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叛逆、早戀,沒救了?99%的家長都應該進來看看!!!
心理變化引發的討論
初二學生是成長發展的轉折點,也是教育的關鍵期,是初中生活開始分化的分水嶺。由於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常常表現出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響、情緒情感偏激、易激動暴躁、情緒兩極波動、憑感情行事等,讓家長苦不堪言。
初二學生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
1.生理因素:
初二學生年齡基本上在14歲左右,這個年紀的學生已經進入青春期,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怎樣去認識愛情、處理對異性的好感、性行為,這些問題他們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但由於家長和社會對性知識教育採取閉鎖甚至恥於談論的態度,致使同學們產生青春期煩惱。
2.學習壓力:
初二階段雖然沒有升學的壓力,但與初一知識相比,初二的知識內容要深得多、難得多。同學們在學習方面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有的學生因此產生了畏難情緒,感覺學習吃力,上課聽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學習的興趣,時間一長甚至破罐破摔,放棄學習。
中考雖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初二學生從他們的學長那裡已經領教了中考的嚴酷,升學壓力和社會就業壓力成為他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加上很多家長、學校對學業的過分重視,往往造成許多青少年忽視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甚至因為學習而犧牲自己的興趣。
3.心理因素:
初二學生心理開始發生較大變化。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聽老師和家長的話,行為乖巧,守規矩。升入初中後,第一學年對新的校園和學習生活都有陌生感,膽子小,自覺遵守紀律。而進入初中二年級後,同學們的心理就開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們認為自己身體上已經發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經成熟,他們自認為什麼都懂,甚至比師長都理性,於是渴望獨立的空間,不習慣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行為約束和管教,對家長特別逆反。
這些心理變化的影響
1.自我中心意識形成
在家庭角色中表現尤為明顯。初二這個階段的很多學生會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由於出於學習成績、興趣特長、班級職務等特點會相對收斂,但有時候在家庭角色中,他們更想對自己的事情拿到100%的決策權,對自己的房間和書桌有極強的佔有慾和領地意識,有時在家會刻意迴避一些學校的問題和同學關係。
2.成績分化
初二是初中學習的關鍵階段,是整合型學習習慣開始的初期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科之間會出現聯繫和交匯比較多,不同於之前的學科體系特點分化明顯。新增的物理就具有極強的理科交匯特點,物理的成績會與數學基本功有很大的聯繫。快速掌握共性特點,善於總結和自我改變的學生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初二在成績上的分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近似於中考分化程度,梯隊性明顯,兩級差異巨大。
3.拒絕溝通
在這裡拒絕溝通不等同於獨立,獨立性較強又很成熟的學生會懂得如何跟家長溝通,而真正拒絕溝通的學生其實具有這樣的一個通性:自我獨立意識膨脹但是不足夠自信,尤其是在成績上不夠自信。其實很多拒絕溝通事件的萌芽都來自於家長或自己對自己過高的期望,學生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完成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又不願在家長面前表現自己弱勢的一面,久而久之這樣的心理會畸形的演化為拒絕溝通的現象。
4.消極懶散
初二的學生在一定得程度上適應了初中的生活,也會因為自己的惰性或者無法按時完成一些任務鑽空子。然而這樣的現象一旦成為一種習慣,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消極懶散的學習習慣,對成績和品格養成階段無疑是致命的。
5.早戀現象
這個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共性問題,由於社會信息的公開性和複雜性,以及網路媒體的擦邊球信息湧入生活,生理、心理在形成期的他們容易對異性產生好奇。這樣的好奇心會有相當的比例衍生為戀愛,而這個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早戀現象已經比較普遍,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如何保證孩子積極的學習狀態,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事情。
6.理想和價值觀
初二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這時的孩子如果沒有理想,有不正確的價值觀(如拜金主義、虛無、仇視、冷漠等),就會形成人的發展的「價值空白」或「價值邪惡」,以後再也不好教育了。這不僅僅會造成學習上出現分化的問題了,重要的是,他的人生之路怎麼走,都讓人擔憂!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學習上:
1.知識點歸納總結。讓孩子定期進行知識點歸納總結,頭腦里積累了越來越多瑣碎的知識點如果沒有整理,等到用的時候還是模凌兩可,傻傻分不清楚。家長應儘可能督促孩子學會歸納總結,幫助孩子把所學的知識有條理有順序的串聯起來,讓他們很清晰的知道學了哪些知識,這樣在解題的時候就可以迅速調用相關知識,也可提高解題速度和解題思路。
