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名樓之--濟寧等四處太白樓
太白樓在中國一共有四處,分別在濟寧、馬鞍山、歙縣與四川省江油。這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濟寧太白樓
李白在濟寧生活二十餘年,日日在太白樓上飲酒賦詩,李白在此得到玄宗皇帝的徵召,受到玄宗皇帝的賜還後又歸於此。所以濟寧太白樓與李白最為密切。
太白樓坐落在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太白樓原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消遣,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賀蘭氏酒樓觀光,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並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而聞名於世。宋、金、元時期均對酒樓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樓」時,以「謫仙」寓意,依原樓樣式,移遷於南城牆上,並將「酒」字去掉,名為「太白樓」,後於明、清、民國間進行了數十次較大的重修。
今太白樓是1952年人民政府撥專款在舊城牆上重建的。重建後的太白樓連同台基,共佔地4000平方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樣,磚木結構,二層檐下正中懸扇形「太白樓」楷書陰刻匾額。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詩人所書「詩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刻「三公畫像石」,北牆上還鑲嵌著兩副對聯,引人注目。一聯是羅振玉所書:
把酒臨風看帶郭 千家何處青山留謝朓登高望遠指布帆一片當年春水別汪倫另一聯是王以敏寫的:青天騎白龍 我欲因之夢吳越長風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一樓正廳中間還有一尊李白半身雕像,上方橫匾「詩仙醉聖」,兩邊對聯是「豪飲吐萬丈長虹,醉吻涸三江之水」。四周牆壁上書有李白生平介紹。二樓大廳現為書畫展覽。游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廳壁記》、唐代以來文人墨客的讚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等碑碣60餘塊。有罕見的李白手書「壯觀」斗字方碑。1987年,濟寧市在太白樓建立李白紀念館。濟寧的李白酒樓,就是當年李白的家。《全唐文》卷802有咸通二年正月吳興沈光《任城李白酒樓記》有如下一段話:「至於齊、魯,結構凌雲者無限,獨斯樓也,廣不逾數席,瓦缺椽蠹,雖樵兒牧豎過亦指之曰:李白嘗醉於此矣」。從這段文字中明顯看出,濟寧不但有李白酒樓,而且還是齊、魯間唯一的一座李白酒樓。此則完全可以斷定,沈光所記的濟寧的這座李白酒樓,就是李白《寄東魯二稚子》詩中的酒樓無疑了。據此,則又可作出一個明確的判斷,濟寧李白酒樓就是當年李白的家。
李白生於唐代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縱觀李白一生,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遊歷中度過的,豐富的社會閱歷使詩人的詩歌創作達到巔峰。李白三十六歲時來任城(濟寧)。濟寧是詩人寓家時間最久,活動時間最長的地方:兒子在這裡出生,女兒在這裡長大,夫人也在這裡去世,很多的名篇也是在這裡問世……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白在任城東門泛舟而行,留下了《魯東門泛舟二首》,現錄其一。日落沙明天到開,波搖石動水縈迴。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這首詩想像奇特,信筆揮灑,落日與沙洲交相輝映於水中,微風輕拂,桃花夾岸,波搖石動,舟隨溪轉。月的溫柔恬淡,加之夜的朦朧幽遠,給人以空靈迷濛之感。末句的一個「疑」字,把讀者帶入物我兩忘之境,餘韻悠然,令人手不釋卷。開元二十六年,李白游曲阜時,與友人張子相別,留下了《魯城北郭曲桑下送張子還嵩陽》:送別枯桑下,凋葉落半空。我行懵道遠,爾獨知天風。誰念張仲尉,還依蒿與蓬?何時一杯酒,更與李膺同?