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紅利」三題
李曉西
《 人民日報 》( 2013年04月18日 07 版)
為什麼說過去30多年改革是最大的紅利
所謂改革紅利,不僅包括我們所能預期到的通過制度改善所獲得的經濟收益,而且包括我們沒有預期到的在國內外特殊條件下所獲得的經濟收益。比如,經濟活力與改革前相比明顯提高,居民生活與短缺條件下相比得到巨大改善。儘管我國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但不能否認的是,改革開放的30多年是我國近現代史上超預期增長的一頁: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續增長,2012年中國大陸(含香港)73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手機、電腦、轎車等高檔耐用消費品進入尋常百姓家庭。這些成就包含著豐碩的改革紅利。
改革能獲得紅利,得益於國內的人口紅利和國際的經濟全球化紅利。過去30多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加,兒童和老人撫養比維持在較低水平。這種「中間大、兩頭小」的人口結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從國際看,我國改革開放之初,適逢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全球貿易和投資規模穩定擴大,我們引進外資、擴大出口,分享了豐厚的經濟全球化紅利。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國經濟更有效地整合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充分地受到全球總需求的拉動。
事實上,我國人口紅利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就已出現,但在「一大二公」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發展的活力不足,不僅釋放不出人口紅利,反而受到人口負擔和就業的沉重壓力。在「亞洲四小龍」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我國正處在封閉半封閉狀態下,也沒有分享到經濟全球化紅利。正是改革開放使人口紅利和經濟全球化紅利等各種潛在紅利轉化為現實紅利,我國才能實現連續30多年的快速增長,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個意義上說,改革是過去30多年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
進一步講,改革紅利來自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市場經濟的有效性有機結合起來的重大創新。一方面,市場經濟創新著社會主義,解放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生產力;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創新著市場經濟,使市場經濟從古典的個人利益至上走向更多追求社會福利和共同富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實踐,是生成和釋放改革紅利的源泉。
為什麼說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改革仍是最大的紅利
改革將推動新型工業化。我國工業化正處於中期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當前,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為重點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有專家預言第三次產業革命即將到來。我們只有加快推進科技管理、職業教育、人才激勵、環保監管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才能儘快摒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發展路子,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改革將推動全面信息化。信息傳輸、交換和利用的效率決定市場、社會和政府運作的效率,而信息傳輸、交換和利用的規範與安全則需要制度保障。這就凸顯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既是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也是推進信息化的內容。
改革將推動健康的城鎮化。我國目前有2億多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將來還要有3億左右的農村居民進入城鎮,城鎮化的潛力十分巨大。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土地管理等領域的改革,為農民工市民化創造有利的制度條件,就能夠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我國社會進入更高級的發展階段。
改革將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現代化,要求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改革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從總體上看,應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同時,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通過改革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策。
改革將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落實。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才能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經濟與文化、人與自然的關係,才能確保改革紅利在全社會的公平分享和永續利用。
可以說,改革是生成發展紅利的「活水」,是解決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總開關」,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動力源」。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改革仍是最大的紅利。
新形勢下如何選擇釋放改革紅利的突破口
釋放改革紅利,不僅方向要對頭,而且要選准突破口。新形勢下如何選擇改革突破口?這裡提出三條標準。
意義重大。當前有很多關係全局和未來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制度的改革完善。這就需要從眾多問題中抓住關鍵問題,並提出相應的改革思路。選擇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改革,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些關鍵問題已經充分反映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
共識程度高。改革到了「啃硬骨頭」、「涉險灘」、「攻難關」的階段,很多問題判斷與解決起來很複雜,難以較快達成社會共識。所以,應優先選擇社會共識程度高、阻力小、能實質性推進的大問題作為改革的突破口。
國際化程度高。中國的發展與世界日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中國的改革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高的關注,各種提法和舉措也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回應。我們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同時,也應考慮重大提法和舉措與國際接軌的問題,使之既來自中國自身的需要,也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按照以上標準,可以考慮將「科學發展、綠色新政」作為近期改革的突破口。「綠色新政」是聯合國在2008年提出的,旨在解決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節能減排、氣候變化等與人和自然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重大問題。實行「科學發展、綠色新政」,有利於從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體制、改革環保監管體制等方面入手,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有利於理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各級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係;有利於解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有利於理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能促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是推進較低成本、較高收益改革的過程,會形成新的改革紅利。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推薦閱讀:
※有個吃貨爸(媽)是怎樣一種體驗?
※019父母的職責
※感恩節給父母的祝福語
※沒有家、感受不到家的溫暖是什麼體驗?
※對正面管教講師的要求有何不同:不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