2.注重一題多解。在初一初二,孩子時間相對較充裕,所以在做題時應盡量讓他們多想幾種解法,不要僅僅滿足於把這道題做出來,而應想想這道題還有沒有其它的解法,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不僅可以開闊他們思路,而且能夠有效地幫助他們應對壓軸題或者是附加題。
題目是無限的,永遠也做不完,但是解題思路和方法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思路方法掌握了就可以應對絕大部分的題目,而不需終日沉浸在題海當中無法自拔。我們經常說怎樣才叫讀書?把一本書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就是讀書,而做的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就是這樣的。
3.學會預習。預習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很多同學都說我預習了,但是發現很多同學是這樣預習的,臨上課或者前一天晚上,把數學書拿出來翻到明天要講的部分,看看概念定理,背背公式,看看例題就結束了,這樣的預習起不到任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第二天聽課的質量,這樣的預習莫不如不做。
預習的本質是超前,在老師沒有講到知識點之前先讓孩子了解這部分的內容,讓孩子在上課時做到心中有數。真正的預習是自己試著把明天要講的概念定義出來,把定理試著自己證一遍,把公式試著推一遍,例題自己試著做一遍,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既然定理公式概念是自己推出來的,輕易就不會忘記,哪怕考試忘了也不會緊張我再推出來就好了,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節省大量的記憶時間,比被動的從老師或者書本上得到要紮實深刻的多。
4.建立一個錯題集。這是幾乎每個優秀的學生都會擁有的學習方法,事實證明這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叫孩子把平時在考試、作業中做錯的題目(不包括因為審題不認真,計算失誤等這樣的原因做錯的題目)整理在一個本子上,把做錯的步驟也要寫上,並在旁邊寫上正確的步驟。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想想是因為什麼原因出的錯,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和思考方式,對提高他們考試成績非常有幫助。
心理上:
1.早些做好心理準備,防患未然
提前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意識,對孩子的近況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在發現孩子在某個階段內情緒不對時,必要的話可以和班主任進一步溝通。初二是成績分化波動比較大的階段,建議家長在給孩子成績定位的時候選擇「低定位,高要求」的方式,一方面保護孩子的信心和積極性,一方面也說明家長對成績出現波動具有一定的預知性,接受孩子在初二學習初期成績上有一定的起伏區間。
2.尊重與理解
現在的中學生面對的信息量、壓力和難度都是巨大的,我們應該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給他們足夠的包容和理解。在和孩子溝通交流時也要適當放低自己的姿態,和他們平等交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以商討的形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減少命令和獨斷專行的解決方式。
我們也可以多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聽懂和分享他們喜歡的事物,是增強親密度最有效的方式。有機會的話可以一起爬山、打球,共同運動可以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增進了解。當真正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和困惑,和孩子間建立了比較強的信任感,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他們接受起來也會比較坦然。認可一個人,才能認可他的觀點,想被人認可,就要有足夠被認可的理由,這是家長所要努力的。
3.培養成就感
自信在這個年紀的學生學習上是非常必要的,信心就像是成績的催化劑,成績越好信心越,然後信心又會讓孩子推有一個良好的心情學習,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信心和信念往往能創造奇蹟,所以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認可。他們摔倒了,我們可以走上去扶一把,他們跳起來了,我們走上去告誡一句,做事、學習一定要腳踏實地。
4.對待早戀
如果真的發生了,家長也沒必要鬧得滿城風雨、不可開交,有些事情影響擴散了,想收回來就難了。而且真的把事情吵到學校鬧得沸沸揚揚,其實是對孩子後路的一種斷送。跟孩子談話的時候也不能說全部的錯都在他們身上,首先作為一個成熟的家長,態度上要對事情的發生表示理解,但是立場上絕不支持。細緻入微的分析,最後引導孩子自己做出最合理的選擇。在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對孩子應有的基本尊重,不要過分探究他們的隱私,對自己知道的一些隱私也最好不要和別人妄加交流,成為茶餘飯後的雜談,保護孩子,就是保護家庭的希望。期間需要家長與老師積極配合帶孩子走回正軌。
喜歡本篇文章,請隨手點贊,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版權聲明:圖文、音頻、視頻,文章轉自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刪除。
推薦閱讀:
※如何變厭學為樂學
※孩子有厭學心理 家長該如何應對?
※怎樣引導厭學學生?
※孩子貪玩·厭學有什麼錯?家長忽視「內在動機」才是禍首!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逃學、厭學?終於找到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