詩人於枯桑下、秋色中與友人分手,「凋葉落半空」五字,形象生動,感情色彩強烈,緊承「枯」字而來,將「秋」之蕭瑟,情之濃烈,別之感傷,分之惆悵一起呈現在讀者眼前,一副深秋凄景躍然紙上,耐人尋味。「何時」詰問結束,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得更為強烈,使人讀罷,心中依然回蕩著作者的無限情意。「仙」、「聖」兗州之遇,「聖」卻被「仙」戲足了癮。天寶五年秋,李白與杜甫在兗州最後一次相遇時,留有《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李白作詩比較洒脫,信口拈來即是詩,而杜甫作詩向來是苦費心思的,苦用心的結果在李白的眼裡便成了身體消瘦的原因,這樣不僅作詩苦的「苦」字有了著落,連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來歷。詩的後兩句採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新穎別緻,給人以親切之感。濟寧的秀麗山河,淳樸民風,久遠悠長的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住了李白,至今留下了眾多的遺迹:太白樓、浣筆泉、古南池……李白用詩歌頌濟寧,讚美濟寧,表達出「我家寄東魯」的眷戀情懷。對聯宴客亦尋常,賀監何人應讓風流歸太守能詩最奇特,青蓮如我不須星宿托長庚[作者]李益三,字汝謙,清末廩生,曾留學日本。回國後曾任泰安縣長。著有《海外樓文集》。[說明]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春日,李益三赴日本留學,濟寧知州王鹿泉在太白樓上為李益三設宴餞行,李益三在宴會上即席題寫了這副對聯,是書法家張騫所書,字體氣勢渾厚,蒼勁有力,別具一格,與聯語內容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注釋]賀監--指唐代詩人賀知章,曾官到秘書監,故稱「賀監」。作者對賀知章來過濟寧一事表示懷疑。據考證賀知章未到濟寧,故提出「賀監何人『的問語。太守:指作者餞行的濟寧知州王鹿泉。作者對王鹿泉表示尊崇,所以寫出「應讓風流歸太守」的語句。[青蓮]--李白自號青蓮居士。長庚,星宿名,傳說李白是長庚星轉世,作者不相信這一事。謫仙乃已往,詩人偶爾濡毫,遂傳作千秋韻事在我亦將來,過客側身懷古,冀保存一線文波[作者]楊毓泗,濟寧人,清光緒甲辰(1904)科賜進士出身,翰林院侍讀。[說明]據[濟寧縣誌]記載:「民國八年(1919)邑紳楊毓泗、高為漢等重修太白樓,九月九日耆老(指六十歲以上老人)於此結九老會,極一時詩酒之盛。」這副對聯便是楊毓泗在耆老會上撰寫的。此聯鑲嵌在浣筆泉殿堂楹柱上。[注釋]謫仙--舊指才學優異的人,謂如謫降人世的神仙。[新唐書李白傳]李白:「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也!』」後因用以專指李白。過客--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感嘆光陰迅速,人生短暫,發出了人生「過客」的慨嘆。作者與李白有同感。側身懷古--選自杜甫[將歸草堂途中有作]第五首:「側身天地更懷古」的詩句。這句話杜甫是說側著身子在天地之間,志氣不得舒展,發懷古之情。作者也有同感,並且有自比杜甫之意。文波--作者這裡指李白浣筆泉。浣筆泉勝跡即是縱貫古今的一線文波,希望受到保護,歷久長存。太白是天寶時宇內群才弁冕,際風流歇絕,煥然見此樓,頓使遊人共欣賞;重陽開盛燕,悲歌慷慨,常留詩酒英豪顧盼之姿;斯城乃山東省坤維半壁屏藩,自唐宋以還,蔚然大都會,遂為形勝所必爭;我輩並登臨,憑弔興亡,不禁古今世變滄桑之感。
[作者]潘守廉,字潔泉,別號對鳧居士,濟寧人,清光緒已丑年(1889)科賜進士出身,曾在河南省鄧州知州,辛亥革命後引退。曾主修[濟寧縣誌]和[濟寧直隸州續志]。[說明]這副楹聯是在民國八年(1919)九月九日耆老會上,由邑紳潘守廉撰寫的。是一副九十六字的長聯,可作為詠史詩和敘事詩來讀。上下聯均分為兩個層次。本副楹聯作者借史抒懷,因景生情,歌頌了太白樓勝跡和濟寧的地理形勝。在藝術上雖無顯著特點,但作為詠史抒懷的長聯還是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注釋]天寶--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4--756)的年號。弁冕--弁,古代貴族的一種帽子。冕,古代帝王所戴之禮帽。弁冕是用來比喻李白在文壇居首位、第一。維半壁屏藩--坤,為地。維,系物之大繩。半壁,半邊。屏藩,屏風和藩籬。這裡是說濟寧是山東大地西南部的屏障、重鎮。滄桑--「滄海桑田」的略語。夏方慶[謝真人仙駕舊山]詩:「滄海今已變,蘿蔓尚堪攀。」馬鞍山太白樓
