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七品 精進 課後思考題答案
《入行論釋·善說海》第七品精進課後思考題答案 2013-08-27 17:30閱讀: 頂禮一切如來!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文殊智慧勇識!頂禮傳承大恩上師!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為度化一切眾生,弟子願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註:問題中若提到寫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請自己發揮。此內容均來自網路收集,隨喜大家聞法功德!)第95節課572、名詞解釋: 答:1)精進:指喜愛善法的歡喜心。心態是一種歡喜心,對境是善法,從這兩方面來下定義。 2)懶惰:《大乘阿毗達磨》中云:「懶惰屬於愚痴,是障礙善法的一種心法。」573、我們為什麼要精進?請以教證、公案、自己的體會進行說明。 答:1)教證: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說:「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攝集經》中說:「精進不滅百法德,獲得無邊佛慧藏。」無著菩薩也說:「成就菩薩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進。」 2)公案: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羅漢果的故事。(略) 3)自己的體會:請自己發揮。574、在世間的工作學習中勤懇努力,或者在打麻將時廢寢忘食,這些是否叫精進?為什麼?平時你精進嗎?請舉例說明。 答:這些不叫精進。衡量精進的標準,是觀察自相續中,是否具足對善法的歡喜渴求。如果對善法有發自內心的喜愛欣樂,能一心一意追求善法,這才叫精進。 精進的對境是善法。有些人在世間的工作學習雖然勤懇努力,但內心沒有專註於善法,只是為了一些世間目的,故不屬於精進。另外,若對打麻將廢寢忘食,按本論的標準來衡量,當屬一種懶惰,因為它的對境不是善法,而是惡法或無記法,所以也不叫精進。575、懶惰有哪三種?請結合周圍的事例詳細分析。 答:1)同惡懶惰:也叫推延懶惰,即把當下應做的事往後推延,以為今後還有時間,於是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後日,它是一種得過且過的做法。 2)耽著惡事懶惰:指貪執散亂於無意義的世俗劣事,圍繞這些來虛度人生,而把修行善法擱置不顧。 3)自輕凌懶惰:指自己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什麼能力也沒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有,什麼法也修不成,因此而自暴自棄,甘於墮落。576、具體解釋同惡懶惰的因是什麼?你有幾種?以後有什麼打算? 答:同惡懶惰的因有三種,具體如下: 1)貪圖懶樂味:有些人對行持善法一點興趣都沒有,平時不願意念咒,也不願意聞思,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貪圖舒適快樂的感受。 2)習卧嗜睡眠:喜歡躺卧床席,愛好睡懶覺。假如身體姿勢不端正,要麼靠著、要麼躺著,氣脈會不通暢,進而引起身心昏沉,這樣之後,懶惰自然而然會生起。 3)不厭輪迴苦:對輪迴沒有厭離心,對輪迴的苦好像沒有感覺,所以天天睡得特別香。有了這三種因,便會屢屢生起把善法往後推的懈怠。577、在本節課中,作者教你怎麼樣思維死亡無常? 答:我們自身已陷入煩惱的網罟中,被貪嗔痴慢嫉及八萬四千煩惱控制束縛,由此定會困入生老死病的輪迴監獄中,一步步地邁向死神之口。 而且死神在不斷地奪走我們同類的生命,無有一人能免,只是時間上有先後差別,就像屠宰場里天天有牛被殺,這種情況我們已現量見到,但若仍懈怠懶惰,不知自己的處境,那是非常愚痴的。第96節課578、世人成天貪執世間八法、做無實義的事情,這是由什麼心態導致的?我們應當如何斷除? 答:因為他們相續中沒有死亡無常的概念。我們首先要通達這個道理,然後珍惜時間,精進行持對來世有利的善法,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意義的瑣事上面。579、《法句經》云:「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勵力行精進。」對於這句話,你有什麼體會? 答:請自己發揮。