的本能裡邊想要活下去的願望表達出來。這之後,這個人就會幫助你把往壞處走的路給堵死,周圍的人可能會能幫助你。因為我覺得,如果他根本不找人,試圖自己從裡面走出來,其實會難度比較大。
主持人
可能會誤入歧途。
朱建軍
對,比較容易誤入歧途。
主持人
您平時會接一些心理諮詢的案例,您有沒有遇到這樣的狀況:遇到問題之後會主動的找一些心理援助。
朱建軍
也不多。所以實際上真的,在這件事情上要靠自己,真的是難度挺大的。中國人本身出了問題找心理學家的習慣就沒有建立,中國的心理學家也太少了,而且心理學家中真正做心理諮詢的更少,號稱是做心理諮詢的人裡面真正合格的也少。這是一個現實中的很大的困境,所以我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多去培訓新的諮詢師,讓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更多。然後大家也在慢慢的形成這樣一種意識。平時有了這種意識,真的到了大的問題出現的時候,你才能有這樣的一個習慣。如果平時都沒有這種意識的話,到了那個時候就更難出來找了,這個蠻難的。
所以我覺得在家庭裡面也是這樣子的。家庭裡面要形成一個氛圍,告訴大家說有心理問題的時候求助或者求助心理學家,這並不是一個什麼羞辱的事情,並不代表你精神有毛病,這很正常。要養成這麼一個習慣就會更好。
主持人
所以我們今天也有責任來推廣一下心理學的這塊。
朱建軍
對,所以你我今天做的這個宣傳,本身也有這樣的用途。
主持人
是的。如果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屢次三番想自殺、又都沒自殺成的,這樣的情況是應該自己家家裡人再來監督他,還是應該把他送到這樣的專業機構去進行疏導?
朱建軍
我覺得能有專業機構,盡量是去找專業機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他幾次三番有這樣的一種行為,那他這種行為已經成為模式化了,成為這種模式說明一定跟家裡邊平時的互動是有關係。家裡面肯定想了很多辦法,不可能這種時候家裡沒想辦法。那麼家裡面想了很多辦法,都還繼續這麼做,一定說明家裡原來的方法是無效的。在這種情況下,家裡人讓他想出新辦法往往是很難的。
所以這種時候,我們一定要找外界的援助。要找一個心理學家,畢竟心理學家會見得更多,他有專業訓練,所以他總有可能會看到一些新的東西。而且他作為一個旁觀者,比較容易看到新的東西。
但是同時我覺得在家裡人來說呢,要檢討一下自己平常的生活方式或互動方式。我覺得之所以家裡邊會有一個人有這種行為,往往不僅僅是這一個人的事情,跟家裡邊人的這種親子之間的互動是有關係的,他一定平常互動中會有一些問題。比如說互動中也許會有一種衝突性互動,也許會有過於疏遠,也許是互相了解太少,一定會有某種問題。我覺得,去找一找自己家庭的互動方式中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可能會改變一下自己平常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減少這個危險。
主持人
等於家庭關係對自殺還是最重要的。
朱建軍
家庭關係對自殺相當的重要。一個非常相親相愛、又善於表達自己的愛的家庭中,幾乎不太可能有人自殺,當然也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這個可能性會非常小。
主持人
我想問一個問題,是可能是比較少的一些案例。如果遇到了一個先天就會比較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孩子,他動不動就會說那我去自殺好了。因為我見到這樣一個小孩,看電視的時候家長不注意,突然間看到那樣一個自殺的情節,他就會每次都想遇到一點什麼困難,就口頭說去自殺。口頭說和行動上有沒有什麼樣的關聯?
