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問答

一、試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結構、功能區及其功能。答:1、基本結構:Ig分子的基本結構由兩條相同的輕鏈(L鏈)和兩條相同的重鏈(H鏈)組成,兩條H鏈之間、H鏈和L鏈之間由二硫鍵連接。2、功能區:1)L鏈功能區:L鏈分為可變區(VL)和恆定區(CL)兩功能區。2)H鏈功能區:H鏈有4~5個功能區,其中IgG、IgA、IgD有VH、CH1、CH2、CH3四個功能區,IgM、IgE有VH、CH1、CH2、CH3、CH4五個功能區。3、功能區功能:以IgG為例,各功能區的作用是:1)VL、VH是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部位2)CH1、CL是遺傳標誌所在3)CH2是補體結合位點,通過與C1q結合,激活補體的經典途徑4)CH3是與各種組織表面IgG Fc受體(FcγR)結合部位。IgG的CH2和CH3與其穿過胎盤有關。二、抗體產生的一般規律:答:抗原進入外環境,被吞噬細胞吞噬,露出特異性抗原.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細胞,B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漿細胞,分泌抗體.有部分抗原直接刺激B細胞,B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漿細胞,分泌抗體.在二次免疫時,抗原直接刺激漿細胞,產生抗體三、試述細胞因子的分類及生物學活性。答:根據結構和功能,細胞因子可分為白細胞介素(IL)、干擾素(IFN)、腫瘤壞死因子家話(INF)集落刺激因子(G-CSF)、趨化因子和生長因子等多種類型。細胞因子生物學活性:1:發揮免疫效應:如IFN-α、IFN-β能干擾、抑制病毒的複製。TNF可作用於腫瘤細胞,使之DNA斷裂,細胞凋亡。2、調節免疫應答:如IFN-γ誘導APC表達MHCⅡ類分子,促進抗原提呈。IL-2、4、5、6等促進T、B細胞活化增殖和分化。TGF-β、IL-10抑制T細胞的殺傷作用。3、刺激造血:如IL-3、CSF等刺激多種祖細胞和多種幹細胞增殖分化。4、促進炎症反應:如TNF-α、IL-1等作為內源性致熱原,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還可促進炎性細胞聚集活化。四、簡述MHC基因的結構特點。答:MHC位於第6號染色體的短臂上,經典的MHCI類基因包括B、C、A三個座位,編碼HLAI類分子。MHCⅢ類基因位於I類和Ⅱ類基因之間,編碼補體成分C2、C4、B因子、TNF以及熱休克蛋白70(HSP70)。MHC的結構牲為多基因性、多態性及多樣性。(簡述多基因性、多態性及多樣性概念)。五、試述T細胞的分化、發育成熟過程。答:T細胞的起源:骨髓的多能造血幹細胞分化為淋巴樣幹細胞,淋巴樣幹細胞分化為祖T淋巴細胞,祖T淋巴細胞經血循環進入胸腺。T細胞的分化、發育成熟過程:祖T淋巴細胞在胸腺皮質淺層發育為DP;在胸腺皮質淺層經過陽性選擇,發育為表達CD8或CD4分子的SP細胞,分別獲得了識別自身MHCI類分子和MHCⅡ類分子的能力,即具有MHC的限制性;在皮質和髓質交界處經過陰性選擇,自身反應性T細胞克隆被清除,獲得自身免疫耐受性;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定居於外周免疫器官。六、闡述外源性抗原的加工處理及提呈過程(MHCⅡ類途徑)。答:外源性抗原經吞噬、吞飲或受體介導進入APC內,與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抗原被降解成多肽。粗面內質網內合成並被轉運到吞噬溶酶體,在吞噬溶酶體內Ii鏈被降解,抗原肽與MHCⅡ類分子結合,形成抗原肽-MHCⅡ類分子複合物,被轉運至APC表面提呈給CD4 T細胞識別。七、試述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的過程。答:1、抗原識別結合階段:TCR/CD3特異性識別抗原。CD4T細胞識別結合APC提呈的抗原肽-MHCⅡ類分子複合物;CD8T細胞識別結合靶細胞提呈的抗原肽-MHCI類分子複合物。2、T細胞活化、增殖分化階段:TCR/CD3 抗原肽/MHC分子給T細胞第一活化信號;CD28 B7等協同刺激分子提供第二活化信號。