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探微》(29)五百阿羅漢授記成佛
《法華探微》(29)
五百阿羅漢授記成佛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聽到富樓那尊者也被授記,有一千二百位阿羅漢心中作念:「這些大弟子得到佛的授記,真是太好了!我們如果也能一一得佛授記,那該有多好啊!」世尊知道他們心中的想法,就對摩訶迦葉說:「這一千二百阿羅漢,我現在為他們一一授記。其中,我的大弟子憍陳如,在供養六萬二千億如來後得成為佛,號普明如來。還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等五百阿羅漢,將來也都會成佛,佛號和憍陳如一樣,都號普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凈, 菩薩皆勇猛, 咸升妙樓閣, 游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佛在這段重頌里比較詳細地描述了憍陳如成佛時的情景,文字不難,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看。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凈,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這裡講得比經文詳細。這五百比丘,成佛時的佛號、國土情況都跟憍陳如一樣。值得注意的是,這五百比丘是「轉次而授記」:前一尊普明如來授記後一位仍是「普明如來」,這樣一直相續往後。五百比丘以外的其他聲聞眾也是這樣。世尊還吩咐迦葉尊者把這個授記轉告給其他不在會場的聲聞眾。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卧。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里,與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里。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痴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這五百比丘得到授記,都非常歡喜踴躍。他們來到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道:「世尊,我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已經證得究竟的涅槃。今天才知道,我們本應得到如來的智慧,卻僅僅滿足於小智的成就,真可以說是無智之人!」
接著,他們講了一個譬喻。結合後面的偈文看,譬喻是這樣的:「有一個窮人去拜訪富貴的親友,主人用佳肴美酒熱情地款待他。酒足飯飽後,他醉酒睡去。親友因為公事要馬上離開,來不及跟他細談。臨行前,把一顆無價寶珠系在他的衣服里,沒有說就走了。窮人醒來以後,對寶珠一事完全不知情。他離開親友家,去了另一個國度。在那裡,他為了糊口,做著艱辛的工作,一點微薄的報酬都讓他非常滿足。偶然的機會,這個親友又碰到他。
看到他這幅光景,親友非常驚訝:『唉呀,丈夫,你怎麼到了這種地步!我為了讓你過得安穩自在,曾在某年某日把一顆寶珠系在你的衣里。你竟然到現在都不知道,還為了一點活命錢辛苦憂惱,真是太傻了!』親友說著,把衣服中的寶珠找出來給他看,『現在我告訴你了,你可以馬上賣掉寶珠,這些錢可以讓你衣食無憂、如意快樂!』」
阿羅漢們說完譬喻,繼續解釋:「世尊也是一樣,您當初作菩薩時,就已經教化我們發了菩提心,然而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忘廢了。這一世我們證了阿羅漢果,就自以為滿足,不再有別的志向。實際上,菩提心的一切志願,從來都不曾失去。現在世尊告訴我們:『你們聲聞人所得的無餘涅槃,並不是究竟的涅槃。這是我久遠以來為了種下佛道的善根,而方便開示的聲聞乘涅槃。而你們卻以為這是真實的滅度。』世尊,我們今天才知道自己其實是菩薩,現在又得到您的親口授記,真是非常歡喜,得未曾有!」
這裡有一個「一切智願,猶在不失」。在我們中國,學佛人基本都是學大乘法。特別是在漢傳佛教的儀軌里都會有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這其實就是菩薩願。假如你剛學佛時,跟著某位菩薩法師學法,發了四弘誓願。可能那時你沒有仔細想願文的意思,也不知道這是不得了的願,只是跟著念了。但這時,佛菩提道的種子就已經播到你的心田裡去了。
這就有點像這個譬喻——人家塞給你一個寶珠,但你自己不知道,它就一直這樣藏在衣服里。然後,你離開了菩薩法師,碰到很多聲聞法師,跟著他們認真修習聲聞法。雖然如此,這個「一切智願」已經在第八識下了種。這是大乘的無漏法種。即使你忘了以前發的菩提願,一旦時機因緣成熟,這個法種還是會萌發出來,讓你走上佛菩提乘的道路。
所以,「衣中寶珠」可以理解為:佛菩薩在聲聞、緣覺法的開示中暗藏的大乘法義。雖然聲聞人一時不覺,但當他們將來修行佛菩提道時,一定會發現:「原來第八識的性質和功能,佛陀早在講聲聞、緣覺法時就已經有不少顯示發露了!只是我們當時一心求無餘涅槃,即使聽到了也不作深究,對大乘妙法不知不覺。現在我們知道了,第八識即佛性、如來藏,是涅槃本際,亦即是我,這一法從來就貫穿於三乘佛法之中,不曾有任何缺失!聲聞、緣覺和菩薩,都依於第八識而修行證果,乃至得成無上佛道。」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餚饍, 以無價寶珠, 系著內衣里, 默與而捨去, 時卧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里, 有無價寶珠。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系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這個重頌就不解釋了。
推薦閱讀:
※略說「佛」、「比丘」、「阿羅漢」
※阿羅漢,菩薩的法緣慈
※舍利子- 佛陀和阿羅漢的舍利
※法句經要義 第七品 阿羅漢品 摩訶迦旃延尊者 平息慾念如御者馴馬
※阿羅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