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四聖心源》譯讀 第140節;快讀網
06-19
黃元御《四聖心源》譯讀作者:分類:歷史 背景顏色 字體顏色 字體大小 分享到: 腎與膀胱 胃土右轉,濁陰全降於下,則為腎與膀胱。腎膀胱屬水,互為表裡。水分壬癸,腎為癸水,屬足少陰經,膀胱為壬水,屬足太陽經。水的氣寒,其性閉藏而為陰,所以腎主藏精,為作強之官,主水而生髓。健康人水斂於外,火秘於內,所以內溫而外清。內溫則精血溫暖而秘藏,力能作強,而出技巧,滑遺不生,外清則膀胱清利,水道通調,癃閉不作。 然而而腎的溫暖,實依賴君相二火下潛於腎以溫暖。心腎同屬少陰經,心為君火而腎為癸水,少陰經君火雖為主令,但水能滅火而火不能滅水,所以君火多虛而癸水多寒,因的腎寒居多。一旦內外感傷而病發作,多是陽虛不能蟄藏,浮越於上,癥狀表現心悸虛煩,健忘失眠,頭目暈眩,或見夜熱毛蒸;虛陽不蟄,而致腎寒,則癥狀表現腰膝冷痛,酸軟無力,滑精遺溺,陽事不用,神疲畏寒,少腹冷痛。 君相火旺,而致水虧,癥狀表現腎陰虛,有的,但較之陽虛腎寒,則為少了。 膀胱屬足太陽經,以寒水主令,所以其性喜涼而惡熱。其氣清涼,則水府清利,全依賴君相二火秘藏於腎。一旦因內外感傷,而致相火陷泄於膀胱,實則水腑熱澀而閉癃,虛則腎臟虛寒而遺溺。 相火泄露,必致腎寒,無論屬實屬虛,其本均屬虛。所以水府閉癃,所以當清利,然而當適可而止,以免固過用寒涼,虛其虛而重傷腎陽。 人的陽氣,只宜內藏,不宜外泄。藏則內溫而外清,泄則外熱而內寒。外熱則大小便不通,內寒則滑遺同時發作。娶水溫而王水熱則病,所以腎家為病多寒,而膀胱為病多熱。 脈 象 飲食入胃,腐化消磨,足太陰經散其精華,化生氣血,上歸於肺,游溢經絡,現於氣口,這是脈。氣口,即手太陰經肺經的動脈,在太淵之分。 氣血周流,內而灌溉五臟六腑,外而溫暖潤澤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皮肉毛髮。所以五臟六腑的堅脆,五官九竅的通塞,四肢百骸的剛柔,皮肉毛髮的榮枯,無不形之於脈。《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微妙在脈,不可不察,是至理明言。 天地的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與天地相應,所以人的脈象,與四季相應,緊跟四季寒熱溫涼而變化。陽氣主生長,所以脈現升浮,所以春的脈升,夏的脈浮;陰氣主收藏,所以脈現沉降,所以秋的脈降,冬的脈沉。升降浮沉,隨時令而變化,毫髮不爽。所以《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天地的變化,陰陽相應……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叫浮,如魚的游在波,夏叫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叫下膚,蟄蟲將去,冬叫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仲景說: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也是這樣。弦,浮升的象;洪,浮的極點;浮,金氣方收,微有降意,而未遂沉;沉,降的掇。概而言之,春脈沉而微浮,夏脈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脈全沉。 肺主氣,而朝百脈,所以十二經的氣,都是接受於肺。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所以氣口為脈的大會,十二經氣血的盛衰,全現於此,所以獨取氣口,可察五臟六腑。所以《靈樞?經脈篇》說:經脈,常不可見,其虛實,以氣口知之,所以氣口獨為五臟主。 氣口即寸口,分寸、關、尺三部。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尺為陰而寸為陽,關為陰陽之中氣。心與小腑,候於左寸;肺與大腸,候於右寸;肝與膽,候於左關;脾與胃,候於有關;腎與膀胱,候於兩尺;三焦、心包,均屬相火,隨水下蟄,所以也候於兩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五臟屬陰在里,六腑屬陽在表,屬性不同,所以脈象也不同。浮取而得的,為腑脈,多現數象,沉取而得的,為臟脈,多現遲象。所以這樣,陽外而陰內。仲景說: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即是此意。 腑氣內交,臟氣外濟,則陰平陽秘,脈象調勻,不浮不沉。寸脈本浮,一交秋冬,則現沉意,尺脈本沉,一交春夏,則現浮機。