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卡」成了香餑餑,海歸也越來越多……背後透露了什麼?

先來看一組數據↓↓↓

中國留學回國人員超265萬;

「千人計劃」引進海外人才6000多人;

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347家;

出國與回國人數比降至1.26∶1

……

是的,你沒看錯!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歸潮」來了!

不僅如此吶!

在歪果仁眼中,中國「綠卡」也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有了它,外國人就可以在中國

接受義務教育,參加社保,享受同等待遇……

此生無悔歸華夏!

海歸為啥越來越多?

中國「綠卡」怎麼就成了香餑餑?

今天,我們一起聚焦!

中國「綠卡」為何成了香餑餑?

中國「綠卡」是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證的通俗說法。在很多常住中國的外國人眼中,中國「綠卡」是個搶手的「香餑餑」。

持綠卡人員的子女可在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享受本地居民待遇,還可以參加社保。

此外,在住房公積金、繳納所得稅、辦理金融業務、國內商旅消費、申請機動車駕駛證等方面都享有與中國公民同等待遇。

近年來,中國「綠卡」含金量不斷提高,開放的環境吸引和聚集了更多外籍人才。

頂層設計完善引才體制

來自英國倫敦的鮑勃已在中國工作生活10年,在北京一家教學機構當顧問,沒有綠卡讓他很受限制,最彆扭的一件事就是每年工作簽證到期前,他必須留在北京重新辦理一堆繁瑣的手續。「如果有機會,我非常想得到『綠卡』。我委託中國朋友幫我查過好幾次申請條款,還去公安部門諮詢過,可惜他們說我目前還不符合條件。」鮑勃說。

過去,中國「綠卡」門檻高,申請條件很嚴格。比如技術類人才,要求執行國家重點項目,在高新技術等企業擔任副總經理、副廠長職務以上或副教授、副研究員職稱以上;對中國有重大突出貢獻以及國家特別需要的人員等。目前,很多國家都將「綠卡」作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保障外國人才合法權益。在中國,要讓有志於來華髮展的外國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這對管理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3年,伊朗商人哈米來到浙江省義烏市,做伊朗絲巾進口生意。據義烏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介紹,現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萬名境外客商常駐義烏。圖為哈米(左)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向經營戶了解絲巾流行新款式。 (新華社發)

2015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公安部提交的《關於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隨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對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制度開啟了全面改革和創新。

目前,我國在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地探索實施了更加靈活便利的人才永久居留制度,主要包括建立人才申請市場化渠道、外籍華人優惠政策、身份轉換制度、積分評估制等。

此外,公安部會同20個部委對永久居留證件應用問題開展專題研究,並牽頭開展證件便利化改版,強化永久居留證件的身份證明功能。新版證件將在今年年內很快啟用,使用起來將會更加方便。

外國人永久居留制度的全面革新,從理順機制體制、健全政策法規、優化申請材料、落實資格待遇等方面系統地作了頂層設計,實現了外國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形成更為科學合理、開放務實的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工作格局。據統計,2016年,公安部共批准1576名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

開放的環境吸引更多外籍人才

儘管中國發放「綠卡」數量成倍增長,但依然無法填補人才「走出去」與「引進來」的差距。專家認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到中國尋找就業與創業機會的人才越來越多,在中國居住的外國人數量也快速增長。中國政府的「千人計劃」實施後,帶動了「海歸」回國創新創業的高潮,也加劇了「綠卡」的需求量。

對此,公安機關不斷優化外國人來華簽證、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政策。目前,已在全國87個口岸設立簽證點,在15個城市實施部分國家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2016年,外國公民入出境5653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8.89%。

為積極服務重點區域發展,公安部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涉及面廣、影響力較大的出入境政策措施,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出入境政策的相繼推出,為落實人才強國戰略、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出入境環境,在吸引外籍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人員、暢通國內人才流動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受到了在華創新創業外籍人才的普遍歡迎,也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科創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中國留學回國人員超265萬!海歸為啥越來越多?