馬鞍山太白樓 馬鞍山太白樓位於馬鞍山市采石磯西南一公里處,面臨長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金碧輝煌,宏偉壯麗的古建築。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並稱「長江三樓一閣」、「中國四大歷史名樓」,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太白樓原名謫仙樓。 太白樓挹長江,枕翠螺,是我國現存最具規模的一組紀念李白的古建築群,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志載,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因記載過簡,不得其詳。目前能夠確認興建較早的時間為明正統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廣濟寺僧修惠於寺前建清風亭的同時,在寺前建謫仙樓,將太白像祭祀於樓上。清順治年間,因遊人點煙落火而毀。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為「太白樓」,又將神霄宮旁的李白祠移建於此,形成樓閣和璧的格局。咸豐年間,毀於戰火。現在的太白樓於光緒三年(1877年)由湘軍水師總督、太子少保彭玉麟捐資重建,李鴻章捐俸李白塑像。新中國成立後,幾經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白樓為三重飛檐木結構古建築。左右迴廊,歇山屋面,琉璃覆頂,蔚為壯觀。登樓環眺,長江美景,盡收眼底;天門雄姿,依稀可見。太白樓高十八米,長三十四米,寬十七米,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主樓底層為青石壘砌,二、三層系木質結構,飛檐鑲以金色剪邊,歇山屋面鋪設黃色琉璃瓦,簡瓦滴水飾物有鰲魚走獸,造型古樸典雅,挺拔壯觀,給人以肅穆莊重之感。太白樓門額上藍底金書「唐李公青蓮祠」,門兩側蹲一對石獅,雕刻精細,形態活潑。進門兩壁迴廊嵌有清代重建紀事及李白生平碑刻。三樓檐下高懸「太白樓」匾額,字體遒勁,為郭沫若手筆。緣樓內木梯而上三樓推窗遠眺,但見長江如練,白帆點點。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祠順應地勢,隨坡而建,有迴廊與前樓二層相連。 傳說詩仙李白常在此飲酒賦詩,最終醉酒撈月,乘鯨飛天,化為神仙。千百年來,享「滿樓風光滿樓詩」,「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美譽。清代著名詩人黃仲則曾在樓中高吟:「騎鯨客去今有樓,酒魂詩魂樓上頭。欄杆平落一江水,盡可與君消古愁」。
歙縣太白樓
太白樓位於歙縣城西練江邊,太平橋西端,背靠山巒,和新安碑園相依偎。 相傳這裡原是一個酒肆,唐代詩仙李白來歙訪隱士許宣平不遇,曾在這裡飲酒,後人為紀念李白,特將酒肆改名為「太白樓」。北宋的《太平廣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李白一次在洛陽同華傳舍牆上讀得一首歙人許宣平寫的詩:「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顛。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岩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讀罷,擊掌驚呼:「此仙人詩也」。遂來歙訪許宣平,幾經周折,卻與許翁失之交臂,雖遺憾不已,但來到西干山麓,見山清水碧,風景宜人,陶醉不已,讚歎不止,即興留下詩一首:「天台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游,與中更無別。(木卉)木劃斷雲,高峰頂參雪。檻外一條溪,幾迴流碎月。」後人為紀念李白,將太平橋之下練水中的一片淺灘取名為「碎月灘」。每當皓月當空,河水如銀,塔影橋身,風輕水吟,碧波攪碎月色,那真是一種極致之美。 此樓始建於唐初隋末,現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太白樓為二層二進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前進平面呈凸字形,中間突出,兩翼收進,脊線稍低,兩端封以馬狀牆,歇山頂,高瓴重檐,翹角昂起,鰲魚騰尾。