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可能導致的錯覺與偏差

人均收入可能導致的錯覺與偏差

  最近,星展集團分析師提到新加坡去年的人均收入,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er capita GDP)已經追上美國的人均收入(年值5萬美元),並進一步預估到2020年,我國的人均收入將會高達7萬1000美元,遠遠超越美國的5萬7000美元。

   對一些新加坡人來說,這是一項振奮人心的消息,以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國民福利,目前已經和美國並駕齊驅。到了2020年,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民經濟福利將比美國還要強大。

  其實,國內生產總值(GDP)充其量只能代表一個國家經濟活動的績效,不足以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福利的高低。人均收入可能導致的誤覺偏差的因素有下列:

  一、在通貨膨脹的年代,人均GDP常被高估,因為GDP是以該年在國境內生產的商品與勞務的市價總值來計算的。

  二、GDP只測度市場交易。市場經濟越不發達、商業化程度越低的落後經濟體,GDP數據表現出來的就越不準確而被低估。

  三、GDP所統計的項目及品質常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GDP在統計上不適合用來做長時間數列的比較。

  四、GDP只注重實物和勞務的生產,忽略了休閑的重要性,也忽略了國內產出所造成的社會成本與損失。

  五、GDP無法表現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與消費水平。例如紐西蘭重農牧業,而美國則重工業,兩國的經濟結構不同;又如美國重民生工業的生產,其國民的消費水平高,經濟福利好;而俄羅斯重國防工業生產,國民消費水平低,這些現象並不能由GDP表現出來。

  六、人均GDP水平無法反映貧富懸殊的程度。

  對新加坡來說,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大的部分是由在我國營業的跨國企業和政聯公司所創造的。人均GDP高,並不表示實際收入高。我國人力部與新加坡統計局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則指出,過去10年,全職受雇的新加坡公民的實際收入中位數只取得11%增長,扣除通貨膨脹的水分後,每年平均的月入中位數漲幅只有1.2%。可見人均收入數據無法充份反映一個國家的國民生活素質的改變,也不是一項優越的國民福利指標。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和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認為,應將傳統方法計算出來的GDP,加上休閑的增加、家庭主婦無酬家務工作的勞務,和技術品質的提高等等的估計價值,減除國內生產總值帶來的社會成本,例如噪音、空氣和水的污染、生態破壞等等的設算價值,經過這些調整後的GDP,他們將之稱為「經濟福利凈額」(New Economic Welfare, NEW)。他們認為NEW是比GDP為優的國民福利指標。

推薦閱讀:

賓士、寶馬、奧迪、路虎等著名豪華車品牌4S銷售人員的提成情況如何?收入情況如何?
為什麼中國影視圈幕後人員工資較國外低?
在博物館工作收入一般是多少?
今明年小心破財,後年財運轉好,收入增加的生肖
2017中國明星收入排行出爐!第一名居然是都在用 POLA的范爺!

TAG:錯覺 | 收入 | 人均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