我國對海外人才吸引力顯示出強大的「磁鐵」效應,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留學人才歸國潮正在奔涌。

下面四位「海歸」的心路歷程,為你講述他們的多彩人生↓↓↓

「千人計劃」引進海外人才6000多人

「希望我的研究在中國土壤里成長起來」

自2008年「千人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引進教授層次人才數量是此前30年引進總量的20餘倍。截至2016年,各地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5.4萬人。

這幾年,國家出台了各種形式的高端留學人才吸引計劃,他們先進的技術、經驗,強大的科研攻關和組織領導能力,為我國前沿研究、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這裡,個人夢想的實現與中國夢的實現緊密相連。

鮑捷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博士生導師,先後在美國布朗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求學、工作了七八年。

選擇回國搞科研,鮑捷沒有經歷太多糾結。他覺得,中國能夠給科學家提供更大的舞台。「希望我的研究在中國土壤里成長起來,這對於我的價值遠遠比在美國要大。」

2013年回國後,鮑捷在清華大學建立了量子點光譜集成實驗室。他喜歡國內的科研氛圍,「我們國家對科研的投入,包括技術的轉化、產業化投入等力度都很大。」

鮑捷對光譜儀的產業化很有信心,因為他深刻感受到中國的活力。「回國永遠都不晚。在中國,機會永遠都有,要我們自己去挖掘。」

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347家

「中國的創業環境,讓我看到很多可能性」

目前,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達347家,入園企業超過2.7萬家,7.9萬名留學人員在園創業。

留學回國人員創業的先鋒作用十分明顯,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領域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優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躍的經濟、快速發展的高新產業、持續投入的科教事業以及海內外「人才、項目、技術、市場、資本、場地、服務」全面對接的平台,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歸國追夢。

讓羅天痴迷的,是國內的創業環境和氛圍。2012年,羅天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很多同學加入了回國創業的大潮,她也選擇回國尋找機會。

「現在國內的創業公司已經改變了大家的生活,隨處可見移動支付、排隊機器、自動售賣機……這是很有活力的環境。大家都在談消費升級,你能看到很多可能性。」羅天說。

去年,她創立了「TaDah突然間」,一個從陶瓷器物起步的家居生活方式品牌。羅天說,和現在大多數迎著風口的創業者們不太一樣,自己做的可能是一個很慢的事業,希望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讓人們從日常的瞬間中獲得小小的驚喜和幸福。

出國與回國人數比降至1.26∶1

「中國的『快』,有挑戰性,更帶來成就感」

人才加速迴流形成態勢,出國與回國人數比例已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6年的1.26∶1。

有發展前景的工作機會和國際化的薪酬待遇成為吸引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因素。我國已經佔據全球產業鏈中端並正在向高端邁進,為留學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出國留學和歸國發展人數之間的逆差將進一步縮小。

一年前,李博開始考慮大女兒的教育問題。他和定居在加拿大的朋友們交流,得出結論:還是讓女兒接受國內紮實的公立基礎教育。

李博和妻子趙莎莎曾經在加拿大留學多年。放棄移民身份回國工作,對於這個決定,夫妻倆一點都不後悔。

「在加拿大那幾年,最怕的就是和家人視頻之後,合上電腦的一刻,那種最難熬的孤獨。」2012年,李博畢業回國工作。家庭團聚本來是他回歸的最大動力,但在回來以後,他卻驚訝於中國的發展速度:技術進步快、新的商業模式推廣和應用快、基礎設施建設快……在這樣「快」的生活節奏下做投資行業,讓他覺得既有挑戰性也有成就感。

計劃報考公務員的「海歸」達32%

「接觸中國的最基層,是一種沉澱」

相關調查顯示,有32%的受訪「海歸」計劃報考公務員。大量的留學回國人員,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國家對留學人員也越來越重視,不少地區出台新政放寬了海外留學人員報考公務員的限制。「海歸」報國,出現了新的趨勢和特點。

去農戶家裡了解收入情況、幫村民代筆材料、交水電費……是「海歸」村官劉琦的工作常態。

2015年,從瑞典本科畢業後,劉琦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北京大興區采育鎮施家務村,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我從小就生長在農村,能把在國外學到的知識拿來建設家鄉,特有成就感。」劉琦覺得很值。

作為一名「海歸」村官,劉琦感到幸運,「前4年在國外上學,也走過國外很多城市,接觸了很多國際化的東西。現在接觸中國社會的最基層,是一種沉澱。」

現在的農村和她出國前已經很不一樣。每天早上,都有清潔工把村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去農戶家裡做農業普查的時候,可以蹭到大爺大媽們家裡的WiFi。」

推薦閱讀:

地表最強|留學生落戶上海自救手冊
海歸幾則之照瀾院 
陳華:海歸女羊倌和肉羊產業夢
周小川等海歸高官遭疑(一)
【「新」藏家】王濤:海歸跨界藏家少而精的收藏理念

TAG:中國 | 海歸 | 背後 | 綠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