580、為什麼說死亡的來臨毫無徵兆?本論是從哪個方面來闡述的? 答:死亡來臨往往不會有明顯的徵兆,也不會如人們所希望的,等自己做完該做的事才降臨。很多人剛開始計劃做某件事,事情還沒開始,或剛開始,死神卻突然降臨了;有的事剛做到一半,眼看要成功了,然而死神卻不會等待,毫不留情地將生命奪走,留下了無數的遺憾。 通過很多這方面的實例,我們可以知道,死亡的來臨毫無徵兆,故應趁未死之前多修善法。581、你對死亡是怎麼認識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請自己發揮。第97節課582、怎樣依靠思維後世的痛苦,來斷除我們相續中的懶惰? 答:應從三方面進行思維: 1)臨死時所受的畏懼,猶如掙扎待宰的活魚,那宿罪引來地獄眾苦,其難忍的怖畏痛苦更就不用說了。 2)好比為沸水燙著的時候,細皮嫩肉的嬰兒一定會疼痛至極,那麼已造下熱地獄之罪者,為何還敢如此逍遙度日呢? 3)不肯精進修習卻希冀得到安樂成就;嬌弱不能忍苦,造罪卻頻繁不休;明知老死將至,仍如天人一樣放逸度日,這種人後世一定會飽受痛苦的折磨。583、為什麼說人身是渡越輪迴苦海的船筏?請具體分析它的價值和意義。 答:六道輪迴中,人身是最好的,如果有了人身如意寶,暫時可獲得善趣的安樂,究竟也能得到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倘若轉生為其他眾生,不說地獄和餓鬼的眾生,即便是變成了天人,由於生活太過舒適,生不起出離心,故也沒有這樣的福報。第98節課584、為什麼說佛法是一切安樂之因?你有哪些深刻體會? 答:佛法具足初善、中善、末善,三個時分中都是善妙的。誠如《隨念三寶經》所言,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中間能斷除一切分別念的善妙,最後能生起解脫智慧的善妙。 佛法是引導人們趨入離苦得樂的妙道。依靠佛法的威力,能遣除我們一切的恐怖和痛苦,不說解決生生世世的輪迴大事,僅僅從今生來講,它所賜予的精神力量,也是任何藥物與教言無法與之相比的。585、請從加行、正行、後行分別闡述,你如何對治自輕凌懶惰? 答:請自己發揮。586、有些人認為眾生不是佛,原因是佛不可能有無明煩惱,對此你怎麼理解? 答: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般而言,佛性有兩種,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修增長佛性。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修增長佛性是指通過智慧遣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現前正等覺的果位。其實,「眾生是佛」是從自性住佛性來說的,若從修增長佛性來講,眾生並不是佛,因為還沒有遣除二障,有客塵煩惱之故。587、解釋頌詞:「佛身能現故,真如無別故,具種故眾生,恆具如來藏。」 答:一切眾生具如來藏有三個理由:一是具縛凡夫的相續中能現前圓滿佛身功德;二是眾生與真如的本性無別一味;三是眾生具有成佛的種性。依靠強有力的這三大理由,便可推知: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都能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第99節課588、有些人說:「雖然精進能成佛道,但此過程中必須修持施捨頭目手足等苦行,我肯定受不了,所以不敢精進修持。」這種說法合理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不合理,這是因為愚昧無知、不能分辨利害輕重而生的錯誤想法。 一方面,痛苦並無實際存在的本質,只是凡夫的一種錯覺,因為執著我與我所,從而導致虛妄的身體受傷害之苦受,如果斷除愚痴分別念,即使將身體一塊塊割截,也不會有什麼痛苦。 另一方面,這種苦與輪迴苦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尤其墮落地獄的痛苦是無法描述的,如果害怕修行之苦,則永遠不能從中解脫。所以,為消盡輪迴中的無邊痛苦,現在應當忍受修行中的些微苦行。589、為什麼說輪迴之苦遠遠勝過精進修行的痛苦?請以教證、理證、比喻進行分析。 答:1)教證:五世達賴喇嘛說:「三界三苦所禁錮,輪迴本性苦無邊。」本論云:「無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燒複分解,今猶未證覺。」 2)理證:大乘修行之苦從時間上看,只是這一輩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間受苦,並不是生生世世、永永遠遠。