獲得兩個活化信號後,T細胞活化,並在細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3、效應階段:有Th1和CTL發揮效應。Th1釋放淋巴因子趨化、活化巨噬細胞發揮作用;CTL通過細胞裂解和凋亡兩種機制導致靶細胞死亡。八、試述固有性免疫的組成及其作用。答:1、屏障結構,包括1)皮膚-黏膜屏障:物理屏障作用、化學屏障作用、生物學屏障作用;2)血-腦屏障:能阻擋血液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大分子物質進入腦組織及腦室從而保護中樞神經系統;3)胎盤屏障:防止母體內病原微生物進入胎兒,保護胎兒免遭感染。2、吞噬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在固有免疫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清除致病微生物的重要效應細胞。3、NK細胞,細胞毒作用,其機制主要是ADCC作用和分泌穿孔素、顆粒酶致靶細胞調亡。4、正常組織體液中的抗感染分子,如補體系統、防禦素、細胞因子、溶菌酶、干擾素、氧自由基、一氧化氮、脂質介質等。九、試述青黴素引起全身過敏性休克的作用機制。答: 青黴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屬於Ⅰ型超敏反應。1)發生機制是:青黴素具有抗原表位,本身無免疫原性,但其降解產物青黴唑醛酸或青黴烯酸,與體內組織蛋白共價結合形成青黴 唑蛋白或青黴烯酸蛋白後,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IgE 抗體,使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致敏。當機體再次接觸青黴唑醛酸或青黴烯酸共價結合的蛋白時,即可通過交聯結合靶細胞表面特異性IgE分子而觸發過敏反應,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十、試述急性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的發病機制。答:急性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的發病機製為Ⅱ型和Ⅲ型超敏反應。1)Ⅱ型超敏反應:鏈球菌的某些成分與腎小球基膜具有共同成分,鏈球菌感染後產生抗體(IgG、IgM),抗體結合腎小球基膜,激活補體、ADCC、調理作用,損傷腎小球基膜。2)Ⅲ型超敏反應:鏈球菌抗原刺激產生抗體,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成免疫複合物,循環免疫複合物在腎小球基膜沉積,激活補體,引起血管炎症;補體活化釋放的趨化因子吸引中性粒細胞浸潤,釋放溶酶體酶,造成血管及周圍組織損傷;血管損傷、基膜暴露、釋放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誘導血小板聚集和活化,5-羥色胺釋放,形成血栓,致局部組織缺血、出血、壞死。十一、闡述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制。答:1、遺傳因素:主要與MHC、Ig基因、T細胞受體基因、凋亡基因等有關,如攜帶HLA DR3的個體易患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SLE、重症肌無力等。2、抗原因素:隱蔽的自身抗原釋放;自身抗原的改變;分子模擬;非特異免疫細胞刺激劑。3、機體免疫功能異常: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逃避「克隆清除」或緊急突變機體因素;T、B細胞活化信號的出現;Th細胞旁路激活;自身反應性細胞克隆脫抑制;免疫缺陷。4、神經內分泌因素:如女性雌激素代謝異常易發生某些自身免疫病。5、其他:年齡、性別、精神因素(如應激)、機體狀態(如營養不良、創傷等)均影響自身免疫病的發生與發展。如女性發生SLE約是男性的10倍;男性發生強直性脊柱炎是女性的3倍。十二、闡述移植排斥反應的識別機制。答:1、直接識別:是受者T細胞直接識別移植物抗原遞呈細胞表面的同種異型MHC分子。供者移植物的血管或組織中有殘存的抗原遞呈細胞可將外來的抗原肽(如微生物抗原肽)或供者自身的抗原肽遞呈給受者的T細胞,經過識別,激活T細胞,使其增殖。增殖的T細胞克隆隨血液或淋巴液到達移植物內,導致移植排斥反應。