樓檐下懸"太白樓"三字匾額。樓下正面三開間,原大門朝東迎向太平橋,後整修時給予封閉,沿江古道從左、右邊門穿過。內牆上嵌有歷代重修太白樓記事碑數方。照壁上方匾額"長天一勺",意為:天地雖廣,勺水雖微,但運動變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時也表明李白懷才不遇,猶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大幅畫像,為客居滬上的歙人著名畫家汪觀清所繪。兩側楹聯"四壁雲山開醉眼,一樓風月話詩仙"。後樓為五開間,中三間為明堂,左右各一廂房。天井兩側迴廊皆設樓梯。後樓頂部也是中間高,左右稍低,脊線參差錯落。太白樓現闢為李白紀念堂,陳列著有關李白生平的書籍和各種古字畫、古硯、古墨、古歷、古屏風等上千件文物展品。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至采石磯憑弔李白古迹,寫下《太白樓賦》一篇,吊李白祠詩二首,其五言詩如下:千古人豪去,空山尚有祠。竹深荒舊徑,蘚合失殘碑。雲雨羅文藻,溪泉系夢思。老僧殊未解,猶自索題詩。謫仙棲隱地,千載尚高風。雲散九峰雨,岩飛百丈虹。寺僧傳舊事,詞客吊遺蹤。回首蒼茫外,青山感慨中。
江油太白樓
江油市青蓮鎮太白樓,落座李白故里江油市青蓮鎮天寶山顛。李白在江油生活、學習了25年,留下大量的遺址和遺迹。但是,這些遺址和遺迹分布較為零散,給人們的「李白文化之旅」帶來不便。近年來,江油市先後維修了隴西院、太白祠、粉竹樓等古迹,修建了李白紀念館。新落成的太白樓是清風明月園的主體工程,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33米高,三層。正面是郭沫若題寫的「太白樓」,西面是謝無量的題匾。與太白樓一起竣工落成的還有清風明月園的大鵬亭及迴廊。整個建築依山就勢,結構嚴謹,顯得十分大氣。
江油景點李白出生地,我國的四川江油、湖北安陸、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等城市,近年來紛紛自稱是李白的故鄉。「李白故里」亦為2003年江油在國家工商總局的一個註冊商標。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生於綿州昌隆縣青蓮場(不過還有說法,是生於中亞,今屬四川江油)25歲離蜀,在蜀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場南渡口原有「太白故里」碑,今已遷祠內。故里前有匡山如屏,後倚天寶、太華諸山,峰巒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點有太白碑林,隴西院、太白祠、名賢祠,李白衣冠墓、磨針溪、洗墨池、粉竹樓、月園墓等,已列為省級文物單位。江油市具有李白故里、華夏詩城、蜀道咽喉、九寨門戶、中國火藥之鄉的美譽。也是中國著名的武術大師海燈法師的家鄉。故里傳說
李白祖籍在隴西成紀,自稱「隴西布衣」,所以把他的故居叫隴西院。天寶山下有小溪自北向南蜿蜒流過,傳說李白幼年時見一老嫗在此以鐵杵磨針,受到感悟而奮發學習,因此將這條小溪叫磨針溪。在青蓮鎮街上原有太白樓、名賢祠等紀念李白的建築,現今僅存李白衣冠墓,碑題:「唐翰林學士李太白之墓」。後墓被損壞,1963年重新培修,立「唐李白衣冠墓」。墓周松柏挺拔、樹飄秀、花草繁茂。墓旁一小台上,有一立方大的怪石一塊,據說是修建衣冠墓時從天而降,老百姓傳說李白念念不忘家鄉,化作隕星,回歸故里。「天寶羅漢粉竹樓,紅岩夜雨卧牛石。」這是流傳在青蓮的兩句民謠。概括了與李白有關的幾處風景。石牛溝在青蓮鎮五家坡西南二里,因出過一頭石牛而得名,還流傳著「李白詠詩鎮石牛」的傳說。說是這溝里有一頭石牛,每晚要到處亂跑,踐踏莊稼,農民束手無策,李白知道此事就寫詩一首:「此石巍巍活像牛,埋藏是地數千秋。風吹遍體無毛動,雨打渾身似汗流。芳草齊眉難入口,牧童扳角不回頭。自來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此詩刻在碑上,立在石牛旁,從此這石牛一直靜卧不動,不再危害莊稼。從李白故居到大匡山,必經讀書台,也是李白讀書處,它是江油市西6公里的平通河邊的一座小山,「孤峰秀拔,宛如文筆」,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李謫仙在此讀過書,故名李白讀書台,又叫小匡山、翰林山、點燈山。傳說李白是天上的太白星君,因直言進諫得罪了玉皇大帝,被貶謫下凡,到了綿州昌隆縣(今江油市)青蓮鎮李家投胎。