從痛苦的輕重來講,可以說微不足道,根本無法與地獄餓鬼的痛苦相比。從意義上說,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無論對眾生還是自己的了脫生死都有相當大的利益。方方面面進行比較,修行之苦與輪迴痛苦有天壤之別。 3)比喻:就像病人為了除去腹腔內的腫瘤,而暫時忍受切割手術的痛苦;醫師治病時,以一些有輕微痛苦的療法,來療除病患痾疾的大苦。590、如果有人說:「學佛需要經常供養,這個我做不到,所以不願意皈依。」你應該怎麼勸誡他? 答:其實佛教並沒有強迫你必須布施,佛陀也說了,布施的時候不能有吝嗇心,如果稍有一點吝嗇,那不布施也可以,沒有一點強迫性。 真正來說,上師諸佛已斷除貪心,不會貪求供養,只是為了令眾生積累資糧,而悲憫接受這些世間的有漏財產。591、以前你是如何評價孔孟之道的?學習了佛法之後,有哪些改變? 答: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剛學習時覺得含義很深奧,古人的文化思想很有價值,但是遇到了佛法以後,發現裡面雖有些教言值得借鑒,但一遇到深奧的地方,他們往往採取迴避的態度,說明其對這些問題的真相不了解。比如有一個弟子問孔子:「到底鬼神存不存在?」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問:「人死後是什麼樣的?」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若是我們佛教的話,對鬼神的存在怎麼樣了解,對死亡的到來怎麼樣面對,這些問題講得非常清楚。也因之而對佛陀的信心更加增上,依靠佛陀給我們的慧眼,對一切都不再迷茫。第100節課592、有些人一聽說大乘要布施身體,就膽戰心驚,覺得特別可怕,為什麼作者反而會說它很溫和呢? 答:佛陀並沒有要求剛學佛的人布施身體,在修菩薩行時,佛陀教導行人先以蔬菜等無足輕重的財物施捨給他人,久而久之心量可漸漸放寬,我執與我所執漸漸減弱,然後才嘗試施捨較大的財物,乃至身體肢分等。這樣層層遞進修習,一旦覺悟自身空性的本質,對之生起了像菜葉一樣無足輕重的感覺,那時候舍施身肉對菩薩又有何困難呢?593、有些人因害怕犯戒而不敢入密宗,請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答:這種做法不正確。如果失壞戒律的話,不僅是密宗,顯宗中也是非常可怕,肯定有一些因果報應。不僅僅是我們佛教,世間中也是如此,假如違犯了社會制度,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今生中定會受到法律制裁。但這些約束對人心來講,有向善的一面,是一種好事,所以沒必要對大乘佛法生起恐懼之心。594、眾生感受身心苦害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說菩薩沒有這些痛苦? 答:眾生內心的痛苦,是由於無明邪見造成;身體受到的損害,是自己前世殺生、偷盜等罪業導致的。 作為菩薩,1)身體痛苦之因——罪業是沒有的。因為發了大乘菩提心之後,多生累劫中行持十善,以各種方便方法來斷除罪業,罪業斷了以後,絕對不會產生身體的痛苦。 2)菩薩也沒有心的痛苦。因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將我和我所全部觀空,了達一切諸法為空性,在這樣的境界中,哪裡會有心的痛苦呢?595、在社會人群中弘揚佛法,應該注意什麼?你以後會怎麼做? 答:首先應當弘揚世人容易接受的簡單道理,待他們成為佛教徒之後,再進一步宣講見修行果的甚深教言。否則,剛剛遇到一個人,就拉著他講最甚深的離戲大空性,可能誰都無法接受。因此,這種方便方法不能搞錯!596、進入大乘修行之後,為什麼不但沒有痛苦,反而有快樂?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進入大乘修行之後,以行持六度萬行的福德力,將會感召菩薩的身體舒適;已通達諸法無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薩內心安樂。為了一切眾生處於生死輪迴中,慈悲為懷的菩薩怎麼會有疲厭痛苦呢?第101節課597、有些人不敢進入大乘,理由是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方可圓滿菩提,時間太久遠了。這種想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答:不正確。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表示說法。