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佛系」還「佛教」一個清白!
自從網路上發表了一篇《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文章
突然間,一個頗具禪意色彩的詞 「佛系」流行開來了。
這個新鮮名詞就被用於形容年輕人【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的態度上。
百度給它的定義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是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網友們給它賦予的意涵是:隨大流無欲無求迷失自我的90後一代青年。
然後,各種佛系人物、行為、生活方式紛紛湧現,熱爆網路。
佛系追星:不接機,不參與撕逼,不參與吵架,不控評,不反黑,不拉踩的一種平淡追星方式。
佛繫戀愛:不秀恩愛,不整天膩在一起,有事聯繫無事拉倒,不矯情的一種戀愛方式。一切隨緣,無所謂對方怎樣。大不了分手。
佛系養生:沒有特定的養生計劃,對吃飯、睡覺、作息等沒有硬性規定的一種隨性養生方式。想到了就保養一下,沒想到就隨它去。想起來就泡兩個枸杞,想不起來就繼續可樂雪碧。
佛系健身:不刻意吃保健品,不請教練,沒有健身計劃,沒有鍛煉目標的一種隨性健身方式。有機會就練兩下,沒機會就算了。
佛系買家:不差評,不晒圖,不和賣家撕逼,不和快遞撕逼,對購買的東西保持很淡定的心態,即使東西不好也不急躁,大不了扔了以後不再這家買就是了。
還有以下刷爆朋友圈的圖字並茂的「佛系」90後一代:
中國漢字,是智慧和想像力的寶庫。一般漢字拼音,都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共四聲。舉例:拼音fu的四聲就有夫、福、府、副的不同漢字表達了不同的意涵。而佛(fo)是特殊的一個漢字,因為祂只有一聲。佛,古代印度梵文Buddha的音譯,代表福慧兩足尊,圓滿修行佛菩提道的大覺者。亦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等共計10種稱號。顯然「佛系」是沾著「佛」的功德,但意涵卻與佛陀的教導背道而馳,就如同假藏傳佛教(喇嘛教)披著僧衣,干著破壞佛陀正法的惡行一樣。正是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作為佛弟子,理應出來破斥!
(一)
首先:佛陀教導弟子們並不是隨大流無欲無求迷失自我的厭世行為。恰恰相反,佛陀常教導弟子們,要皈依佛法僧三寶,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乃至菩薩要入初地,在佛前勇發十無盡願。十無盡願是大願,而且是殊勝大願,所謂遍法界,盡虛空,盡未來際;虛空無盡,因此法界無盡,這十大願隨之無盡,未來際無盡故,這十大願隨之無盡,所以稱為十無盡願。乃至成佛之後,也不舍十無盡願,窮未來際,所以稱為大願。菩薩們不畏懼生死,三大阿僧祇劫中,願意生生世世來到世間利樂有情,自覺覺他,恰恰是救度迷失自我的無邊眾生。佛陀為了度化眾生,以祂深妙的智慧,方便善巧,施設種種譬喻言詞,或者以大自在神通之力,示現種種勝妙的境界,乃至佛陀成就的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也無非是為了要令眾生起信,願意受教而得度化。可以說,菩薩歷經長劫修集圓滿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後示現成佛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具足福德與智慧,用來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再來看看,一般的人生。有人也許會這麼說:「唉呀!我們就無可奈何!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生到人間了;既然生到人間,那隻好無可奈何,就要隨順世間的業行。」所以從小開始就要努力地讀書,那當然有可能的話,最好還是能夠名列前茅。絕大多數的人在享受父母供養的好日子過完以後,開始就要面對自食其力這個問題;所以就在職場上努力地經營,卻永遠感覺說,好像這個事情永遠做不完。當然這個過程中,也許又會有產生什麼?產生有追求心儀的對象。假如說這個事業跟家庭兩件事情都能夠很順利圓滿的話,那這個真的是人人所羨慕的天之驕子。可是事實上卻沒有辦法盡如人願,有時候甚至於會一下子從雲端而跌到谷底。這個時候到底是要怨天尤人,還是要重起爐灶呢?眼看著時不我予,不禁淚灑滿面、心灰意冷,可是人生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不管說有人是意氣風發不可一世,但是他一樣無法突破人生最大一個關頭,也就是死亡。親人能夠圍繞在一旁,當然是最好的,可是很多情況,都是一個人面對最後一刻。那這個時候有些人不免就會想說:「那我們到底一輩子賺這麼多錢,到底目的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賺更多的錢嗎?」那麼這樣回想以後,卻好像自己的一生,自己在背後綁了一根竹竿,這根竹竿延伸到身體的前面;然後這個竹竿前面又綁了一個什麼?紅蘿蔔。我們永遠只能看著那個紅蘿蔔,一直想要向前,卻永遠一直沒有辦法咬到那個紅蘿蔔。
當然,這裡描述是一般的通例。也許很多人是因為平常的壓力太大,所以希望像那些貓狗一樣,悠悠閑閑地躺著;也許有的人是因為胸懷壯志,所以希望像展翅高飛的蒼鷹一樣遨遊於蒼穹;也許有的人個性是一向是四海任我行的,所以他希望像巨力萬鈞的鯨魚,能夠徜徉在大海之中;那也許又有的人是一向都有唯我獨尊的個性,所以他希望像那個無比威勐的雄獅一樣,在大地中賓士。沒有一個人希望說自己會生到三惡道中受苦,都希望永遠有人天的欲樂。可是問題是,希望歸希望,不一定都能達到,所以就有一部分人從這樣引發起學佛的動機。當然,更多的人是仍然沉溺在隨大流迷失自我的五欲的大海之中。
正如達摩祖師對二祖所言:「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妙法蓮華經》卷一 中記載了 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舍利弗這樣說:「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所立的誓願,是要度化教導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都能成佛。諸佛能從最初的因地初發心菩薩開始,歷經了三大阿僧祇劫以上的久遠時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精勤修學,直到成佛,都因為同樣發了這樣的誓願的緣故。像菩薩最初歸依三寶,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時,就已發了四宏誓願。四宏誓願是諸佛及菩薩共通的願,可以說是佛菩提道修學的總願。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辭懇切,願願都為眾生,字字苦心,皆是慈悲,發心極強震撼心靈。佛陀在娑婆世間成道,是為救度眾生找尋自身的智慧珍寶,轉迷為悟,出離三界火宅,為一切有情得到真正的解脫而示現。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佛陀大悲大願大智大行是對眾生何等深重的山盟海誓和諾言!