朱建軍
因為有一些人是這樣的,他可能並不是那麼想自殺,但是他發現說自殺是一個控制家裡其他人,獲得自己某種想要的東西的一種方法。小孩子也有,成年人也有。
比如說我有一次看電視劇,看裡面演一個人物。那個人物好像在裡面要自殺,但是他站在一個非常高的地方,手裡還拿一條絲巾,底下有很多人看著他高聲喊,你千萬不要這樣,但他自己就是那樣的。
我看完了以後就在想,以專業的角度來說就知道這不是真自殺,這是演自殺。所謂演自殺就是他發現,當我一說我不想活了,別人就會害怕,當他們害怕之後他們就會給我一些我想要的東西,比如說會更關注我、會更滿足我。我平常想要什麼,不給我。但我這樣一鬧,他們就會給我。這是一種情況。這種情況其實是很不好的情況,因為這樣的話,就會導致他跟家人形成這麼一種很惡劣的互動。以至於說,他必須要這樣做,才能獲得他想要的東西。而且他以這樣做要了一些她本來可能用別的方法要不到的東西,或者說他不該要的東西,這種的也會有,甚至會有大的危險。
我以前就聽過一個自殺未遂的人,她說她以前就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她一想提出什麼要求,她就鬧自殺。別人不滿足她的那個。最後家裡人會很煩惱,她丈夫很煩她,她就鬧上吊,結果有一次差點真的死了。她把自己吊在家裡邊的一個什麼地方(門框),然後繩子套上,腳踩著凳子,打電話給她老公說她不活了。她老公知道她會真的這樣干,就很著急的往家趕。她自己也算了時間,估計差不多她老公該回來了。但是那天堵車,她老公沒回來了。她聽到樓道裡面有一個人挺著急的跑過來,她想肯定是她老公回來了,就把凳子一踹就吊了。但是實際上跑過的是另外一個人,她老公堵車沒有及時回來,所以差點死,等她老公回來就已經差點死了。
所以我以前知道有一些自殺的人,可能就是這樣子。他並不是真的想自殺,但是當他越鬧越大,別人就越來越煩,他就得把自殺鬧得越來越真,而到最後出了個事故,就死了。
這種人應該怎麼辦呢?我覺得家裡人應該誠懇的告訴他說,可能你真的要鬧自殺,我們真的是沒有辦法啊,我們會很難過很痛苦,所以我們會滿足你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合理的要求,但是這樣的話會讓我們很難過,我們不希望你們這樣,我愛你,所以我這樣會很痛苦,你不應該這樣讓我痛苦,講明白這個道理。
再一個,告訴他說,你的要求可以直接提出來,只要不是太不合理,你不用去這樣鬧,我們也會滿足你。然後培養他用別的方式來提要求,而且呢,滿足他以更好的方式所提出來的要求,就是讓他不要用這種方式提要求。只要他那種合理的要求。我們也都滿足他。這樣他就會覺得,他沒有必要再用這樣的一個壞習慣來提要求了,平時要逐漸扭他的習慣。大人很難扭,但孩子會很容易。
像你剛才說那個孩子,我覺得家長就是告訴他說,你這樣做會讓我們很難過,雖然我們滿足你的要求,但是這個我們會很難過。然後呢,這也不會讓我們更愛你。但是如果你要用別的方式提出你的要求,我們會更愛你,而且我們會滿足你的要求,慢慢把這個習慣反過來,這個孩子長大了就不會這樣了。
主持人
綜上,您說過的所有問題就是和諧的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都是對青少年身心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孩子們如果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情,良好的這樣一個心理狀態,他也會避免自殺的慘劇發生,所以最後想請您給我們總結陳詞一下,告訴家長怎麼來盡量的維持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親子關係。這是我們的訪談最後一個問題。
朱建軍
好的。我覺得,當然最徹底的一個說法說,家長自己要有一個好的生活方式,因為孩子看家長,家長是以身作則,沒有這個影響是很大的。如果家長自己的生活方式好,家長以身作則,包括自己家長自己能讓自己活得更好,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有一個好的榜樣。
第二,家長不要只關心孩子的學習,而要關心孩子的全體,而且更重要的就是說要關心孩子的性格,關心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這種感情關係,讓孩子能夠切切實實的體會到愛。這是第二個重要的。
第三個是要學會表達的方法,學會怎麼樣去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感情、自己的需要,甚至學會怎麼表達自己的一些負性的東西,要學習的這個東西。我覺得這是人生中最必須學習的東西。
也許是我自己三句話不離本行,因為我是做心理學的,我覺得心理學真的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無論你是干哪一行的。雖然我們過去中學沒學心理學,可能大學也不見得學了心理學,但是我們現在作為成年人,一定要找機會去學一點心理學,學一點跟心理學有關的,比如說親子教育、親子溝通的方法。
所以我現在也是在辦親子培訓的那種班,也是覺得很多的家長真的不知道一些親子溝通的最基本的方法,這導致他們親子溝通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其實在我們學過的人看,覺得是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就可以解決的。但是因為他們沒有這個學習,他們不知道。我覺得無論通過讀書,通過參加一些培訓,通過家長之間互相學習,總之要學習。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謝朱建軍教授這麼誠懇的建議。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訪談就到這裡。感謝朱教授,感謝網友,再見。
朱建軍
好,謝謝。
推薦閱讀:
※美女作家自殺:真正毀掉她的不只是性侵
※他和劉伯承、賀龍同級別,被林彪陷害自殺
※自殺丨一場悲傷長劇的謝幕式
※魔王:槍擊駐洛杉磯總領館再自殺,能說是自己作么
※西漢名將一覽,他身為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