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的對仗
近體詩的對仗
近體詩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是從南朝永明體發展而來,至初唐沈、宋開始逐漸定型,由盛唐詩人逐漸完善的一種詩體,其產生以後便一躍成為詩壇的主導,並為後代詩人普遍推崇並廣泛應用。
近體詩也是格律詩的代名詞,其字數、句數、平仄、對仗和押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在形式上又分絕句、律詩、排律,又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別。今天我們重點講講近體詩的對仗。
傳統認為,絕句在形式上可以看作律詩的一部分,故絕句又叫做截句。以二聯對仗與否作為評價標準,形式上可以分為「首尾截式」 、「中間截式」、「前截式」 和「後截式」四種。
一、首尾截式
首尾截式是絕句中最常見的形式,即將絕句看做由律詩的首聯與尾聯組合而成。
我們知道,律詩一般只有中二聯在格律上有對仗要求,故首尾截式是不對仗的,這樣的例子很多,毋庸贅述。
這裡要強調一點的是,七言詩體無論絕句或是律詩,均以首句入韻為正格,而五言詩體則恰好相反,以首句不入韻為正格,這一點需要特別注意。
經常看到一些初學者在寫五律五絕時首句入韻,此非正道,當然也有七絕兩韻者,即首句不入韻,並以唐宋名篇作為範例,殊不知,七言首句不入韻者多與對仗有關,以下分述說明。
二、中間截式
中間截式是把絕句看做由律詩的中二聯構成,故而由兩組對仗句式組成,例如杜甫的《絕句四首》: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顯而易見,這首詩是由兩組對仗句構成,因對仗本身有平仄相對的聲律要求,起句必然仄收,故而「兩個黃鸝鳴翠柳」句並未入韻。
中間截式在五絕中更為多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三、前截式
前截式的絕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由律詩的首聯與頷聯構成,故而前截式絕句,起承句不對仗,只有轉合句對仗,我們來舉五言七言例子各一。
七言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五言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四、後截式
後截式的絕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由律詩的頸聯與尾聯構成,故而後截式絕句與前截式恰好相反,起承句對仗,轉合句不對仗。我們也舉五言七言例子各一。
五言如李清照的《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七言如陸遊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以上所舉各例,都是眾所周知的古人名篇,我們幾乎耳熟能詳。
由此可見,絕句中運用對仗是非常常見的藝術手法,實際上在全唐詩以及兩宋等代作品中,運用對仗手法的絕句幾乎俯拾皆是。
雖然其並非嚴格的格律約束,但已被前人廣泛應用,我們在創作實踐中也大可見賢思齊,運用對仗手法,使自己的作品錦上添花,以期達到更臻完善的藝術效果。
下面談談律詩的對仗:
眾所周知,無論是五律還是七律,中二聯對仗均是其顯著特徵,也是格律規範,此無需贅言,這裡只講一些特例。
一、通篇對仗者
異彩紛呈的唐人作品如王冠一樣璀璨奪目,哪一顆是那王冠上的珍珠呢?說法不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蓋全唐、崔顥的《黃鶴樓》被稱為唐人第一律,聲名能與之相匹的大概只有老杜的《登高》。試看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通篇對仗,此體在唐人作品是不多見的,故而聲名遠播。值得注意的是,首聯雖用對仗手法,但首句亦入韻,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七言首句入韻為正格的相關理論。
值得一提的是,通篇對仗並非格律要求,往往是詩人處於修辭方面考慮,李嶠有幾首應制詩很有名,如《奉和七夕兩儀殿會宴應制》等,均用通篇對仗,大概只是為了賣弄才學。
二、通篇不對仗者
律詩雖以中二聯對仗為顯著特徵,但亦有突破者,比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僧皎然也有《訪陸鴻漸不遇》一首: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到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以上兩例均平仄和諧,不可將其簡單的歸結為古體詩,我們可看作律詩的特例,《三百首》中也歸結到律詩旗下,此或即所謂不可因律害意的典範,不過這樣的作品畢竟少見,個人以為初學者不宜效法。
三、 蜂腰體
所謂蜂腰體是指律詩中頷聯不對,僅頸聯對仗者,如杜荀鶴的《吊李翰林》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
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身。
誰移耒陽冢,來此作吟鄰。
四、 偷春體
所謂偷春體是指律詩中頷聯不對,而首聯對仗者,如老杜之《一百五日夜對月》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首聯「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對仗而頷聯「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失對。
此外,還有前三聯對仗,尾聯不對者,如老杜的《詠懷古迹之一》: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以上範例無論哪句對仗,都有一個共性,即鄰居互對。律詩中還有一種特例叫做扇對,即「隔句對」,如白居易的《感舊》:
飄渺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調吟還出,深情咽不傳。
萬重雲水思,今夜月明前。
總之,在律詩中,對仗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中二聯互對只是最基本的對仗形式之一,也是律詩格律的最基本要求,還有很多特例和變通。
看了上邊這些例子,我們對律詩的對仗全貌大概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創作實踐中,也盡可以使用扇對、偷春、蜂腰等各種特殊的對仗手法,使對仗的形式更加豐富新穎,別具一格。
以上介紹了絕句、律詩在對仗形式上的諸多變化、變體,在內容上,對仗還有很多別出機杼的手法,時間關係,留待下講,改日再與朋友們交流。
今天舉了很多變體的例子,朋友們可以參照《三百首》對號入座,看看每個作品運用了什麼對仗形式,舉一反三,並嘗試著在創作實踐中去運用。
推薦閱讀:
※(5)第二章:近體詩的章法
※漫話唐人近體詩(二).
※近體詩
※格律詩入門(十四)——近體詩11五絕格式
※如何寫作近體詩(格律詩)?近體詩寫作知識小講堂
TAG:近體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