《大解脫經》、無垢光尊者的教言中都講過,三大阿僧祇劫是針對眾生的信解、意樂、根基不同而說,其實菩薩每一剎那均能積累無邊資糧,不需要那麼漫長的時間。顯宗的般若經中也講:「獲得一地菩薩的果位後,若想很快成佛,七天內即可成辦。」漢地禪宗的高僧大德說三大阿僧祇劫只是針對眾生相續中煩惱習氣而言,如能剎那見性成佛,便可在一剎那歷三大阿僧祇劫。因此,我們不要被三大阿僧祇劫嚇倒了,應更深地理解大乘法門的殊勝。598、學習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麼?你平時是怎麼樣的? 答: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要明心見性,「我」要馬上開悟,「我」要離苦得樂……。大乘佛教是捨棄自我、利益眾生,所以為了眾生而失壞自己並不可怕,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像雜毒的食物一樣非常可怕。599、精進利益眾生的助緣有哪六種?請一一解釋。 答:1)信解力:指對利益眾生的大乘佛法具有強烈的希求心。2)堅毅力:踏踏實實、持之以恆、堅定不移地行持。3)歡喜力:對大乘佛法有不共的歡喜心。4)放舍力:在行持佛法的過程中,有時候身心疲倦或者身體生病,那就應該放鬆一下、休息一會兒,或者出去看看病。5)實行力:通過正知正念來取捨,然後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6)控制力:依靠自己的智慧進行分析,令身心獲得調柔自在。600、有些人經常問上師:「我學佛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還沒有開悟啊?」對這種現象,你如何看待? 答:這是對佛法沒有真正了解。因為自他相續中的煩惱罪業,要經過如海大劫的長時期修習,方能凈除。不要說所有眾生的煩惱罪業,就是自己的一種煩惱,比如說嗔心,由於無始以來的熏染串習,它十分堅固,要斷除頑固習性,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如果只修行過短短的幾年,就想一勞永逸,根除無始以來的過失習氣,這只是凡夫的一種痴心妄想而已。第102節課601、若對佛法沒有希求心,會導致什麼過失?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 答:過失:1)會導致滅除過失方面不精進,從而失壞自己曾在諸佛菩薩上師前立下的「要凈除自他無量罪過」之誓言。 2)自己曾發誓「成就自他解脫的眾多功德」,修成一個功德也需要一大劫時間,現在卻毫無意義地虛耗人生,真是非常不應理。 理由:自己雖已發了菩提心,但未曾對諸佛作過廣大供養;沒有以廣大喜樂施予眾生;不曾遵行如來的教法;不曾以財物受用滿足貧窮者的心愿;未曾消除畏懼者心中的恐懼;也不曾使痛苦者獲得安樂,今生只是令母親飽受懷胎之苦。這些都是對佛法沒有希求心所導致的。602、你在學習佛法、幫助眾生方面有哪些計劃?今後以什麼方式來度過難得的人生? 答:請自己發揮。第103節課603、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什麼?它是由什麼而產生的?為什麼這樣說? 答:1)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對善法的信解希求。而產生它的根本,是經常思維因果報應的道理。 2)《慧海請問經》云:「諸善之本即信解。」如果沒有希求心,則從根本上失去了修善法的內在主動力,沒有內在推動力,那我們不可能精進修行佛法,求證菩提。 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是絲毫不虛的,這一點並不是佛陀所說的教條,而是在輪迴中真實存在的。若對此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相續中一定會產生對佛法的信心、對解脫的信解心。倘若沒有這種信解心,再怎麼皈依學佛,也都是表面上的。604、有些人業力現前時,祈禱三寶似乎沒有感應,便對佛教退失了信心。對此你怎麼看待? 答: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果規律不論是誰都無法超越,不要說我們凡夫人,大成就者也不能避免,就算是有神通,也敵不過業力。所以一個人業力現前的話,誰也沒辦法救護,如果業障沒有清凈,自己的一切都是隨業力而轉的,不要認為三寶沒有加持。605、「眾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對於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眾生的各種痛苦和快樂,佛說都是由往昔的業力所生。