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尋根:黃帝的都城「涿鹿城」

華夏尋根:黃帝的都城「涿鹿城」 資料來源:央視國際作者: 央視國際時間: 2010-08-07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12431

  涿鹿城,相傳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的都城。如果這座城真的是黃帝的都城,那麼史學界苦苦找尋的華夏文明的根就有了源頭。

  古城內早已被開墾成了農田,幾十年來,讓當地百姓感到莫名其妙的是,他們在耕地時經常發現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這些石頭明顯帶有人工加工的痕迹,有的像鏟子,有的像板斧,這些石頭是幹什麼用的呢?還有那些殘陶碎瓦,更成了當地農民耕作的障礙。所以每年播種的季節,他們都要用耙子先將這些石頭磚塊清理一番,多少年過去了,好像總也清理不幹凈。同時,當地人都盛傳古城裡有寶物。

逐鹿城

  這一情況在1957年10月引起了河北省文物部門的注意。於是,他們派出考古調查隊前來考察。考古隊的來臨更增加了這座古城的神秘氣氛。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發掘,專家們根據古城裡出土的文物初步判斷,這座城,也許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古代涿鹿城———即當地百姓傳說的黃帝城。

  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大約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華大地上隨著人口的增加,各個氏族部落之間為了擴大地盤、掠奪財富,連年相互征戰、禍害百姓,而當時的統治者神農氏炎帝對此卻無能為力。這時,黃帝部族在這場兼并爭霸戰中迅速崛起,許多諸侯都歸順了黃帝,但炎帝不服。因此,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在一個叫阪泉的地方展開爭霸戰,經過三次大戰,黃帝戰勝了炎帝,炎帝被迫與黃帝結盟。

  此外,還有一個實力更加強大的部落集團———東夷集團。東夷集團的首領叫蚩尤,蚩尤在歷史上傳說是個驍勇善戰的戰神。炎帝部落在東遷的過程中與蚩尤部落發生了衝突,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炎帝無力與蚩尤對抗,一路向北逃亡,蚩尤緊追不捨追趕到涿鹿一帶,炎帝無奈只得向黃帝求救。於是,黃炎部落聯合與蚩尤率領的士卒在涿鹿之野展開了決戰。經過長時間激烈的較量,黃帝戰勝了蚩尤,並將蚩尤擒殺於冀中之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

  隨後,黃帝與各路諸侯會盟釜山,統一了符契,諸侯們擁戴軒轅氏(黃帝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為天子,並尊稱他為黃帝。黃帝在涿鹿山腳下建起了都城。但是,在漫長的歲月里,涿鹿城僅見於史書記載,甚至連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是否真的發生過,都成了歷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兩次非常重要的戰爭。這兩場戰爭結束了中國歷史上氏族林立的局面,所謂上下5000年的中國文明史,就是從黃帝時期拉開序幕的。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當時黃帝的勢力範圍東面到達東海、西面到達甘肅一帶、南面到達江淮、北面到達內蒙古大草原,而涿鹿是他統治的中心。所以,歷史上一直把涿鹿這個地方,視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那麼,今天的涿鹿縣,就是《史記》中記載的涿鹿嗎?

  王北晨,原北京大學教授,為揭開黃帝、炎帝及蚩尤的歷史之謎,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曾多次到涿鹿縣考察。經過查閱大量的歷史典籍,王北晨教授發現,《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全國只有一個涿鹿縣,位於上谷郡內。上谷郡,就是今天河北省宣化縣,宣化縣距離涿鹿縣僅有40公里。當時上谷郡的管轄範圍,相當於今天的張家口市。上谷郡由來已久,戰國時屬於燕國的管轄地,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仍然設上谷郡。到了漢代,同樣沿襲了秦的舊制。

  王北晨教授認為,既然漢代全國只有一個涿鹿縣,那麼,作為漢代朝廷史官的司馬遷,考察的就應該是上谷郡的涿鹿縣。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的這座古城,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涿鹿故城,也就是黃帝城。

  但是,也有專家對此提出異議:司馬遷撰寫《史記·五帝本記》是在公元前91年,距離黃帝時代將近3000年。在這一歷史長河裡,涿鹿這個地名是怎麼被傳承下來的?要弄清楚這座城究竟是不是黃帝城,只有一種科學手段,那就是藉助考古發掘,做進一步的探索。

  1997年3月,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隊對涿鹿古城進行發掘。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和發掘,出土了一些戰國到秦漢時期的陶器。但是,對於這座城的起始年代仍然沒有一個科學的結論。因此,考古隊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解剖城牆,揭開這座古城隱藏了幾千年的歷史真相。

  考古隊經過20多天的風吹日晒,發掘了一個長3米、寬2米的探方,探方掘進深度已達3米多深,同時,考古隊還開闢了一條50多厘米寬的探溝。

  一天,突然出現了奇蹟。考古隊隊長李珺拿著一把小鏟子,不停地在探坑的牆壁上敲擊,當他敲到最底下一層的時候,忽然聽到了空空的聲音,那聲音告訴他:裡面可能是空洞。眼前這一重大發現,令考古隊員們欣喜萬分,一個多月來的疲憊情緒頓時一掃而光。

  經過仔細觀察,李珺發現這是一件摻和著雲母的夾砂紅陶釜。釜,就是古代人用來煮飯的鍋。經過清理,考古隊發現,陶釜內裝有豬、狗的下頷骨,還有動物肢骨、牛肋骨和鹿角等,另外還有精心打磨的玉石片,顯得光亮如新。觀察釜的底部,並沒有煙熏火燒的痕迹,說明這個釜是專門用來祭祀的。從其形制特點、燒制工藝看,這是一個典型的戰國時期的器皿。

  既然這座城是戰國時期的都城,歷代史書為什麼要把它作為黃帝城一直記載下來呢?它們之間有無聯繫?是歷代史學家的訛傳,還是涿鹿古城就是黃帝都城的真正素地呢?