2、間接識別:是供者的移植細胞、抗原片段或MHC分子從移植物上脫落,被受者的抗原遞呈細胞所攝取,經過加工處理,形成短的抗原肽,表達在細胞表面,與MHC分子結合形成複合物,弟呈給受者的CD4 T細胞進行識別。十三、簡述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答:其機制可能是:1、腫瘤免疫原性弱或抗原調變;2、腫瘤細胞MHC分子表達低下;3、腫瘤細胞缺乏協同刺激信號;4腫瘤抗原加工提呈障礙;5、腫瘤細胞的免疫掏作用;6、腫瘤細胞抗凋亡或誘導免疫細胞凋亡;7、各種原因所致的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十四、干擾素如何發揮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有何特點答:抗病毒機理:當干擾素作用於細胞後,促進其第21對染色體上的基因表達,產生抗病毒蛋白,主要有3種:2"-5"合成酶(以ATP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解病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種與核糖體相連懂得蛋白質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質合成受阻);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鏈的延長和蛋白質的翻譯).抗病毒特點:有物種特異性,無病毒特異性;作用於細胞而非作用於病毒;作用的暫時性廣譜性等.十五、簡述流感病毒的病毒組成及各組分的功能答:流行性感冒病毒為正粘病毒科的唯一病毒屬,它包括人類甲,乙,丙流感冒病毒及豬,馬,禽等流感病毒.流感冒病毒直徑80~120nm,呈球形,橢圓形或絲狀,新分離的毒株多呈絲狀.病毒的結構包括核心,基質(M)蛋白緩和包膜.核心由核蛋白包繞螺旋狀單股負鏈RNA(-ssRNA)和RNA多聚酶構成,核蛋白具有型特異性,是人類甲,乙,丙流感冒病毒的分型依據.基質蛋白包括基質蛋白(M1)和摸蛋白(M2)共同構成病毒衣殼,M蛋白亦具有型特異性.包膜為源於宿主細胞的脂質雙層,並鑲嵌著2種粘蛋白刺突,即柱狀的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HA,NA易變異,形成新的病毒亞型.流感病毒核心基因結構為5"帽狀結構-mRNA-3"-polyA.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組分為8個節段,即RNA1~RNA3節段編碼RNA多聚酶,RNA4和RNA6分別編碼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RNA7分別編碼基質蛋白膜蛋白蛋白,RNA8編碼非結構蛋白.丙型流感病毒基因組分為7個節段,缺少RNA6節段,RNA4節段編碼蛋白具有HA,NA兩種活性.十六、試述結核菌素試驗原理、結果判定及意義。答:1、原理:結核菌素試驗屬於遲髮型超敏反應,用結核菌素試劑作皮膚試驗,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或接種過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現陽性反應。2、結果分析:紅腫硬結大小>5mm為陽性,≥15mm為強陽性,<5mm為陰性。陽性反應表明機體已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或卡介苗接種成功(有免疫力);強陽性反應則表明可能有活動性結核病灶;陰性反應表明:a、未感染過結核桿菌或未接種過卡介苗;b、原發感染早期;c、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老年人、重度結核病口才及艾滋病患者或腫瘤等勝過免疫抑製劑引起的。3、意義:選擇卡介苗接種對象和測定卡介苗接種後的免疫效果,結核菌素試驗陰性者應接種或補種卡介苗;在未接種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結合分枝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了解人群自然感染率;作為嬰細兒(尚未接種過卡介苗)結核病的輔助診斷;測定腫瘤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十七、病毒的致病機制是什麼?