自己造了善業,必定感受快樂;自己造了惡業,就無法遠離痛苦。 通常人們在感受苦樂時,總會往他人外境上找原因,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些苦樂源於自己往昔所造的業,由於這些業的果報成熟,自己才會不斷地感受苦樂。606、學習佛法的基礎是什麼?為了打好這一基礎,你今後應該怎麼做? 答:學佛的基礎是深信因果。後一問請自己發揮。607、什麼叫引業,什麼叫滿業?引業和滿業有哪四種不同情況?請舉例說明。 答:引業:牽引有情轉生至某處的決定業。 滿業:引生這一過程所感受苦樂的業。 在《俱舍論》中,引業、滿業有四種不同情況:1)引業善,滿業善:轉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天快樂,如帝釋天王等;2)引業惡、滿業惡:轉生到三惡趣中,感受惡趣的各種痛苦,如地獄的眾生;3)引業善、滿業惡:轉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貧窮、他人威脅等痛苦,諸如欲界中具有痛苦的人天;4)引業惡、滿業善:轉生到三惡趣中,但在那裡享受快樂,諸如閻羅法王以及財豐龍王之子等。第104節課608、什麼叫善惡業的特殊之果?請詳細分析善業特殊之果的殊勝性。 答:善業、惡業的特殊之果,分別指轉生到清凈剎土、地獄中去。 1)生處殊勝:我們降生在人世間,要受很多痛苦,在住胎時,母胎臭惡狹窄,母親不當的飲食會導致胎兒感受各種劇痛。而往生到清凈剎土以後,全部是在蓮花中化生,對自己及父母無害,不需要像胎生那樣漫長,而且清凈的蓮花胎藏無有任何垢染,周圍的一切妙香芬芳、悅意清涼。 2)飲食殊勝:降生之後的飲食,也不像世間這樣食用有漏的食物,要通過消化吸收來維持生命,而是以諸佛菩薩的大乘妙法甘露為食,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潤滋圓滿,絲毫沒有飲食缺乏或營養不足的痛苦。 3)身體殊勝:我們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轉生到凈剎之後,十方諸佛菩薩心間發出光芒,清凈無垢的蓮花自然開啟,托生出花蕊上的身體莊嚴相好,所有的身肢剎那間全部圓滿。 4)生後殊勝:我們出生後,學知識要通過老師的教導,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常伴有諸多痛苦與煩惱。而清凈剎土中的佛子,以自己的發願力和諸佛菩薩的智慧加持力,恆常在如來面前聞受深廣法門,身心法喜充滿,隨時可示現無量化身而利益無數眾生。609、有些人提起殘忍之事會毛骨悚然,可是聽到地獄的描述,一點感覺都沒有,這說明什麼?若認為地獄的痛苦不存在,會有什麼過失?請以教證、理證加以說明。 答:這說明他對因果沒有生起真實定解。 對因果產生邪見,比造五無間罪還嚴重。1)教證:《極樂願文大疏》中說:「聽聞了上述這些善不善業因果法門,反而認為這是不真實的,只不過是一種表面的說法、傳說而已。對因果產生邪見,這是比造五無間罪還嚴重的惡業。」2)理證:因為五無間罪有懺悔的機會,而這種惡業斷絕了善根,乃至在沒有對因果生起誠信之前,進行懺悔也無有恢復的機會,將於許多阿僧祇劫中不能從惡趣中解脫。610、為什麼造善業會得到快樂、造惡業會感受痛苦?你今後有何具體打算? 答:這是一種因果規律。佛經中說:「譬如種子苦,它的果也苦;種子甜,它的果也甜。同理,罪業的苦種子,只會產生痛苦的苦果;善業的甜種子,只會產生快樂的甜果。」有些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說:「快樂全部是往昔造善業而得,不要說人間的快樂,縱然在熱地獄裡出現一瞬間涼風,寒地獄裡出現一絲溫暖,也是前世造善業的果報。痛苦全部是往昔造惡業而得,不要說凡夫的痛苦,即使阿羅漢身心不適,也是前世造惡業的果報。」因此,今生來世一切快樂的來源,就是造善業;今生來世一切痛苦的根本因,就是造惡業。611、有些人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遭到別人的輕辱誹謗,就不願意再發心了。這時候你會怎麼勸他? 答:引用比喻勸說他:比如太陽在普照大地的時候,雖然盲人看不見,群山中有個別地方照不到,但太陽不會因此而乾脆不來人間,不管怎麼樣,它都會平等地普照大地。同樣,菩薩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雖有野蠻眾生對他毀謗、造違緣,並做各種各樣的邪行,但發心強烈的菩薩不應退失信心,因個別人的不良行為而放棄利益眾生。否則,這不是大乘的行為。612、做任何事情之前,應當如何觀察抉擇?此舉有什麼好處?你是這樣的嗎? 