五歲時還只知貪玩好耍,受觀音菩薩化身的武老婆婆鐵杵磨針的啟示,選中這座清幽秀麗的小山,日夜攻讀,每晚都要高挑明燈,一直讀到天亮。從此這座山每到夜晚周圍幾十里都能看得到山尖的燈光,所以把這座山叫「點燈山」。李白學成以後,離開故鄉,遍游天下,後得唐玄宗召見,很受賞識,封為翰林,於是人們便把李白讀書的點燈山叫「翰林山」,「可憐頭白未歸來,惟見長江留浩月。」為此杜光庭憑弔李白讀書台時留詩一首:山中猶有讀書台,風掃晴嵐畫屏開。華月冰壺依然在,青蓮居士幾時來。過小匡山沿當年李白求學讀書的「太白小道」,過大康鎮內的佛爺洞景區到達大匡山。大匡山山勢險峻,林壑幽深,風景秀麗,李白曾在此度過了10年苦讀生涯,杜甫詩「匡山讀書處,白頭好歸來」就是指此。由於匡山是李白青少年時期的讀書處,在這奇山秀水之中孕育出了一位聞名世界、垂輝千秋的偉大詩人,因而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登匡山尋訪李白蹤跡,形成了江油八景之一:「匡岫賢蹤。」匡山之上為戴天山,李白有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大匡山唐代就有寺廟,李白讀書之地就在寺旁,後人在此建有李白祠來崇祀他,以後逐漸破敗。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又建有「匡山書院」。與戴天山緊緊相連的是天倉山,又名乾元山,山勢雄奇,洞穴眾多,樹木茂密,怪石林立。唐宋時已成道士修鍊之處,流傳著許多道教神話。李白一生漫遊,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六歲拜縱橫家趙蕤為師,吸收多種文化元素,形成李白汪洋恣肆、奇譎瑰麗、氣勢奔放的浪漫主義詩風。而當時道風已盛的乾元山應是他的遊蹤之地。金光洞又名太乙洞、天倉洞。金光洞至遲在唐代就被發現了,以後一直有道士或僧人居住。唐末五代的著名道士杜光庭寫蜀中名山,其中說:「天倉諸峰屹然三十有六,上有太乙真人洞,一名乾元山。」明代許仲琳撰寫《封神演義》,就是根據曾在金光洞內修鍊的道士陸西星講述的太乙真人和哪吒的傳說故事為素材,以乾元山諸洞為背景。金光洞為太乙真人修鍊之處,收城塘關守將李靖之子哪吒為徒,哪吒大鬧九河灣,打死龍王三太子,後以命償命,剔骨還肉,太乙真人又以荷葉、蓮藕復原哪吒肉身,住在翠屏山。由於《封神演義》的流傳,金光洞的名氣也愈來愈大,「金光仙洞」在清代已列為江油八景之一。在江油市武都鎮東北,有一座雄奇的竇圌山,千百年來以她獨特的風姿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偉大詩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游的第一座名山就是竇圌山,並在此留下「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著名詩句。竇圌山頂有三座石峰拔地而起,好似鼎足朝天,高約70餘米,相距約30米,僅一峰有險路可上,其它兩峰四面峭壁似刀砍斧劈,無路可通。就在這奇峰絕頂之上各有殿宇一座,鐵瓦蓋頂,翹檐欲飛,基礎就在百米懸岩的邊緣,其設計之奇妙,施工之艱險,難以想像。每當雨後初晴或是晨霧欲退之時,雲紗輕裹山峰,殿宇忽隱忽現,宛如天宮仙闕;而在天氣晴朗之時,周圍百里都可欣賞春凌空欲飛之勢。在竇圌山雲岩寺大殿西側有一座轉輪經藏,又名飛天藏、星辰車。據寺內鍾鐵上銘文記載,這座飛天藏建造於南宋淳熙七年,即公元1180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是我國歷史最久遠的一座飛天藏,堪稱竇圌山鎮山之寶。由於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極高,已被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江油市城區西部有昌明河蜿蜒流過,江油李白紀念館和太白公園就座落在昌明河兩岸。紀念館用現代建築材料,仿唐代建築風格,融紀念建築與園林建築為一體,樓台亭閣在綠樹叢中忽隱忽現,小橋迴廊與綠水碧波相映成趣。古樸典雅,清幽寧靜,而又氣勢恢宏。紀念館大門高懸郭沫若題匾:「李白紀念館」。大門正對面的照壁上,鄧小平題寫的「李白故里」四個大字,金光閃爍。再向前就是太白堂,堂內四壁掛有宋慶齡、何香凝、魯迅等書寫的李白詩歌,表達了偉人們對李白的崇敬之情。太白堂西側是碧波蕩漾的青蓮池,池中屹立漢白玉石雕成的李白立像一尊,高約5米,表現了青年李白胸懷大志,意氣風發,倜儻瀟洒的風貌。太白堂北側是故園情景區,有太白書屋、詩書畫陳列室、碑廊、桃花潭、洗墨池。在太白堂、太白書堂之東的昌明河邊,有問水長廊依水而建,曲折向北與臨江仙館相連,憑欄而望,但見兩岸,裊裊垂柳拂碧水,芊芊翠竹舞東風。緊鄰曉雅齋是歸來閣和李白研究會館,與醉仙樓、太白堂鼎足而立,相互呼應。李白紀念館已成為中外的李白崇敬者溫馨的家,到這裡你定能感受到一瀉千里的李白詩情、詩魂和璀璨的中華文化。李白紀念館
