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創作回歸旋律 評《李白》以音樂見長

2007-10-13 19:45:29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我要評論

作者:佚名【導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一曲《清平調》優美的旋律,把觀眾帶入唐代皇宮中的雍容華貴。這就是前天第10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唯一一部歌劇《詩人李白》在保利劇院演出時帶給觀眾的感受。雖然舞台上十分簡潔,沒有過多的布景,只有一輪明月和一個旋轉舞台;劇中人物除李白外只有「詩」、「月」和「酒」這種抽象的概念人物,但帶有中國民族五聲韻律的音樂與西方現代交響樂技術的融合,把優美的旋律推到整個交響背景之前,帶給觀眾的是充滿了新穎而優美的旋律,有別前幾年的交響樂創作中只重視現代激發的艱澀。從歌劇《詩人李白》到不久前郭文景為音樂節創作的《江山多嬌》,再到今年9月初葉小綱為中國愛樂樂團創作的交響樂《巍巍崑崙》,人們發現中國當代作曲家創作的作品從注重現代技術的運用階段,轉入到注重旋律增強可聽性的階段,中國現代交響樂作品開始回歸旋律。從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譚盾、郭文景、葉小綱、瞿小松等一批新一代作曲家的出現,西方現代音樂的新技術成為中國作曲家追尋的一個法寶。2002年第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推出陳其鋼的《蝶戀花》,人們對作曲家運用優美的旋律加上法國音樂現代技術塑造的女人心態十分讚賞。而在那前後的一些作品,包括葉小綱、郭文景等人的作品都在吸收中國民族文化方面作出努力。第二年譚盾拿出的《地圖》更是站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上的演奏形式的翻新。但近兩年作曲家們已經逐漸在吸收中國民族音樂方面在加強旋律性上作出努力,經過無數的討論和爭論以及作曲家們的實踐,讓旋律與現代技術結合得更加緊密,已經成為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的新趨勢。郭文景不久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回歸旋律性表示的是作曲家的一種成熟,《詩人李白》中的『清平調』是靜下來以後內心的表達,它展現的是我創作的另一面。」而葉小綱告訴記者:「音樂是給聽眾聽的,因此是作曲家在經過一系列實驗後找到的最佳的表達方式,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不久前,一些樂團的指揮和團長也不約而同地談到交響樂創作的可聽性問題,譚利華就強烈呼籲作曲家創作的現代音樂要為大眾,交響樂要老百姓聽懂的理念。《詩人李白》、《江山多嬌》和《巍巍崑崙》等旋律優美可聽性強的作品來得正是時候。(實習編輯:龐雲鴿)本文鏈接:中國音樂創作回歸旋律 評《李白》以音樂見長版權所有:非特殊聲明均為本站獨家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北京文藝網網站地圖:您可以通過網站地圖查看我們其他的內容更新
推薦閱讀:

鐵杵磨成針 點化的不僅是李白
詩詞 唐·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杜甫、高適,三個男人一台戲
李白的這首詩,寫出了喝酒的最高境界,卻很少人讀過
碑帖欣賞:宋 蘇軾 《李白上清寶鼎詩二首》

TAG:中國 | 音樂 | 創作 | 音樂創作 | 李白 | 旋律 | 中國音樂 | 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