  為了尋找與之相似的文化現象,連續幾天,李珺圍繞著城牆仔細地勘察。果然,在古城東北角的牆基下,他發現了一個20多厘米厚的淺灰色文化層,李珺判斷這很可能是古代人留下的灰坑。在這個灰坑的斷面處,他又驚奇地發現了一些彩陶片,這些陶片對於李珺來說十分熟悉,從它的燒制工藝和圖案花紋,李珺一眼便認出了這是仰韶時期的陶片。一個多月的苦苦找尋和思考,此時此刻對於李珺來說猶如撥雲見日。這些陶片與城牆裡發現的那些碎陶片,應當屬於同一個時代,也就是仰韶時期。

  這一發現讓李珺驚喜萬分,近兩個月來的焦慮和困惑頓然消失。同時,他開始相信,當地百姓們的傳說和歷史記載並非空穴來風。

  仰韶文化,是上個世紀20年代,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期古代人的歷史遺迹,距今約為7000年至5000年。依照考古學上的慣例,這處古人類遺址,就以仰韶村命名為仰韶文化。從此以後,凡是發現同類型文化遺迹,都被視為仰韶時期的文化遺存。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根據仰韶文化的器形特點、發展脈絡和它們所處的年代,認

  仰韶文化就是傳說中神農氏時期的文化遺存,也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頭。

  神農氏時代距今大約一萬年到五千年,包括炎帝時代和黃帝時代。那麼炎黃時代大致從七千年前開始,到五千年前結束,延續了約兩千年。在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裡,神農氏時代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從母系氏族社會逐漸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這一記載與考古學上的仰韶時期大體相對應。

  因此,一些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仰韶文化就是傳說中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族創造的文化,他們在東遷的過程中把仰韶文化帶到了涿鹿這片大地。

  《國語·晉語》記載: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少典的人,娶有僑氏為妻,生下了黃帝和炎帝。黃帝居住在姬水一帶,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帶。他們成年以後,有了各自的領地,但是他們卻不能同心同德。所以,黃帝建立了姬姓部落,炎帝建立了姜姓部落。由此可見,二者是由同一個族群分化而來的。

  專家認為,黃帝和炎帝雖然出自於一個親屬部落,但是從他們離開母系氏族部落,沿著不同路線向東擴張和遷徙,到達阪泉之戰時已經很遙遠了。而且當時的社會背景是,神農氏衰落,諸侯之間相互征戰,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這種情況下,黃帝作為當時比較強盛的一個部落,起兵征服作亂者。這樣一來,炎帝的權威就受到了挑戰,因此與黃帝在阪泉展開了較量。

  黃帝和炎帝雖然在阪泉進行了三次較量,但是,卻沒有殘酷殺戮的記憶,並且通過相爭而歸於相親結為同盟,為後來戰勝蚩尤,統一各個部落奠定了基礎。這恰好說明了他們在血緣和文化傳統上有一定的淵源。

  然而,另外一個問題仍然沒有答案。阪泉之戰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裡呢?

  史學專家們查閱了大量的史書典籍,發現東漢末年有一位學者叫文穎,他在《漢書·刑法志》涿鹿之野詞條下作註解時說:「涿鹿在上谷郡,今見有阪泉地,黃帝祠。」文穎的這一註解很有價值,他明確指出,當時的上谷郡涿鹿縣境內,確有阪泉地和黃帝祠。這個離現在的涿鹿城只有30多公里。

  唐朝初期成書的《括地誌》,對這一記載則更加明確。阪泉,到了唐朝就叫黃帝泉了。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南五十六里。唐朝時的媯州懷戎縣就是今天涿鹿縣的保岱鄉。泉水出五里到涿鹿東北與涿水匯合,涿鹿古城也在媯州懷戎東南五十里,那裡原來是黃帝的都城。

  這些記載說明,阪泉和涿鹿是同一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涿鹿縣礬山鎮。這些歷史遺迹,是歷史留在大地上的烙印,它們是靠史書記載和當地群眾一代代傳說、記憶而流傳下來的。


推薦閱讀:

尋根探源,你的姓氏究竟從何而來?
朝聖太極拳的始祖——第四屆陳正雷太極年會拳友陳家溝尋根游
李氏文化 | 甘肅臨洮,真正的李唐故里,李氏宗親尋根祭祖的聖地
臨汾:市長岳普煜在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調研

TAG:華夏 | 黃帝 | 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