(附:五百大願詳情請閱讀鏈接一:釋迦摩尼佛五百大願)
(二)
其次:佛陀教導弟子們並不是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紛爭,一切隨緣。恰恰相反,大善知識常教導弟子們——隨緣,本來是世間的善法。但隨緣的種種型態與真實道理,應該讓佛教界普能了知。如果被用在對應佛門中的外道法時,隨緣卻成了惡法。對出世間法的修行,外道們都不會積極探究他的師父所說法義是否為究竟法,只是隨緣而樂著於人間或天界的享樂境界。這種隨緣外道很多,不但經中有記載,而且現在的印度仍然是如此,所以仍有許多外道苦行者,一直隨緣於苦行。又例如道教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只求長生不老,卻不想去轉變原來的修行方法,因為不知道有更勝妙的佛法超勝境界,或者貪愛天界的享樂境界。又例如一神教外道,他們一心只想生到欲界的天堂去做上帝永遠的奴僕,永生永世當奴僕而過著物資充裕的享福的生活。當我們告訴他們說還有更勝妙的解脫境界時,他們也不想轉變,不想上進。這些都是事相上的隨緣,我們都稱之為「外道的隨緣」。
另外,佛教界一直存在著消極怠墮及迴避問題的心態,往往只以表相來決斷善惡,不問事實本質的善惡性;而且常常沒有是非正義,也常常以不理性的心態來看待問題,都只因為迷信上師教導而無智慧簡擇所致。然而佛教的本質卻一向都是智信而非迷信盲從的,在各部經典與論典中, 佛與諸大菩薩也都是如此教導的;假使學佛人不曾注意到這個問題,將會學佛一世而唐捐其功。如是迷信而不探究法義是非的錯誤心態,常被人冠以隨緣之說而合理化了,由是而使種種違背 世尊教旨真義的錯誤法義,得以繼續誤導眾生,所以隨緣二字常被作為誤導眾生的合法借口,也常被學法者作為逃避面對真相的借口。
可是在大乘佛法中,另外有深妙的隨緣深意!大乘佛法的本質,是積極進取的善法,所以菩薩的道,本來就不是消極的,假使菩薩所修的道是消極的法,就無法長時間的歷經三大阿僧只劫精進修行而成佛,所以大乘佛法本來就是積極進取的法。佛菩提道是積極的、是進取的,是奮發的、是慈悲的、是精進的,而不是消極與悲觀的;當時似乎有許多人不能接受,但是現在證明菩薩道確實是如此;所以大乘佛法本來就不是消極的法,本來就是積極進取的法;但是也有消極而隨緣的一面,就是對五欲隨緣,在世間法上並不積極進取;不過,在布施財物、修證佛法及法布施上面,一定是積極進取而沒有懈怠的。
大乘學人對於成佛的久遠之道,於三大阿僧只劫當中的難行苦行、難忍能忍,而能持續不斷精進的修持,導致最後的福慧圓滿究竟成就佛道,那必然是進取之法而不是消極之法;所以大乘法中的學人在佛法的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上面,都是積極而精進修行的,所以在人間尋找真實佛法作依止的時候,一定是積極努力去尋求,不會隨順於懈怠的惡緣,也不會隨順於誤導眾生的惡法緣;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心態,必然與世俗人的隨緣心態有所不同。換句話說大乘學人對於佛法的修學,必然有其隨緣的一面,也必有其不隨緣的一面;因此並不是凡事都隨緣的,而是在簡擇之後才決定隨緣或者不隨緣;所以大乘佛子的心態一定是經過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後,做了抉擇,然後對善法隨緣、對惡法不隨緣。
但是,「隨緣」這個法,卻有理隨緣與事隨緣的不同,事隨緣中又有心態與處事是否正確的差別。在事隨緣上的心態與處事的是否正確,必然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在佛菩提道或解脫道上的修證能不能有所成就;若是事隨緣上的心態與處事原則是錯誤,就必然會使三乘菩提的修習無法獲得點滴的成果,當然就無法了解理隨緣的真相。
理隨緣是親證法界實相的賢聖才能知道的真理,聲聞、緣覺雖能出世間,卻仍然無法了知這個道理,除非回小向大而實證了。而且這個真理是三世十方法界中,永遠都不會改易的真理,法住法界、法爾如是,不是由誰創造、建立的,而是本然如是的;並且是無法被任何大威德有情所改變的,即使集合十方諸佛的威神力為一個極大威神力,也無法改變祂的隨緣性,這就是如來藏的隨緣性。