李白紀念館是1962年紀念李白逝世1200年籌建的。紀念館三面環水,竹柳成蔭,幽雅寧靜。主要建築有太白堂、太白書屋、曉雅齋、懷榭軒、臨江仙館。珍藏文物已有4000多件,有李白的稀世墨寶,記載詩人青少年時代在青蓮的兩座宋碑,以及李白塑像、匡山太白像、碑刻等,還有桃花潭、洗墨池、大石獅以及建於明代的雷鳴堰等文物古迹。與紀念館隔河相望有太白公園,園內展布樓亭閣榭,林木豐茂,環境優雅。
太白碑林
位於江油市區西南15公里青蓮場天寶山麓。為唐詩人李白故宅。據院內原有的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縣舊宅碑並序》記:「先生舊宅在青蓮鄉,今舊宅已為浮圖者居之。」(碑今移縣城紀念館)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今屬江油)縣令楊天惠《彰明逸事》記云:「清廉鄉(白)故居遺址尚在,廢為寺,名隴西院。」宋建隴西院,明末毀於火。現存殿宇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又增修倉頡、太白、文昌、地母等殿,並祀李白塑像。至民國年間,諸殿堂多殘破,僅山門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隴酉院」三字猶存。建國後歷經修葺。院東數百步有李白妹月園基。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帶),是李淵,李白,李廣等人的祖籍,有一定的影響。唐太宗曾詔令天下,隴西為李姓的郡望。李姓的郡望、堂號均以隴西命名。海燈武館
位於江油市昌明河畔,與李白紀念館隔河相望。由於現代著名高僧海燈法師生於江油重華鎮,故在此地建立武館。該館成館於1988年,集仿古軒、室、亭、榭、迴廊和演武廳、練武場於一館,布局謹嚴、氣勢、宏偉。該館現由已逝世的海燈法師高徒執教,常年招收海內外學員,教授名揚海外的正宗少林武術,現已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專業、業餘武術人才。
文化旅遊
世人皆知李白是偉大的詩人,也是偉大的旅行家。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從「十五學神仙,仙游未曾歇」直至62歲去世於旅途之中。他青少年時期,一邊讀書,一邊旅遊,故鄉的大匡山是他隱居讀書之處,以此為基點常去戴天山、太華山、竇圌山、紫雲山等名山旅遊。這些雄奇壯美的故鄉山水陶冶著李白,使他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然山水的美,直到25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大旅行。李白遊蹤東到大海,北到幽州、雁門關,西南到過夜郎,南到蒼悟、九疑山,西至甘隴,足跡所至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貴州等十四個省及北京、重慶二市。名山大川黃河、長江、五嶽、黃山、廬山、峨眉山、太行山以及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都留下他的足跡。李白自幼好詩善賦、學道習劍,在故鄉留下了三十多處遺迹遺址,眾多軼聞傳說和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李白詩文
李白在江油生活了24年,大約在李白十五歲前還未離開青蓮鄉時寫下了《初月》、《雨後望月》、《曉晴》、《對雨》、《望夫石》等寫景抒情詩作,其中:
《雨後望月》西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里舒霜台,一條江練橫。出時山眼白,高後海心明。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 對 雨 》捲簾聊舉目,露濕草綿綿。古岫披雲毳,空庭織碎煙。水紅愁不起,風線重難牽。盡日扶犁叟,往來江樹前。從這些詩中描寫的景色看,與青蓮鄉環境相符合。如「一條江練橫」應指盤江,「古岫披雲毳」指遠望大匡山、戴天山、紫雲山的薄霧雲紗,「盡日扶犁叟,往來江樹前」描寫了盤江之濱、青蓮壩農民的農耕圖。《上樓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首詩作語言淺直,未用典故,但自然天真,且帶有兒童式的幻想。