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漢字〗「無」與「舞」
〖趣說漢字〗
「無」與「舞」
小篆「無」
甲骨文「舞」
小篆「舞」
(一)
許慎《說文》按照小篆字形解釋「無」,曰:「豐也。從林;從大、卌,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卌與庶同意。《商書》曰:『庶草繁無』。」他的意思是說,「無」由大、卌、林三部分組成,義為草木豐茂。
什麼叫「卌,數之積也」,「卌與庶同意」?段玉裁云:「卌為四十並,猶廿為二十並,卅為三十並也」。因此,「無」中之「卌」,如同「庶」中之「廿」,都是用來表示規模的。
既然「無」含有表示數之積的「卌」,怎麼又成了表示沒有的「無(無)」呢?徐灝《說文解字箋注》云:「(無)即蕃蕪本字,因借為有無,故加艸作蕪(蕪)。」
人們普遍認為,「無」是「無」的簡化字。其實不然,表示沒有這個概念的「無」字早已有之。在『說文解字·亡部』,有個奇字[注1]「無」,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 [注2]《易·乾卦》:「無咎。」《釋文》:「無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無亦作亡。古皆用亡無,秦時始以蕃無之無為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無字,變篆者變為無,惟易、周禮盡用無。」
綜上所述,可歸結三點:(1)「無」是「蕪」的本字。老子《道德經》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則「無」假借作「虛無」,於是產生後起字「蕪」;(2)「無」的小篆應寫作「橆」(大、卌、林),李斯統一文字為小篆,才將底下的「林」變為「灬」(四點);(3)戰國時期已出現了「無」這個「奇字」(亦稱「古文」),故,「無」「無」並存了二千多年,直至1956年漢字改革才明確「無」是「無」的簡化字。
(二)
小篆的「舞」,是在把「橆」下面的「林」換成「舛」。《說文》曰:「舞,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
「舛」何義?徐鍇《通論》曰:「舛,兩足左右也,兩足左右蹈厲之也。」這就有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謂。
許慎為什麼把「舞」解釋成「樂也」? 《月令·章句》云:「舞者樂之容也。有俯仰、張翕(『翕』作『合』解)、行綴、長短之制。」(請注意一個「制」字)《周禮·春官·樂師》曰:「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至此可以想見, 「手舞足蹈」是很常見的,甚至連糾糾武夫都喜歡舞蹈。有「鼓舞」一詞,現在用來比喻神情振奮。其實,這個詞本是軍隊擊鼓舞劍慶賀勝利的場景。《漢書·高帝紀》有「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之語,就此產生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典故。
(三)
甲骨文的發現,讓今人看到了造字之初的「無」和「舞」的本來面目——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高田忠周曰,甲文作
,即舞字。郭沫若曰,古無字作
,乃舞之初文,象人手持二鞭而舞,不從林。華石斧雲,
象人執牛尾以舞之形,為舞之初文。」
周法高《金文詁林》:「張日升曰,甲骨文、金文象人有所執而舞之形,乃舞之本字;至彝器則假為有無之無。」
以上所言,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無」和「舞」形似音同,它倆原本就是一個字。
日前,文友聚會。有位朋友問:為什麼我國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而漢族則不善歌舞?本人答:我們華夏先民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甲骨文的「舞」字很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可是,後來的歌者、舞者成了專業的「優伶」,供統治者玩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於是,「舞」就等同於「無」了……
[注1]奇字:王莽時六書之一。大抵根據戰國時通行六國的文字改變而成。
[注2]「屈」可作「彎曲」解,「無」的字形正是「天」字的一捺逞彎曲狀;「屈」又作「缺」解,所以說天屈(缺掉)西北是「無」(沒有的事)。
推薦閱讀:
※漢字規範與繁簡字問題(二)
※中國最難寫的漢字(轉)
※62畫的"zei"字是"漢字之最"?
※漢字五行判別 判定漢字所屬五行的具體步驟和方法
※漢字真的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玩!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