答:首先要觀察自己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著手進行,如果無能為力,則暫時放棄不做。假設力所不及,還是不做為好,一旦開始就不要半途而廢。一方面對生生世世是很好的緣起,自己一生中都會很順利;另一方面也符合做人的基本標準。第105節課613、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廢、有頭無尾,會導致哪些嚴重過患?請對應頌詞一一說明。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在聞法方面有什麼打算? 答:1)「串習、增罪」(等流果和士用果):在修持某件善法時,如果中間就放棄,這種惡習將感召來世也將屢屢退失誓言的等流果。以此等流果所導致,士用果的罪業也越來越大。 2)「增苦」(異熟果):以罪業上中下的不同程度,分別墮入三惡趣,即使獲得人身,也會感受極其難忍的痛苦。 3)「他業卑劣」:若放棄了這件事情,其他事情也很難成功。 4)「彼果卑劣」:本來會有十分善妙的果報,但因為中途中斷,所以果報不一定成熟。即使成熟,時間也極為漫長,效果不太理想,根本不如善始善終的功德大。 5)「復不成」:有兩種解釋方法:(1)中斷了以後,雖然很想再接上,但大多不能成功,常因各種違緣而拖延,一生中也不一定有這個機會。(2)一件善事沒有圓滿的話,其他善事也無法善始善終,最終必將一事無成。614、我們應該生起哪三種自信?其各自的含義是什麼?請以你自身為例進行解釋。 答:1)善業自信:為了利益眾生,對行持善法充滿自信。 2)斷惑自信:也叫滅惑自信,為了利益眾生,對滅除自他一切煩惱充滿自信。 3)能力自信:行持善法和斷除煩惱時,自己有強大的心力,堅信必定會斷盡煩惱、圓滿行善。 這三種自信,本體上沒有區別,只是反體不同而已。615、為什麼說只有我才能度化眾生、弘揚佛法,其他眾生肯定不行?在此過程中應注意什麼? 答:因為世間上的芸芸眾生,日日夜夜為煩惱所左右,被痛苦所束縛,一輩子奔波忙碌,到頭來連成辦自利也力所不及,何況是將無量眾生安置於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果了。而我不僅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大乘善知識,而且相續中有利他的菩提心,相比之下,「眾生不如我」,所以我應當努力成辦自他一切利益。 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雖然應以承擔一切的自信成辦自他二利,但這種自信千萬不可變成一種傲慢,產生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的顛倒執著。616、有些人在學佛過程中,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想徹底放棄。對於這種人,你應該如何勸導? 答:勸他不要這麼脆弱,而應振作起來。不具足正知正念,才會非常脆弱,如死蛇一樣,即使遇到烏鴉般的小違緣也無法對治,使自己的修行受到損害。 其實外境並沒有什麼損害,真正障礙自己的是內心怯懦,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所以,自己應該精進努力,不要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否則任何善法都無法圓滿成辦。第106節課617、不具足「力之自信」的人,在行為上有哪些表現?請舉例說明。 答:懦弱膽怯,做任何事都覺得自己不能勝任,以此而不能精進努力,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導致任何善法都無法圓滿成就。 比如,有些人只是患了小感冒,就趴在床上起不來,甚至連吃飯也很困難;有些人稍微遇到一點違緣,馬上被嚇跑了,自己的聞思修行全部中斷;有些人怕冷,缺乏過冬的燃料或因身體稍有病痛,就忙著要離開修行道場。這些都是不具足「力之自信」而導致的。618、我們現在不能精進的兩大違緣是什麼?應當如何對治? 答:一是白天散亂,沒完沒了地做些無聊的事情;二是晚上睡眠過多,經常超出常人的標準線。 必須先從內心發起堅定自信,然後發起勇猛無畏的精進,如果一再為罪惡所敗,卻想超越三界,那豈不是笑話嗎?我們應當戰勝一切煩惱罪惡,而不讓任何煩惱擊敗。我們是三界獅王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子,應該堅持這種戰勝一切的信心。619、佛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如何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小乘、大乘、密乘在對治煩惱方面,側重點有何不同? 