李白十五歲作小吏,當小吏僅半年,到匡山隱居,不時尋仙訪道,創作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依兩三松。這是青年李白在隱居讀書於大匡山時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他以清新明麗的筆調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幽麗的山水畫卷。鮮艷的桃花、青翠的野竹、淙淙泉水聲中傳來人聲犬吠,使人耳目為之愉悅。李白有許多生動形象描寫自然美景的詩歌,這些詩能使人心胸豁然開朗,獲得心情的愉悅,會給旅遊者心靈上打下牢固的美的印記。在李白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的同時期還寫了《尋雍尊師隱居》: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鶴眠。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詩人著力渲染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山水花木、峭壁飛泉,幽美絢麗的景色烘托出淡淡的愁思與悵然。《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與《尋雍尊師隱居》都是李白十七、八歲隱居大匡山,尋仙訪道的詩作,同期還作有一首《太華觀》:石磴層層上太華,白雲深處有人家。道旁對月閑吹笛,仙子乘雲運駕車。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纏樹似騰蛇。曾聞玉井今何在,會見蓬萊十丈花。大匡山與太華山乃同一山脈,緊緊相依,從大匡山大明寺逶迤西北上,走十餘里即到太華觀。好仙游的李白不僅與隱居於太華山中的雍尊師有來往,與太華觀中修鍊的道士也常有來往,《太華觀》就是寫訪拜太華觀道士的見聞,展示了古樸清幽的山中景色,描寫了深山月下,笛聲悠揚,仙子乘雲的神仙境界。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冬,李白出遊成都、渝州、峨眉山,干謁蘇頲、李邕未得重用,重返隱居處——大匡山,寫過一首《冬日歸舊山》: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坪。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地冷葉先盡,谷寒雲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白犬離村吠,蒼苔上壁生。穿廚孤雉過,臨屋舊猿鳴。木落禽巢在,籬疏獸路成。拂床蒼鼠走,倒篋素魚驚。洗硯修良策,敲松擬素貞。此時重一去,去合到三清。詩中描寫冬日舊居一片蕭素、荒涼、破敗的景象,透露出未受重用的不愉快心情,不過李白並沒灰心喪氣,他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振作精神,「洗硯修良策,敲松擬素貞」,他要像挺拔的青松,不畏風寒,堅韌不拔,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李白隱居匡山時期經陰平道到江油縣城(今平武南壩)訪江油縣尉,還寫了《題江油尉廳》。李白在大匡山的最後一首詩是《別匡山》:曉峰如畫參差碧,藤景搖風拂檻垂。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莫怪無心戀清景,已將書劍許明時。這首七律描寫了匡山的雄奇、秀麗、清幽的美景,表達了對匡山的依戀之情和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表現了李白熱愛大自然,熱愛故鄉又有宏偉的政治抱負的心態。此外,李白在家裡生活學習24年,所作的詩歌還有《詠石牛》、《螢火蟲》、《即景》等,這些佳句名篇無論抒情、送別、遊仙、懷古以及題畫,都是江油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油旅遊文化之魂。
推薦閱讀:
※中山裝是漢服么?
※有什麼關於汕頭的冷知識?
※為什麼有人會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大量偽造篡改歷史?
※如何評價陸興華(理論車間後門)?
※是什麼樣的水平才能把這定製油畫弄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