答:病毒的致病機制包括:1、病毒對突主細胞的直接操作,可表現為殺細胞效應、穩定狀態感染、細胞凋亡、細胞增生和轉化、病毒基因的整合及包涵體的形成等,導致細胞破壞、死亡引起疾病的發生;2、病毒感染過程中激發的免疫應答所引起的免疫病理損傷,包括體液免疫病理作用、細胞免疫病理作用;3、病毒對免疫系統的致病作用,如抑制免疫系統功能等。十八、試述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態、結構及基因組的組成。答:HBV在電鏡下觀察有3種病毒顆粒,即直徑22nm的小球形顆粒,直徑22nm、長40-200nm的管狀顆粒和直徑42nm的大球狀顆粒(或稱Dane顆粒),前二者為缺少病毒核心的外衣殼蛋白(HBsAg),無傳染性。病毒體即Dane顆粒,為完整的病毒體,具有雙層衣殼,外衣殼有表面抗原(HBsAg及少量PreS1和PreS2);內衣殼有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內部含有雙鏈DNA和DNA多聚酶。基因結構與功能:基因組為不完整的雙鏈環狀DNA,僅含約3200bp,長鏈為負鏈,短鏈為正鏈。負鏈DNA含有4個ORF(S、C、P和X區);S區有S基因、前S1(PreS1)和前S2基因(PreS2),分別編碼HBV外衣殼蛋白(HBsAg, PreS1與PreS2抗原);C區有C基因及前C基因,分別編碼HBcAg及HBeAg;P區編碼DNA多聚酶等;X區編碼HBxAg(可反式激活細胞的癌基因及病毒基因,與HBV致癌性有關)。十九、試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及致病機制。答: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血液和血製品、垂直傳播、性接觸等。HBV的致病機制除對肝細胞有直接損害作用外,主要通過機體免疫應答引起肝細胞的病理改變;1)病毒感染導致機體免疫應答能力下降;2)免疫逃逸:如PreC基因變異,從而逃逸機體對HBeAg的特異性免疫;3)免疫病理損傷:由Ⅱ型、Ⅲ型(可致肝外系統損害)、Ⅳ型超敏反應造成肝細胞的損傷。臨床表現有重症、急性、慢性肝炎及無癥狀攜帶者等不同類型,與細胞免疫應答的強弱有密切關係,約10%乙型肝炎可轉變為慢性肝炎,繼而演變為肝硬化、原發性肝細胞癌;4)自身免疫反應:肝細胞受染後,胞膜表面自身抗原—肝特異性脂蛋白抗原(LSP)暴露,從而誘發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肝細胞損害。二十、試述HIV的結構,傳播途徑及怎樣預防AIDS?答:1、HIV的結構:圓形,直系約100nm,為球形有包膜病毒,包膜上有gp41和gp120兩種糖蛋白。衣殼二十面體對稱,核心為兩條相同的正鏈RNA、核衣殼蛋白和反轉錄酶組成。2、傳播途徑:HIV的傳染源為無癥狀病毒攜帶者和AIDS患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源和垂直傳播。3、預防AIDS:目前尚無有效疫苗。預防的主要措施是:a: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預防知識,杜絕惡習如吸毒、性亂等。b:對獻血員和器官捐獻者等進行HIV抗體的檢測,確保血製品的安全性。c:建立對HIV的監測,了解流行動態。d:積極進行疫苗研製。二十一、同種異型的直接與間接識別的區別在哪裡?答:受者T細胞識別移植物細胞表面上的完整的同種異型MHC分子被稱為直接識別;受者T細胞識別經過受者APC加工處理的、來源於供者MHC分子的肽被稱為間接識別。直接識別是指在受者的體內有許多在正常的情況下只能識別—般抗原的T細胞在同種異基因移植的情況下又能識別供者的MHC分子,即發生了交叉識別或交叉反應。正常情況下,這些T細胞當中每一個克隆,分別識別由自身MHC分子和外來抗原肽所形成的表位,而在同種異基因移植的情況下,又能識別來自供者的同種異型MHC分子和肽所形成的表位。間接識別是指供體的同種異型抗原從移植物細胞脫落,受者的APC攝取、並進行抗原處理,由受者APC的MHC分子提呈給供者T細胞識別。二十二、Ⅱ型和Ⅲ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發生過程中,其參與因素有何異同?試舉例說明答:Ⅱ型和Ⅲ型超敏反應的發生過程中,相同點是都有抗體和補體參與,有細胞或組織損傷。