答:側重對治貪心煩惱,宣說了二萬一千律藏;側重對治嗔心煩惱,宣說了二萬一千經藏;側重對治痴心煩惱,宣說了二萬一千論藏;平等對治所有煩惱,宣說了二萬一千密法。 小乘認為貪心最可怕,菩薩乘認為嗔心危害最大,密乘認為痴心是最大的違緣,三乘可分別對治三大煩惱。620、傲慢與自信有什麼差別?傲慢會導致哪些過患?請以你周圍的事例進行說明。 答:我慢是染污性的煩惱,能使人墮落,而殊勝的自信並非如此,它根本不隨煩惱所轉,反而能制服被煩惱所轉的我慢。 由於傲慢屬於六根本煩惱,故能令人墮入惡趣,即便轉生為人,因為以前的異熟果所感,也會不斷遭受各種痛苦,失去人間的種種歡樂,經常成為他人使喚的奴僕,食用的是殘羹剩飯,而且愚笨、醜陋、體力不足,處處受人輕賤和蔑視。第107節課621、傲慢與自信有什麼不同?你平時是怎樣區分這二者的? 答:1)傲慢是五種根本煩惱之一,認為自己的見解至高無上,像外道一樣無義苦行,就是因為傲慢所致。而所謂的自信,是對修法、成佛、度眾生充滿信心,堅信自己能承擔一切。 2)傲慢是一切苦惱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暫時究竟快樂的來源;傲慢是增長煩惱的,自信是對治煩惱的;傲慢只能增長三界輪迴的痛苦,自信能帶來暫時究竟的成就和解脫。所以,二者不能相提並論。622、什麼是真正的英雄?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樣做會有哪些利益? 答:能剋制傲慢嗔心等煩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要堅信自己能戰勝一切煩惱,這是斷除傲慢等煩惱的有力助緣。如果一直堅持這種信心,那麼由此能產生巨大的功德,為降伏煩惱而奠定堅固的心理基礎。 如果斷了以傲慢為主的煩惱,那麼一定會成就佛果,以二十七種事業來度化天下無邊的眾生。623、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上中下三等人有什麼差別?你屬於哪一種? 答:上等修行人,在遇到惡劣環境時,不僅自心不為煩惱染污,還能通過善巧方便,對其他煩惱眾生加以調伏。 中等者,自己能把握自己的心,不被煩惱所轉,雖然沒能力度化他人,但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中呆下去。 下等者,應遠離不良環境,前往寂靜的地方。624、現在末法時代,外境的誘惑非常強烈,作為修行人,你該怎樣護持自己的道心?請舉例說明。 答:請自己發揮。第108節課625、什麼叫「歡喜」助緣?它可以對治哪些方面的懶惰? 答: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樂地遊戲一樣,我們的心應非常熱衷於投入自己所修的種種善法,而且要樂於其事,永不滿足。 它可對治有些人時得少為足的心態,認為自己學佛三五年了,現在已經足夠了;可對治什麼都不執著,對善法也不行持的錯誤觀點;還可對治對聞思佛法沒有興趣的行為等等。626、世人追求的快樂,與修行人追求的快樂有何本質上的差別?明白此理之後,我們應當怎樣做? 答:世人勤求安樂,但能否成功也無有定準。而修行人修學佛法,為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萬行,百分之百可以獲得安樂。 明白此理之後,我們在自由自在之時,應精進努力行持善法。若不腳踏實地付諸實際行動,安樂不會自動地降臨,就像一大盆美味的水果擺在面前,如果不自己動手取食,那也不可能品嘗到美味。627、作者用「嗜刃上蜜」這一比喻,想說明什麼道理?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如同舔食寶劍利刃上所粘的蜜汁,嘗食的甜味甚少,而付出的代價非常可怕。同樣,世人不顧一切去追求五欲享受,貪慾滿足所帶來的快樂渺小而短暫,為此卻要付出長久劇烈的惡道痛苦。628、為什麼應該對善法產生歡喜心?請從本體和果的角度進行說明。 答:1)本體:我們為成就二利事業而奮鬥,依教奉行斷除惡業、自利利他的善行,必然會得到無比的大自在、大安樂,遠遠超過了世間上任何快樂。 2)果:行持善法能招感暫時的人天福報、究竟的佛陀安樂,遠勝於為追求渺小而短暫的五欲享受,付出長久劇烈的惡道痛苦。第109節課629、「放舍」助緣有哪幾種分類?其主要差別是什麼?這樣做有何必要? 答:放舍分為兩種:暫時放舍、徹底放舍。差別:暫時放舍,是行持善法過程中的放舍;徹底放舍,是圓滿一件善法後的放舍。 必要:暫時放舍,可以恢復力量,以圓滿完成善法,如果強撐著繼續下去,事情的成功率很低;徹底放舍,在行持其他善法時,將已成功的善法放置一旁,以便輕裝上陣,不讓它分散牽制自己的力量。