證悟者是親證法界實相的賢聖,他們會有什麼隨緣的心態呢?當然也會有啊!證悟者一定也要有隨緣的心態,不能沒有!否則就無法久住人間來弘法了。也就是說,真悟的菩薩們對於目前還沒有因緣可以證悟的人,也是抱持隨緣心態的。就是說,正法的種子,要先幫那些還沒有悟緣的學佛人種入心田中;假使他們還沒有因緣可以證悟,無妨讓他們保持著未悟之身,不要提前去作助悟的工作,以免揠苗助長,反而戕害了他們的法身慧命。所以證悟者對一切眾生,基於保護他們的前提,仍然會有隨緣的心態,會隨順於眾生悟入的因緣而幫他們證悟。假使因緣在這一次還不具足,就留到下一次的因緣去開悟;目前只要能回到正路中修行就可以了,這也是隨緣的心態。不該對一切人都想要幫他們悟入,因為證悟般若的因緣不可強求──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菩薩嘛!也不可能所有人都開悟嘛!譬如 佛陀在世時的多數阿羅漢們都悟不了,無法成為菩薩,所以仍有許多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是因為他們沒有悟入實相的因緣,所以佛陀就只讓他們成為解脫道中的聖者,無法成為佛菩提道中的聖者,原因也就在這裡。我們從這裡就看到: 佛陀也是有隨緣的作法,但是還有積極利樂眾生的一面。但是積極利樂眾生,那只是菩薩的修法,可是幫助眾生證悟的事情則是要隨緣的。所以, 佛陀在世時仍有許多阿羅漢們悟不了般若,這個開悟實相的法只傳給菩薩們,只傳給已經回心大乘的阿羅漢們,不傳給不回心的阿羅漢們,因為他們證悟大乘菩提的因緣不夠。所以,對一般凡夫眾生來講,我們還是要隨順於他們的因緣來作,也就是說當他們證悟的緣還沒有成熟時,應該幫他們種下證悟的種子,但不要強行幫他悟入;恐怕他信心不具足,知道密意了反而無法安忍而成為破法、謗法者。但是在幫他們完成證悟應有的知見上,以及幫他們預先種下證悟種子的事相上面,就不能隨緣,就必須努力不停的繼續作下去,永無休止,這是隨緣於菩薩的悲心與智慧,這也是一個隨緣的心態。
所以我們在佛法中修學的人,既然說是學佛,就應該要了知「理隨緣」和「事隨緣」的真實意義。以後只在世間法上隨緣,不積極進求世間法的福報,也不會積極修集福德之後希望現世或後世獲得世間法的樂報;而是修集種種福德以後,把它當作正法實證的助緣,當作修集正法的資糧來看待,這才是佛法中人應該有的隨緣心態。
但是這個隨緣心態,並不影響到我們在佛菩提道上面的精進修持,所以對佛菩提的修持及解脫道的修持,仍然要精進實行:利樂眾生、護持正教,使得世間安樂、人天無憂,這是我們要積極進取努力去做的事情。經由我們這樣做,才能使得世間眾生以及諸天天人同得解脫樂、共得實相般若之樂、也得一切種智之樂。但是這些事情都不能隨順於安逸之緣,如果隨順於安逸、邪見之緣,那麼成佛之道將會極為迂曲而長久;所以菩薩道的實行過程當中,當然會有隨緣的部分,但是這些隨緣的部分應該說是隨順於大悲心之緣、隨順於精進心之緣,而不是一般人消極的隨緣性。所以菩薩道的行者,在佛法的修證、在利樂眾生上面,都是積極的,決不是隨緣的。因此我們應該這樣說:對於隨緣的事項,應該是「善法當隨緣、惡法以舍緣」,這樣才是真實懂得「隨緣」道理的佛弟子。
顯然,綜上兩點。告訴大眾,依照佛陀教導的佛弟子們,是積極進取,精進勇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施能施,善法當隨緣、惡法以舍緣,催邪顯正,大慈大悲大願大行的修行者。絕對不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一切隨緣,無欲無求,迷失自我的當代90後的生活態度。
推薦閱讀:
※《趙州錄》之「祖意與教意同別?才出家,未受戒?到處問人」
※東密與藏密——佛教各宗大義講座(2)
※我朋友沉迷修行怎麼辦?
※和尚說: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