不同之處: Ⅱ型超敏反應是由抗體與靶細胞表面相應的抗原結合後,在補體、吞噬細胞和NK細胞的參與下,引起以靶細胞溶解破壞為主要特徵,如輸血反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但在Ⅱ型超敏反應中,某些抗細胞表面受體的自身抗體與相應受體結合,是以導致靶細胞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徵,如甲狀腺功能亢進。 Ⅲ型超敏反應是由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可溶性免疫複合物(IC),在一定條件下IC沉積於局部或全身毛細血管基底膜後,通過激活補體和血小板、嗜鹼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的參與作用下,引起以充血水腫、局部壞死和中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徵的炎症反應和組織損傷為主要特徵,如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二十三、 HLA Ⅰ類和Ⅱ類分子在結構、組織分布和與抗原肽作用等方面有何特點?答:HLAI、Ⅱ類分子的分子結構:HLAⅠ類分子是由α鏈和β2m借非共價鍵連接組成的糖蛋白分子。α鏈由胞外區、跨膜區和胞內區組成,胞外區有三個結構域(α1、α2、α3),近N端α1和α2結構域構成抗原肽結合槽,α3和β2m屬於IgSF結構域,其中α3結構域是T細胞表面CD8分子識別的部位,α3和β2m結構域連接,有助於I類分子的表達和維持其穩定性。HLAⅡ類分子是由α鏈和β鏈非共價連接組成的糖蛋白分子。α鏈和β鏈均由胞外區、跨膜區和胞內區組成,α鏈和β鏈胞外區各有兩個結構域(α1、α2;β1、β2),其中α1和β1共同構成抗原結合槽,α2和β2為IgSF結構域。β2結構域是T細胞表面CD4分子識別的部位。HLAI、Ⅱ類分子與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點:HLAI、Ⅱ類分子可通過特定的共同基序選擇性的結合抗原肽,兩者的結合具有一定的專一性,但非嚴格的一對一關係,而是一類HLA分子識別一群帶有特定共同基序的肽段。HLAI類分子識別和提呈內源性抗原肽,因抗原結合槽兩端封閉,故接納氨基酸殘基數較少,約8~10個;HLAⅡ類分子識別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因抗原結合槽兩端開放,故可接納1317個氨基酸殘基甚至更多二十四、簡述補體的生物學功能?答:(1)膜攻擊複合物介導的生物學作用:補體激活形成的膜攻擊複合物MAC,形成穿膜通道,溶解被感染的紅細胞、血小板和有核細胞;參與宿主抗細菌和抗病毒防禦機制。(2)補體活性片段介導的生物學作用:調理吞噬;免疫黏附;炎症介質作用。二十七、簡述破傷風痙攣毒素的致病機理答:細菌在侵入的局部繁殖,產生的破傷風痙攣毒素經血流或淋巴液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細胞,封閉了抑制性神經突觸末端釋放抑制性神經介質的釋放,導致全身肌肉的強直性收縮.出現破傷風所特有的苦笑面容,角弓反張等臨床癥狀二十八、簡述逆轉錄病毒的共同特徵.答:具有包膜,圓形,80~120nm;兩條正鏈RNA基因組3.5×103~9.0×103;在病毒顆粒中含有依RNA-DNA的逆轉錄酶;複製通過DNA前體;前病毒整合於宿主細胞的染色體.二十九、簡述細菌特殊的結構及生物學意義?答:細菌的特殊結構及意義如下:1、莢膜:具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質的損傷作用。2、鞭毛:具有鞭毛的細菌在液體環境中能自由遊動,速度迅速。細菌的運動有化學趨向性,常向營養物質處前進,而逃離有害物質。3、菌毛:分普通菌行(能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和性菌毛。4、芽胞:對熱力、乾燥、輻射、化學消毒劑等理化因素均有強大的抵抗力。芽胞是否被殺死作為判斷滅菌效果的指標。三十、簡述內毒素的主要生物學功能。答:內毒素的主要生物學功能有:發熱反應、白細胞反應、內毒素血症與內毒素休克。三十一、
推薦閱讀:

你做過哪些讓你後悔到如今的決定?
佛學問答(完)
十八問答附占驗之十四--三刑六害
第六章:關於中陰的問答
邱陽創巴仁波切 | 動中修行 問答錄

TAG: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