腑病則其氣不內交,所以脈只是浮而不沉;臟病則其氣不外濟,所以脈只是沉而不浮。 五臟都是稟氣於脾胃。五髒的氣,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經,必依附於胃氣才能至。有胃氣的脈,叫常脈。常脈的象,不浮不沉,不丈不小,來去從容,細長和緩,有神有根,呼吸定息,脈來五至。肝脈弦,脈來軟弱輕虛以滑,端直以長。心脈洪,脈來浮大,來盛去衰。肺脈澀,脈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腎脈況,脈來沉細以搏。脾脈緩,脈細濡緩,不疾不徐來去從容。如是,均叫做常脈。得常脈,為健康人。 若邪氣盛而精氣衰,胃氣敗竭,四維失養,脈無胃氣,則真臟脈獨現,或弦,或鉤,或毛,或石,而均堅硬不柔。真臟脈現,病多病勢危險,難以救挽。之所以這樣,脾胃為後天的根本,四維之母,母氣虧敗,子氣必虛,所以脈現真臟。脈以胃氣為本,所以前人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細脈為腎的根本脈細濡脈為脾的根本脈。腎為先天,脾為後天,先後天的氣旺,則脈現細濡。換言之脈細濡脈為有胃氣的脈,也即常脈,所以健康人的脈,均脈細濡的象。脈現細濡,雖病較易治,預後也佳。若先天的氣衰,則脈的細象不顯,若先天的氣絕,則脈的細象不現;若後天的氣衰,則脈細濡象不顯,若後天的氣絕,則脈細濡象不現。脈不脈細濡,即是無胃氣的脈,真髒的脈,多屬危候,或為不治之症。 五髒的脈,心肺均浮,肝腎均沉,脾胃居浮沉之間。之所以這樣,心肺屬陽,心為陽中的陽,肺為陽中的陰,肝腎屬陰,肝為陰中的陽,腎為陰中的陰,脾胃居中,處陰陽之間,陽浮而陰沉,所以其脈居浮沉之間。人身的陽主潛降,陰主上承,所以陽脈雖浮,而內含降意,所以浮而微沉,陰脈雖沉,而內含升機,所以沉而微浮。沉而微浮,所以陰不下走,浮而微沉,所以陽不上越。若寸脈只是浮而不沉,為陽氣上逆,而不下交干陰,若尺脈只是沉仰不浮,為陰血下陷,而不上交於陽,則水火分離,上熱而下寒,各種癥狀叢生。升降陰陽的權力,在於中土,上氣沖和,則脾土左升,肝腎也隨之溫升,而化清陽,胃土右降,心肺也隨之清降,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所以寸脈浮中而有沉意,尺脈沉中而含升機。 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而膽隨胃降,木氣暢遂,而不郁滯。風為百病之長,肝為五髒的賊,內外感傷,多因土虛不能達木,致使木氣鬱遏,疏泄不遂,乘其所勝,侮所不勝,變化乘除,百病叢生。 木邪橫侵,克伐中土,則脾的清陽不升,胃的濁陰不降,兩關的脈,則現大象。肝脾郁而不升,則大脈現於左關,膽胃滯而小降,則大脈現於右關。戊土不降,阻礙甲木下行的路,膽木勢必逆升,化生相火,火性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刑,清氣鬱蒸,而生上熱,致使肺失清肅降收斂常,則右寸脈大。已土不升,阻礙肝木升發的路,生意抑遏,勢必下陷,癸水澌寒而不溫,則左尺脈大。肺金上逆,而不降斂,致使君火失根而上炎,則左寸脈大。肝木下陷,而行疏泄,致使相火陷泄而不藏,則右尺脈大。 大為有餘的象,有餘則病,所以《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大則病進。黃元御說:大則病進,正虛而邪旺,《素問?評熱病論》說:邪的所湊,其氣必虛,病進則正氣必虛,虛則脈當現不足的象,所以於大脈有餘之中,當現不足的意。若能知此,則脈理的精蘊,可得知了。 概而言之,兩寸關大,為濁陰上逆而上熱作,兩尺關大,為清陽下陷而下寒生。兩關寸大,為氣滯而不降,兩關尺大,為血瘀而不升。右關寸大而滯,為肺胃氣滯不降。右關寸大而弦短,為甲木克伐戊土,膽胃氣滯不降。左關尺大而澀曹,為肝脾郁而不升。左關尺大而弦長背,為乙木克伐戊土,肝脾郁陷不升。左關尺、右關寸大,叫格,系脾陷而胃逆,上熱而下寒的診斷,右關尺、左關寸大,叫關,是肺氣虛弱,不能清肅降斂,致使心火無制而上炎;金弱不能制小,乙木旺而行其疏泄,下陷水中,衝動相火,致使三焦相火不秘,而陷泄於膀胱;甲木過旺,化生相火,上逆而重刑肺金。僅現寸脈,而關尺脈不現,為陽氣外脫,僅現尺脈,而關寸脈不現,為陰精下竭,上脫下竭,均為陰陽離決的診斷……。更參脈的稍大、略大、略顯等微細的別,以察邪正的消長,病勢的淺深。 寸、關、尺三部脈的大小,以中取得知。(可以使用<-和->翻頁Enter回到目錄CTRL+D收藏本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黃元御《四聖心源》譯讀 第81節;快讀網
※【新提醒】四五快讀 前三冊 生詞小短文
※黃元御《四聖心源》譯讀 第142節;快讀網
※一個字頭的誕生 一本男人的聖經——三分鐘快讀《教父》
TAG:快讀 |