630、前面說修持善法若中途放棄,會有五種過失,而這裡又說可以放棄,二者是否矛盾?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並不矛盾。暫時的放舍,是在修法中身心疲乏、力量不濟時,自己主動地作的調整,是為了保證完成善法而作暫時調節,其發心不是捨棄善法,而是為保質保量完成善法。所以,與修持善法中途放棄完全不同。631、在修持對治方法時,應該怎樣不放逸和護持正念?請用比喻進行對比說明。 答:1)不放逸:好比沙場上身經百戰的老戰士,遇到敵人攻擊時,能巧避鋒芒而戰勝對方。和煩惱作戰時也應如此,先避開煩惱鋒刃不為所傷,而後巧妙地對治、消滅煩惱。 2)護持正念:在戰場上失落了手中利劍的戰士,都會害怕被殺而立刻拾起劍來。同樣,如果忘失了對抗煩惱、精進修行的正念之劍,應該想到地獄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632、如果沒有謹慎護心,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危害?對此你有哪些親身體會? 答:就像為毒箭所傷者,箭毒隨著血液循環很快就會漫及全身。同樣,如果煩惱逮到了機會,罪惡染污就會立刻遍覆自心,從而造下各種惡業,將今生來世的一切功德摧毀無餘。第110節課633、什麼叫實行力和控制力?在對治懶惰的過程中,應當如何運用這兩種力? 答:實行力是通過正知正念來取捨,然後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控制力是依靠自己的智慧進行分析,令身心獲得調柔自在。 1)實行力:好比沙場上身經百戰的老戰士,遇到敵人攻擊時,能巧避鋒芒而戰勝對方;和煩惱作戰時也應如此,先避開煩惱鋒刃不為所傷,而後巧妙地對治、消滅煩惱。 在戰場上失落了手中利劍的戰士,都會害怕被殺而立刻拾起劍來;同樣,如果忘失了對抗煩惱、精進修行的正念之劍,應該想到地獄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就像為毒箭所傷者,箭毒隨著血液循環很快就會漫及全身;同樣如果煩惱逮到了機會,罪惡染污就會立刻遍覆自心。 好比有人為劍所逼,捧著注滿油的缽行進,如果油溢了出來,他立刻就會血濺當場,這時,捧缽者一定全神貫注地捧缽而行;同樣,持戒者也應如此謹慎專註的護心。 又如毒蛇入懷時,人們會立刻起來將它抖落;同樣,察覺到睡意和懈怠生起的時候,應立即驚醒過來把它們消除。 每次遇到疏忽而犯過錯時,都應當深刻地自責,然後再三提醒自己:以後一定不犯這種錯誤。 總之在任何時候,都要精勤修持正念,以防罪過發生。並且以這樣的心態向善知識求學,完成菩提正道的修行。 2)控制力:為了有能力堪任種種善行,應該在行事之前,憶念有關教言而謹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歡喜愉悅地去進入行動。 就像絲絮能隨風吹送而來去自如輕盈地飛舞,倘若身體輕安,為振奮的心意帶動,一切善法都易於成就。634、護持正念的根本是什麼?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答:護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師,《札嘎山法》中說:「我們這些初學者,應當像諺語中所說的『小孩拉著母親的衣襟』一樣,瞬間也不離開上師。」按照《毗奈耶經》的要求,修行人入門之後,最少十年不能離開上師。假如不具足這種因緣,有些大德說,那絕不能離開上師的教言,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用正念來約束自己。635、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時,需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攝持?這樣會有哪些利益? 答:應該在行事之前,憶念有關教言而謹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歡喜愉悅地去進入行動。 若做任何善事都能隨順歡喜,不會生厭煩心,則會為振奮的心意帶動,一切善法都易於成就,中間也沒有什麼退縮、牢騷等等之類的麻煩。636、學習本品之後,你在精進學佛方面有何打算? 答:請自己發揮。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二規教言論》思考題參考答案(1—6課)
※《為什麼學佛》共修思考題
※學佛與做人 思考題及解答 (轉)
※《親友書》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